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I–间位碘代苄胍治疗恶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fg21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131I–间位碘代苄胍(131I–metaiodobenzylguanidine,131I–MIBG)治疗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副神经节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2月至2014年4月96例行131I–MIBG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恶性嗜铬细胞瘤60例,恶性副神经节瘤36例。有高血压症状患者78例(81.2%),隐匿型患者18例(18.8%)。治疗前24 h尿去甲肾上腺素(409.5±127.2)nmol,24 h尿多巴胺(99.3±41.1)nmol,24 h尿肾上腺素(1 409.9±336.0)nmol。治疗前后予口服卢戈液封闭甲状腺。本组患者131I–MIBG治疗首剂量为5.55或7.40 GBq,首剂治疗后每隔3~6个月静脉滴注131I–MIBG 5.55或7.40 GBq。症状消失、24 h尿儿茶酚胺降至正常或影像学检查为部分缓解者,改为每年治疗1次,应用131I–MIBG每次3.70或5.55 GBq作为维持剂量。定期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痛、心悸、大汗及高血压)、生化(24 h尿儿茶酚胺)及影像学检查(CT或MRI)结果变化情况,评价131I–MIBG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本组96例,每例分别接受131I–MIBG治疗1~11次,共266次,平均每次治疗剂量为6.49 GBq。22例(22.9%)获得影像学检查部分缓解(肿瘤体积缩小50%以上)。11例(11.5%)获得临床症状完全缓解,41例(42.7%)获得部分缓解,23例(24.0%)症状稳定。131I–MIBG治疗后24 h尿去甲肾上腺素(164.3±71.6)nmol、多巴胺(49.7±24.7)nmo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尿肾上腺素(1 354.7±433.4)nmo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恶性副神经节瘤患者分别行4、5次131I–MIBG治疗后出现一过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余患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多次小剂量131I–MIBG治疗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副神经节瘤安全、有效,可延缓此类患者的病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较小。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血浆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史、基线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和Hcy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动脉狭窄组和非狭窄组,动脉狭窄组进一步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组,分析血浆Hcy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47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
颅内巨大动脉瘤自发性完全血栓形成伴载瘤动脉闭塞较为罕见。我们报道了1例罕见的椎动脉巨大动脉瘤完全血栓形成及载瘤动脉自发性闭塞患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讨论其发病率、临床表现、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
期刊
血管性认知损害是近年来神经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是针对轻度认知损害的一种快速筛查工具,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血管性认知损害的评价。文章对该量表的内容、特点、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等进行了综述。
近年来,重型卒中患者的血管性认知损害已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和小卒中因其症状轻微且持续时间短,其认知损害常被忽视。文章对近年来有关TIA和小卒中患者认知损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的重视程度,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
有效的预防是减轻卒中负担的最佳途径。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降低高危患者首次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复发性卒中风险。在卒中预防方面,他汀类药物治疗已成为继阿司匹林和降压治疗之后的最重要进展。文章对他汀类药物在卒中预防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目的探讨大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END定义为入院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值增加≥2分。利用颅脑血管成像对大脑中动脉和颈
脑缺血诱发的炎症级联反应会加重神经组织损伤并破坏血脑屏障,而缺血后血管发生可改善神经功能。抑制卒中后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发生和保护血脑屏障可减轻神经组织损伤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蛋白可通过降解促炎性细胞因子mRNA从而抑制炎症信号通路,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也提示其在脑缺血中具有潜在的保护效应。文章重点讨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蛋白在脑缺血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 EPVS)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完成头颅MRI检查并进行EPVS分级,在发病3个月时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