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火星探测寻找最佳着陆地点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in_wa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ichard A. Kerr 文 谢懿 编译
  
  行星科学家们正在为下一代火星车寻找既安全又有科学价值的着陆地点,但是资料显示恐怕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第一次发射火星着陆探测器时,不可避免地看上去更像是扔标枪。对于1977年的“海盗”号而言,当时没有人知道火星上哪里是安全的、哪里又是有探测价值的。但是现在不同了,在5次安全地着陆火星之后,再加上传回的几万亿字节的数据,美国航宇局(NASA)开始为下一个火星着陆计划寻找着陆地点。这次他们要正中靶心,把着陆器送到一个封存着火星的温暖与潮湿的信息几十亿年的地方。如果运气好,他们甚至可能会发现火星早期生命的踪迹。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在识别火星上的安全着陆地点方面保持着完美的纪录。但是,寻找在地质学上有科学意义的着陆地点却又是另一回事。2004年,在火星轨道上的摄谱仪所发回的数据中出现了一个“矿物信号”,这直接导致了“机遇”号火星车着陆在了本初子午线平原(Meridiani Planum)的平坦开阔地上,在那里发现了古代盐湖的遗迹。但是“机遇”号的孪生兄弟“勇气”号着陆在了被许多科学家认为是古代河床的地点,结果却发现那里只不过是一片熔岩曾经流过的地方。
  在选择着陆地点时,“要综合地貌和矿物学特征,这样那才能事半功倍,”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行星地质学家詹姆斯·赖斯说,“但是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行星制图员蒂莫西·帕克说,尽管加倍地努力,但是在着陆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我们先前的预计可能完全都是错误的。
  为了避免2010年耗资15亿美元的“火星科学实验室”(MSL)着陆火星之后出现同样的窘境,NASA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包括了120多位科学家,计划用3年时间来挑选一个既安全又有丰硕科学回报的着陆地点。专家们提出了35个可供选择的着陆地点,但是对于这35个候选地点的看法尚未达成一致。花3年时间把35个候选地点缩小到1个,就时间而言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漫长。
  
  综合数据
  
  一切从评估以前挑选工作的记录开始。在最早的火星探测计划中,所有人都同意,科学家们在选择着陆地点时基本靠运气。他们从两个“海盗”号火星轨道器发回的模糊照片中挑选了两个着陆地点。用JPL的行星地质学家、NASA着陆地点指导委员会副主席马休·戈龙贝克的话来说,这就像“盲人给盲人领路”。当时对可能撞坏着陆器底部的不可见岩石的数量和大小的预测以及对着陆地点可能使得着陆器翻倒的坡度的估计,“从各个方面来讲都是错误的,”戈龙贝克说。
  到1997年NASA“火星探路者”计划的时候,较以前多得多的观测资料使得着陆地点的挑选成了一个更加理性的过程。着陆器的观测一开始就证明了科学家关于着陆地点安全性的预言。在科学性方面,研究者们发现了与“海盗”号着陆地点类似的布满岩石的冲积平原。但不幸的是,那里的岩石太单一,所能提供的信息比预期的要少。
  当时间推进到火星车(MER)——“机遇”号和“勇气”号——的时候,“对着陆地点安全性的预言已经十分到位,”戈龙贝克说,“但是对于科学性还不够。”如同从火星轨道上所获得的光谱预言的那样,“机遇”号发现了由水形成的赤铁矿。但是与许多专家预计的相反,这些赤铁矿并非形成于拥有生命的湖泊的底部,而是在含盐的高酸性地下水中。有时水会流到火星表面,但在过去的超过30亿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这一区域一直是含盐的沙丘。尽管如此,绝大部分科学家依然认为“机遇”号的着陆点选择还是非常成功的。他们希望能找到火星早期水的证据,他们找到了。
  


