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环保:新闻敏感与责任担当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2814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对接:
  雾霾对华北黄淮多次来袭,浑浊的空气弥漫大地。在这样烦人的环境里,本刊记者不能不想到很早就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并为保护环境一次次发出呼吁的媒体人——《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先生,听他倾吐作为环保志愿者的感言。
  庄电一:
  关心生态和环保,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生存的空间,这个空间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生存的质量、甚至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寿命。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的今天,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就不能忽视环保问题,就应该利用自己工作的优势,积极主动、力所能及地为改善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生态环保问题,并无数次地为此鼓与呼。在我采写的数千篇稿件中,生态环保方面的稿件占有很大比重,总数约有五百篇左右。有些稿件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国家调整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为山更青、天更蓝、水更绿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是我不变的信念和自觉的行动。在我30多年采写的稿件中,既有对生态建设成就客观、及时的报道,也有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尖锐批评;既有对爱护绿色、珍惜绿色的呼唤,又有对国家调整生态建设政策、方向的建议。
  从当记者之初,我就关注生态环保问题了。随着对生态环保问题认识的加深,我采写稿件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对“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成就,我多次做过报道;对荒漠变绿洲的成功实践,我给予了充分的反映;对湿地保护中的问题,我如实做出披露;对沙漠化的威胁,我及时向社会发出警告。
  采访这方面题材,常常要到条件艰苦、地处偏远的地区去,但这对我来说根本不是问题。记得20多年前,听说毛乌素沙漠边缘有个生态专业户,我就驱车200多公里赶去采访。沙丘挡路,汽车开不进去,我便步行前往。那次采访,我在通讯《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中,介绍了冒贤一家在沙海中艰苦创业、把原来的一棵树变成一片林(此地原来就叫“一棵树”)的生态奇迹,这篇在全国较早地写沙产业的通讯,在《光明日报》二版头条位置刊登,引起各界关注。后来,冒贤生病去世,他爱人白春兰继承丈夫遗志,继续在沙海中植树治沙。胡锦涛同志曾专程前去看望,称赞白春兰是“绿化英雄”“治沙模范”。此后,我又写出消息《白春兰扎根沙海20年创造生态奇迹》,再次在《光明日报》的突出位置刊登。白春兰后来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和全国十大女杰,成为全国闻名的人物。在深入采访中,我了解到,冒贤因车祸去世的哥哥冒广曾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冒贤的弟弟冒辉继承冒广、冒贤两个哥哥的未竟事业,辞去官职在荒滩上搞绿化。我敏感地发现:这是个好题材!于是我饱蘸激情,写出了独家新闻《三兄弟的绿化接力》,为那些给大地增添绿色的人们唱了一支颂歌。
  记者对接:
  由于庄电一的勤于思考、采访深入,抓到的多是独家新闻。这些报道,区别于一般的就事论事,很有深度。他在采写与生态环保有关的稿件时,消息、通讯、评论交错使用,既灵活多样,又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其中有些具有超前的目光。
  庄电一:
