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民间美术在本质上是一种反映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符号,它不仅附着于物质生产的过程,也是民间观念的生活化、风俗化,传承着民间的精神意识和审美追求。洛阳民间美术扎根于具有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洛阳民族民间文化中,呈现出品类多样、牡丹为魂、删繁去奢、天然质朴、形态夸张、色彩鲜明等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财富。
关键词:民间美术 传统工艺 艺术特色 审美价值
民间美术是造型艺术的类型之一,它的涵盖面极为广泛。民间美术既具有物质产品的实用性,与劳动生产或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具有精神方面的审美性,是工艺与美术相互融合的产物。洛阳被誉为“千年帝都”和“牡丹花城”,是一座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历史名城,洛阳民间美术扎根于具有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洛阳民族民间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财富。
一 洛阳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
1 品类多样,牡丹为魂
洛阳的民间美术形式多样,其中很多项目已经入选国家、省市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洛阳民间美术主要体现为对各种日常消费用品的造型设计与装饰美化,如洛阳宫灯、唐三彩、青铜器、剪纸、陶艺等。同时,还有无实用价值的民间美术形式,是专门用于供人们欣赏的,其外在技艺性的表现重于内在精神内容的表现,如牡丹画、烙画、麦杆画、木雕、玉雕、面塑、泥塑、糖人等。民间美术制作的原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瓷土、玉石、花瓣、麦秆……无论从材质、工艺方法和艺术水准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民间的能工巧匠数不胜数,代表人物有唐三彩传承人高水旺、虢州澄泥砚传承人李中献、面塑大师李金诚等。
洛阳牡丹的悠久种植历史可以追溯至隋唐时期,民间艺人们最热衷的创作题材非牡丹莫属。隋炀帝曾在洛阳的西苑地区大量繁育牡丹,武则天怒贬牡丹的传说更是脍炙人口。洛阳独具地域特色的牡丹文化处处可见,流传下来的牡丹诗词连篇累牍,书画商店中的牡丹绘画争奇斗艳,建筑物的雕梁画栋上的牡丹巧夺天工,就连百姓服饰上的花卉图案绝大多数都是牡丹。牡丹被定为洛阳市花,洛阳的牡丹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十多届。洛阳平乐是远近闻名的牡丹画之村,村中擅画牡丹画的农民很多,牡丹画已成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支柱产业。洛阳的牡丹瓷是采用豫西地区的高岭土为制作材料,汲取传统制瓷工艺技术精华的创新工艺品,它以牡丹的花朵、根、茎、叶等自然形象为塑造对象,经过艺人们的巧妙构思和精心烧制,生产出了牡丹摆件、牡丹壁画、牡丹首饰等多种瓷制工艺品。牡丹瓷的造型精巧绝伦、釉色瑰丽绚烂,将高贵的牡丹变为家居中的典雅装饰,成为艺术观赏和收藏馈赠的佳品。
2 删繁去奢,天然质朴
洛阳民间美术创作的主导思想提倡简洁,高度凝练,追求形态的浑然天成。简单和自然是艺术的本真,只有经过概括提炼,舍弃人为的繁缛装饰,发现表面现象下的本质美,才能设计出震慑人心的作品。洛阳民间美术往往使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寻常材料,造型简单,不事雕琢,但具有内涵丰富、大气端庄、简洁质朴的艺术特色。剪纸是洛阳民间美术的一个代表项目。在唐朝,洛阳的造纸作坊就能够生产出质量很高的贡纸,为促进剪纸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民间妇女喜好将花鸟图样装饰于鬓角,这些图样多使用金银箔或彩帛剪刻而来。后来市面上逐步出现了在节日中作为门窗装饰、礼品装饰以及刺绣花样之用的剪纸,使用彩纸剪成人物、花草或动物等题材的美观形象。洛阳民间剪纸线条粗犷有力、形态简朴逼真,将人工与天然巧妙融合为一体,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其创作题材广泛,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
3 形态夸张,色彩鲜明
洛阳的唐三彩艺术成就极高,其造型雍容华贵,色彩饱满明快,代表盛唐时期洛阳艺术发展的高超成就。早在汉代,洛阳就出现了以赭、绿、蓝三种釉色构成主色调的低温陶器,即三彩陶器。到了唐代,三彩陶器一方面用于烧制部分日常生活用具,另一方面适应当时的厚葬之风而烧制各种冥器,如动物、侍女俑、乐佣、文武官俑等,三彩马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三彩马体积巨大、造型丰满、高贵健硕,工匠们充分发挥艺术想像力,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不仅将马的外形塑造得生动优美,而且将马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人首兽身的三彩镇墓兽更是给人视觉上的震撼。镇墓兽的形象源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精树怪,有祛邪避灾的法力,多放置在陵墓中起到守护与超度的作用。镇墓兽的造型将人与兽结合起来,表情凶恶,神态威武,是庄严与优美的统一体。洛阳“三彩艺”瓷板画将唐三彩烧制艺术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使唐三彩再次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瓷板画采用独特的施釉和烧制技术,画面的主体形象使用立线勾勒,次要形象及背景部分施以釉色去表现。通过高温烧制后,釉面会产生肌理丰富的细碎裂纹和光泽亮丽的多彩色团。瓷板画的画面构图讲究韵律,主次分明,变幻莫测的釉色给人以艳丽夺目、鲜艳光华的感觉。瓷板画作为具有洛阳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不仅市场反响良好,而且也让唐三彩这一古老工艺得到了传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 洛阳民间美术的审美意义
