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世界城市的生态环境既有相似性也有特殊性,因此解决方案既有共通性也有局地性。在分析世界主要城市的典型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基础上,总结发展趋势,并提出对北京的启示,以其对北京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环境 发展趋势 城市 启示
一、伦敦全方位的绿色发展规划与环境管理措施
(一)城市绿色空间格局优化与绿色交通
应对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是伦敦最大的挑战之一。伦敦交通局(TFL)探索多种可持续发展举措,目的是将出行方式从汽车转移到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上。制订了非常严格的停车收费标准以限制私家车的使用。伦敦交通拥堵费方案,旨在通过对驾驶特权的收费减少拥堵。自2003年开始,除少数的公交车、出租车、警车、救护车外,一个区域内所有车辆每天必须支付49.68元的拥堵费。在方案实施的第一年,交通流量减少了21%,拥堵减少了30%,自行车交通增加了43%,并减少了事故,收费的12、42亿元用来改善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也是伦敦交通局综合交通的核心,因为向这些方式的转型将释放交通网络的容量。伦敦交通局开发的一套复杂步行工具——“易读伦敦”,来鼓励步行并支持寻路。基于“心理地图”理论,它帮助人们连接地区、区域以及交通系统。独特的“图标”将显示步行方向、步行时间、知名地标以及将信息提供到手机上的“抬头显示”导航地图。
(二)垃圾治理与回收利用的新举措
伦敦的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85%的垃圾在伦敦市内被处理,减少运送到填埋厂的垃圾量。规划还要求减少建设垃圾生产量,特别是在建筑业中,要提高垃圾再利用、再循环及成肥率。新技术的产生使垃圾中的再生能源生产成为可能,特别是在垃圾处理产品作为燃料方面,如生物燃料和氢。对于“垃圾”的看法也有了新的变化,以出售作为最后的手段:减少、再利用、再循环。伦敦垃圾场(London Waste)是伦敦最大的再循环和可持续垃圾处理场,目标是实现垃圾填埋场的“零排放”。其生态公园致力于寻找闭环解决方法:有机肥在12周内变成堆肥;将没处理过的木材粉碎成小木条,做成新的木制品或燃料;不能被循环利用的垃圾送到能源中心焚烧,将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每年可为66000个家庭提供充足的用电量。伦敦Wembley市建设了一种地下真空管道网络,用以收集4200户的废弃物,垃圾通过完全在封闭的地下真空管道系统以每小时80.5km的速度自动输送到中央收集站。此项目比传统垃圾回收每千米将减少90%的垃圾车,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减少400吨。
(三)分散能源管理
伦敦一直在探索分散式能源供应,如收集工业生产过程中过剩的热量以非常低的成本实现碳减排。伦敦发展署正在开发一个位于伦敦泰晤士河河口热网的试点小区的供热项目,热水传输网络将连接现有的和新发展的低碳或零碳热源。从巴金发电厂(Baking Power Station)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被收集在热水里并通过地下管道运到集中供热点中,并在这里取代传统锅炉,被用于生活热水和中央供暖系统。多达12万的家庭学校房屋,通过23公里的网络可以满足其供热需求,每年减少近10万t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的目标是要使用来自多个不同点的低碳或零碳热源,形成遍布伦敦的多个本地区区域供热网络。
(四)可持续住宅
可持续住宅即绿色建筑,一直是伦敦绿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贝丁顿零碳社区(BedZED)由英国百瑞诺公司(BioRegional)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创立,是伦敦第一次低碳住宅的试验性探索。伦敦在十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发出了全球倡议:零碳、零垃圾、可持续交通、本地可持续材料、本地可持续食品、自然栖息地和野生动物、文化和遗产、公平交易、健康和幸福。格林威治千禧村从一个不可持续的棕色地带被设计成了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这是一个2700户规模的混合功能项目,包括社区、商业用地、学校、健康中心、开放空间及生态公园,项目设定了很高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终生目标(2000年基准):减少80%的基础能耗、减少50%的储藏能量、减少50%的建筑废弃物、减少30%的用水量。