  前些年,沙尘暴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频频发生,我一直密切关注并先后写出几十篇有影响的报道。几乎每一次大的沙尘暴来临,我都要及时报道,有时还要写出述评性的文章。为了唤起人们的思考和觉醒,我尽量避免就事论事,不满足以往的肤浅报道,而是将沙尘暴这一自然现象与生态问题联系起来、与林业建设结合起来。为了唤起人们爱惜家园、珍惜环境的意识,我既写消息、通讯,又写评论,相继发表了《请记住沙尘暴的警告》《沙尘暴的记忆》《滥挖甘草事件》《甘草濒危,沙暴频来》《沙尘暴钟情宁夏?》《沙尘暴警示:人类不能自己毁灭自己》《沙尘暴告诉我们什么》《沙尘暴把该说的都说了》《沙尘暴向人类发出警告:塞上明珠还能存在多久?》等许多有影响的报道和文章,在这些稿件中,我将目光聚焦于沙尘暴与“乱采滥挖”的关系,聚焦于沙尘暴与环境变化的因果关系,深刻揭示沙尘暴的成因、揭示人类不珍惜环境的危害,将沙尘暴的发生看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告,进而唤起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记者对接:
  庄电一先生的稿件,充分体现了他的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他在十几年里持续关注一个小荒村并写出大量报道,更是在全国传为佳话。他将一个小荒村的变迁作为麻雀来解剖,揭示了其中的警示意义。
  庄电一:
  1998年,我到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盐池县采访。听说有个名叫黎明村的小村庄被风沙逼得四处搬家,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四分五裂,肢解成了4片居民区,觉得这个事例很典型,也很具有警示意义,便从县城驱车70多公里前去采访,我写出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通讯《被风沙逼得四分五散的村庄》和《风沙吞噬了黎明村》。两年后,我二访黎明村,采访那个只剩下两户人家的村庄,写出了更深入的报道《是谁毁了我们的家园?》。2002年,我三访黎明村,看到原来的黎明村只有一户了,又写了通讯《人类的退路在哪里?》,在主题上又做了进一步挖掘。2006年,我四访黎明村,发现那最后一户人家也搬走了。于是,我采访了搬迁到附近高台上的农户,了解到由于禁止乱采滥挖、禁止放牧和大量植树而带来的可喜变化,又写了长达3000字的通讯《黎明村里看“黎明”》。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我又对黎明村进行了五访、六访、七访、八访、九访,相继发表了《黎明村的新生与心声》 《黎明村的沧海桑田》 《六访黎明村》《风沙过后是“黎明”》《黎明村人迎“黎明”》《一个小荒村的聚散兴衰》《走向“统一”的村庄》《八访黎明村见证巨变》《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彩虹总在风雨后》《黎明村的魅力》《黎明村的大事小情》等多篇既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的报道,使这组系列报道既系统又完整,所揭示的主题也更有说服力,在读者的心中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记者对接:
  下面提到的报道,与防沙护林、退耕还林、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因为长期关注生态和环境问题,写出了一些有深度、有影响的报道并产生了良好的报道效果,庄先生本人获得了我国环保最高奖“地球奖”,他采写的稿件也多次在全国性和地区性评比中获奖,其中获得“梁希林业宣传突出贡献奖”和“关注森林奖”的作品就有好几篇。   庄电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爆发天牛灾害,仅宁夏一地就砍伐成材林8000多万株,损失达数亿元。我不但对天牛灾害进行了及时准确的报道,而且反映了防治进程,分析了原因,找出了教训,探索防治出路。我采写的《警惕无烟森林火灾蔓延》、《抓只虫子就可换钱——宁夏彭阳县敞开收购天牛》等报道都曾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长篇通讯《人与天牛之战》在《光明日报》上登了一个整版,对推动日本为天牛防治向我国提供5亿日元的技术援助起了促进作用。后来,日本与宁夏合作在银川建立了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心,我对其研究成果又给予了及时报道。宁夏农学院专家根据我的报道开始专注天牛防治,还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我采写的《宁夏成功饲养出天牛的天敌》《小小天牛,不能小看》《天牛,看你还能“牛”几时?》等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场长王有德,是中宣部推出的重大典型。其实,在多年前,我就曾深入到林场采访并写出了长篇通讯《沙海播绿》。这篇在《光明日报》突出位置刊登的通讯,也成为对该场和王有德的最早报道。《光明日报》把采访王有德的任务交给了我。我深入采访、精心构思,写出了长篇通讯《尝尽千般苦,播绿一方土》,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宁夏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做了转载。此稿后来还被评为第二届“关注森林奖”一等奖和“杜邦杯”环境好新闻三等奖。此后,我又对王有德进行了跟踪采访,通讯《治沙英雄的新形象》通过几个故事和几个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王有德的精神风貌。
