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一样,都构建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从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的企业性质、内涵、动机、产权结构和资本增殖过程等角度,再思考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相关观点,并与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相关观点进行对比分析,批判式吸收两者的精华,为新时代我国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启示,以期丰富我国本土化企业理论相关研究。
关键词:企业理论;马克思经济学;思考;对比;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6-0001-0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要求根据当前经济新形势和国际新环境,汲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营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而努力,为马克思经济学奉献中国智慧。结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际,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内涵,是当前理论研究的重点。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巨著,其中的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企业理论建设需要吸收和借鉴的重要内容。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组织力量,汲取并应用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精华,指导中国实践和经济建设,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化经济事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对企业性质、内涵的认识
现代企业理论开创者科斯早在其《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企业是一种由权力控制而非价格调节的不同于市场的经济组织。其实,在此之前的马克思对市场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也做了分析和区别。《资本论》中,他认为,“工场手工业内部起作用的绝对权威在社会分工中不能必然起作用,且不被承认。”这表明企业和市场的不同在于其权力控制。Putterman和Kroszner(1996)也持相同的意见。科斯认为,权力是企业的本质特征,独立合同的制度安排是市场的本质特征。科斯虽然与马克思很多观点还存在分歧,但是对企业性质认识上还是一致的。
马克思指出,企业是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资本再生产的载体,有着较强劳动分工和技术协作的组织,也是依靠科层制权力结构控制的,反映剥削与被剥削的劳动关系的组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认为,企业能够组织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再生产,并且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
他还运用历史逻辑分析方法,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费用主导在于生产和流通环节,分别对应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其中关键一环是增殖过程。马克思认为,企业的分工和协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率,将走向机器化大生产,构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系。
马克思以企业为蓝本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对企业剩余价值的研究都是基于企业这个微观经济组织。《资本论》对企业的研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會化生产的本质和资本运动规律,研究了商品交换和流通的过程。商品是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化大生产中追求剩余价值而形成的社会财富元素,它由企业组织生产而成。人类的生产、生活、交换和分配等都离不开企业组织,要研究揭示企业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就必须研究企业这个组织载体。《资本论》中有相关的篇章来阐述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的发展演变: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为社会生产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同时企业兼具社会和自然双重属性。
二、对企业动机、产权结构的认识
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家的价值追求和企业动机。马克思强调剩余价值和劳动价值论,揭示竞争在企业行为动机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和资本是天然不对等关系,资本必须支配劳动才能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作用。企业的产权是以劳动和资本分离为前提的,资本家拥有资本,工人拥有劳动,资本产权优势地位占据了劳动的劣势地位。马克思对企业内部产权结构也有深刻理解:在简单分工协作阶段,资本家是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体,利用自有资本进行生产。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化大生产时期,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特别是股份公司出现,社会资本进入社会生产中,加剧了分离程度。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完全分离,以应对委托代理的问题,公司治理也越来越复杂化、制度化、专业化。
企业产权结构的学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他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壮大是企业产权结构变化的动力。同时,企业私有制向混合制的产权结构变化,也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
三、对企业资本增殖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研究了资本的增殖过程。我们在思考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时,也应该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以资本的增殖运动为中心,理解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
