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视野下高职辅导员案例分析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来源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unui_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作为我国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其教育水平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高职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研究也是教育界重点关心的焦点,由于高职辅导员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工作方式的多样性等情况,都要求高职辅导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案例分析是高职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它可以较为全面地考查辅导员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也是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必考项目.准确把握案例分析的问题本质、关键点等,对高职辅导员日常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该文侧重研究高职辅导员在大赛案例分析赛项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有利于高职辅导员在案例分析工作中提升专业化水平,更好地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
其他文献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主导整个教学活动,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故结合慕课模式,设计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教学课程改革方案.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分散集中的原则下,实行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从预习教学、资源准备、开展实验教学模式设计、准确界定课程属性、合理选择设计维度、有序开展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具体实践.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为在线资源做好准备,学生自主在线学习,开展师生互动.教师应在课后对在线教学进行反思,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对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旨在为促进高校
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改变.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所学知识不能完全符合社会需求,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该文以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为例,仔细分析新常态下辽宁省的产业转型带来的机遇和特点,研究了辽宁产业结构问题及其成因,指出了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遇到的问题与原因,并对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在新常态下实现就业提供了建议.
通识艺术教育是聚焦人文、审美及素质的教育.具有“美德”育人、“人文”育人、“大美”育人的功能与意义.针对目前通识艺术教育在实际教学落实中的课程内容、结构、设计特色等存在的问题,探究通识教学实践改革与创新策略,进一步提升艺术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引导力、文化素养与艺术审美、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新时代高校教学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尝试应用更多新颖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基于OBE教育理念,结合沈阳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森林昆虫学》的教学,对教学方案进行了改造和优化,重新设计了课程学习目标、内容框架、实施方法和学习评价等内容.重塑后的方案体现了“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为目标驱动,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评估课程学习效果,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近年来,发达国家兴起了一场工程教育改革的浪潮,而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在工程训练与实践方面进行强化.该研究首先对工程教育改革以及工程训练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基础,构建工程训练平台,并提出在新形势下工程训练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
成功的创业必须建立在创新基础之上,创新的源泉是创新思维,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国梦,就必须重点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该文从高校创新创业培养的现状、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必要性、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要条件四个方面出发,阐述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网络都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网络中传播的各种信息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网络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需要教师和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资源,对相应的教育方法进行创新,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
当前高校的“第二课堂”模式已基本成形,但是对其模式的深度发掘和幅度延伸仍需要进一步地探索.该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第二课堂”的开展模式进行阐述,一是树立“第二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提升其平台建设;二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对象,构建多维化的执行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三是以所建“第二课堂”平台优势,提高学生实训能力;四是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优势,提高和优化“第二课堂”的教师队伍,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五是以行业需求为基点,优化“第二课堂”的考核体系,培养符合新时代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将“第二课堂”开展模式和
以现代人才发展需求为切入点,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当代教育评价理论以及消费者导向理论的基础上,融合了职业教育的实际特点,探究了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目的、内容、主体、方式、标准构建方式,为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优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通过回访调查,了解到我院设计类专业毕业生从学校毕业到工作岗位,出现了部分学生专业能力和思想过渡时间长、专业实践能力较差、学生特长不突出等问题.由毕业生的问题反思课程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通过构建“四维双链”的校企合作模式,破解校企协同育人不畅,产教融合不够紧密的难题;嵌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拓展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采取“课证融通”的课程设计方法,嵌入“1+X”职业资格证书,同步企业岗位要求;打造“课程、技训、竞赛、实践”一体化模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提出“54321”具体措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