  对于“勇气”号着陆地点古谢夫环形山(Gusev Crater)的选择却并非如此。在原先155个候选地点中,绝大部分被证明存在有致命的问题:风太大无法着陆,灰尘太多无法从事地质学研究,巨石太多没有足够的空间供着陆等等。最后剩下4个地点可供选择,其中一个被许多人认为是极为安全的后备着陆地点,但是那里对于全世界而言太平淡无味了,另一个地方发现水的可能性又很小。相比之下,古谢夫环形山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轨道成像观测使得许多专家相信,洪水曾经涌入了这座环形山,并且形成了一个深达几百米的湖泊。
  但是,在“勇气”号到达之后,结果却令人沮丧。用一个探测小组成员的话来说,这里就像是一个由熔岩撞击粉碎而形成的“玄武岩监狱”,从来就没有水的存在。当“勇气”号驶入附近的“哥伦比亚”山区的时候,它发现了水与火山岩相互作用或者是岩石撞击的痕迹,但是有关的问题被证明过于复杂还没有得到解释。
  
  MSL的解决方案
  
  在MSL上,科学家们希望能避免出现另一个古谢夫环形山。上一次,“我们奢侈地拥有两辆火星车,”赖斯提醒道,“但这一次我们只有一辆。”这是因为NASA正在摒弃原先既能探测过去潮湿环境又能识别有机物质的单一大型火星车的理念。这个计划将专注于“可栖息性”,也就是环境承载过去或者现在生命形式的可能性。MSL所搭载的仪器载荷将会是“机遇”号或者“勇气”号的16倍,包括从亚表面冰探测器到用于照射岩石来分析其化学组成的激光器等等。
  同时,MSL和MER相比还具有更强的机动性,可以开到科学家们真正想让它去的地方。MER的登陆舱像子弹一样一头撞进火星的大气层,直到降落伞打开来减缓下降的速度。对于这种不受控制的进入大气层方式以及下落过程,工程师们不得不假设着陆器最后着陆的位置在一个100千米长的着陆椭圆之内。由太阳能提供动力的MER设计寿命是90天,在这期间它们至少可以行驶600米。
  另一方面,MSL将会有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能源来探测更大的范围,甚至可以超出着陆区域的目标。它的登陆舱会不断测量自身的高度并且调整姿态,最终把着陆椭圆收缩成一个20千米的圆。一旦着陆,与MER的太阳能电池板不同,MSL上的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一种稳定、可预言的能源——就会为它提供2年的能量,使它的活动范围至少可以达到20千米。因此它可以着陆在一小片安全的着陆地带,然后开足马力驶向“危险”的探测目标。另外,它还可以在高海拔的稀薄空气中降落,并且在纬度更高、更寒冷的地区工作。
  


  去哪儿?
  那么,NASA究竟要把这辆火星车送到哪儿呢?科学家们在从山谷、峡谷、沟壑到环形山、平原和盆地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地质结构中寻找“可栖息性”的踪迹。通常,如果有水塑造地貌或者改变岩石的迹象会使得那里成为着陆点。如果那里的岩石是层状的——可能是由于某个时期在水层中所造成的沉积——那就更好了。当然,这一地点对于着陆而言必须是安全的,或者至少从安全的着陆点可以抵达这一地区。
  一些学者看好本初子午线平原或者其周边地带,“机遇”号火星车就位于这个大约40亿年前由于风和水作用沉积达800米、富含硫酸盐的平原上。这些本初子午线平原的地层可能记录了火星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环境的变迁。但是“机遇”号仅仅对一个小型陨石坑中800米深的沉积物中最上面的10米进行了研究。美国马林空间科学系统公司的行星地质学家迈克尔·马林说,与探测局部的沉积物相比,如果能探测距离“机遇”号几百千米远的平原侧面,MSL有可能为我们展开一幅更加壮美的画卷。
  本初子午线平原很显然能满足任何一个火星地质学家对于地层的要求,但是有一些人仍然对此保留意见。“我们已经到过那里了,”赖斯说,“让我们去一些未曾去过的地方吧。”本初子午线平原的一个缺点就在于它的地质历史。酸性盐水对于栖息生命而言并不合适。在地球上,咸水蒸发之后剩下的岩石上只会留下很少的有机物质。本初子午线平原上的有些地方看上去尘埃太多遮掩了所有令人感兴趣的地质化学活动。在为候选着陆地点投票的过程中,只有一个和本初子午线平原有关的地点——刚好位于该平原的北部边缘——入选前十名,名列第八。
  一个更受欢迎的地点来自一个“低调”的层状沉积物地区,在那里带状的沉积物暴露在峡谷、环形山以及其他受到保护的洼地中。科学家们怀疑,至少有一些沉积物形成于静止的水体中,同时火星轨道上拍摄的光谱也显示一些沉积物由与水有关的硫酸盐或者粘土组成。
  


