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论“灌输理论”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运用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zd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在人们的思想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加强灌输主体的队伍建设,同时要不断创新灌输方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灌输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4-0070-04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1]3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目的是使其为广大群众内在于心、外化为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2]33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能在大众的思想中自发产生,“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76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加强灌输主体的队伍建设,同时要不断创新灌输方法。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灌输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传播给广大人民,实现理论服务实践、改造世界的价值目标。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4]15-161844年,恩格斯在评价画家许布纳尔描绘西里西亚织工的一幅画时说:“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当然给不少人灌输了社会的思想”。[5]589-590考茨基则对灌输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1888年,他在讨论奥地利社会民主工党的纲领草案时说:“从政治上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把认识无产阶级地位及其任务的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6]1901年,他又指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6]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俄国工人运动的实际,对灌输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概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怎么办?》等著作中,列宁从灌输原因、灌输主体、灌输对象、灌输内容和灌输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指出社会主义意识不能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而只能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是发展工人阶级政治意识的主体力量,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灌输给广大人民;理论灌输要区别对待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要寓教育于斗争和生活实践之中,通过感化、说服等教育手段来进行。灌输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到的“贯注”,实质就是灌输。他指出:“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7]511在这里,毛泽东强调了政治灌输在提高军队战斗力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中央领导核心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强调了理论灌输的重要性,并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对灌输的内容、方法、途径等作了新的论述,使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更加完善。
  作为兴国之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我们党在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提炼建构而成的,它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它虽然产生于大众实践,来自于大众经验,但并不直接等同于大众的实践,也不是在大众实践中自发生成的;因而它来自于大众经验又高于大众经验,产生于大众实践,但不会自发地回到大众实践。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理论回到大众,实现理论向行动的转化,也必须经过灌输的环节,坚持灌输的原则,从外边“灌输进去”。[3]76
  马克思主义灌输是以教育对象的自觉接受为基础的,它实际上是教育对象在教育者宣传、教育、启发、引导的基础上,能动地自我学习、自我内化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外在教育、启发与内在能动接受、内化的统一,而非强灌硬输。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反对“强灌硬输”。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思想是不能强制接受的。他说:“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8]在这里,恩格斯明确告诫参加美国工人运动的德国人,不要把革命的理论当作救世的教条硬灌给美国工人阶级。列宁也曾指出,“不能强迫农民接受社会主义”。[9]402毛泽东则明确反对用强制性措施来解决思想问题,他说:“思想斗争同其他的斗争不同,它不能采取粗暴的强制的方法,只能用细致的讲理的方法。”[10]
  二、强化灌输主体队伍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不断涌现,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将不断面临新的疑惑,[2]5这对灌输主体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灌输主体的素质将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际效果。因此,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11]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队伍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
  1.提高灌输主体的政治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灌输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灌输、宣讲内容事先通过国家、政党确定,并围绕着特定的政治目标而展开。灌输主体的政治素养显得十分关键。教育者的政治立场、政治取向,不仅会对教育对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灌输的内容和方式。正如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认为的那样,“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12]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把关人对信息的传递起着一种特殊的“过滤”作用,把关人会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对信息内容进行取舍,根据自己的政治倾向进行灌输,或者把自己的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附加到灌输内容中。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和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重视提高教育者的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素养。   