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婚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_0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区西去六里许,水塘稀了,林子密了。在水塘与密林间,散落着密密匝匝的人家。其中,一户粉墙黛瓦的高门大院,户主姓闫,经营盐。
  闫家两个儿子:老大闫广,乐于经商,精于盐场上的买卖;老二闫文,自小喜爱书画,娶盐区钱员外家的女儿钱蓉为妻。
  钱蓉嫁到闫家,闫家老爷子发现这个儿媳满腹诗文,且温文尔雅,聪慧过人,是个当家理财的料儿,有意无意间,教她一些盐商之道。
  岂料,天有不测风云。这年春上,一场霍乱席卷盐区,先是老盐东撒手西去,紧接着是钱蓉的丈夫闫文及六岁的儿子命归黄泉。撇下以泪洗面的钱蓉,孤身一人,没了依靠。
  闫广夫妇,看钱蓉年轻,而且是死了丈夫,断了香火,料她守不住,就想早些撵她改嫁,独吞祖上的财产。
  钱蓉遭到丧夫断子之痛,再去面对哥嫂的冷眼,心中无比凄凉,漫漫长夜里,常常暗自抹泪。
  这天午后,钱蓉独自一人,来到盐河边的赵媒婆家。
  赵媒婆一看闫家的小寡妇上门,喜出望外,让座、看茶之后,看钱蓉从水袖中掏出两锭银子。赵媒婆想:这个小娘子十之八九是有了意中人,想托媒妁之言,图个好名声。遂扯着钱蓉那细白的手,说:“大妹子,你年纪轻轻的,是该迈出这一步啦。”
  可钱蓉话一出口,讓赵媒婆大吃一惊。那小娘子不是自个儿想改嫁,而是想让赵媒婆给她讨一房儿媳妇。
  赵媒婆一听,这小娘子满口疯话!她死了丈夫,没有儿子,讨哪门子儿媳妇!可那小娘子说得认真,她把话挑明了,就是要娶一房儿媳妇,而且要年轻、漂亮的。事成之后,还有重谢。
  赵媒婆看那小娘子放在桌边的银子,想到闫家高门大院的好日子,心里话,这小娘子无非是想给自己找个伴儿,便打趣说:“你若不嫌弃,就把俺家红儿领去,给你做个干女儿。”赵媒婆想让红儿认钱蓉做个干娘,以后,可以嫁个门当户对的上等人家。
  钱蓉笑笑,说:“我要的是儿媳妇,不是什么干闺女。”赵媒婆扯着钱蓉的玉腕,说:“什么闺女、儿媳妇,还不是一个理儿,都喊你娘。”
  钱蓉轻轻地摇摇头,说:“那可大不一样,闺女喊娘,那是娘家妈,儿媳喊娘,那可就是婆婆哟!”
  赵媒婆说:“好好好!那就依了你。”
  钱蓉说:“那好,既然你同意红儿给我做儿媳,咱们得立个字据,要不,我今儿领了去,明儿你再要回来,那我不是白忙活一场嘛。”
  赵媒婆当作玩笑一样,一一依了钱蓉,请了村里的长辈和两个私塾先生,立了字据,并选了一个黄道吉日,体体面面地来把红儿领走了。
  那时间,红儿刚好十六岁,正是迎面桃花的好年龄,无须粉黛,就能光彩照人!加上钱蓉精心调教,给她量体裁衣,教她修眉、抹面,很快就出落得鲜荷嫩藕一般。夜晚,钱蓉教她背《女儿经》、《百家姓》,手把手地教她读书认字。赶上天气晴好,还领她去盐场转转。
  后院,闫广一家不知钱蓉从哪里弄来这么一个花枝招展的女孩子与其昼夜相伴,私下里嘀咕:那钱蓉没个正经的!
