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匠精神”神话不再?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_7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6月25日,日本东京,高田总裁高田茂久就气囊安全事件向公众鞠躬道歉

  一直以“国产”为豪的日本人,估计想不到这些年来,“日本产”在国际上也跟“造假”联系得如此紧密;而工匠精神也从未有过地从神坛跌下,在残酷的现实中被讨论和解剖。
  每一次造假,日本人都会以工匠精神来鞠躬道歉。近年来,日本一些企业高层可能把一生的鞠躬次数提前用完了。
  2021年2月16日,当日本还在为外交和奥运会焦头烂额之际,日本汽车零部件巨头曙光制动器工业公司公开承认,该公司在日本工厂生产的刹车等4种零部件产品中,有超过11万项质检数据乃人为编造。
  早从2015年起,日本企业层出不穷的造假丑闻就隔三差五充斥国际媒体:日本建筑商三井不动产的“楼歪歪”事件;东芝集团长达7年的财务造假;三菱汽车伪造油耗数据,涉及多达62万辆汽车和超过210万辆轻型自动车;汽车制造业的切尔诺贝利—高田的“死亡气囊”事件导致了全球19家车企召回了过亿辆汽车,成为有史以来汽车行业最大的召回案;神户制钢数据造假,问题涉及200多家企业;小林化工持续造假40年,500种药品中80%有造假记录。
  调查和对比这些造假事件,不难看出日本企业造假的共性: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公司高层对此视而不见甚至是默认的共犯。
  不难理解,日本近些年来陆续的造假事件,离不开一个最直接的国际背景:中国等主要新兴国家发展迅猛,技术、产品质量、价格、服务等消费者重视的相关因素,都经过无数次的博弈和优化而实现相对的平衡。
  而日本企业管理的僵化和观念的守旧,让日本企业对外界的变化保持钝感。随着日元的贬值,产品售价下降,成本有增无减,以前的利润则下降甚至消失。企业为了不破产,就需要降低成本。显然,过去日本一些企业的造假努力,确实“成功”了很多年。

  过去日本一些企业的造假努力,确实“成功”了很多年。

  那么近些年日本似乎突然集中爆发的造假,原因来自哪里呢?综合日媒的反思和外界剖析,原因主要有这几方面。

守旧僵化的“微笑曲线”


  日本制造缺乏远景规划,也缺乏创新驱动力。美国有“工业互联网”,德国制造有“工业4.0”,而日本在面对数字信息时代,总是处于被动接招的局面。
2015年,日本横滨发生“楼歪歪”事件,两座楼之间的连廊扶手出现2.4厘米的高度差
2021年2月16日,日本曙光制動器工业公司承认数据造假

  大多数日本企业都对发展数字化持消极和观望的态度。哪怕有口号,最终执行也步履维艰,尤其在软件技术和IT人才的培养方面。而这些正是目前制造业和物联网发展的关键。
  以汽车为例,日本车相对比较稳定,因为日本汽车企业一般采取传统而成熟的技术,创新变化速度也较慢。而德国车企有时会应用一些新技术,甚至不失冒进,难免小问题时常发生。
  从短期来看,日本产品的声誉更为稳妥,但从长期发展来看,日企的竞争力必然不及敢于不断试错反馈、不断修正创新的竞争对手。
  在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中,有一个“微笑曲线”的概念:处于链条两端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和品牌与服务附加值比较高,而中间的制造生产环节附加值比较低。所以,日本企业并不热衷于在中间环节的创新生产和物流技术方面下功夫。但是,企业的竞争力根源,恰恰就来自中间环节的变革和跨越式发展。
  日本企业高层管理守旧僵化。在日本,最受日本商界欢迎的管理学家是威廉·爱德华兹·戴明,其主要理论是“全面质量管理”。
  该理论强调通过监管和改良生产过程预防错误,让产品完全符合标准。“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是日本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弱的最佳写照。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市场环境远不如今天活跃的背景下,日本企业模式遵照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所向披靡。更何况,日本底层员工执行力极强,即使是流程化的任务,尽管高层不加监督,所有员工也会不折不扣细致完成。
  然而,当下的全球市场环境日新月异,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生产不断升级换代造成冲击,国际市场变得更加不可预测。今年还垄断市场的企业,明年就有可能危机重重。所以,当日本企业竞争力下降,盈利不充分之后,就只能控制成本。
  回顾这些年日本企业造假事件,可以看出,其共性除了时间长、涉及面广、高层共犯之外,还有就是成本控制下出现的产品质量管理问题。
  因为经营亏损,短时间内又无法降低薪酬支出、租金、设备这些固定成本,日企只能在原材料和产品工艺这些人为操作空间比较大的环节下手。