1.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理论基础。企业剩余价值的创造,本质上揭示了企业行为的动机。商品始终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集合体;生产经营始终离不开价值和剩余价值。马克思用从个别到一般的哲学方式,得出生产交换公式。他认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存在一般的、简单的商品经济。这种生产交换公式是理论的抽象,是通过商品生产和交换抽象出来的,能应用于商品经济任一阶段。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现代资本主义时期,交换公式仍然是W-G-W,因此它是抽象具体化的。企业目的是创造利润,资本家目的是占有剩余价值,资本增殖是中心环节。使用价值是简单商品交换的动机,但任何交换都是遵循W-G-W的规律,其中劳动价值论是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要义。
2.资本增殖运动是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的中心。企业的资本运动是资本增殖的轨迹,目的是最大化创造剩余价值,供资本家占有。马克思经济学中阐述资本逐利的本质和增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资本每一次周而复始的转化,都会带来剩余价值的创造。
《资本论》的开头两卷就阐述了资本的生产和流通过程;第三卷讲述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形式的多样化并未改变G-W-G′的增殖过程本质。产业资本中,资本交换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重新结合二者在企业内部形成商品。劳动者出售劳动力获得报酬,劳动也转化为凝结商品内的价值。商品被出卖时,这一阶段的资本增殖完成,可以用公式G-W-Pm...P...W′-G′表示这一过程。类似,商业资本也遵循这一规律。借贷资本增殖过程有所差异,仅其中G-G′的过程。无论资本形态变化如何,资本总公式G-W-G′这一规律不变,揭示了增殖的过程。然而每一次增殖并不意味着价值创造的结束。资本家攫取的商品剩余价值会重新投入到新一轮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中,永不停歇,循环往复。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增殖的这一创造过程。 资本运动一直贯穿企业活动的整个过程,增殖过程也是经济活动的实质内容。要善于运用抽象化思维和理论分析方式解释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在任何商品或服务交换的背后都有资本运动的踪影。对资本运动的过程分析,是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的中心。
四、对企业演化的认识——从古典企业到现代化公司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古典企业时期,马克思就预测了古典企业的演化过程。现代化公司是古典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到六七十年代,对于流行的股份制企业,马克思也曾有很多论断与现代企业理论相同。他指出,股份制企业(公司)完成了个人资本无法完成的事情。企业能够获得融资,促进市场的发育,银行信用也开始出现。股份公司成立,也使股份分散化,资本家逐渐退出生产领域,职业经理人开始崭露头角。在《资本论》中有相关描述,“管理劳动逐渐分化为一种专业性功能,同资本所有权分离,资本家从执行生产中退出,专业管理人员开始担任专业性管理劳动的工作”,“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货币资本家,成为自己资本和别人的资本的管理者。”这与现代企业理论相关分析不谋而合。马克思在这一过程前期,就已前瞻性预言了职业经理人取代资本家成为现代公司的“当家掌柜”。这些预言在古典企业盛行的时期,是相当难得可贵的。因为现代企业理论中,到20世纪30年代伯利和米恩斯二人才引入“经理人”概念。
五、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对比与启示
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共通之处在于对企业性质、特征、研究的起点是基本一致的。但两者因时代背景和研究方法思路等不同而存在差异,例如在组织租的创造和剥削问题上,马克思认为组织租被资本所有者完全占有,是一种剥削行为,但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认为工人的合作仅为组织租创造了条件,专用型资产是组织租的主要来源。例如马克思也对企业剩余权利进行了分析,但与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分析也有差异。分析两者的差异,继承和吸收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给养,借鉴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合理部分,可为我国新一轮国企改革提供有益启示,也丰富了企业理論的相关学术研究。
1.构建长期制度分析和短期运行分析相协调的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对企业的认识是不断加深的。从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看作生产函数的“黑箱子”,到交易成本、市场制度概念的引入,实现了向现代经济学范式的转变。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科学性和前瞻性。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增殖过程为中心,涉及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创造和循环理论、成本利润理论等,是其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中,要吸收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中的精华,继承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科学理论,对当代企业行为和组织结构分析时,要坚持企业制度长期演变的历史规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动态化掌握企业发展轨迹,构建长期制度分析和短期运行分析协调的范式。
2.将企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经济的产权结构辩证统一起来。西方经济学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研究企业内部结构,从组织形式上提高配置效率。契约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激励和约束代理人方式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西方经济学对企业的很多问题拘泥于表层,马克思研究更为深刻。企业是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经济产权结构的载体,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生产必然要以企业这种形式运转,企业内部资本配置必然是产权结构的重要形式。
