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与银幕的碰撞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02年上映的影片《芝加哥》改编自同名音乐剧,由罗伯特·马歇尔执导。该影片曾轰动一时,一举拿下第7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音响、最佳剪辑、最佳服装设计、最佳美术执导等大奖,成为电影改编史上的一段佳话。影片《芝加哥》的歌舞部分精彩绝伦,它没有照搬音乐剧,而是在原剧基础上做了许多“小手术”,使其锦上添花。导演独具匠心的歌舞元素运用为影片增色不少,具有独特的研究意义。电影版《芝加哥》与其它由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最大的不同是,它故意突出“舞台表演”,甚至使许多歌舞场面更趋“舞台化”。导演并没有将音乐舞蹈局限在原音乐剧的歌舞上,影片在此方面做了许多创新,这些歌舞元素的巧妙运用冲破了音乐剧表现力的局限,使影片内容更加丰富,更具艺术魅力。
  【关键词】 芝加哥;改编;歌舞元素;舞台化;作用
  荣获奥斯卡多项大奖的影片《芝加哥》是音乐剧改编为电影的经典之作,导演在影片中对音乐舞蹈部分做了许多改动,这些别有用心的处理是影片获得奥斯卡垂青,收获票房佳绩的重要因素。以《芝加哥》这部改编的经典之作为例,能够以小窥大,探究出影片改编背后的深层价值。
  一、音乐剧到电影的转换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来的电影已有许多,也不乏既叫好又叫座的成功案例。音乐剧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虽然有一定的相同点,但是二者的差异使它们在改编时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电影和音乐剧两种艺术形式各有特点,改编不能太过执着于原来的音乐剧模板,否则电影版将会沦为原音乐剧的录像,严重影响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芝加哥》在改编上花了很多心血,在此重点要阐述的是时空转换与音乐歌舞的配合。时空转换是影片的一大特色,也是改编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蒙太奇手法可以将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事件完美地串联在一起,过去、现在、未来,现实、想象、梦境都紧密地联系起来,不断转换。时空转换能够使歌舞更好地呈现,而舞蹈动作的完美衔接、组合以及巧妙的音乐运用能够使时空转换更为自然,流畅,为影片增光添彩。
  笔者认为时空转换与音乐舞蹈配合最好的片段是影片开头萝克西的幻想与偷情的片段。舞厅表演时,台下的萝克西看着台上的维尔玛,幻想着自己是台上的主角。此时导演别有用心地安排了时空的转换,当维尔玛快要唱到第一个高音“Jazz”前,镜头不断在维尔玛和萝克西之间来回切换,后两个切换点基本落在打击乐的重音上,突然,维尔玛猛一转身,镜头切到台下萝克西的眼睛特写,再次回到舞台上的时候竟然是萝克西展开双臂高唱高音“Jazz”。但是忽的听见鼓上一记重锤,萝克西的情人突然出现,催促她离开,这一记重锤将萝克西的“幻想”无情地打断,敲醒了萝克西,将其拉回现实。偷情片段中舞蹈动作与现实偷情动作的完美契合使时空转换更为顺畅,舞台上维尔玛和男舞伴的手臂上举动作与下一个镜头中萝克西被情人推到门上,手被按在门上的动作非常接近,这让舞台场面和偷情场景的切换显得非常巧妙。
  二、独特的“舞台化”处理方式
  一般来说,与舞台表演拉开必要的距离是音乐剧改编为电影的通用做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影《音乐之声》。但是影片《芝加哥》却做了完全不同的处理,它的路线非常特别,非歌舞环节看起来和大多数剧情片没有什么不同,同时又把最“舞台”的元素限制于舞台,甚至加强了某些歌舞场面的“舞台化”。例如萝克西杀人案的法庭审判环节,此时的画面在真实的法庭场景和“马戏团表演”的歌舞中不停切换,相比原音乐剧,电影的讽刺意味更浓,这段比音乐剧对应歌舞还夸张的“马戏团表演”完美地诠释了比利所谓的法庭审判不过是场马戏,一场喧嚣热闹的表演。
  影片《芝加哥》告诉人们,舞台和电影可以自然地融洽地融合在一起,影片中展现人物最真实一面的往往是用“舞台表演”呈现的幻想,它需要和现实拉开一定距离。歌舞呈现人物的“内在”,突出、强化“舞台表演”可以将“幻想”的绚烂与“现实”的黑暗这两者之间的强烈对比凸显出来。