1 因材施艺,简洁实用
民间美术从远古到今天,无论社会发生多么大的变革,它都保存了民间创造者们的精神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基因。传统文明的采集、农耕、渔猎、冶金、制瓷、纺织、建筑等劳作中,积累了无数的工艺技术形态。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体现了洛阳人民旺盛的创造力,从陶器到家具,从服饰到玩具无一不烙有生产行为的痕迹,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洛阳的深厚历史积淀。材料的加工是艺术创作物化的过程,民间美术材料的选择经历了无数次的发现、实验、淘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考工记》中有“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辩民器,谓之百工”的说法,意思是说审视地形或器物的曲直态势,研究金、木、皮、玉、土五种材料的性质,精心创造民众所用的生活器物,是各种工匠的职责。洛阳的民间美术取材广泛,多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材料制作,并根据材料本身的特性进行深入加工,如澄泥砚的制砚工艺。澄泥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享有“似陶不是陶,似玉不是玉”的美誉,其原料为细如淀粉的黄河泥,经过采泥、贮泥、炼泥、设计、制坯、雕刻、焙烧等复杂的工艺,烧制出石坚色润、晶莹剔透的砚台,更有朱砂红、蟹壳青、鳝鱼黄、豆沙绿等罕有色泽的珍品。 在很多时候,百姓们并不认为民间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特定的、明确的功利性目的,实用性强,与生活和生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黛眉手织布技术存在于洛阳新安县农村,村中妇女将传统的麻纺织技术与棉纺织工艺相结合,采用天然棉线和染料编织棉布。黛眉手织布配色鲜艳,擅用冷暖色调的对比,通过红绿、黑白、蓝黄等色的穿插搭配制造出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黛眉手织布采用纯手工工艺制作,使这种布匹保持了纯朴厚重、自然天成的个性色彩。
2 寄托愿望,底蕴深厚
民间美术体现了一定生产条件下的精神审美需求,其构成形态与所要表现的情感有着质朴和直接的联系,这种社会功能不仅体现在各种大型的民风民俗活动中,更多地反映在日常用品的外在形象中。民间美术在对某些事物或事件进行再现时,往往包含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理念信仰和基本态度,展示了普通民众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和对精神审美的追求。民众自觉或不自觉的把审美意识渗透于生活本身,透过民间美术实现对美好生活愿望与深刻审美意识的双重表达。民间美术具有完整的文化意义,它是民间艺人向社会大众提供的精神意象,是抽象思考的形象化概括,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其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立都城。白马寺是中国佛教释源之地;“河图”与“洛书”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是河洛文化的源头;洛阳的鸿生大儒、历史名家灿若星辰;曹植的《洛神赋》在中国的文学、美学等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洛阳丰厚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地域文化价值,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宝库中也是无可替代的。洛阳的民间美术中常见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等题材,如洛神、关公、曹操、卢舍那佛等,体现了人们对英雄人物和历史典故的敬仰。洛阳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多姿,在民间生活中无处不在,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寄托着百姓对国家繁荣昌盛和个人富贵平安的美好期盼。洛阳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民间美术作品中世代延续,对社会大众起到了美育和教化的作用。
3 承载民生,丰富生活
民间美术作为对主流文化的补充,是民众自发性的创造行为,体现了百姓对岁月所遗留的物质生活的印证和回忆。民间美术的创作包含着深刻的文化艺术思想,以满足民众的衣食住行需求为主要目的。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这种凝聚着众多人智慧的技术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作为民间美术载体的日常用品、服饰佩挂、装饰纹样等都具有一定的功利目的,反映了和生活环境有关的审美观念,体现了人们丰富生活情趣和增加娱乐活动的精神祈求和愿望。洛阳民间美术是古老洛阳的文化记忆,伴随着社会环境逐渐成长,与区域性的文化形态息息相关,它的物质形态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美术在牡丹花会、关林朝圣大典、河洛文化、新春庙会、元宵灯会等重大民俗节日中大放异彩,既表达了普通民众对于圣哲先贤的崇拜,也寄托着自己对于日常生活的热爱。
