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火花从哪里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与语言一样同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共同的必然结果:没有思维,不会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没有语言,也就没有了具体思维;思维借助语言进行表述,语言所表述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内容。思维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语文与语言相关的学科,自然离不开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思维活动;显然,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语文课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也就是实现语文教育的功能。那么,我们如何借助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先看下面两个教学课例:
  课例一:
  一位成熟教师在应聘时教授刘亮程《孤独的声音》,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教学流程如下:(读)理清思路——(品)理解内容——(思)拓展延伸——(析)剖析写法
  关于第二板块,教师抛出八个话题与学生对话:
  1.这是一种 鸟。(填修饰语)
  2.两种鸟面对人时各自有怎样的情态和心理?
  3.结合想象,概括两种鸟性格成因。
  4.你愿意做哪种鸟?为什么?
  5.文章题为“孤独的声音”,不写第一种鸟行吗?
  6.作者不写课文最后两节不行吗?为什么?
  7.你认为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8.你能否问上一问?
  课例二:
  另一位教师教授高中语文读本《受戒》。因篇幅较长,教师布置学生预习,充分阅读文本,提出问题。学生在通读文章后提出了几十个问题。如:
  1.文章好像没有深意,在记流水账。
  2.读完文章,好像不觉得美,反而觉得蛮枯燥。
  3.文章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4.文章题为“受戒”,但关于“受戒”描写少,篇幅短,与文题是否冲突?
  ……
  细细品味这两个案例,课例一教师对教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可谓用心良苦,既考虑到完整性,又突出了重点;既考虑到学生,又考虑到听课教师;既有学生思考,又有教师引导。但是细细一想,整个流程设计一厢情愿,学生被动学习的痕迹依然十分明显,教师左右甚至垄断了学生的思维。
  课例二看似有失严谨,教法随意,但学生发问,师生共议,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生发出新问题,环环相扣。45分钟的课堂,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合作的态势和思维的张力。教师把学生推到了前台,针对学生的发问,组织教学,从中斡旋,最后归纳小结。
  很显然,课例二教学注重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以求新的发现。由此可见,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园地;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处所,而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圣地;也不只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操作台,而更应是教师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自留地。在这里,我们将通过互动的课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多层面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可是,思维的火花从哪里来?
  首先,从“疑”中来。人的思维都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在领会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大脑积极思维,问题才得以解决。而质疑问难是促进大脑思维的有力武器。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说的是知识来源于质疑。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表明有疑能够引发思维的火花,而从有疑到解疑必须经历思维的相互碰撞。课例二的那位教师教授高中语文读本《受戒》之所以能成功,关节点还在于他的前置性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文本时大胆而独立地质疑。不一样的学生,有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自然会产生不一样的疑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汇聚起来,就十分可观,成为课堂提问之根本。近年来高考探究能力的考查,需要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注重探究式学习,而能否在我们的课堂真正体现一种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关键。有疑就有了活力,先点燃自己的思维,再照亮课堂,激活别人的思维,向着深度进发,探究文本的疑点。
  读《孔雀东南飞》,经过反复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刘兰芝的教养和为人处事无可挑剔,当今社会如此美丽贤惠的儿媳实属难求。达成共识后,产生费解并质疑:焦母为何依然丝毫不顾及小两口之情意,一意孤行,棒打鸳鸯。更令人费解的是:为何刘兰芝遭遣后,竟“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这是学生发问的情感基础。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对美的毁灭引发了学生深深的思考,学生的质疑使他们自身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生命的尊严,独立的人格把作品崇高的美学价值呈现在一代又一代读者面前。
  其次,从“思”中来。有疑还需要思!很多老师都知道了“疑”的重要,可往往忽视了“思”的巨大作用。其实,思维的碰撞交锋产生的认知冲突才是激发学生思考和不断探究的源泉。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的平台,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设计一些有思考张力的前置性作业,才能引领学生积极思维、独立质疑,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火花一定会在学习过程中闪现。课例一与课例二的区别不在于有无思的存在,而是思的主动与被动,是从自己的思考而来,还是老师的提示,来源不一样,决定了思考的质量与价值!