  可哥嫂那边的大公子闫乐儿,每日去学堂里读书,或是胳膊上架个鸟笼,出来进去,路过前院婶子家门口,总要往里面多张望两眼。尤其是看到红儿一个人在院子里扑蝶、捉蜻蜓时,那乐儿来来回回,定要多走几趟。
  说不准是哪一天,那一对少男少女对上了眼儿。等后院里的闫广夫妇发现他们的乐儿午饭不回家吃、晚饭不回家吃,有时,夜晚睡觉还要去前院里喊人时,那红儿早已身怀六甲,真真切切地做了他人之媳。
  这一来,后院大哥大嫂不干了,找到前院大吵大闹,说钱蓉用心不良,找来这么一个狐狸精,勾引了他家的乐儿误入歧途。
  钱蓉先是忍气吞声,后来,见大哥大嫂闹得凶了,她也拉下脸面,领着个大肚子红儿站出来。但她并没有去跟哥嫂大声吵闹,只是说明她娶来红儿为媳,是明媒正娶,堂堂正正的,本意是想婆媳相依,到头来,红儿却被他们家乐儿给强占了!
  钱蓉扬言,要与他们到州府大堂上评理去。
  闫广夫妇一看钱蓉动怒,要惊官动府,心里就打起了小锣鼓。按照大清律,男女私通,要定罪论处;若是强霸美女,还要遭牢狱之灾。那还了得吗?哥嫂三番五次地找人来中间调和。
  刚开始,钱蓉坚决不答应,就是要与他们到公堂上说个谁是谁非。后来,说情者频频上门,钱蓉这才勉强做出了让步,但条件有二:其一,红儿与乐儿的事,已经生米做成熟饭,那就请哥嫂把乐儿过继给她钱蓉做儿子;其二,祖上留下的家产,首先要一分为二。然后,乐儿过来之后,还要带上哥嫂应得家产的一半。原因是大哥家两个儿,乐儿本该得到父母的一半家产。
  闫广夫妇那边,明知这一切都是钱蓉设下的圈套,可钱蓉讲得句句都在理上,也只好忍气吞声地认了。
  选自《北方文学》
其他文献
李益仁是个回收废品的老板,读了个小学三年级,但他敬仰知识和文化。他只卖废铜烂铁,舍不得卖大量回收的书籍、杂志,于是他开了家旧书店。  李益仁接到五叔的电话,五叔说晚上八点请他过去拉点儿东西。  五叔和李益仁是一个村子的人,比李益仁大不了几岁,按辈分李益仁叫他五叔。到目前为止,五叔是村里读书最多的人,也是村里做官最大的人,在这个县里,算一个颇有影响的大官了。  李益仁准时赶到五叔所在的高档住宅区,乘
期刊
街上新开了两家餐馆,一家是阿强开的“美味四海”,一家是老刘开的“爽食天下”。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可不,阿强的生意怎么也不如“爽食天下”,瞧人家门口整天车水马龙的,阿强很是眼红,特意派了机灵的服务员小艺去打探打探。  大半天后,小艺回来了,对阿强说:“老板,我探查过了,其实人家菜色、种类都跟咱差不多,也没什么叫好的特色菜。要说不同,就是他们多了免费杂志和WiFi。”  阿强一拍脑袋,如梦初醒:是
期刊
奶奶要爷爷陪她去赶集。来到街上,奶奶嚷着请算命先生看手相,算命先生说奶奶只能活到65岁。奶奶认真地对爷爷说,回去后千万不能对儿女说呀!  晚饭后,爷爷与往常大不一样——坐在小院里忧心忡忡的, 唉,老婆子再过3年就65,3年……  这时电话响了,老朱怎么搞的?每天晚上都是你先到,三差一,快点,就等你了!  爷爷对电话那头说,你们玩吧!我今晚不去了。”  奶奶说,老头子你想玩就玩去,以后我都不想管你了
期刊
