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奣映与鸡足山的情缘和贡献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M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足山是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其它四座为: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相传主佛弟子迦叶尊者奉佛命,持释迦佛的僧伽黎衣,以候弥勒佛下生处(见《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卷九)。从明代起,佛教界即认定位于云南大理府宾川县境内的鸡足山是迦叶道场。极盛之时全山共有“大寺八,小寺三十有四,庵院六十有五,静室一百七十余所”。(据清顺治十七年大错和尚《鸡足山指掌图记》)。如此众多的寺庵,在全国佛教名山中位居第一。(康熙)《大理府志》记述:“兹地旧有三千兰若,鸡山元旦,僧俗烧香散花,远近至者万计,自汉迄今无虚岁”。明代嘉靖年间,参政谢东山在其《鸡足山游记》中说到:“方今华彝一统,南诏为衣冠文物之区,国家财赋之府,四方游鸡足者踵接而至。”鸡足山的兴盛有其政治、社会、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其中又以佛教文化的一脉相传最具特色:历史悠久,高僧辈出,佛迹、文物及丛林众多,因之被誉为我国西南佛教文化的“第一文物宝库”。
  
  故国与新朝之间的人生选择
  
  “地必因人而始显,胜以得文而后标”。鸡足山在明清之际出了许多高僧,有代表性的本贴、儒全、彻庸、大错(钱邦芑)、无尽、宗本,直到人们熟知的担当,都是学养深厚、佛法精纯、道德崇高、个性突出的僧人。他们大都精通儒道典籍,当时的文人、名士亦因儒学与释道相通,多与高僧研讨学问,或以诗书画相互酬唱交游,形成“名士高僧共一楼”的风尚。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大理的杨黼、李元阳;丽江的木公、木青、木增;流寓云南的杨慎,来滇考察、旅行的徐霞客;曾任姚安知府的李贽等。还有一位对鸡足山有着特殊感情和因缘,对弘扬鸡足山佛教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诗人、学者高奣映。
  高奣映(公元1647年—1707年),字雪君,别号问米居士,清初姚安府世袭土同知。他是大理国开国功臣高方的后代,有影响的大家族。元灭大理国后仍以段氏为一些地方的土官。高奣映的父亲高奣(?-1689年),字海容,又字青岳,号芝山,明姚安土知府,明亡后不肯仕清,避居鸡足山为僧,更名悟祯。《鸡足山志补》说他“性孝友,好施予。当沙定洲之乱,弃家从黔国公沐天波守楚雄,又从至永昌,及归,慨天下事去,即常止僧舍。甲子,黔国感其仗义相从,荐于永历帝,授太仆寺丞,升光禄寺卿,转太仆卿。播缅之役,从至腾越相失,遂归鸡足山,于大觉寺请水目无住师剃染。泛览三教书,暇即念佛,修葺寺刹,至不可胜纪。庚午疾终昙华山。”高奣映虽然出生时已是清世祖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成长于康熙年间,其父高奣的这一段经历无疑对高奣映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传说明永历帝亡滇时,高奣曾带着高奣映去晋见永历帝。永历帝问:“这孩子是谁”?高奣启奏道:“他是臣下的长子,名叫奣映,现年八岁”。永历帝把奣映抱起来,抚摩着奣映的头顶问:“你开蒙读书了吗”?高奣映恭敬地回答:“读了四年书了”。