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纳阐释学理论关照下的译者主体性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ei52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斯奈德英译寒山诗广受海外国内人士热议。本文试从斯坦纳阐释翻译视角出发,研究其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求寒山诗原作客观阐释和译者主体性之间的平衡,从而使在国内受到冷遇的寒山诗歌在异域开花飘香。
  关键词:斯坦纳阐释学翻译;斯奈德寒山诗英译本;译者主体性
  诗歌蕴含了浓郁的文化精髓,为译者提供了图示框架,但又有诸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因素。因此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理解和阐释作品。随着翻译理论“文化转向”问题的深刻讨论,译学研究经历了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跨越,而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的提出为全面研究译者主体提供了全新的理论研究视角。本文试从阐释学对翻译过程的关照来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1 斯坦纳哲学阐释学翻译视角基本理论
  阐释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源于古希腊神话中传达信息的信使之神赫尔墨斯。最初的阐释学是对神旨的诠释,并在漫长的中世纪发展成为神学阐释学,用于阐释宗教经典《圣经》。阐释学发展经历了古希腊的“阐释学”,中世纪的“文献学”,“古典阐释学”及西方现代阐释学等几个阶段[1]
  阐释学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成为盛行于西方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对这一时期的阐释学做出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海德格尔重点强调了人作为阐释者的价值存在,语言现实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伽达歇尔又进一步提出关于理解的历史性与视界融合的观点,进一步丰富了阐释学关于阐释者的内涵。正如伽达歇尔所说:“一切翻译已经是阐释”[2]。现代阐释学理论对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乔治斯坦纳的《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被誉为18世纪以来第一部对翻译理论及翻译过程做出系统性研究的著作。他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一种描述文学翻译过程的模式并把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理解与表达的具体关系与联系过程。
  2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的文化和审美创造性 [3]。译者为取悦译入语受众,通常会根据译入语文化特征选取那些符合译入语主流文化的作品来翻译。译者主体性是一个包含多层内涵的概念,本文选择从翻译过程层面来分析译者主体性,原因在于译者主体性在此过程中能得到显著的彰显。
  3 斯纳坦阐释学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
  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予以彰显。译者首先相信所翻译文本的意义所在,进入“信任”阶段;然而在通过自身审美判断来理解和表达所选文本时,译者却又不可避免地遭受来自所选文本的敌意和抵抗,难以轻易接近其意义。所以,译者的主观因素也不可避免地“侵入”到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解读原文本中的空白并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在“吸收”阶段,翻译带来的是一种文化或传统的转化。因此难免要丧失译语本色[4]。最后译者要尽力“弥补以恢复原作和译作之间的平衡”[5],只有 “补偿”才能表现出原文达到翻译的理想境界。
  基于斯坦纳的翻译阐释理论模式,把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翻译四步骤中,以此探究论证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的能动作用贯穿整个翻译的动态过程,为进一步确立译者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4 寒山诗翻译与译者主体性发挥
  1958年,美国学者斯奈德在《常青藤》上发表了24首寒山译诗,寒山诗在美国也由此得到广泛传播。斯奈德在其翻译寒山诗的过程中大胆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使得寒山诗英译本更具生命力。本文拟以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对斯奈德寒山诗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进行分析,尤其是分析斯奈德是如何处理译者自身与原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平衡。
  (1)信赖。译者进行阐释翻译的第一步是信赖,即译者在,相信其意义所在。斯奈德选取翻译的二十四首寒山诗均与寒岩禅境有关,主要是出于斯奈德深入的研究了禅宗哲理后对寒山心生赞赏、崇敬与无限向往之情。他描述“中国诗使我看到了田畴,农场,砖墙后面的杜鹃花丛——它们使我对荒山野岭的过度迷恋中解脱出来。中国诗人有一种超绝的诗艺,能使最荒莽的山岭现出人性,证明大自然是人最好的住处”[6]。凡此种种都在这位垮掉派诗人的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二战之后美国社会呈现的是发达经济与先进科技所带来的人类与自然的种种矛盾,而以寒山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呼唤着人性与人情的回归。“他的诗能把出世的佛教,道教与入世的儒家精神相结合,形成一种深深介入社会斗争的生活态度,一种努力让诗歌来把人类社会与大自然想结合的文学观”[7]。斯奈德与寒山诗视界相融合,“斯奈德远离尘嚣和寒山隐居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即追求精神的充实与丰富。斯奈德对自然与荒野的思考和寒山的佛禅生态哲学观颇有契合之处”[8]。二人的思想相通才会使斯奈德对其诗歌的意境内涵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因此译者在选择翻译原文本之前,首先相信其价值意义所在,“信任”便也建立起来了。然而,译者对原文本的信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当译者需要以积极的态度进入阐释翻译的下一个环节—侵入阶段。