老婆说:“老公,我生病了,我恐怕得买个包了!”老公说:“你能告诉我,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吗?”老婆说:“你难道没听说‘包治百病’么?”老公想了想,转身出门拾了块砖头回来。老婆问:“你这是做什么?”老公答道:“这是‘砖’治各种疑难杂症!”  选自《故事会》
期刊
赵佶在高俅的诱引下,于一个西风正紧的黄昏,乔装到樊楼与李师师会面。那时节,樊楼的天空正有一只孤雁飞过。帷幔深处,赵佶执着李师师的纤纤素手,浑身上下一阵阵战栗,从眼前这个美丽的风尘女子身上,他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与她之间将会有不可预知的故事发生。  回到皇宫,赵佶再难忘掉李师师,一代名妓的一颦一笑总在脑际晃动。夜里睡觉,常把搂着的妃子当作李师师,芙蓉帐里凭空多出几番云雨。以后的一些日子,每当夜幕降临
期刊
那个月夜,我独坐院内,拿起竹笛,摸索着吹奏《高山流水》。  秋夜很静。我可以感知我蓬乱的头发在微风中的舞动,感知我盯着月牙儿时眼眶的湿润,却没有感知到她来到身后且珠泪婆娑。  口琴的伴奏让我回过神来。我仿佛听到了叮咚的山泉,淙淙的流水。  默默放下竹笛,我转过头去。  她坐我背后,低着头,专心地吹着口琴。那声音是压抑的──她没有用足气流,音韵中饱含羞怯与担忧。  曲终,寂静似一块幕布包裹了我俩。我
期刊
巴林部的勒勒车从我的包前络绎不绝地过了三天,我停住挤奶的胳膊,拭拭汗水。我知道,巴林部与科尔沁部联办的那达慕大会又要如期举行了。  那天艳阳高照,骏马、哈达、勒勒车、摔跤手和美丽的姑娘们,攒动不息,烘托得草原似涌潮的海。我看见巴林王和科尔沁王坐在高台上,频频举杯致意,眼睛的余光却瞄向场内的摔跤竞技。我知道王爷们心里的小算盘。因为他们也是草原男人,哪一个草原男人不想站在摔跤冠军的奖台上?即使站不上去
期刊
康百万养了不少鸽子,不知内情的人只说他闲得蛋疼,没事干,有点涵养的说他这是闲情逸致,玩高雅哩。殊不知,持这两种观点的人都有点小瞧康百万了,只有他的几个心腹,大相公,包括他的儿子,以及康家在全国各地的货栈相公心里清楚,他养的鸽子当中有数只信鸽。信鸽用于联络各地货栈的情况,外出送货时也带上信鸽,顺利到达后就会放飞回来报平安;一旦在路上出了意外,也会放出信鸽进行联络请求救援。若有人认真问起养鸽子的用途,
期刊
1  云姑是五朵山前有名的大美人,人称“山南一枝花”。她十八岁嫁到山前赵家,赵家是小康户,日子过得美满幸福。可是红颜薄命,男人二十几岁得肺痨死了,把一大家子老老少少留给了云姑。  戴孝的云姑更如梨花带雨,楚楚动人。许多年轻后生趋之若鹜,想方设法与云姑套瓷。  民国二十四年,涅阳县政府的阚县长正在推行国民政府的“新生活运动”,大力提倡寡妇改嫁。为了实践这“新生活运动”,阚县长一定要纳云姑为二姨太,并
期刊
三教九流,各有其道。五行八作,各有其味。  赵家米铺,也如此,米味儿、糠味儿四时不断。远近走过,即有那种淡香,过于敏感的,甚至啊哟一声来个喷嚏,得揉揉鼻子,心里头赞一声,这米,香味儿冲。  赵家米铺前店后仓。店门正对大街,后仓临河。从汉口过来的米船,就在赵家米铺后门处的自家码头停下。青条石,高台阶,长跳板。伙计们背米,跳板悠然,人影晃荡水中。看着这些,赵掌柜也想背上一两包米。  赵掌柜是靠背米起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