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与乐趣。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24-001
一、创造有效的思考机会,提供思维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待来自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使其成为教学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当碰到学生的“异议”时,决不能一语带过,或武断地否定,而应给学生解释、争辩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体智慧。在学习中学生能善于主动探究,能大胆猜测、大胆想象、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也就拥有了智慧。例如教学“利息”时,课前我们布置学生自己获取“利息”的有关知识。课上汇报时,有的学生是通过到银行调查获得;有的是通过查阅资料获得;有的是在网上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各种不同方法,不正是学生个性凸现吗?这样,学习时空的拓展,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打破课堂学习的局限性,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个体在学习内容、形成方法等方面自由选择,个性更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中,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充分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又在开放的策略中,展现学生奔放的思维。有一学生还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演绎了一段教学小品呢。教学一旦唤醒了学生的主体生命意识,课堂便呈现勃勃生机。潜能的开发、精神的觉醒、内心的敞亮是独特个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
二、捕捉动态的亮点资源,进发智慧的光芒
课堂上的智慧就闪耀在主体的创造中:如当教完圆锥的体积小结时,一学生提问:“圆锥的表面积怎么求?”书上没有介绍。当时,笔者首先对这个同学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的勇气和态度进行了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为解决这个问题,老师接过话题说:“这个问题提得好!连我也想知道,那我们就把它作为课外作业吧。”一场知识的整合实践活动开始了。经过探究,数学活动课上的汇报让我大吃一惊。学生们不仅告诉我探究的经历,有动手实践的、有查资料的、向他人请教的……同时把前面所学的圆知识整合了一遍:圆周长、圆面积、扇形面积、弧长逆向求解圆心角——知识、能力、情感就在这一问中“动态生成”。又如有这样一节活动课“鸡兔同笼”。当出现“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各有鸡兔多少只?”题目时,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二只脚,每只鸡都砍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愣,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掉二只脚,每只鸡砍掉一只脚,44只脚少了一半就是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大家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教师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学生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由于教师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进发了智慧的火花。我惊叹于学生奇妙的思考,与学生品味着探索的乐趣,享受甘甜的收获,也一起生长智慧。
三、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激发学习的内需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生动的年华,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用生活问题激活课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巧用于课堂,生动的生活数学事例活用于课堂,数学课堂有了生活之水的滋润,更加富有情趣和魅力。
四、重视“错误”背后的生成,保护审视的空间
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包含有猜想、错误与尝试、证明与反驳、检验与改进的复杂过程。数学教学是活的、动态的、可能有错的数学活动结果,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封闭的结果。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通常看到的是消极面,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避免或者减少学生出错。其实,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往往正是教学的巨大资源。学生能够正视错误,能以富有个性的眼光、独特的思维、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去观察、审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和物,并根据已有的事实进行数学推测、论断和解释,就拥有了智慧。
五、创造互动的学习机遇,形成多向的交流
每一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每个学生是否经过自身充分的思考也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而在与其他伙伴紧密、丰富的合作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也有利于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几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是相辅相成的,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有效互动。如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我这样安排教学环节:(1)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预习情况下通过合作制定出本小组的学习目标。(2)合作探索,小组解决。(3)汇报情况,教师点拨。(4)合作质疑,深入探索。课后,我们向学生了解质疑情况,他们说,通过小组合作发现了原本自己没发现的问题。有时,觉得对某知识不理解,但具体是什么问题却说不来,通过合作,这种情况就解决了。有的问题可以随时通过别人的帮助得到解决。而最重要的是每小组中的后进生也都能提出一两个问题,改变了无问题的状况。看来,合作质疑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营造的充满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的课堂气氛中,让孩子们相互启发,相互竞争,把一次次的再创造演绎得多姿多彩。
数学课堂虽然不如语文课堂那么感性,但学生在倾听中产生的灵性、在思考中展现的智慧、在体验中生成的情感、在相互尊重中绽放的灿烂的生命之花,无不让我欣喜和感动。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一潭灵动的春水,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24-001