  (2)侵入。所谓“侵入”就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认识和解释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入侵活动”[9]。译者在理解原文本时,不可避免的将自身的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特征表现出来,因此译者在解读原文本时总是带着自己的经验与认知体系。例如,原诗“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施,斯奈德译作:When men see Han Shan,They all say he is crazy/ And not much to look at—/Dressed in rags and hides/They don’t get what I say/And I don’t talk their language /All I can say to those I meet/Try and make it to Cold Mountain。   原始虽为五言律诗,但在语码转换时,译者考虑到本土文化中接受群体的文化水平与接受能力,选择用自由体译寒山诗。译本不但多处加入人称代词、省去原诗韵脚,使之更符合英语突出主语的习惯。这无疑是斯奈德为拉近寒山诗与读者的距离,同时又表现出当时嬉皮群体追求自我,挑衅权威,而又叛逆独立的风格特征。
  再如“溪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译作“The long gorge chocked with green and boulders/The wide creak, the mist blurred grass”斯奈德所译的寒山诗,基本上做到了准确简洁、优美得体。斯奈德将大自然的宁静神秘和遗世独立的精神意识融入到译文的意境当中,增强了译本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但因译者先前的阅读兴趣、生活经历及当时的文化环境而缺失了原文本中的叠词“磊磊”“蒙蒙”所凸显出的山间空旷、人迹罕至又游离于社会成规秩序之外的回归自然的精髓。
  (3)吸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吸收自身的文化态度、政治态度、审美情趣等来重新审视原文本。译者需要把捕获的内容表达出来,或是倾向于归化,或是更多地保持原作丰姿。例如:寒山多幽奇,登者皆恒慑。月照水澄澄,风吹草獵獵。凋梅雪作花,枯木云充叶。触雨转鲜灵,非晴不可涉——Cold Mountain has many hidden wonders,/People who climb here are always getting scared./When the moon shines,water sparkles clear./When wind blows,grass swishes and rattles./On the bare plum,flower of snow/On the dead stump,leaves of mist./At the touch of rain it all turns fresh and lives/At the wrong season you cant' ford the creeks[10]
  首先是对句子结构的吸收。原文本属于意合语言,语意短小精炼,逻辑关系蕴于行文之中,而译文文本是行合语言,句式绵长缜密,句意环环相扣。在对原文句式的吸收过程中,斯奈德打破原文表层结构的束缚, 大胆采用直译法,在融会原意的基础上以异化方式译寒山诗。
  其次是对原文本文化的吸收。寒山诗中所流露的超脱避世、充满禅机而又追求自我本性和心灵自由的人生哲学与处世方式也被嬉皮人士欣然接受并争相仿效,使得迥异于本土的异国情调和异质文化在美国刮过一阵清新之风,。
  (4)补偿。由于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与文化差异,译者在侵入与吸收阶段出现原文本信息的缺失在所难免。译者要尽可能的传递原语所蕴含的信息,因此注释、附录或者文内补偿等手段来弥补原文本信息变得弥足珍贵。如诗集Riprap And Cold Mountain Poems 中“明月”和“圆月”的小注是“the full moon,the pearl.Symbols of the Buddha-nature inherent in all beings”。通过注释,译文将原文本的信息更充分的展示出来,也便于译入语读者的理解。
  5 结语
  本文借助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四步骤理论分析了斯奈德的寒山诗英译本,以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希望通过以上析评,能增强人们对寒山诗歌的研究兴趣,同时也能为近年来兴起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陈厚诚,王宁.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 郑杭生.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
  [3]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的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
  [4] 黎晴.从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以陈亦南《老人与海》中译本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08,7 (10):63.
  [5] Steiner.After Bable:Aspect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13.
  [6] 吴志萌.现代阐释学语境下斯坦纳的翻译观——兼谈译者主体性[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7(3).