永历帝就出了个对子:“八龄幼童”,要高奣映对;高奣映不假思索就对出:“三代知府”。民间还说高奣映自幼有特异,能举目正视太阳,双眼不闭。姚安人就用一副联语夸奖他:“双目贯日,八岁朝天,”指他八岁见过皇帝。轶事是想说明高奣映“自幼聪慧”,日后“博学能文”,为高氏父子的晚明情结:“怀念故国,抗节不仕”,作下铺垫。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高奣映在姚安考上秀才,三年后中举人。历任姚安府土同知,四川布政司参政道后,“倦于仕途”,辞官回到云南。自此,高奣映在姚安结璘山上盖了一座小院设馆教学,一面又从事学术研究著述。附近州县青年学子纷纷前来求学,他都一一接纳,尽心培养。在他的教授下,成为进士的22人,中举的48人,诸生135人。关于著述,高奣映可以说是一位高产作家,他著书81种,虽经兵燹和改土归流等变故,多数文稿散失,但现在存目尚有44种之多。因为大部分著作在结璘山别馆写成,故署名为“结璘山叟”。他归隐之后不仅喜爱山上的花鸟木石,还和农民、樵夫、牧童、猎户经常往来,结为朋友,人称“高老先生”。他热心公益事业,(民国)《姚安县志》说他:“生平好公益,喜施济、凡兴学厚俗、崇俭助婚、赙丧救急、养老助产、掩骼施棺诸善举,皆列有专书,分别类例,捐资为之,无所吝”。这是说他为人注重德行,与乡人百姓相处关系很好,受到赞誉的一个方面。而作为诗人、学者的高奣映,他与鸡足山的情缘才最能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
  
  由儒入释的诗人、名士本色
  
  高奣映多次上鸡足山看望他的父亲高奣,并捐资修建佛寺,塑佛像,置寺产,与高僧禅释、文人学士、社会名流交往,写作与鸡足山有关的诗文、联匾。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云南提学使王之枢,聘请他修撰《鸡足山志》。由于他对鸡足山的人文和自然非常熟悉,又有深厚的学养,只用了七八个月的时间就编撰完成,使王之枢敬佩不已,逢人便称高奣映为“捷才”。在修《鸡足山志》期间,他畅游大理苍山洱海之胜,写了不少诗作,集成一卷,题为《妙香国草》。这部作品在大理历代诗人咏苍洱的作品中,属于上乘之作载入史册。
  高氏父子对鸡足山怀有特殊的感情,并非单纯的“寄情山水”或“遁入空门”,而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风尚有关。明代,政治腐败,文化颓靡,佛教与儒道文化相融合,正与苦难年代人生解脱相适应,成为士大夫所向往之精神世界。就宗教与政治关系而言,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中精辟地指出:“明末永历之世,滇黔实当日之畿辅,而神州正朔之所在地,故值艰危扰攘之际,以边徼一隅之地,犹略能萃集禹域文化之精英者,盖由于此。及明社既屋,其地之学人端士,相率遁逃于禅,以全其志节,……”。又说:“宗教与政治虽不同物,而终不能无所关涉”。
  高奣映处于明朝余风犹在,清朝政权刚刚建立的这样一个交替时期。世态的变迁,社会的动荡,思想的矛盾和混乱,使得这一时期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乱世。尤其是面对异族统治的屈辱无力回天无奈之际,“人生空幻遂为时代感伤,暮鼓晨钟更显佛祖魅力”,文人士大夫纷纷遁入空门,寻求寄生之地。他们谈禅论道,吟诗作对,挥毫泼墨,又以此作为精神避难所,或抒发情怀,或排遣忧愤,或以笔墨作“武器”,追怀故国,痛斥清廷。因之一时之间,鸡足山高僧云集,大师辈出,成为西南地区丛林之首。
