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平川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目前主要开采层段为长2层段,为对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基础地质依据,本文通过对区内长2地层电性特征、沉积旋回组合特征以及区域地层标志的深入研究,将长2层段划分为长21、长22、长23三个小层。
引言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部,区域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地层倾角小于1度,千米坡降为4~5m,内部构造简单,局部发育因差异压实作用而形成的鼻状构造。根据区域钻井资料显示,由于三叠纪末期,受印支运动的影响,盆地进一步抬升,延长组顶部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区内钻遇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三叠系,缺失白垩系、侏罗系地层,第四系直接不整合覆盖在三叠系之上,局部延长组上部第五段缺失。因此正确而有效的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对后续油气勘探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1.研究区地层发育状况
长1为湖盆萎缩期的湖泊、沼泽环境沉积,为一套含煤系地层,岩性普遍较细,为砂岩、粉砂岩、泥岩、碳质泥岩及煤层(线)组成的多个沉积旋回,砂层较薄,而泥岩较厚,在岩性剖面上形成所谓的“泥包砂”现象。
长2为三角洲平原河流环境沉积,河道砂体发育,河道间沉积相对较薄。在岩性剖面上表现为大段砂岩夹较薄的泥质岩,形成所谓的“砂包泥”现象。长2油层组是本次研究的目的层段,保存完整,在全区普遍发育,根据沉积旋回一般可划分出三个砂岩层,即长21、长22和长23三个小层。
2.地层划分与对比原则
只有建立正确的等时对比,才能在油田范围内进行统一层组的划分,才能将砂体确定在同一个时间单元之内。因此层组划分的基本原则是沉积层序、旋回性与储层非均质性相结合,即从沉积成因出发,落脚于储层的开发地质特征的描述。本次研究使用了“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等时对比方法。特别是在油组划分的过程中,采取了以沉积旋回为主、地层厚度为辅的原则。青平川油田各油层组岩性特征和电性特征都十分明显,井间地层划分和对比关系也很清楚。
3.各小层地层划分与对比特征
3.1 长1、长21地层划分标志
长1段在研究区发育湖相沉积,地层部分遭受剥蚀,平均厚度约150m,在青平川油田柏洼沟地区长1油层组的底部发育一定厚度的深灰色泥岩,分布较稳定,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称之为K9标志层,本次研究将其作为长1层段与长2层段的分层标志(图3-1)。
(1)电位曲线
长1整体电位处于基线附近,而长2明显负偏,二者截然不同。长1底部约有5-10m的低幅度起伏的指状曲线,电位值基本为区内最高。
(2)电阻曲线
长1下部为典型的刺刀状高阻,长1底部约50m厚的范围有10个高阻尖,其底部有一特别高的高尖与一较低的高阻尖相邻,这一高一低的刺刀状高阻,在区内非常稳定,形成良好的标志层;长2电阻曲线呈宽缓圆滑的高阻。长1下部泥岩段形成高阻的原因,一方面是含煤系地层,另一方面可能夹有凝灰岩层。
(3)伽玛曲线及井径曲线
长1与长2在伽马曲线上,长1下部形成典型的高齿状伽玛曲线,长2伽玛值较低,曲线波状起伏;长1与长2在井径曲线上,一般很好分辨,长1由于泥岩多或含量高,造成井壁坍塌,形成明显扩径现象;而长2以砂岩为主,泥饼造成井径缩小。
3.2 长21、长22地层划分标志
长21与长22地层划分标志是二者之间几米到十多米厚的泥岩或泥质粉砂岩隔层,其标志是自然咖玛曲线和自然电位曲线出现突然异常增高,一般呈三个或多个尖峰,中间峰较高。这一特征在本区各井中均表现明显,易于识别和对比,是一个很好的对比标志(图3-2)。
3.3 长22、长23地层划分标志
长22、长23均以含油长石砂岩為主,电性以低自然伽玛和低自然电位值为特征,且它们的岩性和电性特征相似。但在长23的顶部,一般存在厚1-3米的深灰色泥岩或粉砂质泥岩,由于整个长22至长23自然电位曲线上表现为低值,变化幅度小,而长23的顶部泥岩的自然伽玛值突显为明显的剑状峰值,与之同步,自然电位和声波均有同步反映(图3-3)。
3.4 长23、长3地层划分标志
长23以厚层长石砂岩为主,自然电位呈箱状,长3则以粗——细的沉积韵律互层为主,各类电测曲线呈锯齿状,在界线处形成双峰(图3-4)。
结论
本文通过多种曲线特征反映了区内长2地层的电性特征、沉积旋回特征,同时在此
基础上结合了相关的野外剖面、录井等多种地质资料,对青平川油田柏洼沟区块的长2
地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对比,对该区块后续的勘探开发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世盛,张雷平.油藏数值模拟在青平川油田柏洼沟采区注水调整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化工,2012,41(4),416-418
[2] 于珺,陈治军,等.青平川油田关庄地区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5,35(2),202-206.