3.构建中国情境化的企业规模和内部结构的理论分析范式。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企业扩张的必然结果,在解释成本—收益核算方面有所欠缺,对现代企业规模及其扩张说服力不足(何维达,1998)。应当借鉴西方经济学中企业论断的合理分析,更加关注企业成本和企业边界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总体看,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涉及宽泛。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其更侧重于内部资本结构和两权分离等现实问题。不过,两大理论体系都植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时期。作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中国,在评估不同企业类型间、个人与团体间、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时,也可以从相关理论中得到一些启示,但分析这些问题一定要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构建中国情境下的分析新范式。
结语
十九大报告中要求继续深化新一轮国企改革,打破妨碍公平竞争的藩篱,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竞争中性,支持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发展我国市场经济。本文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分析与思考,得出以下启示。
1.明确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平等地位,正确定位并分类不同国企功能,保障民营资本、外资资本、员工资本等非国有资本的权利,强化市场规则,合理获取资本收益,推进多种资本形式良性互动。
2.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让企业回归生产本质,加速国企的经营机制改革。
3.调动一切力量加强对技术和人才等关键要素的培育与培养,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立足我国国情,吸收借鉴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精华,有利于指导我国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Putterman L.,Randall S. Kroszner,Preface,“The Economic Nature of the Firm:a New Introduction”,in L.Putterman&RS Krozner(eds),The Economic Nature of the Firm,Cambridge,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 程恩富.西方企业理论的意义、误点及与马克思企业理论的比较:下[J].韶关学院学报,2002,(7):35-40.
[4] 宋宇.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厂商理论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10,(5):13-17.
[5] 宋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理论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11,(1):34-38.
[6] 何维达.马克思与科斯的企业理论之比较[J].当代财经,1998,(3):21-25.
[7] 常修泽.世界三大潮流与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基于全球视角的相关性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8):57-63.
[8] 张宇.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与分析框架[G]//张宇,等.高级政治经济学: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9] 钱颖一.企业理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4,(4):2-12.
[10]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38.
收稿日期:2020-09-07
作者简介:张璟龙(1989-),男,安徽安庆人,博士研究生,从事企业管理创新、财务管理等研究;闫卉(1990-),女,北京人,博士研究生,从事企业组织、管理创新等研究。
关键词:企业理论;马克思经济学;思考;对比;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6-0001-0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要求根据当前经济新形势和国际新环境,汲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营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而努力,为马克思经济学奉献中国智慧。结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际,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内涵,是当前理论研究的重点。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巨著,其中的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企业理论建设需要吸收和借鉴的重要内容。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组织力量,汲取并应用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精华,指导中国实践和经济建设,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化经济事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对企业性质、内涵的认识
现代企业理论开创者科斯早在其《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企业是一种由权力控制而非价格调节的不同于市场的经济组织。其实,在此之前的马克思对市场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也做了分析和区别。《资本论》中,他认为,“工场手工业内部起作用的绝对权威在社会分工中不能必然起作用,且不被承认。”这表明企业和市场的不同在于其权力控制。Putterman和Kroszner(1996)也持相同的意见。科斯认为,权力是企业的本质特征,独立合同的制度安排是市场的本质特征。科斯虽然与马克思很多观点还存在分歧,但是对企业性质认识上还是一致的。
马克思指出,企业是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资本再生产的载体,有着较强劳动分工和技术协作的组织,也是依靠科层制权力结构控制的,反映剥削与被剥削的劳动关系的组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认为,企业能够组织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再生产,并且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
他还运用历史逻辑分析方法,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费用主导在于生产和流通环节,分别对应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其中关键一环是增殖过程。马克思认为,企业的分工和协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率,将走向机器化大生产,构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系。
