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加强对农广播的服务功能是广播媒体的政治责任和长期任务,特别是新时期,其更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 广播 服务功能 节目创新 新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广播的服务功能体现在各类节目中,服务受众也是广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铁岭地处辽宁省中部,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加强对农广播的服务作用就更显重要。加强对农广播工作,提高对农宣传水平,解决由于信息的欠缺给农村市场经济带来的困扰,无疑是摆在广播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对农广播工作不仅是促进城市和农村统筹、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广播媒体的政治责任和长期任务。
从铁岭广播电视台2007年创办的对农广播节目剖析,对农广播最初的创建,到其不断成熟发展壮大,有很多有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做好广播对农服务类节目,吸引更多的农民听众朋友,也就成为广播服务类节目必须直接面对、不断总结探索的实际问题。广播的服务功能探讨已经不是新话题,但面对当下新形势,对这一问题的再思考,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铁岭广播电视台2007年创办 《赶大集》节目,这是一档为广大农民朋友搭建信息沟通交流平台,让农民朋友每天坐在家里,或忙活在田间地头,就可以发布或收听到自己需要的供求信息的对农广播节目。《赶大集》节目的服务功能在创办初期就已凸显,使广播的对农服务功能更为具体化、形象化、专业化。
集市是农村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最丰富的地方,赶集一直是农民经济、精神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铁岭近百个乡镇均设有定期或不定期的集市,集市当天,各地的人流量在6000人至1万人不等。集市活动已经渗透到农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传统的赶集大多只限于各个乡镇局部货物和商品的流通,受地域限制大,灵活性差,农民存在买难卖难的问题。而且,集市上蔬菜瓜果、活禽水产、锅碗瓢盆、衣服鞋袜等大大小小的摊位以及来往车辆、人流,极易导致交通拥堵,致使不少集市已被渐渐取缔。
《赶大集》节目的创办正是基于解决农民朋友对生活物品的需求,对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包括种养项目的选择,技术、产品的市场销路,农民的权益保护等等,进行有针对性和具体的引导和帮助。自开播以来,节目热线不断。如:铁岭县蔡牛乡的一位农民朋友想求购14根跨度6米的大棚骨架,电话刚打进直播间,就有出卖大棚架子的农民联系他,双方买卖立马成交。这位农民随后打进电话说:“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我的难题,《赶大集》真是帮了大忙。”正像《赶大集》栏目宣传语所说的:“不用蹲市场,不用选日期,买啥卖啥别着急,打个电话赶大集。”《赶大集》以迅速、及时、方便的方式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的一系列难题。不光铁岭地区的农民朋友喜欢这档节目打来电话,铁岭周边的沈阳市以及吉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也有很多农民听众打来电话,最远的一位听众的电话是从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打来的,他求购木工用的刨具,当时就有铁岭贸易城、铁岭五交化商场的业主和他进行了对接。《赶大集》节目传递的信息可以说包罗万象,小到生活中的针头线脑,大到房屋土地山场,《赶大集》让这些信息活泛起来。听众给《赶大集》节目编了一个顺口溜:“人民电台为人民,电波连接你我他。老根、阿卓(主持人)把线拉,大家共同把财发。”
在新形势下,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但是鱼龙混杂,要想得到针对性强的信息则像大海捞针,所以创办和推动广播的对农服务类节目在传递信息、服务农村受众的同时,还具有建设新农村文化、推进城镇化进程等现实意义。
二、提高对农节目传播效果
广播节目单凭电波两头的点对点,应该说还不能完全解决农村信息传递方式的滞后现象,要办好贴近性和服务性很强的对农广播节目,还须找准农民朋友的所想所需所盼,不断调整节目形式,丰富节目内容。
调查发现,农民喜欢的节目形式:(1)有朴实的节目内容和农民熟悉的通俗语言;(2)有强烈的现场感,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调节生活。基于此,对农广播节目应该尝试把节目“搬到”离农民生活需要的更近处,关注农民的生活细节。
