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语文现象看教学改革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2003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呼声越来越高,要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不降低学习效果,必须着眼教学改革。本文从作文和阅读理解题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表个人的一些观点,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语文 作文 阅读 教学改革
  当前,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呼声越来越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要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不降低学习效果,必须着眼教学改革,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的“手术”,使其焕发新的生机。试以语文科为例,看怎样进行教学改革。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作文课,作文的题目是《发生在班里的一场小风波》。老师讲完了写作注意事项之后,就提问一位学生,问他怎么写。这位学生很大方地讲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班里的一位同学,在报纸上看到他父亲被逮捕的消息,一怒之下把报纸撕得粉碎。这件事在班里引起一场小风波,班主任得悉这一消息后,组织召开班会,以这位同学的行为为主题,给同学们上了一场活生生的思想教育课。
  接着老师开始评析了。老师说:“如果把结果改成,犯罪分子的父亲与学生的父亲正好重名重姓,是不是更加巧妙呢?”学生齐答:“是”。
  听完这节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为什么非要把真实的事件改变呢?改变之后就真的巧妙吗?这样做的好处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我陷入思考。
  思考结果,我觉得这样的评析并不好。第一,它忽视了文章的真实性,抹杀了事件的本来面目。只有真实,才能感动人,才可能是好作品。主观主义随意篡改,必将陷文章于瞎编之中,而瞎编怎么能编出好文章呢?第二,它使得学生无从下笔。本来,学生可按照他所见所闻写下去,但学生又会想,这个过程是不是巧妙呢?那个结尾是不是新颖呢?瞻前顾后,不知所措。这或许就是作文难写的原因吧!
  那么,作文课该怎么上呢?第一,真实是写作的关键和基础。脱离了真实,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既空泛又缺乏生机。只有真实,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有话可说、言而不尽。这在客观上要求老师在选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试看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大作,无不蕴含着真实的基因。如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二,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也是成功写作的因素之一。这里的艺术加工,是根据文章的需要,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而不是刻意雕砌、哗众取宠的。如文中出现一个人物,你可能对他十分熟悉,但读者却不了解,在这里就需要你描写人物的外貌。当人物说话时,写出他的语言,就是语言描写。当作者激情澎湃时,就抒发情感,一泻千里,这便是抒情。当作者有所见解时,写出来,便又是议论。
  除了以上的两点,还有很多写作注意事项,如围绕中心取舍材料、锤炼语言等。但就整个写作过程来讲,真实和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最为重要,有了这些,至少不会有咬笔头的为难情绪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语文现象,阅读理解题在语文考试知识题中占重要地位,其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但现在却变成了考查老师的判断水平、学生的记忆能力了。
  笔者从教多年,历经大小无数考试,对阅读理解题的出题方式十分困惑。大凡考试的阅读理解题,都是从教材上名家名篇中抽取一段或几段,出题考查。老师们在摸清这一规律后,纷纷从各种各类资料中寻找习题,然后让学生做,经老师评后,学生再记,直到把答案背得烂熟。采取此法,成绩却出奇地好,因为凭老师丰富的应考经验,多数考题早已是囊中之物了。