马克思以企业为蓝本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对企业剩余价值的研究都是基于企业这个微观经济组织。《资本论》对企业的研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會化生产的本质和资本运动规律,研究了商品交换和流通的过程。商品是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化大生产中追求剩余价值而形成的社会财富元素,它由企业组织生产而成。人类的生产、生活、交换和分配等都离不开企业组织,要研究揭示企业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就必须研究企业这个组织载体。《资本论》中有相关的篇章来阐述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的发展演变: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为社会生产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同时企业兼具社会和自然双重属性。
二、对企业动机、产权结构的认识
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家的价值追求和企业动机。马克思强调剩余价值和劳动价值论,揭示竞争在企业行为动机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和资本是天然不对等关系,资本必须支配劳动才能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作用。企业的产权是以劳动和资本分离为前提的,资本家拥有资本,工人拥有劳动,资本产权优势地位占据了劳动的劣势地位。马克思对企业内部产权结构也有深刻理解:在简单分工协作阶段,资本家是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体,利用自有资本进行生产。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化大生产时期,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特别是股份公司出现,社会资本进入社会生产中,加剧了分离程度。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完全分离,以应对委托代理的问题,公司治理也越来越复杂化、制度化、专业化。
企业产权结构的学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他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壮大是企业产权结构变化的动力。同时,企业私有制向混合制的产权结构变化,也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
三、对企业资本增殖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研究了资本的增殖过程。我们在思考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时,也应该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以资本的增殖运动为中心,理解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
1.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理论基础。企业剩余价值的创造,本质上揭示了企业行为的动机。商品始终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集合体;生产经营始终离不开价值和剩余价值。马克思用从个别到一般的哲学方式,得出生产交换公式。他认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存在一般的、简单的商品经济。这种生产交换公式是理论的抽象,是通过商品生产和交换抽象出来的,能应用于商品经济任一阶段。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现代资本主义时期,交换公式仍然是W-G-W,因此它是抽象具体化的。企业目的是创造利润,资本家目的是占有剩余价值,资本增殖是中心环节。使用价值是简单商品交换的动机,但任何交换都是遵循W-G-W的规律,其中劳动价值论是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要义。
2.资本增殖运动是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的中心。企业的资本运动是资本增殖的轨迹,目的是最大化创造剩余价值,供资本家占有。马克思经济学中阐述资本逐利的本质和增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资本每一次周而复始的转化,都会带来剩余价值的创造。
《资本论》的开头两卷就阐述了资本的生产和流通过程;第三卷讲述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形式的多样化并未改变G-W-G′的增殖过程本质。产业资本中,资本交换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重新结合二者在企业内部形成商品。劳动者出售劳动力获得报酬,劳动也转化为凝结商品内的价值。商品被出卖时,这一阶段的资本增殖完成,可以用公式G-W-Pm...P...W′-G′表示这一过程。类似,商业资本也遵循这一规律。借贷资本增殖过程有所差异,仅其中G-G′的过程。无论资本形态变化如何,资本总公式G-W-G′这一规律不变,揭示了增殖的过程。然而每一次增殖并不意味着价值创造的结束。资本家攫取的商品剩余价值会重新投入到新一轮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中,永不停歇,循环往复。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增殖的这一创造过程。 资本运动一直贯穿企业活动的整个过程,增殖过程也是经济活动的实质内容。要善于运用抽象化思维和理论分析方式解释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在任何商品或服务交换的背后都有资本运动的踪影。对资本运动的过程分析,是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的中心。
四、对企业演化的认识——从古典企业到现代化公司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古典企业时期,马克思就预测了古典企业的演化过程。现代化公司是古典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到六七十年代,对于流行的股份制企业,马克思也曾有很多论断与现代企业理论相同。他指出,股份制企业(公司)完成了个人资本无法完成的事情。企业能够获得融资,促进市场的发育,银行信用也开始出现。股份公司成立,也使股份分散化,资本家逐渐退出生产领域,职业经理人开始崭露头角。在《资本论》中有相关描述,“管理劳动逐渐分化为一种专业性功能,同资本所有权分离,资本家从执行生产中退出,专业管理人员开始担任专业性管理劳动的工作”,“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货币资本家,成为自己资本和别人的资本的管理者。”这与现代企业理论相关分析不谋而合。马克思在这一过程前期,就已前瞻性预言了职业经理人取代资本家成为现代公司的“当家掌柜”。这些预言在古典企业盛行的时期,是相当难得可贵的。因为现代企业理论中,到20世纪30年代伯利和米恩斯二人才引入“经理人”概念。
五、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对比与启示