  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在其专著《明季滇黔佛教考》中,把高奣列入“逃禅”的明代遗民,与唐泰(担当)、钱邦芑(大错)等同为一类;高奣映与李元阳、木增及同为姚安人氏的陶珽、陶珙兄弟等,归于“士大夫之禅悦”群体。陈垣还说:“禅悦,明季士大夫风气也”;“万历而后,禅风浸盛,士夫无不谈禅,僧亦无不欲与士夫结纳”。此书为高奣映列一小传,叙其著作书目后说:“父(泰翟),明亡后为僧,奣映嗣,入清仍授世职。《滇南诗略》十六有奣映诗,其父为僧,其子亦受圣可玉印记”。《锦江禅灯》已把奣映称为“高居士”。陈垣还说:“圣可,破山嗣,然则奣映破山再传也”。按破山(公元1597年——1666年),法名海明,祖籍重庆,生于四川大竹县。他是西南禅宗领袖,集佛学、书学、文学于一身的一代宗师,《中国禅宗通史•大事记》说他“传禅三十余年,推动禅学在川、滇、黔的发展”。破山奔走于反清复明阵营间,以佛门中有地位的高僧身份,鼓励抗清将领坚持斗争,复兴明朝。破山门人多数都具有“怀念故国,抗节不仕”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陈垣把奣映评论为“破山再传”,是对高奣映佛学传承地位的肯定。
  高奣映还十分景仰杨升庵和李元阳两位先贤,在《写韵楼怀杨升庵李中溪两先生》一诗中写道:“青藜曾经照山振,湫隘楼边北斗遥。珮念金鱼终丽泽,歌收黄鸟自迁乔。晦庵通释先经训,吴老初编借乐调。此夜那堪重贮月,提携谁是举杯邀”。他把自己和杨李二人相比,虽有鼎足而三之意,实质是反映他们在人文精神的传承上,是心灵相通。
  
  高《志》为名山增辉
  
  高奣映对鸡足山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突出的是由他编撰,流传至今的《鸡足山志》。
  鸡足山是名山,“名山志”是我国历史文献典籍中的一种类型,为历代方家所看重。鸡足山的志书有两部已毁殁,仅存志目,另有三部保存至今。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徐弘祖应丽江土知府木增之请,于八月第二次登鸡足山撰修《鸡足山志》,成稿四卷,因病中止。志稿毁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1661年),只能从今《徐霞客游记》之末附录的《鸡足山志目》和《志略》中可见一斑。另一部是明末清初“江左大儒”钱邦芑(大错和尚),于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到鸡足山后,应澜沧兵备道曹延生和众僧的请求,编撰的《鸡足山志》十卷曾刻板印行,后遭兵燹,书板俱毁。三十年后范承勋续修鸡足山志时得见残编,后略作增删,成稿十卷,人称范《志》。范承勋字苏公,沈阳人,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任云贵总督。范《志》流传较广,清光绪时(公元1875年——1908年)同兴石印厂有重印本。还有一部《鸡足山志补》四卷一册,赵藩、李根源辑,民国二年京师聚珍版印行。
  高奣映《鸡足山志》十三卷,首一卷,共计十四册。此志未刊行,稿本先存山寺,后流落民间,公元1931年为云南耆儒、姚安名士由云龙纂修《姚安县志》时访获。本来要准备刊印,但历经曲折,“匆匆未果”,由先生只好把高奣映的这部志稿送交云南省图书馆“寄存”。省图以为高《志》陈缺《跋》外,保存良好,既是孤本,也是善本,作为善本收藏。
  关于高奣映纂修的这部《鸡足山志》,应该说是现存鸡足山志中内容最为丰富,可信度较高,很有特色和使用价值不可低估的一部“名山志”;也是高奣映留给后人的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云龙对高《志》的评价是:“图绘精绝,举凡山川形势、寺院沿革、人物、名胜、物产、诗词,皆一一具列,图凡数十幅,一目了然,若置身其间者。呜呼,盛哉!”