“耻文化”倡跟风造假


  “耻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一无所有、命运攸关的时刻,“耻文化”让日本人知耻而后勇。近代日本被西方打开国门后卧薪尝胆、国力腾飞,便是最好的例子。
  现在,日本企业执着于“日本第一”“日本产是质量的代名词”这种观念;日本企业高管和决策者在面临国际竞争的不利形势下,为了强撑着日本产品应该有的样子,便非常有可能在“耻文化”的影响下选择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以此维持对内对外的所谓“体面”。   在“耻文化”的基础上,日本从古代村落共同体开始便出现了“村八分”观念,使日本人一直倾向于认为,随大流才是安身立命的不二法门。所以,日本企业高管加班,大家都跟着加班、没有人敢例外的现象,便出现了。
  同理,当日本企业某个产业链条存在造假先例,后续成为业界潜规则,原来不想造假的企业看到造假的“好处”之后,也难免不跟风了。

“工匠精神”无视消费者最新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张季风在《日本家族企业何以百年不衰》中写道:“由于工匠精神的存在,日本家族企业往往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做好一件独具特色的产品,从而使任何企业都无法超越。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保障了日本百年家族企业的大量存续。”
  工匠精神確实是日本的一种深厚传承,是早期使“日本制造”在世界制造业中舍我其谁的核心精神支柱。但人们也应该认识到,工匠精神本身也是时代包装出来的行为,如果渲染过度,会造成不容犯错的认知失调。每一次犯错,工匠精神都失去一点公信力。
三菱汽车油耗数据造假;高田“死亡气囊”给日本汽车产业沉重一击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是日本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弱的最佳写照。

  另外,迷信工匠精神,会忽视时代迅猛发展和消费者变幻不定的需求。毕竟,技术的升级是“降维打击”,多少工匠精神也无济于事。日本前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在10年前就多次劝告日本企业高层要低下高傲的头颅,放下守旧的执着,每隔半年就到中国市场考察一番。
  他说:“日本如果离开了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是没有出路的;而如果日本企业不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是不可能做好的。”可惜,他的话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涟漪。当前日本制造业困境的原因,既有产品制造成本增加导致产品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消退,也有企业专注于自以为是的质量标准,而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升级,往往错失良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家电风靡全球。然而2008年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就开始全线亏损。2009年,日本就从家电出口国变成进口国。虽然不少零部件和核心技术依然独领风骚,但日本的家电等产品退出一线。工匠精神过犹不及,也是对这种矛盾现象的一种现实解释。
  当日本企业对国际市场消费者的最新需求失去了敏锐的触角,组装集合型产品便难以避免销量下滑。亏损之后,企业更无力支撑下一步的投资和生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另一方面,工匠精神对于某些零件和尖端技术的“打磨”,依然可以让企业至少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立于不败之地。
  日本企业集体造假,这几年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可以肯定的是,不远的将来,还是会有日本企业因为造假,由管理层出来鞠躬道歉。
  然而,即使网络充斥着各种日本企业造假达30年之久等新闻,我们也无需幸灾乐祸,也不应该因为造假而否定日本产品。这是每一个守成经济大国所需要承担的代价之一,同时也是日本媒体在追究日本企业方面不遗余力的结果。其他国家企业也有这样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只是没有清算得如此彻底。
2008年起,日本家电企业开始全线亏损