  萝克西的丈夫阿莫斯在警察面前替妻子顶罪,警察手电筒的白光照在一旁的萝克西脸上,下一个镜头就是舞台的白光打在萝克西脸上,萝克西的幻想用“舞台化”的方式呈现,现实灯光和舞台灯光的完美衔接使剪辑和时空转换更为顺畅。幻想部分的歌舞都是在舞台上完成的,台上有崭新的三角钢琴,帅气的琴师为萝克西伴奏,导演还在台下设置了观众,使“舞台”因素更为凸显。萝克西一身亮钻点缀的粉色露背长裙,比原音乐剧中萝克西的黑色连衣短裙更具舞台服饰的特征,舞台灯光的变化与色彩也比原音乐剧要多。
  维尔玛狱中找萝克西商量组合事宜的歌舞片段也融入了大量的“舞台元素”,红色追光与蓝色追光以及红色LED舞台灯管背景,这些都比音乐剧的对应情节更具舞台意味,使现实的监狱背景瞬间变成一个为维尔玛开放的小舞台。维尔玛的服饰也由原先的黑色家居服变为舞台演出服,一套红黑相间的吊带流苏短裙,配以性感的黑丝袜,非常“博眼球”。
  三、音乐舞蹈元素在影片改编中的重要性
  (一)塑造人物
  前文提到,影片用“舞台歌舞”来展现人物最真实的“内在”。舞台化的歌舞表演往往最能窥探出人物的性格与内心。影片中虚幻的“舞台表演”和现实场景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剪辑在一起,能够更加完整真实地呈现人物特点。
  典狱长莫顿嬷嬷的出场片段非常经典,她的第一个推门镜头是不出现脸的,伴随着脚步声,画面中嬷嬷投射在墙上的影子令人浮想联翩,让人很想一探究竟,幻想着嬷嬷的长相。此时镜头切换到莫顿嬷嬷推开第二扇进屋的门,强烈的白光从门外投射进屋,强逆光下嬷嬷出现的还是一个影子,伴随着音乐,下一个镜头就是演出道具白鹅绒扇由虚转实,扇子一收,身着金色亮片服饰的嬷嬷让人眼前一亮。演员下巴微抬,眼角和眉梢透出骄傲。
  与原音乐剧最大的不同的是电影强化了嬷嬷的舞蹈部分,并且将舞台和服饰设计得更为奢华。音乐剧中的嬷嬷比较注重“唱”的炫技,肢体动作不多,而音乐剧中的嬷嬷虽然体态臃肿,但舞蹈动作却非常丰富,有许多扭臀、抖肩的动作,在演唱过程中不停地抛媚眼,像是对“你给我好处,我会一报还一报”歌词的肢体性阐释。和音乐剧嬷嬷的一身黑西服套装截然不同的是,电影中的嬷嬷身着艳丽奢华的金色演出服,舞台元素更加明显。金色华丽的服饰体现出嬷嬷对金钱的贪婪和对权势的掌控欲。画面在监狱场景和舞台歌舞中来回切换,巧妙的剪辑会使电影妙趣横生。例如嬷嬷将维尔玛行贿的钱塞进胸口的镜头紧接着切换到舞台上的嬷嬷从胸口抽出一条绿丝巾,而行贿的纸币正好也是绿色的,这种镜头的剪接以及强化舞台歌舞表演的方式凸显了嬷嬷贪婪势利一面,让观众对该人物的特征有更深的印象。   (二)营造氛围
  音乐舞蹈自身的流动性能很好地调节影片的气氛和环境,表现出影片的张力和弹性,不断积累能量,推动情节的发展。音乐舞蹈的渲染能够将观众带入特定情境,快速融入影片营造的氛围中。
  韩亚最后一次上诉失败意味着马上要执行死刑的时候,电影中加入了一段音乐剧所没有的弦乐,如泣如诉,十分悲凉,使观众瞬间融入到悲伤与无奈的情境中。韩亚被送赴刑场的这场戏则加入了大段的舞蹈,灰暗的基调下渗透着死亡的气息,此时的气氛是极为紧张压抑的。但是影片呈现出的舞蹈却非常怪异,从舞蹈的名字“大变活人”中就能微微感受到这种诡异不安的气氛。舞蹈部分的韩亚身着芭蕾舞服,面带微笑,场景在刑场和舞台部分不停切换,这种怪诞诡异的舞蹈与现实的组合方式使观众更加紧张。舞台上投射在韩亚身上的白光和观众席区如血般的红光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天而降的绞绳预示着韩亚死亡的临近,此时的气氛使紧张升华。镜头在现实刑场和虚拟舞台之间不断切换,韩亚走向死亡的高跟鞋的声音被故意放大,它与韩亚的哭声,急促的鼓点声交织在一起,使观众不由自主地倒吸一口凉气。终于,打击乐一声巨响,韩亚被绞死。此时观众却报以热烈的掌声与欢呼,这些欢呼与掌声一直持续到现实场景萝克西目送韩亚的棺材被运走,这种声音的延续讽刺意味十足,韩亚的死在外界看来就是看一场戏罢了,让人感觉到透骨的凉意。
  (三)抒发情感
  音乐舞蹈是以抒情性和技巧性为主的艺术,是抒发情感的极好工具,音乐的旋律和舞蹈的流动性肢体动作能够使人物的情感彻底释放。这里我们重点以“监狱探戈”为例探讨。
  与音乐剧不同的是,电影在“监狱探戈”部分增加了舞蹈的比重,添加了男舞伴,还独具匠心地运用了“红白绸带”这些带有隐喻的道具。从舞蹈动作的幅度以及难度来看,女舞者都高过男舞伴,这些男性舞者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沦为女囚犯们舞蹈的辅助道具。作为重要道具出现的“绸带”意义非凡,六名女囚中五名手持红绸带,只有一名说着匈牙利语的女囚手持白色绸带,白色的运用即暗示这名女囚无罪,她没有杀人。而红绸带的意涵就更为丰富了,绸带的柔软质感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女性的温柔,另外,红色在西方语境中具有暴力的意涵。红绸带在影片中一方面被用来表现女囚们杀人的血迹,另一方面也是她们既无力、无奈又愤怒地要向男权主义示威情感的呈现。“监狱探戈”不仅将女囚们内心的愤怒与苦闷很好地宣泄释放出来,某种程度上说,它也呈现出芝加哥这座城的冷酷无情。
