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在该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自主教学应用于日常教学中。于是,在开展自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一方面非常想通过自主教学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体育素养;另一方面又非常担心给了学生“自主”之后,学生会东拉西扯,教学会失控,让“自主”成为“自流”。那么,如何实现“自主”,又避免“自流”呢?下面以教学《跨越式跳高 游戏》为例加以说明。
二、教法分析
【教学法一】
教师语言引出学习内容后,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分步从原地跨越、上步跨越,以及手臂的协调用力等方面展开观察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用“看一看,学一学,做一做”等方法来体验动作的组成特点,并组织学生相互展示、汇报自己的练习情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跳高”动作的组成特点。在研究脚与手的协调配合的作用时,教师又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相关实验的对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加深对投掷动作的了解,最后师生共同概括总结。
【教学法二】
课的开始,教师引出研究内容——跳高之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最想研究关于跳高的哪些方面?一些活跃的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想研究跳高有几种方法;有的说,想研究怎样才能跳得高;也有的说,想研究怎样才能跳得轻松,不碰杆子等。教师按照学生的研究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研究小组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做好记录。分小组研究了一段时间后,教师请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最后师生共同补充总结。
【教学法三】
教师在导出研究任务——跳高之后,激发学生思考:你想研究关于跳高的哪些方面?在提问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做拓展引导和补充提问:我们怎样来进行研究呢?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比较等方法来展开研究,并要求学生将研究结果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体育文件夹上。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了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器材,如小垫子、小木架、牛皮筋、竹竿、小气球、文件夹(跳高图片)等。学生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自主选择实验材料。小组探究过程中,刚开始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不着边际的做法。于是,教师亲自参与到学生活动当中,指导各小组展开探究练习。最后,由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师生共同补充概括。
三、结果分析
教学法一:教师精心设计,采用按部就班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在观察实践中习得体育知识和技能。整堂课,学生始终在后面跟着教师做,属于被动学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无法得到充分施展。表现在:1.在完整练习阶段,学生表现出动作僵硬,连贯性差。2.学生过分注意起跳的位置,失去了自然协调的身体动作。
教学法二:教师设计了开放式的自主教学法。在这一教学法中,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知识的生成融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但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缺少应有的引导与指导,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也缺乏掌控和分析,使得一部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盲目进行,不得要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无法适应这种开放性的自主学习,显得茫然而无从下手。到成果汇报阶段,很多学生的探究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部分学生还在某个问题上或者某个环节上纠缠不清。这次自主教学几乎在失控状态中走向了“自流”。表现在:1.在操作时容易出现“跑题”现象,如本来是研究跳高时脚和手的配合,却变成学生互相比谁跳得高。2.小组交流时学生的领悟有明显的误差。
教学法三:仍采用开放性的自主教学法,但教师在教学法二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更为细致的铺垫,不仅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还引导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插入一些辅助性的跳高小游戏。一是教师在每一个小组中暗插了一个体育文件夹,充分考虑到不同层面学生学习的需要,特别是为那些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提供了一些帮助信息,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投入到活动探究之中。这符合体育课程的又一理念——体育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教师建议学生将探究结果用文字或图画等方式记录下来,以促成学生探究结果的梳理,更便于探究之后的汇报交流,这也符合水平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直观、形象和感性。
四、结论
从《跨越式跳高 游戏》的三次不同的教学中,我获得如下发现。
1.“自主”和“自流”并不是相约共生的,要想既实现“自主”又避免“自流”,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通盘考虑到影响“自主”教学效果的各个因素。
2.自主教学的展开,要参考教学对象的特点而设计。新旧课程交接已有五个年头,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过渡适应的阶段已经比较扎实,自主学习能否得以推广或能落实到什么程度,还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年龄特点及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具体还应参考学习对象的特点而展开教学。
3.合理设计,认真反思。自主教学中,有的项目适合这种形式的教学,有的内容却不一定适合,而且学生掌握知识的周期是比较长的。为改变这种“费时”的教学状况,就更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周密细致地考虑。教师必须不断地、经常地、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探索和解决自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反思时还要带有研究的性质。