二、纽约的弹性可持续城市建设
纽约弹性城市建设和气候适应项目早在2007年《更葱绿,更美好的纽约》就已提出,直到2013年6月,综合应对气候变化的弹性城市计划《更加强壮、更富弹性的纽约》规划了一个10弹性城市建设项目,该项目耗资200亿美元,共包括257个适应基础设施系统建设的子项目,该计划目标是在桑迪飓风灾害之后建成一个最具抗击能力、坚实的城市社区。近几年,纽约市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通过减少建筑能耗和使用低碳电力措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19%;空氣质量达到过去50年来最干净的状态。在美国的各大城市中,纽约市的空气质量已从过去排名第7位上升到第4位。在土壤治理方面,总面积超过260万平方公里的100多块棕地已经被清理和修复,其中2015年修复的23块棕地创造了420个新就业岗位,550户保障性住房和1.62亿美元的税收收入。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市生态调节沟、雨水花园、透水路面、绿色屋顶也有助于减缓暴雨带来的洪水并防治城市污水四溢入城市河道。然而,尚未得到治理和有效利用的环境污染物仍然对人身健康和生活产生慢性的不良影响。2012年大约有千分之四的纽约市青少年(5-17岁)因哮喘入院;人口压力也使得纽约市到2030年要增加14%的供热来源和44%的能源消费;平均每天产生的2.5万吨生活垃圾中只有15.4%的废弃物能够被循环利用。在建筑绿色建筑方面,首先从分析每一类建筑的排放量开始,研究每一类建筑中能源利用情况。研究不同类型和大小的建筑物中空间如何分布,对于旧楼考虑其更新改造的周期。其次,将政府和公共机构部门作为减少碳排放量的重点领域,其产生的城市建筑排放超过18%。全纽约致力于10年内在这类建筑物上实现30%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其他方面主要解决住宅和商业部门的建筑,采取加强监管、及时更新、基础创新等方法进行有效减排。 三、东京发达先进的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
自1992年开始,日本斥资24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0亿元),耗用14年时间,建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排水系统——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又称“G-Cans计划”。整个系统处于地下50米深处,是一条总长为6300米直径10.6米的巨型隧道,全程使用计算机遥控,并在中央控制室进行全程监控,堪称世界最先进的排水系统。它位于日本琦玉县,连接着东京市内长达15700公里的城市下水道,从里面看,感觉整个排水系统充满了工程的严谨性与艺术感,被称之为日本的“地下神殿”。排水系统是隧道通过5个约70米深、直径约30米的立坑连通地面的河流、河沟,作为分洪入口。隧道的末端是一个大型蓄水池,这个蓄水池有4台,由燃气轮机驱动的大型水泵,地面上的水流入小河沟后,会排入立坑中,当立坑中的水储存到一定程度,就会排到调压水槽中。调压水槽存储一定的水量滞后,水泵会被打开,将水以200立方米/秒的速度排入江戶川。在这个排水系统建好之后,日本暴雨季节受洪灾影响的房屋,从1年的41544家减少到了245家,浸水面积也从以前的27840公顷减少到65公顷。
四、西雅图的可持续发展项目
可持续西雅图是美国首批示范城市之一,通过现有城市中的案例对城市的可持续及相关发展做出定位。西雅图是全球首个可持续城区组织,如今仅在美国的华盛顿州就有50多个可持续城区组织。20013年,在美国的170个可持续发展项目中有90个项目以可持续西雅图作为参考模式。自始至终,西雅图坚持系统思维、合作、责任、区域化视角。在制定40项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过程中,可持续西雅图吸纳了当地居民的意愿和想法,得到了大众的理解、支持与关注。
五、世界主要城市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及对北京的启示
(一)在城市自然区域的空间原则方面,高密度区域与低密度区域混合建设
城市区域具有建设完整的市中心区,周围是具有内外结构的各个环区。在当今世界主要城市的生态建设中发现,低密度地区拥有大型斑块,而高密度景观是不同小型用地的混合。低密度支持特殊化,如城市里的剧院、艺术博物馆或熊类及野生猫科类动物的保护区,但是获取不同的资源需要更长的旅行时间和成本;而高密度的城市消除了特色,却造就了周边土地利用多样化,城市用地功能更加复杂。因此,为了保留两种景观类型的益处,混合高密度区域的低密度区域对人与自然是最佳选择。给予了土地资源比较大的灵活度,减少了交通时间和成本,减少了污染区域的面积,为多功能用地、多样化和城市特色等提供了便利。
(二)基于生态安全的城市基础设施生态化建设
