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威胁时滞与国家安全决策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xg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胁时滞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如果A国曾经遭受过B国的重大威胁,那么A国将倾向于一直视B国为安全威胁,并在较长时期内始终对其奉行谨慎、敏感型的安全政策。威胁时滞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屡见不鲜,其产生源于决策者对受威胁历史近乎本能的认知,这种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只有对历史威胁的变化做出准确的评估,即进行“第二次认知”,决策者才能合理地评判、应对威胁时滞,并做出正确的安全决策。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非传统安全”这一概念的分析,指出流行的“非传统安全”基本上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问题,继而以“现代性”为分析单元剖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非传统安全困境,并浅析了中国的安全问题。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人类在防范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世界上已有117个国家(包括大部分发达国家)批准了《京都议定书》,只要俄罗斯做出最后的批准,《京都议定书》即可生效。然而,《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意味着一些发达国家将承担相应的减排成本,各国也将面临诸如公平、发展等一系列全球性的挑战,而《京都议定书》仅仅是长期气候政策的开始。
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式探索”当以学习和借鉴为基础,以创新为目的,以实践为思想源泉和检验标准。需要注意的是:1.理论有不同的内涵和类型:科学哲学所定义的理论;阐释性理论;本质上属于思想“主张”的“理论”。对后两类必须注意分辨,有选择地借鉴。2.理论的不同类型与方法有关,而方法的选择与研究的层次与论题的性质有关,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只有对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而言更有针对性、相对更有效的方法,故而方法之价值不在于新旧,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各有长短,互为补充。3.理论创新离不开方法论的自觉、自己的问题与价值以及必要的
本文集中讨论了国际关系理论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9·11”事件中国际关系理论所起的“同谋性”作用。从探讨韦伯的“以科学为业”和“价值无涉”的观点为开始,考察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10个核心假设在构建这门学科中的作用,认为建立在特定暴力概念基础上的国际关系理论及其国际关系这门学科以看似中立和普遍的理论反映了最有权势者的利益,从而“促成了”“9·11”事件的发生。
期刊
很早以前,由于读了摩根索的名著《国家间政治》,佩服之余就生出想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学术历程的念头,为此申报了“香港金氏出版资助基金”,以了却自己的心愿。一年前,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学林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小书《永远的摩根索》。可惜,成书在手后,发现有一些错误,个别的是印刷上的问题,其他的都是自己
在国际关系学界,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大概是对“理论”最苛刻的人。他常说,理论就是理论,无论自然科学理论还是社会科学理论,都必须符合某些标准,即科学哲学。除此之外的东西只能是解释、哲学、历史等。例如对于英国学派,沃尔兹说他非常尊敬布尔(Hedley Bull)和怀特(Manin
目前,《京都议定书》迟迟不能生效使得京都模式的国际气候谈判陷入僵局。后京都时代,如何构建更加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政策框架,是该领域国际争论的热点。2004年1月12日,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就此主题主办了中、德、挪、日四国学者共同参与的研讨会,为中外学者不同学术观点交流和交锋提供了良好平台。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中国当代国际关系理论该如何发展与提升?如何为处于战略机遇期内的中国外交服务?日前,一场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东方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亚欧研究中心和俄罗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研讨会12月5日在沪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多家知名媒体
文集《全球议程:问题和视角》(第6版)将国际关系理论思想与当代世界政治实际(包括其大致构造、基本维度、主要问题和内在性质)紧密结合起来,而且相当明显地提示了编者的世界政治价值取向。或者说,该书以当代世界基本问题为论说对象,以兼具描述、解释、规定和预测功能的国际关系理论为论说工具,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