  如果把高《志》与范《志》作比较,一部是官修,一部是私修。范承勋是云贵总督,能在处理军政事务之暇游览鸡足山时,想到“此山为滇西名胜,不可无纪”,就在寺僧呈交徐霞客、大错和尚草创的旧志残篇基础上,“聊为删其芜陋,补其阙略,付寺僧梓之”。一位高级官员能如此重视鸡足名山的修志,是很难得;但他也承认:“余以仓卒经行,未暇冥搜幽讨,备述其奇”,还不完善。
  高《志》则在范《志》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拟定体例,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还对一些问题进行考证,提出自己的看法,章节之前加了按语。他的写作态度严肃认真,“今一字悉属探究,不欲依傍篱经。”“人物”、“艺文”等部分,比范《志》更为丰富,体现出高奣映“博学能文”的视野和学术水平。今人了解和研究鸡足山的历史、文化,查阅和使用高《志》的频率比范《志》为高,说明高奣映撰修的《鸡足山志》文献价值,受到学界和佛教界人士的肯定。
  高奣映还给鸡足山的寺庵题留了许多匾联,如石钟寺大门联:“鹧鸪声老万峰西,半点阳光留正脉;鸥鹭影寒千壑外,一轮明月逗初机”。大觉寺钟楼联:“几树烟霞几树月;一声风雨一声雷。”华严寺大殿联:“论广大而进精微,尘说刹说,无非喻说;示真如以通俗谛,宝严华严,不出忍严”。大觉寺法堂联:“黄梅酸,黄药苦,急过曹溪尝味;紫岩悬、紫陌滑,直上鹫岭寻高”。等等,都是极富诗情画意,或蕴含佛门哲理,人生真谛,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作品。如果把他题写的楹联,加上有关鸡足山的诗作,从《志》中摘出汇编成集,就可知道和领悟高奣映对鸡足山的情缘是多么深厚了。
  
  殊胜姻缘 鸡足重光
  
  “石钟声彻三千界,鸡足名标第一山”的鸡足山,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之后在各级政府重视、各界人士支持、僧尼的参与下,开始进行景区自然生态保护,寺庵人文景观的重建或恢复;政府又拨专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千年灵山再度焕发出夺目的光彩。1982年11月,鸡足山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苍洱景区组成部分;1983年4月又经国务院批准为汉传佛教的全国重点寺院。2003年4月,“中国宾川鸡足山佛教文化论坛”隆重举办。被尘封的历史文化底蕴重见阳光,为鸡足山作出贡献的高僧大德、名人、文士的业绩得到充分肯定。高奣映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建树卓异”的人物,寻求、索阅高奣映撰写的《鸡足山志》的人越来越多。鸡足山佛教协会特地约请当地学者赵应宝、张鹏飞、李树军,将高《志》断句、整理出版。
  如今随着我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事业的“升温”,到鸡足山考察、朝拜、观光的中外人士、香客络绎不绝。“灵山佛都,旅游胜地”的赞誉,名不虚传。高奣映是我省的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他对鸡足山和大理文化做出的积极贡献已经载入史册,大理人民包括鸡足山僧尼将对他的名字和业绩永志不忘。
其他文献
被誉为昆明市绿色翡翠的翠湖,以其秀丽、秀美而深得市民青睐。加之近年来每逢冬季便有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光临,使翠湖更加声名鹊起,翠湖也随之成了昆明的一张活名片。  “到巴黎看鸽子,到昆明看红嘴鸥”如今已成了游人们的口头禅。冬季里的节假日,休闲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入翠湖公园,观看飞舞于蓝天白云间、飞舞于杨柳依依的湖面上的海鸥。  住在昆明的人,大都有和我一样的心态,入冬或开春,不以日历为准,而以海
期刊
与海菜花邂逅,是在一个被称为龙潭之乡的地方。龙潭水从地下冒出,一年四季涌流不断。那一湾碧水,清幽幽地流淌,水里生长着密密麻麻的海菜花。朵朵洁白的小花漂浮于水面,星星点点,随着水流舞动,尽显婀娜妙曼。说实话,仅凭第一印象,我就喜欢上了海菜花。  远远望去,这一湾碧水,就像天上的银河,而朵朵白花,则是洒落在银河里的星星,疏密有致,看一会儿眼睛就花了。有的地方,星星呈现出星座的形状;有的地方,星星扎堆在
期刊