目前,对于资源紧缺的战略性认识,迫使世界主要城市开始关注城市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建设,并在基础设施的空间和社会技术配置方面利用了诸多新形式。伦敦、纽约、东京这三个世界最大的城市均开始以三种方式重新塑造城市本身以及城市与资源和其他空间的关系——保护、自给自足和全球新的基础设施系统的集合。一是保护城市免受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的影响。通过加大对绿色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应对气候变化。伦敦市政府声明中央政府应该负责投入伦敦在203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如洪水威胁等后果的资金;二是自给自足满足水和能源的供应、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以及废弃物处理。传统理念上,城市的繁荣需要在更远的地方寻求水源和排污口,但现在这个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因为城市在努力通过减少其对于国际、国家和区域范围内基础设施的依赖,通过资源在城市内部循环和废弃物再利用,使大城市变得更加自给自足。纽约提出了能源自主的策略,伦敦也推出了分散管理能源目标。可见,世界主要城市正在尝试通过节约水和能源、加大废弃物利用等项目,减少对于外部资源的依赖性;三是集中建立新的城市流动系统群。在关乎城市内部资源的同时,城市还要通过创新机制,如价格、交通信息化以及基于氮气、生物燃料或者复杂混合物的新能源系统来保证城市内部和世界城市之间的流动性。
(三)生态城市建设思维的转换,基于使用者创造的生态城市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是通过技术规划,以资本密集的形式,根据对外的利用价值来塑造城市空间。生态城市建设的思维模式转换,应是以人群、过程和地点来建设城市,即为使用者创造的城市化。如把配给的车位变成临时的停车位,通过简单的两小时介入,将停车位变成有创造性的社会交流、活动和公共参与性高的场所。公共空间项目在旧金山开发了一种新市场——私人所有的公共空间(POPOS)。在杰罗尔顿纽约市项目的引导下,研究者在旧金山进行了一系列POPOS探索,把这些场地开发为有创造力的使用空间,探索公共和私人空间的合理界限,并以此改变人们对其进行规划、建设和利用的模式。草坪也不再是简单的绿化作用。旧金山市民中心将3048平方米的草坪移走,变成了可使用作物的生产园地,在数百个社区志愿者的帮助下,项目为旧金山贫困人口生产了455公斤的食物,并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胜利花园项目的重启。
(四)对北京的启示
北京与其他世界城市一样,也经历了超限制扩张导致私家车和能源的巨大需求、城市碳足迹的永久增长等问题,最终导致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外界支持系统压力超过了城市承载力。综合以上世界城市在土地利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经验和趋势,提出对北京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要重视生物多样性。屋顶绿化增强了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市里的生物容纳量;2.推动城市代谢。主要指城市代谢流和城市最低能量消费,通过海绵城市(社区)建设和雨水收集存储利用,或者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的收集和相关设备安装,共同构成城市能量的高效率系统。城市中的物质循环和废弃物管理的层级(再降解、再利用、再循环)都应在城市化区域的设计规划中考虑周全;3.增强流动性和功能性。提升交通出行效率,构建日常交通方式的网络,提高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的效率,减少地面不同交通换乘的阻力;4.重新认识公共空间场所。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要提倡混合化,提升城市建设赋予市民的尊严感,一些为停车和交通设置的场所可以在不干扰城市系统功能性的前提下,摒弃原来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韩慧,李光勤.大伦敦都市圈生态文明建设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5,(4).
[2]曹徐齐.领先城市的官网漏损控制策略、技术和经验:东京的案例分析[J].净水技术,2017,(6).
[3]肖烈桂,高峻,徐海贤.大伦敦地区的环境保护[J].城市问题,2004,(7).
[4]李见玲.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策略研究[J].河北学刊,2015,(11).
