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比较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血清、术中及术后1,3,6月组织中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差异。方法 采用 ImmunoCAP100E系统,检测64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和3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的血清及组织 ECP水平,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中窦口鼻道复合体组织及术后1、3、6个月术腔组织组织液EC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术中术腔组织与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与3个月、术后3个月与6个月术腔组织组织液EC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随访时间的延长,术腔的逐渐上皮化,组织液ECP水平逐渐下降(P<0.01)。而对照组下鼻甲组织组织液E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反应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及转归中均发挥了作用,随着术腔的上皮化,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反应逐渐减轻。组织ECP水平可用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预后的评估。
【关键词】 鼻窦炎;鼻息肉;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是鼻科常见慢性疾病,其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因素(感染、变态反应、解剖异常等)、多步骤的过程,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和嗜酸粒细胞的浸润是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发生的重要环节[2]。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中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术腔组织中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表达以阐述鼻息肉治疗过程中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实验组为2009年5月至2010年4 月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4例,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13~68岁,平均(45.5±11.0)岁;病程1月~25年,平均(9.3±2.1)年。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炎性息肉组织。所有患者均无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症状;鼻腔黏膜无苍白水肿;均无哮喘病史,并排除心、肺、脑、肝、肾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及肝炎、结核等传染性疾病;患者在入院前4周内未使用过全身糖皮质激素。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鼻中隔偏曲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9~55岁,平均(30.0±8.6)岁,病程3个月~27年,平均(11.2±2.3)年。均无全身各系统急、慢性疾病及变应性疾病史,三大常规检查和血液生化测定在正常范围内。
1.2 标本检测 取入选对象晨起空腹静脉血6 ml,静置2 h,离心15 min(转速1000 g),取血清放于塑料试管中并编号,置于-20℃冰箱内保存待用。实验组患者取术中息肉组织及术后1月、3月、6月术腔组织,对照组鼻中隔偏曲患者术中取下鼻甲黏膜组织,送山西省汾阳医院免疫室,组织匀浆机匀浆,离心15 min(转速1000 g),取上清组织液放于塑料试管中并编号,置于-20℃冰箱内保存待用。采用瑞典发玛西亚公司的免疫CAP诊断系统(pharmacia CAP system),以荧光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试剂盒来自南京美瑞制药有限公司诊断试剂部。按说明书进行操作,将保存组织液行 ECP 浓度(μg/L)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资料中血清及组织液ECP水平呈非正态分布,ECP水平以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Wilcoxon-Mann-Whitney 检验。研究结果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血清ECP水平为49.44(10.33~203.86)μg/L,术中窦口鼻道复合体组织及术后1月、3月、6月术腔组织组织液ECP水平分别为:155.29(9~204.53)μg/L,102.5(8.25~204.41)μg/L,65.24(8.25~198.5)μg/L,22.5(6.5~198.5)μg/L;对照组患者血清ECP水平为8.25(5.125~71.5)μg/L,术中下鼻甲组织及术后1月、3月、6月下鼻甲组织组织液ECP水平分别为:69.5(5.125~85.5)μg/L,45.2(4.4~67.6)μg/L,36.25(5.17~50.35)μg/L,17.46(5.09~35.6)μg/L。实验组患者术中窦口鼻道复合体组织及术后1月、3月、6月术腔组织组织液EC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实验组术中术腔组织与术后1月、术后1月与3月、术后3月与6月术腔组织组织液EC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随访时间的延长,术腔的逐渐上皮化,组织液ECP水平逐渐下降(P<0.01)。而对照组下鼻甲组织组织液E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涉及了一个非常广泛的疾病实体,依其是否伴发鼻息肉可分为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w/oNP),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及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1],在相关致病因素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认为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生是一个涉及多因素(感染、变态反应、解剖异常等)、多步骤的过程,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和嗜酸粒细胞的浸润是慢性鼻-鼻窦炎发生的重要环节[2]。
ECP是一种单链多肽的碱性颗粒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 21000,约占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的30%,与嗜酸粒细胞过氧化酶同时散在位于嗜酸粒细胞胞质颗粒的基质。ECP 的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细胞毒性和非细胞毒性两方面。细胞毒性表现为ECP 对细胞膜具有破坏作用,在被攻击的细胞膜上形成小孔,使水分子等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细胞因渗透压下降肿胀坏死。非细胞活性在呼吸道炎症中主要表现为刺激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 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增加。故ECP既可作为鼻黏膜局部炎症的标志物,定量检测又有助于对鼻黏膜炎症程度的评估,有可能成为一种评价炎症程度的辅助方法。
文献报道[3-4], CRSwNP患者鼻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及 ECP表达水平较高,而且ECP水平的差异较细胞数目更显著,提示在鼻息肉中活化的嗜酸粒细胞更多。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中EC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术后1月、3月、6月术腔组织组织液ECP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分析ECP水平发现,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组织液ECP水平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术腔的上皮化,术腔炎症逐渐减轻。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反应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及转归中均发挥了作用,随着术腔的上皮化,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反应逐渐减轻。组织ECP水平可用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预后的评估。
参考文献
[1] Meltzer EO, Hamilos DL, Hadley JA, et al. Rhinosinusitis:establishing definitions for clinical research and patient care. J Allergy Clin Immunol Suppl,2004,114:155-212.
[2] Yazdanbakhsh M,Kremsner PG,Van Ree R.Allergy,parasites,and the hygiene hypothesi-s.Science,2002,296(5567):490-494.