  在30年的工作经历中,我采访的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不论走到哪里,都注意采写环保方面的稿件。到海南,我写了《神奇的海南,永久的绿洲》,写出了热带林业建设的成就;到河南,我写了《郑州人宽容“鸟害”》,写出了“绿城”郑州的环境风貌和郑州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到陕西,我写了《黄土高原一肺叶》,写出了陕北黄龙县绿树成荫、生态优美的风光;到辽宁,我写了《鞍山:由“黑”变“绿”更迷人》,写出了钢铁之都城市绿化的新景观;到青海,我写了《“环保公路”:在大西北延伸》,写出了林业部门配合公路建设植树种草的新贡献;到甘肃,我写了《绿色的能源 绿色的希望》,反映环保产业的新动向、新趋势。
  此外,我与生态、环保有关的稿件还有《引来翠绿染煤城》 《岂容野兔、鼢鼠如此肆虐》等数十篇。《光明日报》曾在头版突出位置配“编者按”刊登了我采写的通讯《盐池县如何实现沙漠化逆转》,我在这篇报道中用“如画美景入眼来”“回首往事感慨多”“禁牧良策扭乾坤”“重整河山气象新”4个小标题来展现这个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的沧桑巨变,也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我对此给予了密切关注并写出了许多报道。2006年,我和当地一位记者到固原山区进行了历时4天的深入采访,合写了两篇长篇通讯。其中《重整河山看退耕》,热情讴歌了这一生态工程的成就,在《宁夏日报》1月8日头版头条位置刊登。3天后,《宁夏日报》又在头版头条刊登我们合写的另一篇长篇通讯《“2605项目”的悲剧会重演吗?》。在退耕还林粮款补贴即将到期的关键时刻,我及早发现了退耕还林中的问题,我采写的述评性报道《退耕还林:补贴到期之后怎么办》(《光明日报》在2006年1月7日以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不仅写出了现实存在的问题,而且写出了20多年前一个退耕项目失败的教训,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对我的报道十分重视,国家林业局更是格外重视。有关负责人当面表示,将在深入调研后向国务院提交报告。随后,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先后到宁夏调研。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也率领退耕办负责人专程到宁夏实地探讨“2605项目”的教训。临走时,李育材副局长对时任自治区主席马启智表示:“我在宁夏取到了真经。”随后,国家有关部门调整了退耕还林政策,决定将相关政策再延续一个周期。第二个周期进展如何?还有哪些突出问题?国家政策该如何调整?我将带着这些问题再次展开采访。
  我也是个“环保志愿者”!这是我给自己的定位,虽然我并没有相应的任命,也没有人为我授予什么称号。
  关注生态环保问题,是我30年不变的信念,我为当一名环保志愿者感到高兴和自豪,也愿意终生当一个“环保志愿者”。
  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活在这个星球的每个人对此都义不容辞。我为此还要继续大声疾呼。
其他文献
编者按:读书也算传播吗?答曰是也。在数千年漫长的前报纸历史时期,书籍、书信以人际传播的方式,搭建了人类文化信息交流的基本平台,构成了人类文化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在当今传媒迅速发展的时代里,读书的这种原本职能依然熠熠闪光,而“全民阅读”将其原本职能又推向更高层次。“文学陕军”进高校,则是作家队伍与高校学子的人际传播。双方的面对面,强化了传播的交互性;作家本身的偶像作用又可激发学子爱好文学、爱好读书的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在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下,社交媒体提供了何种技术上的可能性,而这种技术上的可能性又是如何使得共同体建构的方式由“想象”到“参与”转变。同时,提出了“场景共同体”这一概念,以春节微信红包为个案来论证微信红包是如何以春节为“场景”,以社交媒体(微信)为平台,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用户)的参与和互动,实现对传统文化和共同情感的体认,最终形成以“场景”为主的“场景共同体”的。  关键词:想象;参与;
期刊
