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辅导员制度诞生于建国初期,由于当时我國国家政权刚刚建立,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就是教育的首要任务。1952年教育部规定,在高校学生中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1961年和1965年,教育部相继颁发文件规定: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学生的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196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辅导员工作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对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职责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标志着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已经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辅导员制度受到了重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被遣散,政治辅导员制度被取消。文化大革命后,各大高校整顿教育秩序,辅导员制度得以恢复。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聘任制。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当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不断深化,高校辅导员的准确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标志着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已经由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向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的教育者、服务者的方向转变。
2006年7月23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是社会对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最新描述和最准确的定位。
二、高校辅导员必须做好的工作
1.做好思想政治引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的引导者这个最重要的角色就是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项主要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现阶段,辅导员要在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合理安排好日常管理工作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不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辅导员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单纯的学习生活管理和活动组织上,很多辅导员忙于各项检查、奖惩助贷等事务性工作。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使得辅导员处于一种被多重管理的状态下,许多非本职工作压到了辅导员身上。辅导员要避免被事务性工作所累,就必须使日常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充分信任学生干部,实行学生干部层层负责制,建立一支分工明确、高效负责的学生干部队伍。辅导员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建立一套高效可靠的管理机制,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3.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充满矛盾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重要历程。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常常会出现内心矛盾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不平衡,带来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的心理体验。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就业压力,等等。作为与学生密切接触的辅导员,在促进和维护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参与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不容忽视。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并且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工作,防患于未然。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细节,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对于问题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平时多加以心理疏导,帮助问题学生摆脱心理障碍。
4.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而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就必须以职业规划教育为突破口,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职业规划指导。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无论是在思想理念方面还是在工作实践方面都普遍相对滞后,许多院校往往是在临近学生毕业时才开展就业教育指导。辅导员必须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始指导和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帮助学生寻找个人核心价值观,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兴趣和才能;帮助他们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和职业理想。辅导员应认真学习就业知识,研究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为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提供积极的帮助。
5.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辅导员不能仅仅依靠经验的积累和对问题的思考开展学生工作,而应主动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来对学生和社会实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求,在实践中研究,不断增强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作为研究者,辅导员要不断对自己的工作、对教育对象和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从而使自己具备政治高度、思想深度、视野宽度。辅导员要积极参与教育部、省教育厅,以及各高校提供的针对辅导员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类研究课题、各类相关岗位培训,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努力成为学生工作的专家。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课题,面对此新形势,高校辅导员必须与时俱进,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使自己的事业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莉.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2]江丽媚.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历史过程.安康学院学报,2009.2.
[3]徐静.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思考.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4]董建党.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再思考.现代企业教育,2009.2.
辅导员制度诞生于建国初期,由于当时我國国家政权刚刚建立,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就是教育的首要任务。1952年教育部规定,在高校学生中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1961年和1965年,教育部相继颁发文件规定: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学生的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196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辅导员工作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对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职责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标志着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已经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辅导员制度受到了重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被遣散,政治辅导员制度被取消。文化大革命后,各大高校整顿教育秩序,辅导员制度得以恢复。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聘任制。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当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不断深化,高校辅导员的准确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标志着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已经由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向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的教育者、服务者的方向转变。
2006年7月23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是社会对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最新描述和最准确的定位。
二、高校辅导员必须做好的工作
1.做好思想政治引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的引导者这个最重要的角色就是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项主要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现阶段,辅导员要在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合理安排好日常管理工作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不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辅导员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单纯的学习生活管理和活动组织上,很多辅导员忙于各项检查、奖惩助贷等事务性工作。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使得辅导员处于一种被多重管理的状态下,许多非本职工作压到了辅导员身上。辅导员要避免被事务性工作所累,就必须使日常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充分信任学生干部,实行学生干部层层负责制,建立一支分工明确、高效负责的学生干部队伍。辅导员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建立一套高效可靠的管理机制,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3.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充满矛盾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重要历程。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常常会出现内心矛盾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不平衡,带来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的心理体验。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就业压力,等等。作为与学生密切接触的辅导员,在促进和维护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参与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不容忽视。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并且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工作,防患于未然。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细节,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对于问题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平时多加以心理疏导,帮助问题学生摆脱心理障碍。
4.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而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就必须以职业规划教育为突破口,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职业规划指导。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无论是在思想理念方面还是在工作实践方面都普遍相对滞后,许多院校往往是在临近学生毕业时才开展就业教育指导。辅导员必须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始指导和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帮助学生寻找个人核心价值观,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兴趣和才能;帮助他们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和职业理想。辅导员应认真学习就业知识,研究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为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提供积极的帮助。
5.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辅导员不能仅仅依靠经验的积累和对问题的思考开展学生工作,而应主动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来对学生和社会实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求,在实践中研究,不断增强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作为研究者,辅导员要不断对自己的工作、对教育对象和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从而使自己具备政治高度、思想深度、视野宽度。辅导员要积极参与教育部、省教育厅,以及各高校提供的针对辅导员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类研究课题、各类相关岗位培训,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努力成为学生工作的专家。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课题,面对此新形势,高校辅导员必须与时俱进,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使自己的事业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莉.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2]江丽媚.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历史过程.安康学院学报,2009.2.
[3]徐静.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思考.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4]董建党.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再思考.现代企业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