[5]夏光,李丽平,高英楠.国外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与启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责任编辑:张莉莉
关键词:生态环境 发展趋势 城市 启示
一、伦敦全方位的绿色发展规划与环境管理措施
(一)城市绿色空间格局优化与绿色交通
应对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是伦敦最大的挑战之一。伦敦交通局(TFL)探索多种可持续发展举措,目的是将出行方式从汽车转移到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上。制订了非常严格的停车收费标准以限制私家车的使用。伦敦交通拥堵费方案,旨在通过对驾驶特权的收费减少拥堵。自2003年开始,除少数的公交车、出租车、警车、救护车外,一个区域内所有车辆每天必须支付49.68元的拥堵费。在方案实施的第一年,交通流量减少了21%,拥堵减少了30%,自行车交通增加了43%,并减少了事故,收费的12、42亿元用来改善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也是伦敦交通局综合交通的核心,因为向这些方式的转型将释放交通网络的容量。伦敦交通局开发的一套复杂步行工具——“易读伦敦”,来鼓励步行并支持寻路。基于“心理地图”理论,它帮助人们连接地区、区域以及交通系统。独特的“图标”将显示步行方向、步行时间、知名地标以及将信息提供到手机上的“抬头显示”导航地图。
(二)垃圾治理与回收利用的新举措
伦敦的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85%的垃圾在伦敦市内被处理,减少运送到填埋厂的垃圾量。规划还要求减少建设垃圾生产量,特别是在建筑业中,要提高垃圾再利用、再循环及成肥率。新技术的产生使垃圾中的再生能源生产成为可能,特别是在垃圾处理产品作为燃料方面,如生物燃料和氢。对于“垃圾”的看法也有了新的变化,以出售作为最后的手段:减少、再利用、再循环。伦敦垃圾场(London Waste)是伦敦最大的再循环和可持续垃圾处理场,目标是实现垃圾填埋场的“零排放”。其生态公园致力于寻找闭环解决方法:有机肥在12周内变成堆肥;将没处理过的木材粉碎成小木条,做成新的木制品或燃料;不能被循环利用的垃圾送到能源中心焚烧,将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每年可为66000个家庭提供充足的用电量。伦敦Wembley市建设了一种地下真空管道网络,用以收集4200户的废弃物,垃圾通过完全在封闭的地下真空管道系统以每小时80.5km的速度自动输送到中央收集站。此项目比传统垃圾回收每千米将减少90%的垃圾车,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减少400吨。
(三)分散能源管理
伦敦一直在探索分散式能源供应,如收集工业生产过程中过剩的热量以非常低的成本实现碳减排。伦敦发展署正在开发一个位于伦敦泰晤士河河口热网的试点小区的供热项目,热水传输网络将连接现有的和新发展的低碳或零碳热源。从巴金发电厂(Baking Power Station)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被收集在热水里并通过地下管道运到集中供热点中,并在这里取代传统锅炉,被用于生活热水和中央供暖系统。多达12万的家庭学校房屋,通过23公里的网络可以满足其供热需求,每年减少近10万t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的目标是要使用来自多个不同点的低碳或零碳热源,形成遍布伦敦的多个本地区区域供热网络。
(四)可持续住宅
可持续住宅即绿色建筑,一直是伦敦绿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贝丁顿零碳社区(BedZED)由英国百瑞诺公司(BioRegional)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创立,是伦敦第一次低碳住宅的试验性探索。伦敦在十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发出了全球倡议:零碳、零垃圾、可持续交通、本地可持续材料、本地可持续食品、自然栖息地和野生动物、文化和遗产、公平交易、健康和幸福。格林威治千禧村从一个不可持续的棕色地带被设计成了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这是一个2700户规模的混合功能项目,包括社区、商业用地、学校、健康中心、开放空间及生态公园,项目设定了很高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终生目标(2000年基准):减少80%的基础能耗、减少50%的储藏能量、减少50%的建筑废弃物、减少30%的用水量。
二、纽约的弹性可持续城市建设