(一)定期走出直播间,走到农民朋友身边
想要制作出受农民喜欢的节目,就要了解农民的想法,深入到“三农”第一线,让农民表达出他们的想法,让农民与记者、农民与专家面对面地交流互动。
《赶大集》节目参加集市的现场直播就是目前农民“看得见的广播”的一种尝试。这种开放的、设在农村集市上的电台户外直播室,一方面可以设置若干外放收音机,靠小功率的发射机发射节目信号,让集市上的农民朋友在不同位置上都能收听到现场节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电话,把集市上的节目信号传回电台直播室,向更多不在现场的听众同步传播,增强节目的现场感。
比如,2015年铁岭县懿路6月8日的赶集现场,《赶大集》节目直播组就是在市场附近布置了十几台收音机,众多因受场地限制不能进入现场的农民朋友,可以通过这十几台收音机收听到节目,赶集的朋友随时可以把出售信息和需求信息提供给我们现场的节目组,进行现场买卖。在现场,《赶大集》节目组还请来了农业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指导,现场解答农民在种养方面遇到的技术难题,指导农民发展新的农业项目。常常是一位农民在问一个问题,而闻讯赶来并加入咨询行列的农民朋友很快围成一片,这些信息都可以得到同步传播,让更多的农民朋友也了解到了这一信息。同时,我们的现场信息回传直播室,集市外的朋友也可以随时打电话,参与到节目中,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也扩大了节目的传播面。
通过这种定期走出直播间、走到农民朋友身边,谈农民事、解农民疑、帮农民富的节目形式,使对农广播节目的收听群体不断扩大。据《赶大集》节目现场直播后的听众反馈,很多农民朋友感慨:《赶大集》节目使农村一个小小的集市,变成了全市甚至覆盖周边城市的大集市,通过广播,使本身只有几千人参加的集市,事实上形成了几万人的参与和关注规模。 (二)使有效信息外延,帮助农民朋友信息对接
在冬天农闲的时候,《赶大集》节目发现很多农闲在家的妇女朋友打来电话,想寻求在家里就可以做手工制品的工作,恰好这个时候铁岭市妇联支持的铁岭市手工制品协会负责人打来电话招聘手工制品的制作工人,节目组便考虑,何不利用这个招聘的机会让广大农闲在家的妇女朋友都有点事儿可干、有钱可赚呢?于是,节目组便与铁岭市手工制品协会进一步沟通,把这条招聘信息在节目里发布,很快,每天都有六七十人联系求职,铁岭市手工制品协会当即决定,免费举办两期专业的手工制品培训班,让更多的农村妇女既能忙家务,又能有活干,还能赚到钱。
此外,《赶大集》节目组还和周边广播电台联系,互通信息,并且及时关注省内外农业网站,及时收集各地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并固定了一批各地的农村经纪人,比如大米、榛子、花生、苗木花卉、生态养猪技术等项目的经纪人,帮助农民朋友寻找农产品销售市场,在现代信息传播和受众需求领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作用。
三、拓宽节目与新媒体融合的渠道
全媒体时代,对农广播的发展同样需要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节目创新中去,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广播收听互动模式,用线下优势来整合线上内容,衍生出新的价值。
一是遵循广播节目传播规律,注入互联网思维,准确把握节目定位,服务“三农”,创新节目形态;二是打造特色节目,面对新媒体和农民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微博和微信,拓宽服务空间;三是适应农民城镇化新需要,让活动与节目并举,打造节目品牌内涵,搭建起服务“三农”的信息、节目、人才、市场。
《赶大集》节目还整合现有资源,让优质内容+互联网基因,开通网上平台,利用微博、微信与听众朋友互动,充分利用广播媒体即时、互动、伴随与互联网的开放、分享特质高度融合,打破原有信息的不对称,克服单向和线性传播、我播你听、传播对象和目标受众模糊的弊端,由点对面的传播变成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元的互动传播,实现多信源汇集,内容融合,传播平台和渠道融合,达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广播节目的对农服务可以说是一个恒久弥新的课题,做好对农节目还有许多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对农节目的设置、包装、制作等各个环节,每个时期的对农宣传重点、介绍要点,乃至每个对农节目的主题思想等都要突出特色,遵循“三贴近”原则,突出服务功能,这样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效果、办出品位。
注 释
孙朗文 陈一斌 《把广播办到农村墟场——福建省三明电台办好<走进墟日>节目的实践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4期。