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共通之处在于对企业性质、特征、研究的起点是基本一致的。但两者因时代背景和研究方法思路等不同而存在差异,例如在组织租的创造和剥削问题上,马克思认为组织租被资本所有者完全占有,是一种剥削行为,但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认为工人的合作仅为组织租创造了条件,专用型资产是组织租的主要来源。例如马克思也对企业剩余权利进行了分析,但与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分析也有差异。分析两者的差异,继承和吸收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给养,借鉴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合理部分,可为我国新一轮国企改革提供有益启示,也丰富了企业理論的相关学术研究。
1.构建长期制度分析和短期运行分析相协调的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对企业的认识是不断加深的。从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看作生产函数的“黑箱子”,到交易成本、市场制度概念的引入,实现了向现代经济学范式的转变。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科学性和前瞻性。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增殖过程为中心,涉及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创造和循环理论、成本利润理论等,是其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中,要吸收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中的精华,继承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科学理论,对当代企业行为和组织结构分析时,要坚持企业制度长期演变的历史规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动态化掌握企业发展轨迹,构建长期制度分析和短期运行分析协调的范式。
2.将企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经济的产权结构辩证统一起来。西方经济学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研究企业内部结构,从组织形式上提高配置效率。契约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激励和约束代理人方式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西方经济学对企业的很多问题拘泥于表层,马克思研究更为深刻。企业是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经济产权结构的载体,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生产必然要以企业这种形式运转,企业内部资本配置必然是产权结构的重要形式。
3.构建中国情境化的企业规模和内部结构的理论分析范式。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企业扩张的必然结果,在解释成本—收益核算方面有所欠缺,对现代企业规模及其扩张说服力不足(何维达,1998)。应当借鉴西方经济学中企业论断的合理分析,更加关注企业成本和企业边界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总体看,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涉及宽泛。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其更侧重于内部资本结构和两权分离等现实问题。不过,两大理论体系都植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时期。作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中国,在评估不同企业类型间、个人与团体间、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时,也可以从相关理论中得到一些启示,但分析这些问题一定要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构建中国情境下的分析新范式。
结语
十九大报告中要求继续深化新一轮国企改革,打破妨碍公平竞争的藩篱,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竞争中性,支持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发展我国市场经济。本文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分析与思考,得出以下启示。
1.明确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平等地位,正确定位并分类不同国企功能,保障民营资本、外资资本、员工资本等非国有资本的权利,强化市场规则,合理获取资本收益,推进多种资本形式良性互动。
2.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让企业回归生产本质,加速国企的经营机制改革。
3.调动一切力量加强对技术和人才等关键要素的培育与培养,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立足我国国情,吸收借鉴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精华,有利于指导我国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Putterman L.,Randall S. Kroszner,Preface,“The Economic Nature of the Firm:a New Introduction”,in L.Putterman&RS Krozner(eds),The Economic Nature of the Firm,Cambridge,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 程恩富.西方企业理论的意义、误点及与马克思企业理论的比较:下[J].韶关学院学报,2002,(7):35-40.
[4] 宋宇.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厂商理论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10,(5):13-17.
[5] 宋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理论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11,(1):34-38.
[6] 何维达.马克思与科斯的企业理论之比较[J].当代财经,1998,(3):21-25.
[7] 常修泽.世界三大潮流与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基于全球视角的相关性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8):57-63.
[8] 张宇.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与分析框架[G]//张宇,等.高级政治经济学: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9] 钱颖一.企业理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4,(4):2-12.
[10]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38.
收稿日期:2020-09-07
作者简介:张璟龙(1989-),男,安徽安庆人,博士研究生,从事企业管理创新、财务管理等研究;闫卉(1990-),女,北京人,博士研究生,从事企业组织、管理创新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