丙中洛    人神共居的地方   峡谷里的一方天堂   藏族怒族白族傈僳族   族族互通语言   喇嘛天主基督原始宗教   神神心心相应   原始共产主义遗风   在这方山水间   到处都可复制  如果你要到丙中洛   念经打鼓做佛事   你得先掏出红心拿出真情  和当地群众结成铁杆朋友  再使出浑身解数  征服十大神山  打通所有关节   丙中洛的主和神   才会接见你    石月亮    天上
期刊
在我的居室挂着幅国画人物小品,是装在一个精致的核桃木镜框里。画中那位陕北农村女娃,手拿一朵淡红色的山丹丹花,黑油油的头发,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多么地天真可爱。这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刘文西画赠给我的。  在当今中国画坛,提起刘文西的大名,几乎是无人不晓。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全国人大七、八两届人大代表、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等,有着一大串显赫的头衔。但他更令人瞩目的是艺术上辉煌的
期刊
沉寂和升腾  同时闪烁光的柔静  我的心第一次因你而澎  湃……  啊 大海  第一次站在你的岸边  没有窃窃缠绵的情话  没有丰情吻别的初恋  你澄明的灵魂  犹如被震动的碎片  当岁月掩面走上街头  一只疾飞的海燕  为辽阔的海域留下呼唤  多少次被大海诱惑的梦  都随心灵之帆  消失在大海的无边  伏浪的岛屿  潮汐拍打的岸  没有怨恨和咒骂  没有欢乐和欣然  啊 大海  心潮的跌落  犹
期刊
春天打开了门窗  打开了花朵  打开窖了一冬的活力与激情     挣脱为了谋生谋财谋发展谋 升迁的西装革履  挣脱假模假样的风度翩翩才 华横溢仪表堂堂  挣脱一大堆高深莫测连自己都没搞懂的杂七杂八的思想  挣脱装嫩装酷装深沉装神秘甚至装蒜的形形色色的面具  上路,一切从简  简单才是生活的本色与本质  乘着开往春天的高快客车  抵达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的 景颇族风情园     这里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
期刊
长春洞古建筑位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镇巍宝山西麓,清代初年,巍山地区道风大盛,大殿和前殿就初建于清康熙已未年(公元1715年)。清道光、咸丰年间,大殿改修为两转楼,光绪年间,又增修了两厢房和花园。2006年5月长春洞古建筑群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光云影,仙宫道观,一下脚就有石痕剥蚀,可以感受其年代之久远,一抬头随处可见壁画雕刻,可以想象当年道观之恢弘,长春洞融四周郁然生秀的自
期刊
雨发出各式声响,舞动的韵律,在清晨,把世界轻轻晃醒。渐渐,人群如蓊郁葱茏的植物在院里、在街巷生长起来,手里的伞水中落花般漂流各处。夜雨、闲暇时间的雨又如眠曲。喜悦的雨,似舞者环佩琮(王争)作响。悲伤的雨,如离人恸哭着,伤感漫过山峦、原野,汇入溪流、沟壑。哪里是快乐的源头?哪里又是悲伤的归宿?是来自天国的乐音吗?我们还能听到那袅袅飞升的灵魂在歌唱,有力度的、柔美的、空灵的、能与神明交谈的,在这风花雪
期刊
走进漾濞,就走进了一个群山捧翠的人间福地。这是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绿意盎然、绿潮涌动、绿波轻扬,满眼的绿闪烁着勃勃的生机。尽管这里有“博南古道”的遗踪,有“铁锁云龙”的悠远,有石门关的雄险奇峻,有蜿蜒游走的漾濞江,甚至还有“唐标铁柱”的沧桑可以追溯。尽管这里还被称为“大理的后花园”、“跌落人间的天堂”、“历史文化名城”、“滇西高山峡谷中的‘绿色宝地’”等不一而足。然而,就牵动着千家万户、富民兴
期刊
“要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补贴制度。”2008年3月5日,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洱源县,农村中学老师杨盈川端坐在电视机前,觉得这些话特别耳熟。   在听完温家宝总理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后,杨盈川又到网上查看了一遍报告实录,确信一个多月前自己对总理提的建议得到了回应。  2008年1月23日,一个让杨盈川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与12位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