引言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部,区域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地层倾角小于1度,千米坡降为4~5m,内部构造简单,局部发育因差异压实作用而形成的鼻状构造。根据区域钻井资料显示,由于三叠纪末期,受印支运动的影响,盆地进一步抬升,延长组顶部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区内钻遇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三叠系,缺失白垩系、侏罗系地层,第四系直接不整合覆盖在三叠系之上,局部延长组上部第五段缺失。因此正确而有效的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对后续油气勘探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1.研究区地层发育状况
长1为湖盆萎缩期的湖泊、沼泽环境沉积,为一套含煤系地层,岩性普遍较细,为砂岩、粉砂岩、泥岩、碳质泥岩及煤层(线)组成的多个沉积旋回,砂层较薄,而泥岩较厚,在岩性剖面上形成所谓的“泥包砂”现象。
长2为三角洲平原河流环境沉积,河道砂体发育,河道间沉积相对较薄。在岩性剖面上表现为大段砂岩夹较薄的泥质岩,形成所谓的“砂包泥”现象。长2油层组是本次研究的目的层段,保存完整,在全区普遍发育,根据沉积旋回一般可划分出三个砂岩层,即长21、长22和长23三个小层。
2.地层划分与对比原则
只有建立正确的等时对比,才能在油田范围内进行统一层组的划分,才能将砂体确定在同一个时间单元之内。因此层组划分的基本原则是沉积层序、旋回性与储层非均质性相结合,即从沉积成因出发,落脚于储层的开发地质特征的描述。本次研究使用了“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等时对比方法。特别是在油组划分的过程中,采取了以沉积旋回为主、地层厚度为辅的原则。青平川油田各油层组岩性特征和电性特征都十分明显,井间地层划分和对比关系也很清楚。
3.各小层地层划分与对比特征
3.1 长1、长21地层划分标志
长1段在研究区发育湖相沉积,地层部分遭受剥蚀,平均厚度约150m,在青平川油田柏洼沟地区长1油层组的底部发育一定厚度的深灰色泥岩,分布较稳定,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称之为K9标志层,本次研究将其作为长1层段与长2层段的分层标志(图3-1)。
(1)电位曲线
长1整体电位处于基线附近,而长2明显负偏,二者截然不同。长1底部约有5-10m的低幅度起伏的指状曲线,电位值基本为区内最高。
(2)电阻曲线
长1下部为典型的刺刀状高阻,长1底部约50m厚的范围有10个高阻尖,其底部有一特别高的高尖与一较低的高阻尖相邻,这一高一低的刺刀状高阻,在区内非常稳定,形成良好的标志层;长2电阻曲线呈宽缓圆滑的高阻。长1下部泥岩段形成高阻的原因,一方面是含煤系地层,另一方面可能夹有凝灰岩层。
(3)伽玛曲线及井径曲线
长1与长2在伽马曲线上,长1下部形成典型的高齿状伽玛曲线,长2伽玛值较低,曲线波状起伏;长1与长2在井径曲线上,一般很好分辨,长1由于泥岩多或含量高,造成井壁坍塌,形成明显扩径现象;而长2以砂岩为主,泥饼造成井径缩小。
3.2 长21、长22地层划分标志
长21与长22地层划分标志是二者之间几米到十多米厚的泥岩或泥质粉砂岩隔层,其标志是自然咖玛曲线和自然电位曲线出现突然异常增高,一般呈三个或多个尖峰,中间峰较高。这一特征在本区各井中均表现明显,易于识别和对比,是一个很好的对比标志(图3-2)。
3.3 长22、长23地层划分标志
长22、长23均以含油长石砂岩為主,电性以低自然伽玛和低自然电位值为特征,且它们的岩性和电性特征相似。但在长23的顶部,一般存在厚1-3米的深灰色泥岩或粉砂质泥岩,由于整个长22至长23自然电位曲线上表现为低值,变化幅度小,而长23的顶部泥岩的自然伽玛值突显为明显的剑状峰值,与之同步,自然电位和声波均有同步反映(图3-3)。
3.4 长23、长3地层划分标志
长23以厚层长石砂岩为主,自然电位呈箱状,长3则以粗——细的沉积韵律互层为主,各类电测曲线呈锯齿状,在界线处形成双峰(图3-4)。
结论
本文通过多种曲线特征反映了区内长2地层的电性特征、沉积旋回特征,同时在此
基础上结合了相关的野外剖面、录井等多种地质资料,对青平川油田柏洼沟区块的长2
地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对比,对该区块后续的勘探开发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世盛,张雷平.油藏数值模拟在青平川油田柏洼沟采区注水调整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化工,2012,41(4),416-418
[2] 于珺,陈治军,等.青平川油田关庄地区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5,35(2),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