  学习最终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点毋庸置疑。巴尔扎克曾经讲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力量无边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造就人,造就有思想的人,这个思想是学生自己建构起来的,不是别人强加的。那么,怎么才能经常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使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刺激情境中的某种情感能够感染在场的人,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语文教学氛围,满足学生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心态是引发积极思维,产生共鸣场和共鸣点的基础。
  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敢于向权威挑战,有新发现时精神异常兴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有兴奋的表现等都属于创新。面对不一样的文体采取不一样的手段来拉动学生的好奇心。例如,诗歌教学用朗诵来激趣;说明文教学用知识问答、画图等方法让学生研读文章;议论文教学可以采用辩论形式达到目的;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的教学可以设计分角色朗读、编剧、表演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师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共同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而独立地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探究新颖独特的见解。
  《雷雨》侧面交代弃妇的命运。读《雷雨》总绕不过一个问题:周朴园记念鲁侍萍的目的是什么?为何周最终想用支票买断侍萍一生的坎坷和辛酸?是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对现实婚姻的不满?学生展示的答案是多元的,这也恰恰展示了复杂的人性世界。通过学生质疑讨论,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与生命同行,比强求标准答案更贴合文本、学生和社会实际。
  最后,从“问”中来。有了“疑”、“思”之后,高质量的“问”自然水到渠成。“提问”对于教学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们重视的是教师预设的问题,往往忽略学生在课堂随机生成的疑惑,挖空心思把学生的想法往预设的思路上引,以求达到一致,从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课例一失败的根由也就在于此!尽管教师问和学生问都能激发思维,但比较而言,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深层思考。从“学答”到“学问”还体现了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作为学生,思维处于高度紧张和活跃状态往往以考试为中心,由考试辐射到相关的求知活动。发问最频繁的是在考前和考后。而在平时,我们发现,现在学生越来越不会提问了。个中缘由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本身没有自信、知识面狭窄、生活范围小、缺乏提问技能与方法的原因,也有教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的原因,还有社会环境带来的诸多原因。
  但是,“人多是耻于问人的”,让学生主动提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学生发问提供平台,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共鸣,其次是如何引导学生创新。学生预习课文时,以质疑为目标,让学生不断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分析教材、分析学情时,要提炼出能帮助全班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走近文本并走进文本,乃至最后能走出文本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的起点是质疑,然后经历思考与追问,而终点是释疑。语文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疑”、“思”、“问”不断反复运转,互为交融,不断地催生出思维的火花,由小变大,由寡带众,学生有效的思维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
  
  吴国锋,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本文编校:秦晓燕
其他文献
在我看过的列维坦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深渊》。前几天逛美术书店,看到有这幅画的单幅印刷品,印得相当不错,有买下来去配个框子再挂在墙上的冲动。关于《深渊》,我要引用
目前病理科所用取材刀,形式各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较软或固定不佳的组织标本,难以取得理想的组织块,影响切片质量。我们经反复试验改进,制成了一种双刃取材刀。新型取材刀
常规脊柱正侧位投照,因受滤线器暗盒夹开张度的限制,暗盒不能横向移动,而将30cm×38cm或28cm×36cm的X光胶片裁成15cm×38cm或14cm×36cm的两张,分别装入两个相应的暗盒内,
《西游记》第20回写道,唐僧师徒途经黄风岭,忽然一阵狂风大作,八戒忙让唐僧躲一躲。悟空道:“且英言语,等我把这风抓一把来闻闻!”只见大圣让过风头,把那风尾抓过来闻了一闻,
引言大多数过程或环境分析仪器都设计工作在试样入口端和出口端处试样流特性(例如:压力、露点)的规定极限内。此外,为了保证其正常功能,可能还需要一些辅助流体或其它有用物
话说这天数学猴、八戒、孙悟空三人消灭五虎精后,正一前一后走在山脚下。突然,数学猴一回头:“咦? 怎么孙悟空不见了?”这时,土地神赶着一大群羊走了过来。八戒好奇地问:“
开学初,笔者听了两节《光的传播》一课的教学观摩课,针对其中同一片段的教学,联系《科学》课程新理念,两相比较,颇有感触。[案例一] (教师点燃一支蜡烛,并出示一截40 cm左右
主题阐述(上)双线,即是指作者在设计文章结构时,安排两条线索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它的妙处是能够增加文章的波澜,使文章给人以一波三折的跌宕美,让读者一 The theme explains
主持人:不少小读者在来信中部提到自己对作文的兴趣不是那么浓,对写好作文信心不足。今天,我们特地邀请了几位写作兴趣特别浓的同学,请他们通过各自的故事,说说他们是怎么喜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