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根植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兴趣,进而调动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是每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那么如何让初中数学教学走进生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引导,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过去,我们没有重视指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去思考,学生很难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的心智和情感的浪花难以激发,甚至表现出对数学的厌学情绪。因此,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当学生接触一个数学知识就应该让他知道这些知识从何而来,在生活中有何应用。在教学前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的用处,暂时的用处及长远的用处,课堂上注重于教会学生活学活用。在进入初中的第一节课起,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入生活中的数学世界,让他们了解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好的开始必然会带来好的收获。
二、关注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教学“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不是直截了当讲方法,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一面圆镜子破了,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根据它,你能制造出一面和原来的镜子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问题。另外,通过以上方法引入,还让他们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数学并不是枯燥空洞的。
又如,我在教学“轴反射与轴对称图形”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轴对称图形的实物,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和谐美。然后让学生回忆如何剪双“喜”字,并动手剪一个。最后请学生一起来做一个“拼图”小游戏:在黑板上先画好脸形,先用纸准备好眼睛、鼻子、嘴、耳朵,然后请几位同学蒙着眼睛去粘,看谁粘得合理,最好,最像。在游戏中学生发现人的五官只有互相对称,才会美。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图形具有对称美,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具有这种特点的图形,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必然会对这类知识产生兴趣。
再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而有的同学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即使平时考试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于是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6排3号”简记作(3,6),那么“3排6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应该用不着教师费心的讲解了,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就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这样把数学知识放在生活中实践,学生能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着力创设和谐的情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兴趣和魅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能从中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教学“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时,我想,用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最好,就是为什么人人都想走近道。可以画几种走法儿让学生们选,然后问他们为什么都选那个最直接的路呢?他们会说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它最近呢?怎么证明呢?联系到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到的东西,他们才容易理解,也容易思考,甚至能很快地举一反三。
数学教师要彻底摒弃教教材的做法,践行用教材教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从学情出发,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而又饶有兴趣的、与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有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活学活用数学。如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股票、利息、保险、储蓄、分期付款、选择旅行社购票方式、选择通话费套餐等方面的,又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就要联系生活教数学,联系实际学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将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地创造条件,利用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努力将教学的全过程融合到生活中去。并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爱上数学课,而不至于总觉得数学离他们很远。
四、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生活中探求新知
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数学走进生活的现实中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应用数学不是单纯地做练习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搜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整理”时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数据,并作必要的处理,我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要求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收集的数据加以整理,并提出数学问题来解决。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收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转变学习方式,做学习的主人
当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自主能动地把数学用到生活中去,并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留意生活中的数学,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促使他们真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比如在生活中要测量一个很大的不规则湖泊的宽度,显然不可能直接用绳子去量,有些学生会想到用相似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就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那么夹在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驳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也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辩论台,然后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地笑了,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学生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取和掌握了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方式,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华达学校)
一、注重引导,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过去,我们没有重视指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去思考,学生很难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的心智和情感的浪花难以激发,甚至表现出对数学的厌学情绪。因此,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当学生接触一个数学知识就应该让他知道这些知识从何而来,在生活中有何应用。在教学前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的用处,暂时的用处及长远的用处,课堂上注重于教会学生活学活用。在进入初中的第一节课起,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入生活中的数学世界,让他们了解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好的开始必然会带来好的收获。
二、关注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教学“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不是直截了当讲方法,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一面圆镜子破了,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根据它,你能制造出一面和原来的镜子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问题。另外,通过以上方法引入,还让他们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数学并不是枯燥空洞的。
又如,我在教学“轴反射与轴对称图形”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轴对称图形的实物,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和谐美。然后让学生回忆如何剪双“喜”字,并动手剪一个。最后请学生一起来做一个“拼图”小游戏:在黑板上先画好脸形,先用纸准备好眼睛、鼻子、嘴、耳朵,然后请几位同学蒙着眼睛去粘,看谁粘得合理,最好,最像。在游戏中学生发现人的五官只有互相对称,才会美。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图形具有对称美,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具有这种特点的图形,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必然会对这类知识产生兴趣。
再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而有的同学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即使平时考试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于是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6排3号”简记作(3,6),那么“3排6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应该用不着教师费心的讲解了,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就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这样把数学知识放在生活中实践,学生能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着力创设和谐的情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兴趣和魅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能从中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教学“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时,我想,用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最好,就是为什么人人都想走近道。可以画几种走法儿让学生们选,然后问他们为什么都选那个最直接的路呢?他们会说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它最近呢?怎么证明呢?联系到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到的东西,他们才容易理解,也容易思考,甚至能很快地举一反三。
数学教师要彻底摒弃教教材的做法,践行用教材教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从学情出发,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而又饶有兴趣的、与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有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活学活用数学。如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股票、利息、保险、储蓄、分期付款、选择旅行社购票方式、选择通话费套餐等方面的,又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就要联系生活教数学,联系实际学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将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地创造条件,利用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努力将教学的全过程融合到生活中去。并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爱上数学课,而不至于总觉得数学离他们很远。
四、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生活中探求新知
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数学走进生活的现实中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应用数学不是单纯地做练习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搜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整理”时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数据,并作必要的处理,我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要求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收集的数据加以整理,并提出数学问题来解决。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收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转变学习方式,做学习的主人
当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自主能动地把数学用到生活中去,并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留意生活中的数学,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促使他们真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比如在生活中要测量一个很大的不规则湖泊的宽度,显然不可能直接用绳子去量,有些学生会想到用相似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就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那么夹在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驳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也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辩论台,然后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地笑了,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学生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取和掌握了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方式,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华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