  [7] 赵毅衡.诗神远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8] 文玲霞.哲学阐释学对变译的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
  [9]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0] 叶理.论寒山诗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的接受[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5).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电影发展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都拓宽了电影艺术天地。当今电影面对视听新媒体不断涌现的挑战,IMAX电影形式作为新的科技力量又一次推动了电影的迅猛发展,再一次证明了电影科技是整个电影产业的先导。这种置观众于电影情节中的电影体验,引导影院系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并最终成为电影主流的IMAX电影新形式,究竟是如何实现这种“身临其境”的呢?本文从视域、听觉和整体性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2012 年 1
期刊
摘 要:“查玛舞”是完整的民间舞蹈艺术,蒙古勒津的“查玛舞》既蕴涵了藏族的古朴、刚劲,又融入了蒙古族的粗旷、豪放。  关键词:查玛舞;蒙古勒津民间舞蹈;珍贵的非遗项目;研究价值  “查玛”一词是藏语中的“跳起来”的意思,蒙古贞的“查玛舞”来源于西藏。它传到蒙古勒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查玛舞原是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后来被佛教所运用,成为现今的寺庙舞蹈“查玛舞”。但从查玛舞所反映的内
期刊
摘 要: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各地的旅游行业也蓬勃发展。对旅游纪念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纪念品能否让游客念念不忘,主要表现在商品包装设计上,商品包装必须通过它自己本身的魅力来达到信息的传递,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构思;创意  世界是一本书,不旅游的人等于只看到本书的第一页。用有限的时间、用有限的金钱、用有限的精力,去享受无限的风景。旅游,就是离开生活熟悉
期刊
“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繁荣城乡基层文化市场的生力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6月文化部发布《关于促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若干意见》,再一次肯定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对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和贡献,发展、壮大、规范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成为众多从业者和管理者倾力追求的事业。这
期刊
摘 要:本文的应用研究是利用虚拟现实这一现代应用技术和展示方式,以新的思路延长北戴河老别墅建筑群的生命力。研究不仅在于用虚拟现实的技术手段复原历史建筑的原貌,并且基于北戴河老别墅在中国建筑历史中的重要性,利用虚拟现实多角度研究,对部分建筑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修缮方案,提高北戴河老别墅在保护修复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致力推广虚拟现实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北戴河老别
期刊
摘 要:书法艺术的长河中除了每个时期的书法有不同的特点外,就是在同一时期同一年代出现了这样那样流派的书法家。根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书家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学养和创造理念,而且还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创造技法,如笔法、字法、墨法和章法。本文笔者从书法艺术创造角度来探究书法艺术家的笔法语言。  关键词:书法;运笔;风格  个人风格是每一个书家在表现自己的笔法、墨法、结体和章法时所形成的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它
期刊
摘 要: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自中国新兴木刻运动自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被影响着,而就在那时,鲁迅为早期的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的现实主义的美术人才,新兴木刻运动的版画家们用他们的生命刻出了许许多多的惊心动版画作品,使新兴版画艺术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本文对中国新兴版画的发展历史做简要叙述,详细叙述鲁迅作为中国新兴版画的艺术赞助人与中国新兴版画的关系与鲁迅的版画情结,并对鲁迅于近代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做出的贡献作具体
期刊
摘 要:钱松嵒先生生于清末,成长于民国,成名于新中国,他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使他的绘画形成了鲜明的历史风貌,本文简要的梳理了钱松嵒先生的艺术历程。  关键词:钱松嵒;山水画;艺术历程  钱松嵒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新金陵画派”的领军人物,在当时也是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无论是表现景致秀丽的江南新貌,或是浑厚雄奇的名山大川,还是有着革命豪情的红色山水,都给了观众视觉上的新颖
期刊
摘 要:当代国画绘画形式演绎出许多风格,与传统国画相比画面的装饰味更浓,但所有的风格都离不开造型、色彩、材料的运用,本文以上三点为主要线索简述当代国画发展情况。  关键词:变形;色彩;表现方法;装饰性  国画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的绘画形式。从广义上说国画的精神境界、思想品格、气质生命、风格特点一直统治着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它的出现与发展带有传统的、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征并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从古
期刊
摘 要:作为一种认知手段,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人类认知的基础。从本质上看,隐喻是通过运用人们熟悉的另一具体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抽象的概念。而人类的认知最初源于其身体经验,“head”又是认知过程中运用最为频繁的身体部位之一。因此,本文旨在以“head”为例,对涉身词的隐喻进行研究。  关键词:涉身词;“head”;隐喻  0 引言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