洛阳民间美术大多是土生土长的草根艺术,具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洛阳人民在漫长历史更迭中虽然饱受苦难的磨砺,但积极乐观的精神却代代相传。洛阳民间美术设计喜欢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寓意,在各种艺术形态中经常通过寓意丰富的图形元素,如牡丹、龙凤、招财进宝、福禄寿喜、梅兰竹菊等形象寄予着民间百姓的审美愿望。洛阳宫灯是以洛阳的地域文化为背景,吸收传统工艺技术的独特艺术形式。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一统天下后定都洛阳,为庆贺政权的建立而大宴群臣,皇宫内外张灯结彩,灯火璀璨,洛阳宫灯由此得名。洛阳宫灯品种繁多,造型优美,书画并举,收放自如,既可用于喜庆场合来点缀节日气氛,又可作为艺术礼品来赠送亲朋好友。每年春节前后,洛阳市面上都会出现大量的各色宫灯,有传统的大红灯笼,有精致的跑马灯,还有结合生肖、牡丹、动画角色等制作的创新品种,盏盏宫灯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
洛阳民间美术经历了从创始到成熟的过程,曾在中原大地上辉煌一时,不过这朵艺术奇葩现在正面临着衰落。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民间美术存在自身技术的劣势,无法获得发展的动力。除了受到现代工艺品大批量廉价生产的冲击,后继无人、缺乏创新也使其举步维艰。时代的进步影响着民间美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技术更具有必然的合理性。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注洛阳民间美术,在批判继承中吸收现代设计的理念,赋予它全新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主编:《中国民间美术词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2] 薛效成:《民间艺术——精神与生产活动的符号》,《装饰》,2005年第3期。
[3] 王毅:《中国民间艺术导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 赵农:《设计概论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 汪振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传承思考》,《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杨敬飞,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关键词:民间美术 传统工艺 艺术特色 审美价值
民间美术是造型艺术的类型之一,它的涵盖面极为广泛。民间美术既具有物质产品的实用性,与劳动生产或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具有精神方面的审美性,是工艺与美术相互融合的产物。洛阳被誉为“千年帝都”和“牡丹花城”,是一座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历史名城,洛阳民间美术扎根于具有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洛阳民族民间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财富。
一 洛阳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
1 品类多样,牡丹为魂
洛阳的民间美术形式多样,其中很多项目已经入选国家、省市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洛阳民间美术主要体现为对各种日常消费用品的造型设计与装饰美化,如洛阳宫灯、唐三彩、青铜器、剪纸、陶艺等。同时,还有无实用价值的民间美术形式,是专门用于供人们欣赏的,其外在技艺性的表现重于内在精神内容的表现,如牡丹画、烙画、麦杆画、木雕、玉雕、面塑、泥塑、糖人等。民间美术制作的原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瓷土、玉石、花瓣、麦秆……无论从材质、工艺方法和艺术水准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民间的能工巧匠数不胜数,代表人物有唐三彩传承人高水旺、虢州澄泥砚传承人李中献、面塑大师李金诚等。
洛阳牡丹的悠久种植历史可以追溯至隋唐时期,民间艺人们最热衷的创作题材非牡丹莫属。隋炀帝曾在洛阳的西苑地区大量繁育牡丹,武则天怒贬牡丹的传说更是脍炙人口。洛阳独具地域特色的牡丹文化处处可见,流传下来的牡丹诗词连篇累牍,书画商店中的牡丹绘画争奇斗艳,建筑物的雕梁画栋上的牡丹巧夺天工,就连百姓服饰上的花卉图案绝大多数都是牡丹。牡丹被定为洛阳市花,洛阳的牡丹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十多届。洛阳平乐是远近闻名的牡丹画之村,村中擅画牡丹画的农民很多,牡丹画已成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支柱产业。洛阳的牡丹瓷是采用豫西地区的高岭土为制作材料,汲取传统制瓷工艺技术精华的创新工艺品,它以牡丹的花朵、根、茎、叶等自然形象为塑造对象,经过艺人们的巧妙构思和精心烧制,生产出了牡丹摆件、牡丹壁画、牡丹首饰等多种瓷制工艺品。牡丹瓷的造型精巧绝伦、釉色瑰丽绚烂,将高贵的牡丹变为家居中的典雅装饰,成为艺术观赏和收藏馈赠的佳品。
