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年龄算错了!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ly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娱乐圈里,总会有一些“不老女神”,60多岁的赵雅芝看上去只有20多岁,影星刘晓庆59岁时,还因保养有道,扮演过18岁的青春少女。而反觀跟她们同龄的其他人,往往已经变成了满脸皱纹,身体浮肿的大妈了。
  为何同龄人会有如此大的差别?难道是这些不老女神们掌握了一本“冻龄”秘籍,以至于她们可以保持皮肤水润,身材苗条,体力充沛,看上去跟实际年龄相差几十岁?有些人可能猜测这跟女明星们花大价钱保养有关,她们靠着昂贵的护肤品护肤,或者是打了肉毒杆菌让皮肤不那么松弛。
  其实,除此之外,也许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她们有些人的生物年龄可能比较年轻。
  不为人知的生物年龄
  什么叫生物年龄?顾名思义,生物年龄就是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实际衰老程度。
  现在我们通常说的年龄是“时序年龄”,计算方式是从一个人出生时起到计算时止。然而,你有没有想过,这种计算方式科学吗?由于个人的遗传物质不同,环境因素不同,每个人的衰老速度也应该不同才对。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只有我们的生物年龄才能反映我们身体的真实年龄。
  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者曾对1000个美国成年人的生物年龄进行调查,发现一位时序年龄为38岁的女性,生物年龄达到61岁,而另外一位同样是38岁的女性,生物年龄却只有28岁。
  不仅是每个人的生物年龄会有差别,我们身体的每个器官本身也有自己的生命节奏,也会有不同的生物年龄。在这次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一位40岁的女性,脸部的生物年龄是25岁,血管的生物年龄却有31岁,而胸部组织的生物年龄则达到了50岁。由于生物年龄的存在,虽然一些人会有同样的时序年龄,但有的人会看上去更年轻。所以,那些看上去显年轻的女明星,有可能生物年龄就比较年轻。
  生物年龄也是衡量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比如,研究发现,一些人如果长期熬夜、抽烟、胆固醇高,可能会影响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管功能,使得大脑老化速度更快,一些大脑的生物年龄比时序年龄大的人,走路速度会更慢,记忆力更差,这些人在逻辑测试中得分也更低。同样地,其他身体器官衰老速度更快的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如果体检,就得重点检测一下这些衰老速度过快的器官,以预防这些器官的病变。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知道自己的生物年龄显得非常重要。然而,科学家们又是如何知道各个身体器官的生物年龄呢?
  测量中的难题
  在上述的调查研究中,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者采取了非常复杂的测量方法,他们测量了志愿者的肝、肾脏、心脏、免疫系统、肺等各个器官的功能,随后还要跟踪志愿者的新陈代谢率、心肺功能、胆固醇水平等,最终评估身体各个组织的生物年龄,进而评测出一个人整体的生物年龄。
  显然,这种方法步骤非常繁琐,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一些研究者在寻找能标记细胞老化的生物标记物。
  一种最常见的标记物是端粒体的长度。端粒体位于DNA的末端,每一次细胞分裂时,端粒体就会变短一些,直到最后由于它过短了,无法分裂,细胞就会死亡。研究发现,端粒体的长度与疾病、死亡率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性,所以,端粒体成了科学家们测量生物年龄的标记物之一。
  不过,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得到的测量结果其实并不准确。一个原因是即便一些人生物年龄一样,但端粒体的长度并不会完全一样,这样就使得人们很难精准地量化端粒体长度与年龄的关系。另外一个原因是有的时候端粒体越长,并不代表这个人越健康,因为研究发现,那些有更长端粒体的人,也有更大的患癌风险。
  简捷的测算模型
  现在科学家们认可的一种最准确的测量方法是根据DNA甲基化水平,测量人的年龄。DNA甲基化,说的就是在DNA结构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通过将甲基(由碳和氢元素组成的一种分子。可以结合在DNA上某些部位,影响DNA的表达)添加到DNA分子上或将其从DNA分子上移除,造成基因表达方式发生的改变。而随着细胞老化,细胞的基因表达会发生变化,相应的甲基化水平也在变化,如果找到DNA上一些甲基化水平随年龄线性变化的位点,就可以估计出衰老的程度了。
  2013年,美国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测定了年龄跨度在19~101岁的656位捐献者的外周血DNA全部45万多个甲基化位点,发现其中7万多个与年龄相关,他们利用这些数据,制作了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特征与年龄关系的定量模型。现在科学家们只要从大脑、肝脏、结肠等器官中提取DNA,获取相关数据,就能根据这一模型,计算出每个人体器官的生物年龄。
  迄今为止,DNA甲基化是预测老化的最佳生物标志物,不过也有人在从血液、糖基化着手,寻找人体衰老的标记物。届时,随着年龄测量方法的科学化,我们每个人将能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
