如何免于被生活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央视名记柴静在博客里披露了一份资料,说那些被驯化的野生动物都同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不能吃太多、长得快、乖、麻木、乐于接受驱使等。我不由得暗暗问自己:我也被生活驯化了吗?在自己身上,还留存多少野性、个性和特立独行竹人生态度?
  扪心自问到最后,越来越心虚。青春时的鲜明棱角早就被世俗磨平了,我已经被生活驯化成了一枚圆溜溜的鹅卵石。世故、圆滑,甚至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内心充斥欲望而缺少生机,喜欢跟随别人而缺乏安全感。长大后,我还是“温室里的花朵”,身处险境,最先寻找的不是武器,而是看四周有没有可以依赖的东西……
  我确实被生活驯化了,习惯在熟人圈子里生存,画地为牢,一心向外、向外,只知道依靠外界,不喜欢内视自己。从来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我和那些被驯化的野生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于是,如梦初醒,赶紧补救,咨询专家,开出单方。要想免于被生活驯化,需要做的就是:
  比如说,以后我要为自己多吃点,不能跟风减肥,影响健康,否则就是被误人的时尚给驯化了。从中医的角度讲,我渴时喝,饿时吃,比较符合自然规律,这样一来精力充足,不会轻易受惊,顶头上司拍一下桌子也不会吓得一哆嗦。古人羡慕好汉们膂力过人,这个“膂力”据说就是腰上的两疙瘩肉产生的,如果我时时为瘦身考虑,少吃甚至不吃,我如何能够长出这两疙瘩肉,如何能够像野生动物那样撒开蹄子跑?想想那些被驯化的动物。基本上都吃得少,还吃得糟,既不敢挑肥拣瘦,也不能在辛苦时开口要加餐,连自己的生理欲望和需求都被人控制,你说怨不怨?
  再比如,以后我要学会慢慢成长,别人将我拔苗助长,说不定正是要驯化我呢。大家都知道大象很不好驯化,因为它成长得实在太慢了,只有当你耐心地等上十年八年的,它才能够长出你所需要的肉。如果大象长得快,恐怕小孩子都敢养个大象当宠物了,人们大量养的不是猪,而是象了,也能给大象喂“瘦肉精”了。过去,别看我成长得快,这“速成”那“速成”的,其实很多地方都是按照别人的需求成长的,有些人恨不得把我变成能够时时提供奶和肉的驯养动物,我产得越快就越受欢迎,这样活着,蒙在鼓里快速“长肉产奶”,有什么意思呢?要想免于被驯化。就需要由着自己的身体结构长,由着生命的规律长,由着自己的性子长,缓慢、从容、清醒、自由,长它个十年八年,让猪也长成大象。
  至于要学着不乖,就需要像斑马那样咬住人就不松口,当绳套飞过来,就低一低头躲过去:要学着不麻木,就需要像瞪羚那样时刻准备着远离牧场,宁可撞得头破血流,也不接受放牧的鞭子;要学着不受驱使,就需要像犀牛那样学会独立生活,减少让别人集中放牧的机会。同时也不需要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乐园和天堂。一句话——无论面对的是谁,是怎样优势的个体,都不要盲目地顺从。
  学者张五常说:“不随波逐流,不从众,这是成就事业的根本。”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免于被生活驯化吧。
  编辑 张金余
其他文献
高速运转的时光机溅起耀眼的火花,迸发出震耳的轰鸣,然后一切停止了,整个世界一片寂然。  当星空还像从前那样闪烁的时候,我仍旧是一个平凡无奇的男孩。喜欢在晚饭后牵着妈妈的手,闲庭信步于空旷的郊外,去看绿油油的稻田,去感受每一缕轻柔的风。去小径的起点,用期盼的眼神等待父亲的归来。我喜欢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少年恣意,我不想在母亲的身边感受青春的速度与锐意,我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灵,庸俗但简单地活着,不
作家梁晓声在《郁闷的中国人》中写道:“如果在三十岁以前,最迟在三十五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极端化追求“不平凡”,正在使一个个人处心积虑,甚至不择手段,也要在三十五岁前让自己做到“不平凡”。  那么“不平凡”又是什么呢?没有具体标准,于是。有人把“不平凡”变得物质化:起码要有房有车,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有人说,这是新时期的“精神胜利法”