  四、结语
  电影与音乐剧这两种艺术形式各有特点,天赋差异,改编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影片《芝加哥》是改编的创举,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成功案例。时空转换与音乐歌舞的配合,强调突出“舞台化”,歌舞部分的改动创新是影片改编成功的三大关键因素。在我国,由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呈空缺状态。像《夜半歌声》这样的影片只是借了《剧院魅影》的影子,它不是改编。我国的歌舞片本来就不多,质量也参差不齐,受商业因素的影响,发展比较缓慢,从已有的音乐剧下手未尝不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式。我国本土的原创音乐剧虽不乏像《金沙》这样的好作品,但整体而言还处在探索阶段。就目前来看,为了发展歌舞片尝试改编一些例如百老汇经典音乐剧这样的优秀剧目是可行的,这样做至少可以保障影片整体的歌舞水平。音乐剧改编成电影不比原创一部歌舞片简单,改编也能够让不断摸索前进的歌舞片导演们得到更好地锻炼。
  参考文献:
  ①王尔冈.“又一部”音乐电影之胜利[N].南方周末.2003-3-27
  ②陈亚芳.华丽锦袍下的精致匕首——电影《芝加哥》中的舞蹈元素[J].电影文学.2011(24):148~149
  ③孙慧佳.电影《芝加哥》中舞蹈的身体叙事——以“监狱探戈”场景为例[J].电影文学.2011(12):151~152
  ④尹平平.名利场上的恶之花——电影《芝加哥》的隐喻世界[J].文教资料.2010(6):73~74
  ⑤朱姝颐.碰撞的激情:歌舞片《芝加哥》浅析[J].群文天地.2011(8):109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中国艺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日益增强,而中国舞蹈艺术在确立民族特色后也进入一个新的探索时期,如何让中国舞蹈艺术在创新中更加贴切时代的步伐,已成为中国舞蹈艺术领域在新时期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现阶段民间舞蹈作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已得到长足发展,同时民间舞蹈编导也开始注重从民族文化中寻找舞蹈创作的题材,将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底蕴融合到民间舞蹈作品中,使民间舞蹈作品在透露出对日常
期刊
【摘 要】 通过学习《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对分布于湖北省境内的鄂西堂调、鄂北打调、牌子锣、襄河吹打以及府河傢业等乐种中的5首《大开门》进行采集研究。其中包对其来源、流传地域、乐队形制、音乐形态和应用场合及功能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由于受流传地域的影响,旋律及结构形态有些殊异,但还是可看出其同宗的脉络。  【关键词】 大开门;来源;流传地域;乐队形制;音乐形态;应用场合和功能  一、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美学视角出发,结合《生死疲劳》,提炼莫言在书中的美学表达,在解读的基础上对其美学质素进行分析,从细微处着眼,真实感触莫言笔下的美与丑,善与恶,探访其独特神秘的文字美学部落。  【关键词】 《生死疲劳》;莫言;美学;审丑  《生死疲劳》中蕴含着不同于其它东方作品特有的美学特质,其采取的特有的“审丑”美学魔幻式写作手法,是中国,乃至东方美学的楷模。  一、《生死疲劳》中传统美学的审丑
期刊
【摘 要】 朝鲜族有歌舞民族之称,多元文化的融合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风格及漫长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在舞蹈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本文从形态特征、动律特点、节奏特征、表演形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独特特征,以供参考。  【关键词】 朝鲜族;民间舞蹈;特征  朝鲜族一直以来都延续着尚白、重礼节以及喜洁净的习俗,朝鲜人民则具有勤劳、纯朴、含蓄的特征,而这些也都或多或少的反映到了舞蹈