一、创造有效的思考机会,提供思维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待来自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使其成为教学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当碰到学生的“异议”时,决不能一语带过,或武断地否定,而应给学生解释、争辩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体智慧。在学习中学生能善于主动探究,能大胆猜测、大胆想象、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也就拥有了智慧。例如教学“利息”时,课前我们布置学生自己获取“利息”的有关知识。课上汇报时,有的学生是通过到银行调查获得;有的是通过查阅资料获得;有的是在网上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各种不同方法,不正是学生个性凸现吗?这样,学习时空的拓展,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打破课堂学习的局限性,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个体在学习内容、形成方法等方面自由选择,个性更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中,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充分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又在开放的策略中,展现学生奔放的思维。有一学生还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演绎了一段教学小品呢。教学一旦唤醒了学生的主体生命意识,课堂便呈现勃勃生机。潜能的开发、精神的觉醒、内心的敞亮是独特个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
二、捕捉动态的亮点资源,进发智慧的光芒
课堂上的智慧就闪耀在主体的创造中:如当教完圆锥的体积小结时,一学生提问:“圆锥的表面积怎么求?”书上没有介绍。当时,笔者首先对这个同学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的勇气和态度进行了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为解决这个问题,老师接过话题说:“这个问题提得好!连我也想知道,那我们就把它作为课外作业吧。”一场知识的整合实践活动开始了。经过探究,数学活动课上的汇报让我大吃一惊。学生们不仅告诉我探究的经历,有动手实践的、有查资料的、向他人请教的……同时把前面所学的圆知识整合了一遍:圆周长、圆面积、扇形面积、弧长逆向求解圆心角——知识、能力、情感就在这一问中“动态生成”。又如有这样一节活动课“鸡兔同笼”。当出现“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各有鸡兔多少只?”题目时,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二只脚,每只鸡都砍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愣,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掉二只脚,每只鸡砍掉一只脚,44只脚少了一半就是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大家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教师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学生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由于教师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进发了智慧的火花。我惊叹于学生奇妙的思考,与学生品味着探索的乐趣,享受甘甜的收获,也一起生长智慧。
三、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激发学习的内需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生动的年华,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用生活问题激活课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巧用于课堂,生动的生活数学事例活用于课堂,数学课堂有了生活之水的滋润,更加富有情趣和魅力。
四、重视“错误”背后的生成,保护审视的空间
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包含有猜想、错误与尝试、证明与反驳、检验与改进的复杂过程。数学教学是活的、动态的、可能有错的数学活动结果,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封闭的结果。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通常看到的是消极面,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避免或者减少学生出错。其实,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往往正是教学的巨大资源。学生能够正视错误,能以富有个性的眼光、独特的思维、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去观察、审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和物,并根据已有的事实进行数学推测、论断和解释,就拥有了智慧。
五、创造互动的学习机遇,形成多向的交流
每一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每个学生是否经过自身充分的思考也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而在与其他伙伴紧密、丰富的合作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也有利于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几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是相辅相成的,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有效互动。如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我这样安排教学环节:(1)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预习情况下通过合作制定出本小组的学习目标。(2)合作探索,小组解决。(3)汇报情况,教师点拨。(4)合作质疑,深入探索。课后,我们向学生了解质疑情况,他们说,通过小组合作发现了原本自己没发现的问题。有时,觉得对某知识不理解,但具体是什么问题却说不来,通过合作,这种情况就解决了。有的问题可以随时通过别人的帮助得到解决。而最重要的是每小组中的后进生也都能提出一两个问题,改变了无问题的状况。看来,合作质疑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营造的充满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的课堂气氛中,让孩子们相互启发,相互竞争,把一次次的再创造演绎得多姿多彩。
数学课堂虽然不如语文课堂那么感性,但学生在倾听中产生的灵性、在思考中展现的智慧、在体验中生成的情感、在相互尊重中绽放的灿烂的生命之花,无不让我欣喜和感动。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一潭灵动的春水,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