  对于日本特有的工匠精神,我们不是去否认其作用。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家所需要的资质并非一成不变。以前的日本更需要工匠精神,现在更需要革新求变。
  不同时代赋予一个国家企业不同的展示形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制造”在世界市场中的口碑还是“粗制滥造”的象征。这让日本全国上下“知耻而后勇”,通过国家和企业的品牌营销、高新技术引进和再吸收,十年磨一剑,在上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日本制造”国际形象的逆袭和重塑。
  在不久的过去,“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名声不为人恭维,近年也改观不少。如果说日本在工匠精神上过度发挥,那么中国仍在工匠精神上存在不足。了解日本企业造假事件,不是拿他国的错误来沾沾自喜,而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025年就快到来,“中国制造”会给世界递上一张什么形象的名片?我们拭目以待。
其他文献
写作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英语课程标准》在写作上要求学生做到: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和事件;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和操作说明。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怕写作文,而教师即使重视“写”,也大多以“中译英”的形式来布置任务,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差较大。所以,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学校一年一度的书海淘宝活动将在今天中午举行。一大早,我就兴奋得不行,起床后赶紧给组员们打电话,我害怕大家还睡着,但当我打通三个伙伴的手表电话时,清一色说快要出发了。我的脸色开始变得苍白,眼睛瞪得滚圆,嘴巴张得老大,心想不会是我迟到了吧!但一看钟,我提起的心又稍稍地回落了下来。我来到了学校,看见班级里大部分同学都到了校,桌子周围都是一大袋一大袋的书。  上午三节课都没太上好,我的心儿早已飞到了操场。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遗憾更完善,教学效果更有保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反思。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远离遗憾。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
作文能否教出来,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我想,在争论之前,如果能先澄清“教”的内涵,这个争议还是比较好解决的。假如把“教”潜意识地理解为灌输,作文一定教不出来。但假如把“教”理解为唤醒,那么作文一定是教出来的。我认为写作教学最需要的就是唤醒。    一、唤醒阅读意识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写作与阅读密不可分。正所谓“博观约取,厚积薄发”,阅读就是“博观”“厚积”的过程,写作则是“约取”“薄发”。所以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后世称他为“亚圣”。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子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艰苦度日。当初,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有块坟地,他经常看到埋葬死人的事,几乎天天都有人到那儿去上坟,烧纸,摆供品,孟子看什么学什么,便和小朋友一起,玩起了挖坟坑、抬棺材、埋死人一类的游戏。孟母看这样不行,于是将家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去住。  他们住到了一个靠近集市的地方,那里都是些竞相牟
化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现过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把课堂教学回归到化学家探求新知识的原型,使学生体验化学家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享受师生间进行的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的过程。创设并构建“引导一探究”式的化学课堂教学既能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的意义    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
自从2005年采用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牛津高中英语》以来,我们深深感到此教材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与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导下的英语教材相比,此教材有了较大的变化,直接与国际英语教材接轨,宣扬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精神,向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可谓是高中英语教材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教材改革推动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就要求征战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牛津教材有更多的思考。教育家赞可夫说
五顏六色的鲤鱼旗,  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房屋用彩纸做成,白云对折后剪出即可。
一、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为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新课改提出了探究式学习。按照张崇善先生《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可以对它下个定义,即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地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现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并不出身名门望族,这位黑人显贵原本家道寒微。鲍威尔年轻时胸怀大志,为帮补家计,凭借自己壮硕的身体,从事各种繁重的工作。   有年夏天,鲍威尔在一家汽水厂当杂工,除了洗瓶子外,老板还要他抹地板、搞清洁等等。他毫无怨言地认真去干。一次,有人在搬运产品中打碎了5O瓶汽水,弄得车间一地玻璃碎片和团团泡沫。按常规,这是要弄翻产品的工人清理打扫的。老板为了节省人工,要干活麻利爽快的鲍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