2.提高灌输主体的业务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者,只有既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素养,又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才能在教育对象中树立起威信,他所谈论的问题、发表的见解,人们才易于领会、乐于接受。为此,要努力提高灌输主体的业务能力,使他们具备四种能力,并集四种角色于一身,即既精通理论,又文笔犀利,既富有口才,又善于组织;既是理论家,又是宣传员,既是鼓动员,又是组织者。列宁就明确要求:“我们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13]366毛泽东则强调:“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假如要作这样的理论家,那就要能够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领会列宁斯大林关于殖民地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学说,并且应用它去深刻地、科学地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找出它的发展规律,这样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理论家。”[14] 也就是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而是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具体实际相结合,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实的各种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和理论的回答。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者还应是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员。“宣传员的活动主要是动笔,鼓动员的活动则主要是动口。”[13]352因此,对宣传员的要求是善于写作,对鼓动员的要求是善于演讲。善于写作就是要求他们有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来,让广大群众看得懂。善于演讲就是要求他们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浅出地讲出来,让广大群众听得懂。
  3.提升灌输主体的社会信任度。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通过教育主体向教育对象传播一定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和伦理道德,以期影响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的实践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活动,不是普通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塑造人的活动;它以教育形式为载体,更以人格塑造为手段,其效果直接受到教育主体信任程度、道德素质和作风状况的影响。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效果直接受到传播主体社会信任程度的影响;传播者的可信性是由两个因素组成的,即传播者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家霍夫兰曾经对此进行过研究,他得出结论:“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15]202因此,教育主体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进而提升在社会的信任程度,使自己努力成为教育对象的道德楷模,使教育对象“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敬而受教”,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目的。
  4.形成灌输主体的教育合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党的理论宣传工作者的职责,广大的共产党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公众人物等也都肩负着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传递着一种价值取向,都会对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各种传播主体在实际的宣传教育和个人言行中,传播的是一致的信息,形成教育合力,强化传播效果。但是目前,一些传播者并未认识到自己也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职责和使命,其言行不一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导向一致,有的甚至是相反的,这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传播分力,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效果大受影响,使一些群众陷入价值迷茫和价值冲突之中。因此,必须注重协调工作,树立协调意识,使不同传播者在传播内容的价值导向上具有一致性,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活动、多种渠道、多种媒介,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教育队伍的传播合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实效性。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宣讲要努力实现灌输主体的多样化,建立专兼职结合、良性互动的传播队伍。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专家库,广泛吸纳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基层宣讲骨干、优秀企业家、先进典型人物等进入专家库;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广泛调动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土专家”、“田秀才”等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形成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合力,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最广泛认同和践行的目的。
  三、不断创新灌输方法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要不断创新灌输方法,充分尊重灌输对象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意见领袖”的独特作用;既要扩大灌输对象的覆盖范围,又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增强灌输宣传效果。
  1.尊重灌输对象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在宣传教育中,灌输对象既有客体性,也有主体性,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尊重灌输对象的主体地位、与灌输对象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相对于灌输主体而言,灌输对象是其认识客体,是其意欲通过自己的灌输活动改造的对象。另一方面,在灌输过程中,灌输对象能以主体视角体察灌输主体的活动及其意义,能以自己的认知图式对灌输内容进行诠释、选择、内化,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外显。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灌输对象又是主体。教育灌输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传播效果是否理想,不仅取决于传播对象是否得到了信息,还取决于他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同时,在传播对象的内部,还存在着大量的讨论、劝说和传递消息的活动。[16]这说明,传播对象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主体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传播对象的主体地位。