其他文献
一般来说,发明是要经过严格的逻辑验证和实验检验,来不得半点马虎。但还有些重要发明,来源于一次偶然的事故,发明者并没有任何发明它的想法,它却意外地自己蹦出来了。  恶作剧成就美食  薯片味道绝佳、口感酥脆,几乎征服了每个人的心,成了居家、看电影必备零食。不少人会感叹:“少了薯片,看的电影都会没那么精彩……”而绝对让你意想不到的是,如果不是一次恶作剧,这么美味的食品都不会存在。  1853年,美国纽约
期刊
神秘的巨响  如果你仔细聆听,就会发现周围正被各种声音环绕,汽车声、铃声、乐器声,这些声音有明确的声音来源,并不神秘。而在许多地区,还有一些人会突然听到来自高空的隆隆声,仿佛是天在震动,但完全不知道这些声音是什么制造的。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作天震。  比如在2011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沿海地区居住的居民就会偶尔听到数声巨响,伴随一个很长的隆隆声,很像怪兽在怒吼,或者有人在远方吹号角,时间长达十分钟之
期刊
在美国南部德克萨斯州的马尔法小镇,几百年来,流传着一个诡异的传说。一位维修工在铺设铁轨时,被一列路过的火车意外斩首。死去的维修工,心有不甘,会在夜晚点着灯笼,在事发地附近寻找他的头颅。  鬼怪传说虽然不可信,但是在这片区域,真的有一个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  神秘的马尔法灯  马尔法镇东约16千米的地方,有一个观景台,白天这里人烟稀少,偶尔只有几辆车经过这片荒漠地带,但到了晚上,络绎不绝的游客会来到
期刊
1901年5月11日晚上11点左右,英国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的古典文学讲师玛格丽特·罗威尔独自在家,据她自己说,她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像是被什么东西控制了。她恍惚之间下了楼,走进书房,坐在书桌前。书房没有开灯,月光幽幽地从窗外照进来,显得阴森恐怖。  坐了一会,罗威尔拿起桌上的笔,在纸上写起字来。然而,纸上的文字很奇怪,可以看出一个单词中既有英语字母,也有拉丁语字母和古希腊语字母。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
期刊
从小吃山珍海味的人,长大后一定是有钱人?这可不一定,但是如果一只蜜蜂从小吃蜂王浆,那么它长大了一定會成为蜂后。这是为什么呢?  普通工蜂吃的是花粉和蜂蜜的混合物,最近研究人员发现,工蜂的食物和蜂王浆中都含有一种来自植物的miRNA,但是工蜂食物中的这种微小核糖核酸含量比蜂王浆中的要高。为了证明miRNA对蜜蜂有影响,研究人员做了实验,结果显示miRNA影响了蜜蜂与发育相关的基因,这导致那些食物中添
期刊
原子积木乐园  “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整个24卷的《大英百科全书》写在大头针的针尖上呢?”  上面这个问题,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1959年12月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但他并不是想拥有一套可随身携带的百科全书,他考虑的是如何操控原子的问题。费曼敢于想象,认为在“了不起的未来”,我们能按照自己的需求操纵每一个原子。  不过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我们使用的东西都是大自然给我们做的。然后,我们找到
期刊
在星际旅行还没有实现之前,极限运动通常指的是从桥梁上滑翔下来,或者飞跃火山等这样的运动,这其实没多大挑战,而且有点老套。  现在,借助于超时空技术,我们可以驾驶飞船畅游太空。而在太空中,有更多的冒险等待着人们。极限运动正经历一场革命。  许多在太空开展业务的公司聘请了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发了多种太空极限运动。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会有哪些项目吧。  零重力游泳  早在1994年,日本科学家就写了
期刊
在新兴的生物医学技术方兴未艾的今天,人类将会装配上很多机械外骨骼,大幅提升自身的力量、速度和耐力,拥有如超人般不可思议的本领。而对基因进行修饰甚至是重新设计,不仅可以让我们改变自己的外貌和技能,而且还能对我们产生一些无形方面的影响,例如情感、创造力和社交能力。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脑机接口技术,将会改善我们的记忆和认知,扩展我们的感官,通过意念直接控制一些半智能小部件(如智慧型义肢)。  
期刊
在地球上,古生物学家可以通过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时留下的痕迹,来了解这些有机体。最近,一些生物学家们提出,在寻找外星人时,可以效仿这种方式。就拿外星人来说,一个外星人死后,最多只会留下一具化石,但是它一生中将会留下无数的痕迹,比如脚印、粪便、曾经住过的洞穴等。这些痕迹增加了外星人被发现的几率,尤其是当外星球上的动物是软体动物时,它们没有可变成化石的骨骼,因此它们留下的踪迹将是证明它们曾经存
期刊
传说中,伊甸园是上帝创造的一个不是仙境胜似仙境的地方,那里水源丰沛,食物充足,遍地是奇珍异宝。许多人可能都不相信真的有这样一样地方,德国考古学家克劳斯·施密特却相信世界上真的有伊甸园,并且他还对伊甸园里的一个神殿进行了发掘。这个神殿就是位于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  比金字塔还古老的神秘石圈  哥贝克力石阵位于土耳其东南部安纳托利亚地区哥贝克力山丘之上。目前考古学家已经在这个遗址上发掘出了几十块T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