2 删繁去奢,天然质朴
洛阳民间美术创作的主导思想提倡简洁,高度凝练,追求形态的浑然天成。简单和自然是艺术的本真,只有经过概括提炼,舍弃人为的繁缛装饰,发现表面现象下的本质美,才能设计出震慑人心的作品。洛阳民间美术往往使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寻常材料,造型简单,不事雕琢,但具有内涵丰富、大气端庄、简洁质朴的艺术特色。剪纸是洛阳民间美术的一个代表项目。在唐朝,洛阳的造纸作坊就能够生产出质量很高的贡纸,为促进剪纸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民间妇女喜好将花鸟图样装饰于鬓角,这些图样多使用金银箔或彩帛剪刻而来。后来市面上逐步出现了在节日中作为门窗装饰、礼品装饰以及刺绣花样之用的剪纸,使用彩纸剪成人物、花草或动物等题材的美观形象。洛阳民间剪纸线条粗犷有力、形态简朴逼真,将人工与天然巧妙融合为一体,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其创作题材广泛,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
3 形态夸张,色彩鲜明
洛阳的唐三彩艺术成就极高,其造型雍容华贵,色彩饱满明快,代表盛唐时期洛阳艺术发展的高超成就。早在汉代,洛阳就出现了以赭、绿、蓝三种釉色构成主色调的低温陶器,即三彩陶器。到了唐代,三彩陶器一方面用于烧制部分日常生活用具,另一方面适应当时的厚葬之风而烧制各种冥器,如动物、侍女俑、乐佣、文武官俑等,三彩马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三彩马体积巨大、造型丰满、高贵健硕,工匠们充分发挥艺术想像力,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不仅将马的外形塑造得生动优美,而且将马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人首兽身的三彩镇墓兽更是给人视觉上的震撼。镇墓兽的形象源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精树怪,有祛邪避灾的法力,多放置在陵墓中起到守护与超度的作用。镇墓兽的造型将人与兽结合起来,表情凶恶,神态威武,是庄严与优美的统一体。洛阳“三彩艺”瓷板画将唐三彩烧制艺术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使唐三彩再次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瓷板画采用独特的施釉和烧制技术,画面的主体形象使用立线勾勒,次要形象及背景部分施以釉色去表现。通过高温烧制后,釉面会产生肌理丰富的细碎裂纹和光泽亮丽的多彩色团。瓷板画的画面构图讲究韵律,主次分明,变幻莫测的釉色给人以艳丽夺目、鲜艳光华的感觉。瓷板画作为具有洛阳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不仅市场反响良好,而且也让唐三彩这一古老工艺得到了传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 洛阳民间美术的审美意义
1 因材施艺,简洁实用
民间美术从远古到今天,无论社会发生多么大的变革,它都保存了民间创造者们的精神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基因。传统文明的采集、农耕、渔猎、冶金、制瓷、纺织、建筑等劳作中,积累了无数的工艺技术形态。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体现了洛阳人民旺盛的创造力,从陶器到家具,从服饰到玩具无一不烙有生产行为的痕迹,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洛阳的深厚历史积淀。材料的加工是艺术创作物化的过程,民间美术材料的选择经历了无数次的发现、实验、淘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考工记》中有“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辩民器,谓之百工”的说法,意思是说审视地形或器物的曲直态势,研究金、木、皮、玉、土五种材料的性质,精心创造民众所用的生活器物,是各种工匠的职责。洛阳的民间美术取材广泛,多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材料制作,并根据材料本身的特性进行深入加工,如澄泥砚的制砚工艺。澄泥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享有“似陶不是陶,似玉不是玉”的美誉,其原料为细如淀粉的黄河泥,经过采泥、贮泥、炼泥、设计、制坯、雕刻、焙烧等复杂的工艺,烧制出石坚色润、晶莹剔透的砚台,更有朱砂红、蟹壳青、鳝鱼黄、豆沙绿等罕有色泽的珍品。 在很多时候,百姓们并不认为民间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特定的、明确的功利性目的,实用性强,与生活和生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黛眉手织布技术存在于洛阳新安县农村,村中妇女将传统的麻纺织技术与棉纺织工艺相结合,采用天然棉线和染料编织棉布。黛眉手织布配色鲜艳,擅用冷暖色调的对比,通过红绿、黑白、蓝黄等色的穿插搭配制造出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黛眉手织布采用纯手工工艺制作,使这种布匹保持了纯朴厚重、自然天成的个性色彩。
2 寄托愿望,底蕴深厚