  在位于赤道以南直径160千米的盖尔环形山(Gale Crater)中,层状沉积物在环形山底部的中央形成了一座小山。盖尔环形山中的小山在MER的候选目标中是很著名的一个,但是工程师们没有办法把着陆椭圆放入这座环形山内。现在一些科学家——包括康乃尔大学的行星科学家詹姆斯·贝尔——想再尝试一次。贝尔说,5千米高的层叠沉积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结构。“无论是什么过程塑造了这样一个结构,它都会渗透到火星研究的各个领域,”他补充道,“现在它还是一个谜。”
  但是反对者认为盖尔环形山的科学风险可能过大。“你一直在使用‘谜’这个词,”NASA约翰逊空间中心的天文资料主管卡尔顿·埃伦说。“这是一次性的、耗资几十亿美元的计划,但是你却告诉我,我们对探测地点是如何形成的还一无所知。”贝尔承认,没有人“确切”知道盖尔环形山中央的小山是否真的由于湖泊沉积、火山灰下落或者是风吹动尘埃而形成的。但在第一轮投票中,好奇心战胜了谨慎。盖尔环形山名列第六,同时还有其他3个低调的沉积地点挤进了前十名。
  
  确认有水
  
  科学风险风向标“安全”的一端指向了古代的火山湖,例如位于火星南半球亚热带的埃伯斯沃尔德环形山(Eberswalde Crater)。在那里存在一个无可辩驳的由河流冲击形成的三角洲,还有蜿蜒曲折的河道。赖斯说,对于MSL而言,“埃伯斯沃尔德环形山正是它的目标”,因为存在三角洲就意味着有水和沉积物。三角洲中的粘土沉积对于探测有机物而言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即使是埃伯斯沃尔德环形山的拥护者也很快意识到,对于20千米着陆区域的要求而言那里太小了。另外两个被提名的环形山——霍尔登环形山(Holden Crater)和特比环形山(Terby Crater)——尽管没有那么明显的存在湖泊的证据,但是它们拥有安全着陆所需的足够空间。
  但是一般而言,环形山作为着陆地点都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风。西南研究所的大气专家斯科特·拉夫金和蒂莫西·迈克尔斯初步建立了火星的风场模型。“火星是一个大风凛冽的地方,”拉夫金说,“有些好的探测地点由于当地的大风无法作为着陆点。”
  在计划MER的时候,工程师们通过数值发现当地风速过快而无法安全着陆时,他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吸引人的地点,例如位于水手大峡谷一侧的米拉斯峡谷(Melas Chasma)。古谢夫环形山正好不在此列。拉夫金说,环形山和峡谷所产生的小尺度上的风超过了大范围的风。“因此最终可能会和MER一样避开这些地方,”拉夫金说。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行星地质学家杰弗里·穆尔称,这是一个坏消息。他把MER的选址称为是“对着陆地点的杀戮”。尽管如此,这三个环形山最终还是入选了前五名。
  