纽约弹性城市建设和气候适应项目早在2007年《更葱绿,更美好的纽约》就已提出,直到2013年6月,综合应对气候变化的弹性城市计划《更加强壮、更富弹性的纽约》规划了一个10弹性城市建设项目,该项目耗资200亿美元,共包括257个适应基础设施系统建设的子项目,该计划目标是在桑迪飓风灾害之后建成一个最具抗击能力、坚实的城市社区。近几年,纽约市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通过减少建筑能耗和使用低碳电力措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19%;空氣质量达到过去50年来最干净的状态。在美国的各大城市中,纽约市的空气质量已从过去排名第7位上升到第4位。在土壤治理方面,总面积超过260万平方公里的100多块棕地已经被清理和修复,其中2015年修复的23块棕地创造了420个新就业岗位,550户保障性住房和1.62亿美元的税收收入。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市生态调节沟、雨水花园、透水路面、绿色屋顶也有助于减缓暴雨带来的洪水并防治城市污水四溢入城市河道。然而,尚未得到治理和有效利用的环境污染物仍然对人身健康和生活产生慢性的不良影响。2012年大约有千分之四的纽约市青少年(5-17岁)因哮喘入院;人口压力也使得纽约市到2030年要增加14%的供热来源和44%的能源消费;平均每天产生的2.5万吨生活垃圾中只有15.4%的废弃物能够被循环利用。在建筑绿色建筑方面,首先从分析每一类建筑的排放量开始,研究每一类建筑中能源利用情况。研究不同类型和大小的建筑物中空间如何分布,对于旧楼考虑其更新改造的周期。其次,将政府和公共机构部门作为减少碳排放量的重点领域,其产生的城市建筑排放超过18%。全纽约致力于10年内在这类建筑物上实现30%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其他方面主要解决住宅和商业部门的建筑,采取加强监管、及时更新、基础创新等方法进行有效减排。 三、东京发达先进的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
自1992年开始,日本斥资24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0亿元),耗用14年时间,建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排水系统——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又称“G-Cans计划”。整个系统处于地下50米深处,是一条总长为6300米直径10.6米的巨型隧道,全程使用计算机遥控,并在中央控制室进行全程监控,堪称世界最先进的排水系统。它位于日本琦玉县,连接着东京市内长达15700公里的城市下水道,从里面看,感觉整个排水系统充满了工程的严谨性与艺术感,被称之为日本的“地下神殿”。排水系统是隧道通过5个约70米深、直径约30米的立坑连通地面的河流、河沟,作为分洪入口。隧道的末端是一个大型蓄水池,这个蓄水池有4台,由燃气轮机驱动的大型水泵,地面上的水流入小河沟后,会排入立坑中,当立坑中的水储存到一定程度,就会排到调压水槽中。调压水槽存储一定的水量滞后,水泵会被打开,将水以200立方米/秒的速度排入江戶川。在这个排水系统建好之后,日本暴雨季节受洪灾影响的房屋,从1年的41544家减少到了245家,浸水面积也从以前的27840公顷减少到65公顷。
四、西雅图的可持续发展项目
可持续西雅图是美国首批示范城市之一,通过现有城市中的案例对城市的可持续及相关发展做出定位。西雅图是全球首个可持续城区组织,如今仅在美国的华盛顿州就有50多个可持续城区组织。20013年,在美国的170个可持续发展项目中有90个项目以可持续西雅图作为参考模式。自始至终,西雅图坚持系统思维、合作、责任、区域化视角。在制定40项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过程中,可持续西雅图吸纳了当地居民的意愿和想法,得到了大众的理解、支持与关注。
五、世界主要城市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及对北京的启示
(一)在城市自然区域的空间原则方面,高密度区域与低密度区域混合建设
城市区域具有建设完整的市中心区,周围是具有内外结构的各个环区。在当今世界主要城市的生态建设中发现,低密度地区拥有大型斑块,而高密度景观是不同小型用地的混合。低密度支持特殊化,如城市里的剧院、艺术博物馆或熊类及野生猫科类动物的保护区,但是获取不同的资源需要更长的旅行时间和成本;而高密度的城市消除了特色,却造就了周边土地利用多样化,城市用地功能更加复杂。因此,为了保留两种景观类型的益处,混合高密度区域的低密度区域对人与自然是最佳选择。给予了土地资源比较大的灵活度,减少了交通时间和成本,减少了污染区域的面积,为多功能用地、多样化和城市特色等提供了便利。
(二)基于生态安全的城市基础设施生态化建设