民间美术体现了一定生产条件下的精神审美需求,其构成形态与所要表现的情感有着质朴和直接的联系,这种社会功能不仅体现在各种大型的民风民俗活动中,更多地反映在日常用品的外在形象中。民间美术在对某些事物或事件进行再现时,往往包含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理念信仰和基本态度,展示了普通民众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和对精神审美的追求。民众自觉或不自觉的把审美意识渗透于生活本身,透过民间美术实现对美好生活愿望与深刻审美意识的双重表达。民间美术具有完整的文化意义,它是民间艺人向社会大众提供的精神意象,是抽象思考的形象化概括,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其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立都城。白马寺是中国佛教释源之地;“河图”与“洛书”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是河洛文化的源头;洛阳的鸿生大儒、历史名家灿若星辰;曹植的《洛神赋》在中国的文学、美学等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洛阳丰厚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地域文化价值,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宝库中也是无可替代的。洛阳的民间美术中常见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等题材,如洛神、关公、曹操、卢舍那佛等,体现了人们对英雄人物和历史典故的敬仰。洛阳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多姿,在民间生活中无处不在,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寄托着百姓对国家繁荣昌盛和个人富贵平安的美好期盼。洛阳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民间美术作品中世代延续,对社会大众起到了美育和教化的作用。
3 承载民生,丰富生活
民间美术作为对主流文化的补充,是民众自发性的创造行为,体现了百姓对岁月所遗留的物质生活的印证和回忆。民间美术的创作包含着深刻的文化艺术思想,以满足民众的衣食住行需求为主要目的。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这种凝聚着众多人智慧的技术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作为民间美术载体的日常用品、服饰佩挂、装饰纹样等都具有一定的功利目的,反映了和生活环境有关的审美观念,体现了人们丰富生活情趣和增加娱乐活动的精神祈求和愿望。洛阳民间美术是古老洛阳的文化记忆,伴随着社会环境逐渐成长,与区域性的文化形态息息相关,它的物质形态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美术在牡丹花会、关林朝圣大典、河洛文化、新春庙会、元宵灯会等重大民俗节日中大放异彩,既表达了普通民众对于圣哲先贤的崇拜,也寄托着自己对于日常生活的热爱。
洛阳民间美术大多是土生土长的草根艺术,具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洛阳人民在漫长历史更迭中虽然饱受苦难的磨砺,但积极乐观的精神却代代相传。洛阳民间美术设计喜欢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寓意,在各种艺术形态中经常通过寓意丰富的图形元素,如牡丹、龙凤、招财进宝、福禄寿喜、梅兰竹菊等形象寄予着民间百姓的审美愿望。洛阳宫灯是以洛阳的地域文化为背景,吸收传统工艺技术的独特艺术形式。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一统天下后定都洛阳,为庆贺政权的建立而大宴群臣,皇宫内外张灯结彩,灯火璀璨,洛阳宫灯由此得名。洛阳宫灯品种繁多,造型优美,书画并举,收放自如,既可用于喜庆场合来点缀节日气氛,又可作为艺术礼品来赠送亲朋好友。每年春节前后,洛阳市面上都会出现大量的各色宫灯,有传统的大红灯笼,有精致的跑马灯,还有结合生肖、牡丹、动画角色等制作的创新品种,盏盏宫灯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
洛阳民间美术经历了从创始到成熟的过程,曾在中原大地上辉煌一时,不过这朵艺术奇葩现在正面临着衰落。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民间美术存在自身技术的劣势,无法获得发展的动力。除了受到现代工艺品大批量廉价生产的冲击,后继无人、缺乏创新也使其举步维艰。时代的进步影响着民间美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技术更具有必然的合理性。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注洛阳民间美术,在批判继承中吸收现代设计的理念,赋予它全新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主编:《中国民间美术词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2] 薛效成:《民间艺术——精神与生产活动的符号》,《装饰》,2005年第3期。
[3] 王毅:《中国民间艺术导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 赵农:《设计概论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 汪振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传承思考》,《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杨敬飞,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