期刊
【摘 要】 音乐电视是一个特殊的艺术类型,是一种视觉信息和声电技术的完美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电视艺术。它产生的历史不长但是发展非常迅速,现在的歌曲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几乎每首歌都配有一部MTV,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当下很多歌曲,有的是以它的MTV而著名,优秀的MTV可以给歌曲增光添色,使听众在脑海中把歌曲和MTV融为一体,提到一者就会想到另一者。所以音乐电视对于歌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
期刊
【摘 要】 《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片近年在国内动漫市场备受好评,它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了一些同时段放映的境外动画片。它的成功固然有很多因素的作用,但是解构主义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本文试图从解构主义入手,介绍《喜羊羊与灰太狼》在动画创作上的一些新变化,包括对传统善恶观念、传统戏剧冲突、卡通形象的解构,从而了解国产动画发展的新趋势,为传统动画片创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解构主义;传统动画片;
期刊
【摘 要】 叙事学是研究电视节目的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叙事学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电视节目应该如何制作。汉字类节目以前从没有在荧屏上出现过,作为新出现的一种文化节目,应该引起重视。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节目,探讨其节目形态和在节目制作时的得失。  【关键词】 叙事学;人物;悬念;传播文化  在2013年的电视综艺节目中,歌唱类节目占了很大比例,各电视台也纷纷不遗余
期刊
【摘 要】 《人类星球》是英国BBC公司推出的大型专题纪录片,以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为内容,探索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部纪录片的剪辑手法精湛,许多叹为观止的镜头被巧妙组接,呈现了诸多动人的人类奇观。  【关键词】 《人类星球》;剪辑;快节奏;构思;匹配原则  近日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热播再次引发了该纪录片与BBC《人类星球》的对比和分析。早在2012年,便有学者和观众指出《舌尖上的中国》的拍
期刊
【摘 要】 2013年,湖南卫视一档名为《爸爸去哪儿》的亲子类真人秀节目获得了广泛口碑和超高收视率。它打破了传统真人秀节目的“金字塔”式结构,以新颖的内容设计、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幽默的剪辑手法改变了真人秀节目中普遍存在的节目倾向功利、节目内容同质、节目操作虚假的问题,其着重突出的“真实”理念更是对当下真人秀节目的一种救赎,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创新色彩。  【关键词】 爸爸去哪儿;真人秀;真实  20
期刊
【摘 要】 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的名作之一《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本文以《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改编为例,着重从创意之美和提升原著知名度的角度,以及从商业性增强、文学价值降低和封建残害人性意味变浅两大要点入手研究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之后的得与失,并对改编型电影如何在忠实原著的同时走出原著的镣铐,实现艺术的再创造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大红灯笼高高挂;妻妾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