(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吕晓虹)
【关键词】 广播 服务功能 节目创新 新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广播的服务功能体现在各类节目中,服务受众也是广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铁岭地处辽宁省中部,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加强对农广播的服务作用就更显重要。加强对农广播工作,提高对农宣传水平,解决由于信息的欠缺给农村市场经济带来的困扰,无疑是摆在广播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对农广播工作不仅是促进城市和农村统筹、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广播媒体的政治责任和长期任务。
从铁岭广播电视台2007年创办的对农广播节目剖析,对农广播最初的创建,到其不断成熟发展壮大,有很多有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做好广播对农服务类节目,吸引更多的农民听众朋友,也就成为广播服务类节目必须直接面对、不断总结探索的实际问题。广播的服务功能探讨已经不是新话题,但面对当下新形势,对这一问题的再思考,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铁岭广播电视台2007年创办 《赶大集》节目,这是一档为广大农民朋友搭建信息沟通交流平台,让农民朋友每天坐在家里,或忙活在田间地头,就可以发布或收听到自己需要的供求信息的对农广播节目。《赶大集》节目的服务功能在创办初期就已凸显,使广播的对农服务功能更为具体化、形象化、专业化。
集市是农村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最丰富的地方,赶集一直是农民经济、精神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铁岭近百个乡镇均设有定期或不定期的集市,集市当天,各地的人流量在6000人至1万人不等。集市活动已经渗透到农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传统的赶集大多只限于各个乡镇局部货物和商品的流通,受地域限制大,灵活性差,农民存在买难卖难的问题。而且,集市上蔬菜瓜果、活禽水产、锅碗瓢盆、衣服鞋袜等大大小小的摊位以及来往车辆、人流,极易导致交通拥堵,致使不少集市已被渐渐取缔。
《赶大集》节目的创办正是基于解决农民朋友对生活物品的需求,对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包括种养项目的选择,技术、产品的市场销路,农民的权益保护等等,进行有针对性和具体的引导和帮助。自开播以来,节目热线不断。如:铁岭县蔡牛乡的一位农民朋友想求购14根跨度6米的大棚骨架,电话刚打进直播间,就有出卖大棚架子的农民联系他,双方买卖立马成交。这位农民随后打进电话说:“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我的难题,《赶大集》真是帮了大忙。”正像《赶大集》栏目宣传语所说的:“不用蹲市场,不用选日期,买啥卖啥别着急,打个电话赶大集。”《赶大集》以迅速、及时、方便的方式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的一系列难题。不光铁岭地区的农民朋友喜欢这档节目打来电话,铁岭周边的沈阳市以及吉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也有很多农民听众打来电话,最远的一位听众的电话是从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打来的,他求购木工用的刨具,当时就有铁岭贸易城、铁岭五交化商场的业主和他进行了对接。《赶大集》节目传递的信息可以说包罗万象,小到生活中的针头线脑,大到房屋土地山场,《赶大集》让这些信息活泛起来。听众给《赶大集》节目编了一个顺口溜:“人民电台为人民,电波连接你我他。老根、阿卓(主持人)把线拉,大家共同把财发。”
在新形势下,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但是鱼龙混杂,要想得到针对性强的信息则像大海捞针,所以创办和推动广播的对农服务类节目在传递信息、服务农村受众的同时,还具有建设新农村文化、推进城镇化进程等现实意义。
二、提高对农节目传播效果
广播节目单凭电波两头的点对点,应该说还不能完全解决农村信息传递方式的滞后现象,要办好贴近性和服务性很强的对农广播节目,还须找准农民朋友的所想所需所盼,不断调整节目形式,丰富节目内容。
调查发现,农民喜欢的节目形式:(1)有朴实的节目内容和农民熟悉的通俗语言;(2)有强烈的现场感,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调节生活。基于此,对农广播节目应该尝试把节目“搬到”离农民生活需要的更近处,关注农民的生活细节。
(一)定期走出直播间,走到农民朋友身边