尤其在当前,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的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尊重灌输对象的主体性,注重与他们开展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感受,从而有针对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   在互联网成为人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的信息化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所谓“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15]209意见领袖是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中介或过滤环节,一般颇具人格魅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较高的信任程度,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他们社交范围广,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相关信息。意见领袖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而非上下级关系,通常是我们身边所熟悉的人,比如邻居、同事、亲戚、朋友等。由于他们为被影响者所了解和信赖,因而他们的意见和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更能影响他人的态度。意见领袖并非集中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他们广泛分布于社会上任何阶层和群体中,他们介入大众传播,会加快传播的速度和进程,扩大传播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充分重视他们的存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科学定位,区分层次,以分众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1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日益多元化,各个阶层、群体的接受心理、接受方式和接受途径必然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不同群体“接收传播尤其是接收了同样的传播内容后会产生不同的反应”。[18]也就是说,对不同的群体,采取同样的方式传播同样的内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可能有的人很认同传播的内容,有的人则可能会非常反感。这就启示我们,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让内容和形式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符合人们的利益需要,适应人们的选择性心理,避免人们的逆反心理;要区别领导干部、广大党员、青少年学生、工人、农民、新社会阶层、宗教信仰者等不同对象的具体实际,进行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宣传普及。[19]比如,对宗教界,就应遵循“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而不能简单一律地向他们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高层次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主张科学的无神论,从这个角度上讲,它与一切宗教都是对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基本内容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层次性: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间层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层次。[20]因此,在宣传教育过程中,不同的群体应有不同的层次定位、不同的实践要求。邓小平就说过,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21]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尊重宣传对象的差异性,科学分析不同群体的精神信仰、理论需求、心理特征、认知方式和思维差异,并科学划分受众层次,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灌输宣讲。
  3.充分运用典型实践案例,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美国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Carl I.Hovland)曾就“明示结论”和“寓观点于材料之中”两种传播方法的传播效果作了一项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传播者明示结论时,产生了更多的意见改变。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受众来说,寓观点和结论于材料之中,其传播效果更有效。当然,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信的。霍夫兰等人的研究还发现,要求掌握的材料的事实性越强,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越容易发生观点的改变。[22]当前,我国人民群众受教育的程度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因而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重视“拿事实来说话”,[23]把观点和结论寓于事实性的材料之中,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提升理论说服力。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充分运用典型实践案例,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运用事实论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国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也就是说,要用大量的事实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24]的。通过这些事实,广大群众可以从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服务实践、改造实践的巨大威力,从而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必然结论,[25]从而在情感上真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这里讲的“摆”,包含面对面的“摆”,但更强调的是通过创作、播放电视纪录片、专题片以及电影、电视剧等形象化材料的“摆”。
  4.搭建立体灌输平台,以手段的立体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应广开渠道、多管齐下,搭建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体平台,以手段的立体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是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根据不同的灌输对象,选择不同的媒介和媒介组合。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因其经济性、思想性、普及性等方面的优势,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灌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予以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如互联网、手机等将图像、声音、文字等融为一体,为现代信息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应将其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不同媒体的特点、规律和覆盖对象,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和传播内容,对各种媒介进行组合运用,扬长避短、互为补充,从而增强传播的有效性,扩大传播的覆盖面。
