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味与彼味——中国与波斯古典诗学味论例说

来源 :国外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_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学有用味道来评价诗歌的传统。在该传统的影响下,出现一系列提倡诗歌语言空灵含蓄、韵味深远的文论,形成了以“味”为核心探讨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理论体系。巧合的是,以味论诗的传统也可见于高度发达的波斯语古典诗歌。虽然在伊朗(波斯)没有形成关于这一传统的理论体系或诗论专著,但用甜味、成味、滋味以及芳香味来评论诗歌的现象大量存在于波斯古诗中。通过考察众多例证,可以发现两国的诗学味论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实质性的差异。
其他文献
“Carpe diem”是贺拉斯抒情诗歌中的一个著名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是否具有伊壁鸠鲁主义哲学意涵的问题,古典学界争议颇多。肯定者强调“享受当下”与伊壁鸠鲁主义学说的相似性,而否定者则强调贺拉斯在此类诗歌中对死亡的描述极为悲郁,从而展现了与伊壁鸠鲁主义迥异的一面。本文将归纳争论双方的主要论点并进行反思,同时结合具体文本,探讨贺拉斯对这一主题的灵活处理。本文认为,贺拉斯涉及这一主题的诗歌极具多样性,其哲学意涵不可一概而论。理解这些诗歌须留意其“当下性”与“变通性”,这与贺拉斯所推崇的库兰尼派哲人阿里斯提普斯
在其传记故事集《外国人》中,卡里尔·菲利普斯提出并解答了一个具有种族伦理内涵的问题,即:英国黑人土生子特平和来自英国前殖民地鬼日利亚拉各斯的黑人移民奥利瓦里为何身为英国公民却被视为低人一等的“外国人”,并因此而遭受种族歧视和迫害?通过对特平和奥利瓦里悲惨命运的文学化再现,菲利普斯谴责了隐含于战后英国社会中狭隘的种族部落意识,藉此警醒英国民众。
乔治·爱略特在其代表作《米德尔马契》中塑造了集美貌、才艺和优雅于一身、却又引发读者恐惧和厌恶的“理想女性”罗莎蒙德。评论界质疑爱略特以敌意想象去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文本和相关历史背景的分析,认为罗莎蒙德是爱略特所秉持的人生实验写作主张的结果,是美貌与浮浅的淑女教育相遇所产生的高度符号化的致命女性。
《孔雀与藤》是拜厄特深入阐发其“腹语术”创作理念的典范之作。该作由关乎莫里斯和弗图尼的图像、故事和文本所激活,通过挖掘两位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来揭示他们的“腹语术”创作理路:二者均以古织物为媒介,记忆、模仿和复活古织物的色彩、图案和主题,并凭借丰富的想象重新定位这些元素,将之编入到他们的艺术创作实践当中,借以深刻反思和批判19世纪艺术创作的方式与理念。据此,拜厄特清晰呈示出她的“腹语术”创作的核心内涵:媒介、记忆、模仿、复活与重新定位,进而对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文化的传承和生长、作品的原创性和作者身份等问题
《纠正》是乔纳森·弗兰岑的名作,透过家世传奇的微缩视角,再现了美国中西部的社群危机。借助情感伦理的视角,弗兰岑探讨了耻罪情感与中西部价值观的联动,分析了耻罪道德能动性缺陷导致的中西部社群危机,审视了资本扩张下耻罪文化的欲望变迁歧途,寄托了重构平等关怀的共同体期待。
艾丽莎·沃尔的自传体小说《失窃的纯真》讲述了作者自己作为摩门教原教旨主义信徒在摩门教社区悲惨的家庭和婚姻遭遇。摩门教社区固化的金字塔社会结构等级森严,教会居于顶端,“以神的名义”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尽管早已公开宣布废除,但根据神的“启示”.暗地里仍然实行与美国婚姻法背道而驰的神所“配置”的“永恒婚姻”——一夫多妻制,导致伦理生态恶化,造成了严重的性别创伤、家庭创伤、儿童创伤和宗教创伤,使人们失去质朴纯真的本性,陷入婚姻、家庭和宗教的三维伦理困境。
印度古典艳情诗是典型的具有印度文学文化特征的题材。一方面,艳情诗以浓烈而直白的手法描绘了男女之间世俗的欢爱;另一方面,一些学者相信它们包含着某种宗教哲学的隐喻。本文从印度历史文化的语境入手,从爱欲与爱神、爱欲与苦行、世俗即神性三个方面探讨艳情诗世俗与神性交融的文化隐喻。
爱尔兰剧作家弗兰克·麦吉尼斯的历史剧创作手法与加拿大学者琳达·哈钦提出的"编史元小说"概念相似,可以将其称为编史元戏剧。本文拟以此为框架来分析其代表作《看那些前往索姆河的厄尔斯特子弟兵们》中的编史特征、元戏剧性以及历史、纪念与迷思的关系。麦吉尼斯作为南爱作家以跨界的身份来创作此剧,试图弥合南爱与北爱历史回忆差异的鸿沟,引导观众批判性地重访历史,关注历史编写的方式。该剧通过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惨烈的索姆河战役,呈现历史叙述的分裂:一方面是多重、冲突、各种不可靠、充满竞争的叙述,构成流动、可协商的历史,而另一
2018年5月19-20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外文学》杂志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18全国高校英国文学研究方法与课程教学高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百余位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北京大学出版社张黎明总编辑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对各位专家学者、参会教师的热烈欢迎和诚挚谢意。本次论坛采取专家讲座与互动交流的形式,邀请了六位国内英国文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讲座嘉宾。专家学者理论视野开阔,研究功底深厚。
沃尔特·佩特是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理论奠基人,其代表作《文艺复兴》因宣扬为艺术而艺术以及艺术至上而招致严厉批评。佩特并非完全将艺术与道德分离,在《文艺复兴》之后的作品中力图说明唯关主义原则与道德的一致性。本文首先阐明佩特的相对精神,在此基础上解释其唯美主义理论的真正含义,继而分析其唯美主义与道德精神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