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定要英文名字吗?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ji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福剑:你叫什么名字?小沈阳:我的中文名字叫做小沈阳。毕福剑:还有外国名字?小沈阳:我的英文名字叫xiaoshenyang。
  这是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最受人关注的节目——《不差钱》中毕福剑和小沈阳的对话。当小沈阳说出阴阳怪气的“xiaoshenyang”时,台下观众捧腹大笑,这笑声,在突如其来的幽默和无可奈何的现实中,在时下兴盛和中国意识中,在渐失自我和媚外崇洋中,犹如一道强光,格外显眼,也毫不留余地通过凸透镜照向我们民族最脆弱的心灵,时光愈久,心灵愈受灼伤,以至于疤痕累累。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媚外时代,正当国人沉浸在“师夷长技以制夷”主义成功时,甲午战争的炮响摧毁了所有人的幻想。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依赖外国货,“洋火”、“洋盆”、“洋皂”等这些寻常百姓天天用到的东西都标上了“洋”字。“洋”字的盛行,不仅在物质上依赖国外,更有甚者,引发了知识分子出国淘金的潮流。随着国力的日趋强盛,老百姓的日用品逐步去掉了洋字,也曾自豪地标称:中国制造。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势头又开始抬起来了。私企在这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私企领导的名片成了这势头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几乎所有的名字在被反面分别印上中英文。自己的职位、公司地点都一一翻译成英文。美其名曰:和老外交往中,更让老外接受。这理由也够冠冕堂皇的。老外接受了你,也就接受了你的产品,你的这次交易就有可能成功,你的业绩就有可能提升。这一连串看似合理的推断在有些人心中无疑是金科玉律。可真正翻译名字的时候,这就犯愁了。我怎不可能直译吧?于是英文名开始出现了。一位领导为了这可费了不少心思,他的中文名是:毛永兴,翻译成“maoyong xing”?不好,那是直译,翻译成,tnao Yung hsing”,好像也不是很好,翻译成“YongxingMao”,更不好。这位领导最后弄了好几个,到最后他都差点儿忘记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名字是毛永兴。在经济浪潮中,我们几经坎坷和折腾,坚挺地走过来了,而今,在我们享受经济浪潮后的成果时,我们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这种迷茫不是来自经济的受困,也不是来自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而是来自自己沿用了几十年的名字。
  于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诸如“大家好!我是新来的经理,大家可以叫我Jerry”、“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小宝贝James”此类的话,定睛一看,都是纯纯粹粹、真真实实、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而这些Jerry、James都似乎在享受这一切。在他们心中,似乎他们是最捧、最牛气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的这一幕也不足为奇了。在深圳一些企业里,求职单上都有“English Name”这一栏,这种人事的表格误导了中国年轻的一代,以至于丢掉独特的中华文化。中国人是唯一一个不用自己真正的名字却用外国名字的民族。在很多外国人看来,中国人不用自己的名字,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文化,放弃了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而这些人都得不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
  在我们邻近的日本,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使用英文名字,让外国人去适应他们,而不是主动迎合外国人。他们认为:一个人的姓氏代表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不要轻易丢弃,丢弃了自己的文化,就等于背叛,也就迷失了自我。在不远的马来西亚,有一类人使用英文名,那就是外国人常去的高档场所酒吧女。在欧洲发达的国家中,法国、德国、意大利人都统统不用英文名的。在他们的意识中,异化自己的名字是对父母的不尊敬,更是对祖先的不敬,更谈不上使用英文名了。
  在全球化日益加快的今天,中国人要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尊重,就请首先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我们的姓氏,尊重父母给我们起的唯一能证明你身份的中国名!
  中国人,不一定要英文名,并且完全可以不要英文名!