一丝暖意,一股暖流。一阵暖风,都可用来形容对人的关爱,本质相同,但有量级的差别。小的关爱可使人感到一丝暖意:大的关爱可使人感到一股暖流:大且多的关爱则会使人如沐春风。其实,有的时候,暖意比暖流、暖风更重要。因为,暖意多有雪中送炭之效;暖风,则常收锦上添花之功。  大雨滂沱,车稀人少,苏州街头,一个红衣女孩冒雨为残疾乞丐撑伞,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平心而论,这个美丽的瞬间并不能给乞丐的衣食住行带来什
阳光,它公平地给予我们每一个人。在多少个普通的日子里,我们奢侈地享用它,而不觉得它的存在,这是因为我们的心里涌满了阳光。而有的人,和我们一样沐浴在阳光里,并且同样奢侈地享用着它,却因灵魂的堕落和心灵中的藏垢,非要给阳光涂抹上污点。这样的人,注定会在没有阳光的闭锁空间里独酌孤寂、冷漠,甚至是无边的忏悔。  石柏魁就是这样的一个人。2011年5月8日夜,他在北京故宫作下了震惊全世界的惊天巨案,因盗窃在
29岁的帅小伙小孙,是个典型的富二代,出生在山东省即墨市一个条件优裕的家庭。功成名就的父亲虽然时常督促他好好学习,将来好把自己的事业发扬光大,可优越的条件让他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整日盼望着尽快离开监狱一样的学校,然后借着父亲的东风开创自己的事业。  初中毕业后,他就选择了步入社会,虽然父亲极力劝说他继续读下去,最起码读个三流大学,但小孙铁了心地要下海,多次劝说无效后,父亲只得同意。父亲先后帮着他开
每天上班的路上,都要经过一家百货市场。它已经很陈旧了,在周围日益兴起的豪华建筑前,实在是相形见绌。尽管它形体高大,但牌匾上的字迹,历经风吹、日晒、雨淋和时光的打磨,显得暗淡无光。跟不上外面形势的发展,还有市场里面的某些商家,你购物时,他根本不会主动给你一点有建设性的意见,却恨不得一次掏空你口袋里所有的人民币。买了,一副笑脸奉陪;不买,脸色马上沉下来……有过几次这样的遭遇,终于铸成我对它极坏的印象。
心急什么?豆腐还没热呢  去餐厅吃饭,感觉到有盘菜味道特好。一人赞叹,众人跟风,于是风卷残云一扫而光。意犹未尽。于是再点一份。筷子一拥而上,吃着吃着却很少再举第二筷,因为吃在嘴里的感觉总是与先前的有差别。这盘菜仅仅吃了一点点,之后被冷清地搁在一旁,无人问津。  相信在餐厅吃过饭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人还是这个人,口味还是这个口味,菜还是那道菜,为什么却前后判若两味,反差如此之大呢?可能与炒菜的
各位同学,大家好:  特别高兴能有机会到这来跟大家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其实要说的话非常多,但是我还是想说说,是什么时候开始动了拍《温故1942》这个电影的念头。  大概是在1993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王朔从他的客房穿过堂屋,走到我这个客房来,就扔给我一个小说。这个小说是刘震云写的《温故1942》,我就一口气把这个小说看完了,非常地受到触动。这个小说里写了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一场灾荒,大概有
2013年6月8日,刚从湖北经济学院应届毕业,刘雪莉就顺利拿到新加坡樟宜机场正式员工的信函,开始在机场从事客服咨询工作,月薪15000元人民币。  去年10月,驰名世界的迪拜帆船酒店来武汉招聘人员,刘雪莉赶紧去应聘,盼望成为这家酒店的员工。可惜,让她没有想到的是,面试官与她进行几句英语对话之后,便觉得她的外语口语不行,随即客气地请她离开。  第一回合就被淘汰,让刘雪莉顿时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确
卢西安·弗洛伊德是英国的著名画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伊丽莎白女王很敬重他的才华,是他的忠实“粉丝”,于是派皇室人员前去请他到王宫来为自己画一幅画。弗洛伊德听完皇室人员的来意之后说:“我现在正忙着为一个乡村妇女画画,没有时间去王宫为女王画。如果女王实在想让我画,那就请她到我这儿来,我抽空给她画一张。”  女王听了弗洛伊德的回话后,满怀希望地驱车赶到了弗洛伊德的画室。当时正在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