目前,对于资源紧缺的战略性认识,迫使世界主要城市开始关注城市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建设,并在基础设施的空间和社会技术配置方面利用了诸多新形式。伦敦、纽约、东京这三个世界最大的城市均开始以三种方式重新塑造城市本身以及城市与资源和其他空间的关系——保护、自给自足和全球新的基础设施系统的集合。一是保护城市免受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的影响。通过加大对绿色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应对气候变化。伦敦市政府声明中央政府应该负责投入伦敦在203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如洪水威胁等后果的资金;二是自给自足满足水和能源的供应、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以及废弃物处理。传统理念上,城市的繁荣需要在更远的地方寻求水源和排污口,但现在这个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因为城市在努力通过减少其对于国际、国家和区域范围内基础设施的依赖,通过资源在城市内部循环和废弃物再利用,使大城市变得更加自给自足。纽约提出了能源自主的策略,伦敦也推出了分散管理能源目标。可见,世界主要城市正在尝试通过节约水和能源、加大废弃物利用等项目,减少对于外部资源的依赖性;三是集中建立新的城市流动系统群。在关乎城市内部资源的同时,城市还要通过创新机制,如价格、交通信息化以及基于氮气、生物燃料或者复杂混合物的新能源系统来保证城市内部和世界城市之间的流动性。
(三)生态城市建设思维的转换,基于使用者创造的生态城市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是通过技术规划,以资本密集的形式,根据对外的利用价值来塑造城市空间。生态城市建设的思维模式转换,应是以人群、过程和地点来建设城市,即为使用者创造的城市化。如把配给的车位变成临时的停车位,通过简单的两小时介入,将停车位变成有创造性的社会交流、活动和公共参与性高的场所。公共空间项目在旧金山开发了一种新市场——私人所有的公共空间(POPOS)。在杰罗尔顿纽约市项目的引导下,研究者在旧金山进行了一系列POPOS探索,把这些场地开发为有创造力的使用空间,探索公共和私人空间的合理界限,并以此改变人们对其进行规划、建设和利用的模式。草坪也不再是简单的绿化作用。旧金山市民中心将3048平方米的草坪移走,变成了可使用作物的生产园地,在数百个社区志愿者的帮助下,项目为旧金山贫困人口生产了455公斤的食物,并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胜利花园项目的重启。
(四)对北京的启示
北京与其他世界城市一样,也经历了超限制扩张导致私家车和能源的巨大需求、城市碳足迹的永久增长等问题,最终导致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外界支持系统压力超过了城市承载力。综合以上世界城市在土地利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经验和趋势,提出对北京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要重视生物多样性。屋顶绿化增强了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市里的生物容纳量;2.推动城市代谢。主要指城市代谢流和城市最低能量消费,通过海绵城市(社区)建设和雨水收集存储利用,或者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的收集和相关设备安装,共同构成城市能量的高效率系统。城市中的物质循环和废弃物管理的层级(再降解、再利用、再循环)都应在城市化区域的设计规划中考虑周全;3.增强流动性和功能性。提升交通出行效率,构建日常交通方式的网络,提高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的效率,减少地面不同交通换乘的阻力;4.重新认识公共空间场所。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要提倡混合化,提升城市建设赋予市民的尊严感,一些为停车和交通设置的场所可以在不干扰城市系统功能性的前提下,摒弃原来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韩慧,李光勤.大伦敦都市圈生态文明建设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5,(4).
[2]曹徐齐.领先城市的官网漏损控制策略、技术和经验:东京的案例分析[J].净水技术,2017,(6).
[3]肖烈桂,高峻,徐海贤.大伦敦地区的环境保护[J].城市问题,2004,(7).
[4]李见玲.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策略研究[J].河北学刊,2015,(11).
[5]夏光,李丽平,高英楠.国外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与启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