  如此考法,弊病多多。其一,没有很好地达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本来需要学生钻研思索却变成了简单的记忆,背弃了考查的初衷。虽然得分很高,但阅读理解的能力并不高。其二,客观上造成题海战术,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在这里,我们不能一味责怪老师们硬给学生派任务,实在是形势所迫。面对众多的习题,多做一个,多记一次,就多一份猜中题的机率,就多一点考好的信心。此时,老师几乎不需要在教授学生思考方法上多下功夫,关键要凭经验猜中题了。可以说,老师判断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成绩的高低。
  只要考试还在,考题将永远发挥着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围绕着考题而展开工作。作为出题人——教育领导者,要真正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从减负和素质教育大局出发,慎重出题,担负起指导教学的重大责任。
  阅读理解题要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提高,必须从考题上着手。选择那些不是教材上的文章或段落,从中寻找考查点,才能真正考查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这样出题,第一,将促使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变“填鸭式”教学为师生共同的“研讨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将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可以自由畅想发挥,不受标准答案的禁锢,不需无休止地死记答案,真正动脑去钻研探索。第二,将促使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增强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倡“开卷有益”,只要是健康的读物,包括报刊杂志,读来大有裨益的。
  以上两例仅是语文教学汪洋中的一粒水珠,不足挂齿。但管中窥豹,却能透射出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语文教改势在必行。
  
其他文献
涓涓流水,一片小草如烟,掠过一阵凉风,此时,有这样一种声音响起。——题记在一个花园的角落里长着几棵杂草。在花园的正中央,精美的花盆里长着艳美的玫瑰,高贵的牡丹,清香的
2007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了许多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设计新颖的不等式应用题。对于这些试题,出现了“最多、最少、不低于、不超过、至多、至少”等关键词语,我们常要考虑借助不等式(组)来解决。解决这类问题的突破口是对题目中所给的条件进行分析,把题中所给的条件转化为相应的不等关系,然后根据题意,恰当设出未知数,列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进行求解。现撷取中考试题几例,分类进行解析,供同学们参考。    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一个人独自饮泣总有那么一点私底下的感觉,尤其是对一个男人而言,这很可能成为他的一个羞于公布的秘密。孩时的眼泪是不值得说的,因为它总是伴随着声
囫囵地吞完早饭,我看见指针毫不留情地将一个时间展示在我面前。快要迟到了!我抓起书包就往外冲。奶奶拉住了我,她微微皱了皱眉头,语重心长地说道:“安宁呀,我说过好多遍了,
他是一个差生,他终日厮混在粉香鬓影的胭脂女儿堆里;他是一个差生,他视功名为沽名钓誉之辈穷尽一生所追求的俗物。初看《红楼梦》,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贾宝玉这个人。他的身边总
端午的芳香,源自两千年前的汨罗河畔,源自茂盛葳蕤的中国稻田深处。它丝丝缕缕,绵延不绝地向城市、乡村延伸,延伸到农家的餐桌上,延伸到家家户户的门楣上,延伸到黑眼睛黄皮肤儿女的心坎上,最后,融入一个民族奔腾不息的血脉里。  端午,我闻到浓浓的粽香。这寄予厚望的粽子啊,出自乡下母亲的手,出自每一个淳朴善良的中国人之手。苍翠的粽箬,包裹的是一颗颗不屈的心灵。在沸水中翻滚,我分明听见它们低沉的怒吼、咆哮。遥
梦想营养餐昨天由于作业较多,我挑灯夜战到很晚才睡。故第二天早上起得较迟,早餐囫囵吞枣地对付一下就匆匆上学了。虽然说不是天天如此,但也成了常态,我经常在上午第二节课后
她的背部出现一个肿块,之后迅速扩大,背开始变驼。经过专家诊断,她的病症得到确诊:腰椎结核,如不及时就医,将会进一步恶化,最终瘫痪。那时,她年仅8岁,还什么都不懂。  单纯的她想,无非是自己生了病,得吃药才行。但第三个学期还没有念完,她就辍学了。用于治疗她的病症的药品价格贵得惊人,从此,她贫寒的家失去了往日的笑声。  更不幸的是,厄运一个又一个袭来,短短数月亲人们死的死、病的病。生活的压力,让母亲放
1982年秋天,我们在贾兰坡教授的率领下前往阿尔及利亚进行了短期旧石器时代文化考察。9月29日,我们辞别了金风送爽的首都北京,火车带我们踏上了旅途,越过景色单调的茫茫蒙古
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远,停不了。像是拼命想要抓住却不断从指缝间缓缓流过的沙。——题记或许,还有明天?等着我们去改变,等着我们去奋斗,等着我们去成长……明天的明天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