其他文献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经过多年的伏案,写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  那时候没有电脑,一切都得用手来完成。卡莱尔文稿写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它交给最信任的好友米尔去完善。  然而就在第二天,发生了一起悲剧性的意外:手稿被米尔家的女佣当作废纸丢进了火炉!而且,更糟糕的是,为了保持书房的整洁,卡莱尔每写完一章,随手把原来的笔记、草稿撕碎。这就意味着,他呕心沥血撰完的这部巨著,已没有任何可以挽回的记录。
期刊
因为生活拮据,弟弟8岁那年被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给人寄养。那天,母亲把弟弟洗漱得干干净净,给他穿上刚缝好的新衣裳,帮他系好衣扣。戴上带子。弟弟把新衣裳看了一遍又一遍,单纯地笑着。母亲跟弟弟说了很多话,在弟弟的前额上吻了一下又一下。  远处传来马蹄声,那家的叔叔骑着马到了我们家门口。那位叔叔给我们兄弟几个每人分了一块冰糖,此时母亲却不见了。那时我们都想,如果母亲在,那位叔叔一定也会给她一块冰糖。等弟弟
期刊
姑父死于肝癌,在他生命中最后的两个月,是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度过的。医生与大表姐是初中时的同学,说想减轻他的痛苦就得花钱,但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为了减轻姑父的痛苦,我的两个表姐还是决定让医生打一种进口止痛药水,一个星期的药水钱就需要两个表姐几个月的工资。  姑父一打就是两个月。两个表姐为了筹到下一支药水的钱,四处借钱。大表姐把自己的金银首饰全部变卖掉了,二表姐刚卖了一套单位分给她的福利房,拿出了一
期刊
芙蓉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  当芙蓉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爸爸莫名其妙地离开家了,从此没有音信,像是凭空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一样。芙蓉记得,爸爸离开的那段日子里,妈妈每天以泪洗面,家里来来去去许多债主,他们都只有一张嘴脸,就是要钱。  房子被法院查封了,银行里再也没有存款,妈妈开始到百货公司里站柜台卖衣服,赚钱养这个只剩母女俩的家。在庞大的压力下,妈妈的头发不停地掉,芙蓉常常在打扫的时候,扫出一团又一团妈妈
期刊
朋友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听完之后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爱情这回事。  她问我。你知道唐山大地震吗?  我说,知道,那时我才几岁,不记事,可我们那儿也地震了。  对,就是那场地震的前两天,一对儿恋人去领了结婚证。  他们很相爱,在7月26日这天,他们领了结婚证,然后去买到天津的火车票,他们要去旅行结婚。因为男人的老家在天津,何况他又是在天津长大,所以,他们决定去天津旅行结婚。  天津,那时
期刊
我的生活重心就是对付她    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恨的人,便是她,林丽玲。  1992年,我9岁那年的中秋节,月亮又大又圆,母亲吃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月饼,当夜便选择了安静地离开人世,成全了她的男人、我的父亲的移情别恋,而林丽玲,就是那个第三者。  一年之后,父亲娶了她。她结婚那天出了大丑,替换的旗袍出了问题。背部的中线莫名其妙地开了,而她备用的晚礼服在胸前开了个大洞。她在换衣间里几乎要哭出来,
期刊
为什么很多“负面”的新闻总是像挤牙膏一样一点点地被人整出来?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当事一方对公众质疑能闭口不谈就闭口不谈,能避重就轻就避重就轻的结果。这种暧昧态度让公众心里有说不出的不爽,于是乎,利用网络这样一个便利条件,一群“好事者”就开始底儿朝天地翻动着搜索着。直至翻出事件最深处的秘密,这便是“人肉搜索”。  前不久29岁的周森峰当某市市长,有些人就质疑他到底是何背景、何德行、何能力能上如此高位,但
期刊
有一位铁匠,铸铁技术一流。他铸造出来的工具得到了当地许多人的认可和赞赏。在士兵眼中,没有人比这位铁匠造出的武器更坚韧:在农民眼中,没有人比这位铁匠造出的犁具更耐用;在工匠们眼中。没有人比这位铁匠铸造的工具更结实好用。  这一天,几个木匠来到铁匠铺中要求铁匠为他们每人做一把最好的锤子,因为他们几个人打算结伴到邻村的一个包工老板那里去做木匠活。“你们是要最好的铁锤吗?”铁匠问几个木匠,他们齐声回答道:
期刊
我上班路上的一个拐角处,每天栖息着一位拾荒者,每次看到他,他都在睡梦里。早上。阳光真好,他就躺在街角,水泥地上平铺一层破席子便是他睡觉的床,楼房伸出门厅的部分就是他遮雨的檐,旁边一堆拾来的矿泉水瓶子和易拉罐之类的什物,就是他孜孜以求的事业。  他50来岁,看来是个爱睡懒觉的人,太阳都几丈高了,他也懒得挪动一下身子,两腿撒开,直直地躺着,任南来北往的车喧嚣,任阳光在身上挪移,任这样那样的追梦者的脚步
期刊
世上的人有利益,有利益就要有主张,有主张就有可能在边界处纷争,国家如此、公司如此、个人也如此。在常规社会关系中是讲究平衡交往的,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又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其实这个道理一般的人是好接受的,因为得好处在前,感受善意在先,对别人有回报心理就觉得顺畅,问题在于人们如此想那么就进入了一个僵局了。我们老等别人先,我们不先,那么就没水可滴、没人可敬了,而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