[3] Seiberling K A,Conley D B,Tripathi A, et al.Super antigens and chronic rhinosinusitis:detection of staphylococcal exotoxins in nasal polypsJ.Laryngoscope,2005,115:1580-1585.
[4] Van Zele T,Claeys S,Gevaert P,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chronic sinus diseases by measurement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J. Allergy, 2006,61:1280-1289.
【关键词】 鼻窦炎;鼻息肉;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是鼻科常见慢性疾病,其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因素(感染、变态反应、解剖异常等)、多步骤的过程,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和嗜酸粒细胞的浸润是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发生的重要环节[2]。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中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术腔组织中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表达以阐述鼻息肉治疗过程中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实验组为2009年5月至2010年4 月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4例,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13~68岁,平均(45.5±11.0)岁;病程1月~25年,平均(9.3±2.1)年。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炎性息肉组织。所有患者均无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症状;鼻腔黏膜无苍白水肿;均无哮喘病史,并排除心、肺、脑、肝、肾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及肝炎、结核等传染性疾病;患者在入院前4周内未使用过全身糖皮质激素。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鼻中隔偏曲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9~55岁,平均(30.0±8.6)岁,病程3个月~27年,平均(11.2±2.3)年。均无全身各系统急、慢性疾病及变应性疾病史,三大常规检查和血液生化测定在正常范围内。
1.2 标本检测 取入选对象晨起空腹静脉血6 ml,静置2 h,离心15 min(转速1000 g),取血清放于塑料试管中并编号,置于-20℃冰箱内保存待用。实验组患者取术中息肉组织及术后1月、3月、6月术腔组织,对照组鼻中隔偏曲患者术中取下鼻甲黏膜组织,送山西省汾阳医院免疫室,组织匀浆机匀浆,离心15 min(转速1000 g),取上清组织液放于塑料试管中并编号,置于-20℃冰箱内保存待用。采用瑞典发玛西亚公司的免疫CAP诊断系统(pharmacia CAP system),以荧光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试剂盒来自南京美瑞制药有限公司诊断试剂部。按说明书进行操作,将保存组织液行 ECP 浓度(μg/L)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资料中血清及组织液ECP水平呈非正态分布,ECP水平以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Wilcoxon-Mann-Whitney 检验。研究结果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血清ECP水平为49.44(10.33~203.86)μg/L,术中窦口鼻道复合体组织及术后1月、3月、6月术腔组织组织液ECP水平分别为:155.29(9~204.53)μg/L,102.5(8.25~204.41)μg/L,65.24(8.25~198.5)μg/L,22.5(6.5~198.5)μg/L;对照组患者血清ECP水平为8.25(5.125~71.5)μg/L,术中下鼻甲组织及术后1月、3月、6月下鼻甲组织组织液ECP水平分别为:69.5(5.125~85.5)μg/L,45.2(4.4~67.6)μg/L,36.25(5.17~50.35)μg/L,17.46(5.09~35.6)μg/L。实验组患者术中窦口鼻道复合体组织及术后1月、3月、6月术腔组织组织液EC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实验组术中术腔组织与术后1月、术后1月与3月、术后3月与6月术腔组织组织液EC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随访时间的延长,术腔的逐渐上皮化,组织液ECP水平逐渐下降(P<0.01)。而对照组下鼻甲组织组织液E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涉及了一个非常广泛的疾病实体,依其是否伴发鼻息肉可分为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w/oNP),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及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1],在相关致病因素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认为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生是一个涉及多因素(感染、变态反应、解剖异常等)、多步骤的过程,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和嗜酸粒细胞的浸润是慢性鼻-鼻窦炎发生的重要环节[2]。
ECP是一种单链多肽的碱性颗粒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 21000,约占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的30%,与嗜酸粒细胞过氧化酶同时散在位于嗜酸粒细胞胞质颗粒的基质。ECP 的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细胞毒性和非细胞毒性两方面。细胞毒性表现为ECP 对细胞膜具有破坏作用,在被攻击的细胞膜上形成小孔,使水分子等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细胞因渗透压下降肿胀坏死。非细胞活性在呼吸道炎症中主要表现为刺激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 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增加。故ECP既可作为鼻黏膜局部炎症的标志物,定量检测又有助于对鼻黏膜炎症程度的评估,有可能成为一种评价炎症程度的辅助方法。
文献报道[3-4], CRSwNP患者鼻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及 ECP表达水平较高,而且ECP水平的差异较细胞数目更显著,提示在鼻息肉中活化的嗜酸粒细胞更多。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中EC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术后1月、3月、6月术腔组织组织液ECP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分析ECP水平发现,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组织液ECP水平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术腔的上皮化,术腔炎症逐渐减轻。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反应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及转归中均发挥了作用,随着术腔的上皮化,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反应逐渐减轻。组织ECP水平可用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预后的评估。
参考文献
[1] Meltzer EO, Hamilos DL, Hadley JA, et al. Rhinosinusitis:establishing definitions for clinical research and patient care. J Allergy Clin Immunol Suppl,2004,114:155-212.
[2] Yazdanbakhsh M,Kremsner PG,Van Ree R.Allergy,parasites,and the hygiene hypothesi-s.Science,2002,296(5567):490-494.
[3] Seiberling K A,Conley D B,Tripathi A, et al.Super antigens and chronic rhinosinusitis:detection of staphylococcal exotoxins in nasal polypsJ.Laryngoscope,2005,115:1580-1585.
[4] Van Zele T,Claeys S,Gevaert P,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chronic sinus diseases by measurement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J. Allergy, 2006,61:1280-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