摘要:《色戒》是有生命力的,《色戒》试图通过欲望介体影射强大焦虑下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在《色戒》中,身体的说话试图给我们讲述身体和身体所负载的身份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这种身体所处情境的理解。这是一部有独特关注、呈现人物内心情感、回应精神危机的电影。  关键词:《色戒》;欲望介体;精神危机;身体叙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谈及李安的《色戒》,这部获得第64届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期刊
谁才是日本佬?  ——读麦家新作《日本佬》  许徐  摘要:麦家新作《日本佬》,把目光聚焦到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通过抗战后这个家庭的生活遭遇来写战争和战争之外的影响。通过四组矛盾的组织,麦家创造性地把战争的影子、政治运动的影子、自己的影子,神奇地重叠在了一起,形成了更加庞大、更加幽暗、更加压抑、也更加瑰异的“重影”,从而将反思的触角伸向战争之后的政治运动和制度本身。如果说,麦家在2015或2012
期刊
传统的传播格局正在经历着一场颠覆式的变革。顺应这一变化,在近几年办报实践中,《西安晚报》自觉践行“走转改”要求,鼓励和引导编采人员强化互联网思维,自觉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探索创新,积极寻找融媒时代都市报的传播之路。  一、联姻新媒体,探索晚报特色的创新之路  按照“改革创新、融合转型”的思路,2012年起,晚报推出“微报”版,每天固定在封二出版,版面内容侧重服务性和趣味性,实现“轻生活、快阅读
期刊
前言:《西安晚报》于2015年春设置了“寻找古诗词中的西安旅游之美”专栏,策划了诸多报道,引发了陕西省传播学会与本刊的瞩目,并组织与联合相关部门对该栏的报道予以跟踪式的关注。陕西省传播学会与西安日报传媒集团及本刊于1月20日特邀了相关单位与个人进行了研讨,各位发言者于会后将发言内容以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本刊将其奉献给广大读者。  编者梳理  (一)对报道策划的梳理  ——策划的创新性  西安独有的
期刊
摘要:上世纪30、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江苏和云南一些农村调研时,洞察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及其运行实践中存在着土地的碎片化经营而导致农业单位产出率极低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分散所有和集中经营。这些思想对于当前我国正在推行的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应该在坚持现有农村土地制度的基础上,谨慎有序流转土地,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关键词:费孝通;土地碎片化;农业规模
期刊
摘要:康德提出的“无的概念表”有其深刻的学术背景,即莱布尼茨的理智体系乃至整个西方传统哲学从纯粹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界定“有”与“无”的做法的盛行。康德根据自己的先验逻辑立场反对这种做法,并通过先验反思来提出四个“无”的概念。对这四个“无”的概念进行分析,现象领域的“有”是“直观形式+纯粹知性概念+对象”,这三个组成要素缺一不可,四个“无”的概念就是由于在不同情况下这三个要素某部分的缺失而导致的。“无
期刊
2015年4月以来,《西安晚报》推出“寻找古诗词中的西安旅游之美”专栏,用19篇文章在分别介绍了汉长安城、大明宫、兴庆宫、泾渭合流等自然、文化景点和景区的同时,还对诗词旅游线路进行了规划和推荐。通过这样一系列从点到线的宣传介绍,以古诗词为切入点,发掘了西安的历史文化特色,提升了西安旅游的文化品位,受到读者和社会好评。省委常委、宣传部梁桂部长对此非常肯定,认为这个栏目“弘扬文化、推介旅游、树立形象起
期刊
《西安晚报》去年创办的“寻找古诗词中的西安旅游之美”栏目,是我一直关注的栏目之一。作为报纸老读者,又是报社特聘的专家,还是一名诗人和我省诗词组织的负责人之一,这种关注融汇着多种的因素,也比一般人更为自觉。我感到让西安旅游接轨诗词,氤氲诗情、升华诗意,这种创意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那就是彰显了城市的文化特色,激活了产业的厚重资源,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位。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大市,文化是西安的灵魂,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