  真的有水
  曾经有水的环形山对于地质学家来说是绝佳的选择,但对于比地质学家更早考虑化学成分的光谱学家而言,他们更强调注重矿物学组成。南巴黎大学的光谱学家让-皮埃尔·比布林提醒,探测要以和水有关的矿物为目标。“我们必须去那些有水合矿物的地方,”他说。他们证明,水不仅仅只是流过,还会逗留很长时间来改变矿物的化学特性。
  而且,问题还不单单是含水矿物。比布林领导着欧洲空间局“火星快车”轨道飞行器上的OMEGA分光仪小组。MEGA的观测显示,有利于生命的粘土在硫酸盐之前就形成了。如果生命曾经在火星上出现过,他说,粘土时期是最有可能的。但是探测还没有发现粘土,因此MSL应该以能发现粘土的地方作为目标,例如尼利·福萨(Nili Fossae)凹槽的两侧或者马斯山谷(Marwth Vallis)。尽管两地的风速都很高,但这两个粘土着陆地点最终分列第一和第四。
  所有35个候选的地点在16个月内都会被仔细地勘察。在火星轨道上的环火星巡逻者(MRO)将能拍摄到最小的具有危险性的岩石,并且探测到哪怕是一小片令人感兴趣的矿物区。“火星快车”也许也会加入其中。这将有助于精确测量MSL着陆地点的坡度。到2007年底,这张包含了35个候选地点的大名单将最终只剩下12个。
其他文献
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次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到2007年6月1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鑫诺三号通信卫星飞向太空,37年间,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进行了整整100次发射,将百余颗(艘)国内外各类卫星和载人航天器送入太空,也将我国航天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00次发射暨鑫诺三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之际,国内各发射、测控、研制和有关单位制作发行了多种纪
期刊
波音公司获得捕鲸叉Block III导弹升级合同  据简氏国际防务评论3月1日报道,波音公司获得美海军空中系统司令部(NAVAIR)授予的价值7370万美元的系统设计和发展(SDD)合同,将使美国海军RGM-84D和AGM-84D捕鲸叉Block 1C反舰导弹系统升级为改进的捕鲸叉Block III标准型。  捕鲸叉Block III导弹提高了现有库存捕鲸叉导弹的精度。其具体改进包括:提供了GPS
期刊
军用通信卫星现已被誉为现代战争的生命线。为此,欧洲各国正竞相发展军用通信卫星,其中以英国最为突出:2007年3月11日,英国首颗第5代军用通信卫星——天网-5A由阿里安-5火箭发射上天,其发射质量约4.7吨;同年的11月14日,阿里安-5又成功发射天网-5B卫星;英国军方还计划发射天网-5C卫星,从而完成地球同步定位。    天网-5采用欧洲星-3000平台制造,该平台是从1995年开始由阿斯特留
期刊
2007年11月12日清晨,晋北高原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静静地伫立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塔架上,6点48分,随着“点火”的一声令下,火箭腾起熊熊烈焰,托载着遥感卫星三号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21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成功分离,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至此,2007年我国宇航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長征四号丙火箭和遥感卫星三号均是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为主研制
期刊
日本東京  日本东京的高分辨率照片  泰国曼谷的皇宫  韩国首尔的夜景  菲律宾马尼拉  柬埔寨金边
期刊
事情发生在2007年9月6日,这一天以色列某空军基地发动机轰鸣,数架F-15I及F-16I战斗机升空飞往叙利亚,执行对叙利亚军队的一个“核材料仓库”的空袭任务。这个任务并不轻松,因为飞行员们知道,叙利亚防空部队使用的是俄罗斯的“道尔-M1”防空导弹,这种防空导弹绝不是样子货,要想躲过“道尔-M1”的攻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有必要走近俄罗斯的“道尔-M1”地空导弹,看一看它的真面目。   
期刊
继2007年6月8日美国德尔它-2火箭成功发射了首颗意大利军民两用遥感卫星“宇宙-地中海”之后,多次推迟发射的德国首颗军民两用雷达卫星——陆地合成孔径雷达-X卫星也于2007年6月15日由俄罗斯第聂伯-1火箭送上太空。这标志着德国地球测绘技术达到崭新的高度。今后的5年中,该卫星将为德国提供高质量的地表雷达图像。    合作研制    该卫星是首颗由德国航天局和欧洲阿斯特留姆公司联合研制的,其中德国
期刊
大家还记得2006年那两位在“神箭神舟”杯中国航天50周年知识大赛个人赛中获得二等奖的“老”航天迷——白石和孙思豹吗?时隔近一年,2007年10月23日,他们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次相聚,去实现他们共同的心愿——观看“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让我们再一次听听他们的心声吧。    追“月”记      2007年10月23日早晨,我终于来到了被誉为“月亮城”的西昌,去实现自己多年来一个最大的心愿——
期刊
2007年7月5日傍晚的西昌,晚霞消退,暮色渐浓。20点08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巨大的轰鸣声中踏上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1次征程。火箭拖着长长的桔红色火焰,托举起中星6B通信卫星飞向浩渺太空。约26分钟后,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消息: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高度206千米、远地点高度50030千米、轨道倾角24.3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中星6B通信卫星由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设
期刊
2007年的世界航天活動总的来讲是比较顺利的,虽然也遇到一些挫折,但所取得的成就更为显著,尤其是在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方面,发射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新型航天器,促进了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美国继续领跑    美国人造地球卫星在2007年呈现出一些新亮点,比如发射了世界上唯一一颗分辨率达0.5米的全球观测-1商业遥感卫星和首颗“宽带全球卫星通信”卫星等。  2007年2月14日,美国航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