想要制作出受农民喜欢的节目,就要了解农民的想法,深入到“三农”第一线,让农民表达出他们的想法,让农民与记者、农民与专家面对面地交流互动。
《赶大集》节目参加集市的现场直播就是目前农民“看得见的广播”的一种尝试。这种开放的、设在农村集市上的电台户外直播室,一方面可以设置若干外放收音机,靠小功率的发射机发射节目信号,让集市上的农民朋友在不同位置上都能收听到现场节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电话,把集市上的节目信号传回电台直播室,向更多不在现场的听众同步传播,增强节目的现场感。
比如,2015年铁岭县懿路6月8日的赶集现场,《赶大集》节目直播组就是在市场附近布置了十几台收音机,众多因受场地限制不能进入现场的农民朋友,可以通过这十几台收音机收听到节目,赶集的朋友随时可以把出售信息和需求信息提供给我们现场的节目组,进行现场买卖。在现场,《赶大集》节目组还请来了农业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指导,现场解答农民在种养方面遇到的技术难题,指导农民发展新的农业项目。常常是一位农民在问一个问题,而闻讯赶来并加入咨询行列的农民朋友很快围成一片,这些信息都可以得到同步传播,让更多的农民朋友也了解到了这一信息。同时,我们的现场信息回传直播室,集市外的朋友也可以随时打电话,参与到节目中,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也扩大了节目的传播面。
通过这种定期走出直播间、走到农民朋友身边,谈农民事、解农民疑、帮农民富的节目形式,使对农广播节目的收听群体不断扩大。据《赶大集》节目现场直播后的听众反馈,很多农民朋友感慨:《赶大集》节目使农村一个小小的集市,变成了全市甚至覆盖周边城市的大集市,通过广播,使本身只有几千人参加的集市,事实上形成了几万人的参与和关注规模。 (二)使有效信息外延,帮助农民朋友信息对接
在冬天农闲的时候,《赶大集》节目发现很多农闲在家的妇女朋友打来电话,想寻求在家里就可以做手工制品的工作,恰好这个时候铁岭市妇联支持的铁岭市手工制品协会负责人打来电话招聘手工制品的制作工人,节目组便考虑,何不利用这个招聘的机会让广大农闲在家的妇女朋友都有点事儿可干、有钱可赚呢?于是,节目组便与铁岭市手工制品协会进一步沟通,把这条招聘信息在节目里发布,很快,每天都有六七十人联系求职,铁岭市手工制品协会当即决定,免费举办两期专业的手工制品培训班,让更多的农村妇女既能忙家务,又能有活干,还能赚到钱。
此外,《赶大集》节目组还和周边广播电台联系,互通信息,并且及时关注省内外农业网站,及时收集各地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并固定了一批各地的农村经纪人,比如大米、榛子、花生、苗木花卉、生态养猪技术等项目的经纪人,帮助农民朋友寻找农产品销售市场,在现代信息传播和受众需求领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作用。
三、拓宽节目与新媒体融合的渠道
全媒体时代,对农广播的发展同样需要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节目创新中去,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广播收听互动模式,用线下优势来整合线上内容,衍生出新的价值。
一是遵循广播节目传播规律,注入互联网思维,准确把握节目定位,服务“三农”,创新节目形态;二是打造特色节目,面对新媒体和农民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微博和微信,拓宽服务空间;三是适应农民城镇化新需要,让活动与节目并举,打造节目品牌内涵,搭建起服务“三农”的信息、节目、人才、市场。
《赶大集》节目还整合现有资源,让优质内容+互联网基因,开通网上平台,利用微博、微信与听众朋友互动,充分利用广播媒体即时、互动、伴随与互联网的开放、分享特质高度融合,打破原有信息的不对称,克服单向和线性传播、我播你听、传播对象和目标受众模糊的弊端,由点对面的传播变成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元的互动传播,实现多信源汇集,内容融合,传播平台和渠道融合,达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广播节目的对农服务可以说是一个恒久弥新的课题,做好对农节目还有许多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对农节目的设置、包装、制作等各个环节,每个时期的对农宣传重点、介绍要点,乃至每个对农节目的主题思想等都要突出特色,遵循“三贴近”原则,突出服务功能,这样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效果、办出品位。
注 释
孙朗文 陈一斌 《把广播办到农村墟场——福建省三明电台办好<走进墟日>节目的实践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4期。
(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吕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