(责编 刘宇帆)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在该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自主教学应用于日常教学中。于是,在开展自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一方面非常想通过自主教学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体育素养;另一方面又非常担心给了学生“自主”之后,学生会东拉西扯,教学会失控,让“自主”成为“自流”。那么,如何实现“自主”,又避免“自流”呢?下面以教学《跨越式跳高 游戏》为例加以说明。
二、教法分析
【教学法一】
教师语言引出学习内容后,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分步从原地跨越、上步跨越,以及手臂的协调用力等方面展开观察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用“看一看,学一学,做一做”等方法来体验动作的组成特点,并组织学生相互展示、汇报自己的练习情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跳高”动作的组成特点。在研究脚与手的协调配合的作用时,教师又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相关实验的对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加深对投掷动作的了解,最后师生共同概括总结。
【教学法二】
课的开始,教师引出研究内容——跳高之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最想研究关于跳高的哪些方面?一些活跃的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想研究跳高有几种方法;有的说,想研究怎样才能跳得高;也有的说,想研究怎样才能跳得轻松,不碰杆子等。教师按照学生的研究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研究小组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做好记录。分小组研究了一段时间后,教师请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最后师生共同补充总结。
【教学法三】
教师在导出研究任务——跳高之后,激发学生思考:你想研究关于跳高的哪些方面?在提问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做拓展引导和补充提问:我们怎样来进行研究呢?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比较等方法来展开研究,并要求学生将研究结果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体育文件夹上。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了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器材,如小垫子、小木架、牛皮筋、竹竿、小气球、文件夹(跳高图片)等。学生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自主选择实验材料。小组探究过程中,刚开始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不着边际的做法。于是,教师亲自参与到学生活动当中,指导各小组展开探究练习。最后,由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师生共同补充概括。
三、结果分析
教学法一:教师精心设计,采用按部就班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在观察实践中习得体育知识和技能。整堂课,学生始终在后面跟着教师做,属于被动学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无法得到充分施展。表现在:1.在完整练习阶段,学生表现出动作僵硬,连贯性差。2.学生过分注意起跳的位置,失去了自然协调的身体动作。
教学法二:教师设计了开放式的自主教学法。在这一教学法中,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知识的生成融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但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缺少应有的引导与指导,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也缺乏掌控和分析,使得一部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盲目进行,不得要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无法适应这种开放性的自主学习,显得茫然而无从下手。到成果汇报阶段,很多学生的探究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部分学生还在某个问题上或者某个环节上纠缠不清。这次自主教学几乎在失控状态中走向了“自流”。表现在:1.在操作时容易出现“跑题”现象,如本来是研究跳高时脚和手的配合,却变成学生互相比谁跳得高。2.小组交流时学生的领悟有明显的误差。
教学法三:仍采用开放性的自主教学法,但教师在教学法二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更为细致的铺垫,不仅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还引导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插入一些辅助性的跳高小游戏。一是教师在每一个小组中暗插了一个体育文件夹,充分考虑到不同层面学生学习的需要,特别是为那些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提供了一些帮助信息,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投入到活动探究之中。这符合体育课程的又一理念——体育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教师建议学生将探究结果用文字或图画等方式记录下来,以促成学生探究结果的梳理,更便于探究之后的汇报交流,这也符合水平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直观、形象和感性。
四、结论
从《跨越式跳高 游戏》的三次不同的教学中,我获得如下发现。
1.“自主”和“自流”并不是相约共生的,要想既实现“自主”又避免“自流”,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通盘考虑到影响“自主”教学效果的各个因素。
2.自主教学的展开,要参考教学对象的特点而设计。新旧课程交接已有五个年头,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过渡适应的阶段已经比较扎实,自主学习能否得以推广或能落实到什么程度,还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年龄特点及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具体还应参考学习对象的特点而展开教学。
3.合理设计,认真反思。自主教学中,有的项目适合这种形式的教学,有的内容却不一定适合,而且学生掌握知识的周期是比较长的。为改变这种“费时”的教学状况,就更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周密细致地考虑。教师必须不断地、经常地、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探索和解决自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反思时还要带有研究的性质。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