  二是坚持显性灌输与隐性灌输相结合。显性灌输,即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和公开场所进行的一种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方法,“通常以课堂为主要依托,以专题教育、主题讨论、学习整改、文件报告等为主要形式,具有集中组织、目的明确、有一定强制性等特点。”[26]隐性灌输,即通过隐藏灌输目的,将灌输信息渗透到具有教育功能的非正式教育载体中,引导灌输对象获得教育性经验的一种教育方式。显性灌输具有灌输过程的规范性、灌输内容的系统性、灌输效率的显著性等优点,但因其灌输时间、地点和对象的范围都受到限制,覆盖面较为狭窄,并且由于灌输意图明显,易于引起逆反心理。隐性灌输则因其灌输目的和内容内隐于人们喜闻乐见的载体中,因而能有效避免大众的抵触情绪和排斥心理,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其灌输过程能发生在以灌输对象为中心的任何时间和地点,具有覆盖面广的优势。因此,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显性灌输功能的发挥,也要充分利用隐性灌输的功能,坚持显性灌输与隐性灌输相结合。
  三是坚持物质灌输渠道与精神灌输渠道相结合。[2]188物质灌输渠道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灌输主体与灌输对象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的物质内容和手段,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革命遗址、历史文化遗产等,这些渠道以物质为载体,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内容,应当充分利用。精神灌输渠道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灌输主体与灌输对象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的精神内容和手段,这种渠道虽然没有固定的物质载体,但对人们的思想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摘要:常读课外书的孩子写出的东西往往更有灵性,语言的驾驭能力更强,在表述内心、认识世界以及人际情感沟通方面也更为出众。这就是阅读对孩子成长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读书会成为一种渐行渐热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其特定的优势是在语文教学和自由阅读之间取一个支点——既体现教师对阅读的指导,又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我在本文中谈了对班级读书会的认识,并以《我要做好孩子》班级读书讨论会为例,谈自己在指导共读、精选话
我的女儿丽兹做事麻利、动作敏捷,但是却有一个毛病,就是不持久,做事虎头蛇尾。我决定找个机会纠正一下她。  这天,旁边邻居家的小女孩儿艾米来找丽兹玩耍。艾米的年龄比丽兹稍稍小一点儿,做事比较慢,但却是一个做事耐心、细致、有责任心的孩子。  当时我正在餐厅里为我们的新餐巾缝边儿。两个小女孩儿在一起做手工,此时都跃跃欲试。于是,我想到了一个主意。  我交给丽兹和艾米每人一块大小相同的布,教她们将四个边折
摘 要:以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交互决定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社会心理环境、个体心理和腐败行为三种因素互动关系分析腐败形成的心理机制,可以看出,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的互动在腐败行为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应培育健康的反腐社会心理氛围,改善腐败行为滋生的心理环境;提高行为者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抵制腐败行为的心理免疫能力。   关键词:腐败;交互决定论;社会心理;个体心理;合理行动理论   中图分类号:D6
摘要:2019年暑假各种家庭剧霸屏,《少年派》《小欢喜》等家庭剧深受家长、学生甚至教师的喜爱。剧中折射出的家庭教育引起了家长、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广大关注。本文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谈谈这些家庭剧折射出的现代家庭教育问题。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方式;智慧;成长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助力孩子成长的一剂良药,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那么家长们
课程审议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之路上的必然要求,作为市级第二批课改试点园,我园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一是教师的课程意识普遍不高,课程实施中存在“拿来主义”思想。很多教师抱着“教材就是权威,权威总没错”的心态,盲目照搬教材,对课程解读不够,没有将幼儿的经验、兴趣、问题、资源等进行整合并将其落实到实践中去。二是教师课程建构和实施的守正出新能力薄弱,缺乏深度与创新。在课程建构和实施中,教师未能从儿童本位
【关键词】教学;与民同乐;散文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写的一篇文艺性散文,作品以巧妙的构思、灵活的笔法、清新的语言见长。作品以“乐”为主线,以“醉”写“乐”,将叙事、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这篇文章虽是他被贬之后的作品,表露了恬淡闲适的情思,作者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逐层脱卸,逐步收缩,突出全文的中心景物——醉翁亭,点出太守醉心山水,与民同乐的主要场
摘 要:通过对黔西南贫困村庄B村的调研发现,以完成脱贫指标为导向的乡村贫困退出治理呈现出技术性“被脱贫”、乡村精英对脱贫过程全控制、向上负责与向下脱离等异化状态。这是因为:在制度基础上,扶贫资源项目化和压力型体制之间存在冲突,村干部自主脱贫的空间和能力受限;在结构环境上,税费改革后乡村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村干部转向策略主义的治理逻辑;在乡村文化上,贫困村民生存第一的逻辑及对精英的认同为其提供了土壤。
现在的家长经常说:孩子真是太脆弱了,一输就哭,一受挫就回避问题,长大了可怎么办?的确,现在的孩子在知识、技能方面越来越突出,但在韧性、抗挫折等方面却似乎越来越脆弱。媒体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消息:五年级的学生因为考试没有得满分跳楼自杀;某女生因为没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受到家长批评而自杀;高三学生高考刚结束在景区跳崖……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贝,许多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精心设计,生怕孩子磕着碰着、被人欺负,上
摘 要: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通过跨越资本主义发展进程而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这一跨越理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探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成为新中国70年来社会发展的主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紧扣经济建
摘要:本着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解放幼儿的眼睛”,实行“教学做合一”,引导幼儿在自主创建班级图书馆活动中锻炼成长。为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抬高幼儿借读图书门槛,改善阅读的环境,让阅读变得更正式,更有仪式感,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实行“饥饿阅读”的方法激发幼儿的阅读欲望,变师长要求幼儿阅读为幼儿出于自身需要进行阅读,让书籍成为幼儿的成长的阶梯,幼儿成为班级图书馆的管理者和阅读者,从而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