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探微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lis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91年,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民事诉讼法》。2007年,民诉法曾进行过一次修正。当时仅就民诉法审判监督程序和执行程序的部分规定即申诉难、执行难等问题作了不到20处改动,与整部法律近270条的篇幅比起来,只能算一次局部修改。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事案件数量不断增多,新的案件类型不断出现,为妥善解决公民在诉讼中的一系列问题和难题,2011年10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再次审议《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这次是该法实施20年来进行的一次全面修改。本次大修达54处,内容涉及民诉法基本原则、管辖、回避、当事人、证据、保全、公益诉讼、送达、强制措施、调解、审前程序、简易诉讼、小额诉讼、二审程序、再审程序、特别程序、执行程序、涉外民事诉讼,几乎覆盖了民诉法的全部内容。其中,备受社会关注的是公益诉讼、小额诉讼、行为保全、再审程序等。
  【关键词】公益诉讼;主体资格;探微
  一、公益诉讼的内涵
  在国外有“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这种诉讼活动,可以意译为“公益诉讼”。关于公益诉讼的定义,一般认为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活动。
  二、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
  全国人大法工委民诉法修改草案规定,对污染环境、损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和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只是关于起诉主体的一条原则性的规定。大多数观点认为能够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包括公民、社会团体、检察机关。
  (一)公民
  公民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构成体。社会好比一幢大楼,而公民乃是组成万丈高楼的一块块砖瓦,公民与社会有着本质和密切的天然联系,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也就是说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相加,保障了公共利益的健康,个人利益也必然受益,公共利益出现了病态,个人利益最终也必然受到损害。所以保护公共利益实质上也就是保护社会利益。恩格斯也曾说过:“只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基于这种天然的必然的联系,公民完全可以成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题。
  值得探讨的是,具备什么条件的个人才是正当当事人,或者才是当事人适格。从公益诉讼的目的和性质看,似乎不应该施加过严格的限制,但是出于对滥讼的担心,要求对当事人以一定的标准做适当的防范控制。
  (二)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是指我国公民行使结社权利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各类使用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联谊会、联合会、基金会、商会等称谓的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公益诉讼涉及的是公共利益,而且个人在诉讼中承担相关诉讼负担的能力有限,个人提起公益诉讼的积极性相对较弱,而组织,特别是公益性组织对于推动公益诉讼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团体作为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社会团体一般在某些领域都具有专业性的知识,他们拥有大批的专家,这对是否对公共利益损害的界定,以及损害的程度大小具有更加科学的认识。还有一些社会团体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某一方面的公共利益而设立,面对违反他们章程的损害行为,如果给予他们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力,他们会义不容辞的去行使诉权。另外社会团体人数众多,比起个人的势单力薄,对行使诉权的决心和力量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对社会团体赋予公益诉讼的诉权对维护社公发展和人民利益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三)检查机关
  由于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当在诉讼主体不明不清的情况之下,而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又受到严重的损害时,检察机关可以弥补此时诉讼主体的空缺,从而使在公共利益受损,又无人提起诉讼的情况得到了救济,更大程度上维护了人民群从的利益。
  中南大学法学院公益诉讼法专家颜运秋教授认为,检察机关是最好的起诉主体。他曾经举过一个例子:2009年,长沙市望城区人民检察院作为原告,起诉过一个水泥厂。因为这个水泥厂造成的污染很严重,导致村民和水泥厂起了冲突,发生了刑事案件。检察机关到实地查看时发现环境污染确实很严重,于是检察机关以原告身份起诉。法院受理后主持调解并达成了两条协议:一是要求被告整改;二是对村民进行赔偿。从而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另外,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具有更加独特的资源优势。检察机关是一支受过法律专业化教育的队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熟悉法律,可以提高诉讼的效率,他们经验丰富,有鉴别是否对公共利益造成了损害,损害的程度大小轻重的能力。另外检察机关拥有国权力,比起普通公民更方便于提起诉讼,普通公民由于恐吓不敢,或由于诉讼成本不能提起诉讼的现象在检察机关这里不复存在。正如杨立新教授所说“在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检察机关有责任,也有能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其实,不仅仅是公益诉讼,作为我国三大诉讼法之首、民事诉讼领域的程序指南,民诉法与每个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民事诉讼制度进行着不断地改革和实践,这一定会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何兵: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2
  [2]章武生:民事简易程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J]?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49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的完善,这使得高等院校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也更加在乎学生的内在的素养,这也成为评价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就以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现状,来分析应如何提高思政的教学水平,并且在学生的整体发展上,能够保证实现有效的建设。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教育,它是对学生开展的一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突出,此种现状反映到法律的层面也出现了一定的物质差异,尤其是与财产等相关的因素更体现出差距的明显。当相同的案件发生在不同的地区而导致数额差异巨大的判决结果时,人们纷纷表示抗议,并上升到公平正义的法律高度,渴求一种两全的方法出现来减小甚至消除这种差距。?  【关键词】侵犯生命权;损害赔偿;算定标准  一、制定分区域统一的
期刊
【摘 要】人格权制度是有关对生命、名誉、肖像、姓名等人格利益加以确认并予以保护的法律制度。网络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公民的人格权产生了很大的威胁。网络环境下的人格权侵权因其所处特殊环境而具有侵权主体隐蔽复杂、侵权行为难以确认、侵权后果严重等特征。  【关键词】人格权;网络侵权;法律责任;人格权法  人格是一个抽象而宽泛的概念,可以指私法上的权利义务所归属的主体,亦称法
期刊
【摘 要】本文对伊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伊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探索伊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思路,从而进一步推进伊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伊春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依托主导产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再空手无助,越来越多的译者开始注意到当今越来越广泛运用的基于计算机的网络及IT资源,包括电子词典,在线翻译等互联网资源。本文主要介绍机器翻译的技术与方法,让译者能够预期不同翻译方法的优势与劣势,加强在跨越多个科学领域的翻译准确度与速度,最终实现译者与计算机的完美配合。  【关键词】机器翻译;机器翻译方法;比较与优劣势  一、机器翻译方法简介  随着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不断加剧,暴露出我国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同时也表明我国环境治理措施上的不足,环境刑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把握环境犯罪的定性,确立环境犯罪的归责原则,健全环境刑事政策,完善环境刑事立法,惩治环境犯罪的行为,维护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显得极其重要。  【关键词】环境犯罪 危险犯 严格责任 刑事政策  环境犯罪又称为危害环境犯罪、公害犯罪、破坏环境
期刊
【摘 要】我们知道大学生是国家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取之不竭的人力资源,是我们实现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们要发挥学生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为中华民族的富强创造精神之魂,但是如何创造精神之魂,这就需要我们学校的领导始终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开拓进
期刊
【摘 要】小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大业,现在的小学生再过几年、十几年将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21世纪将要求人的主体性能进一步弘扬;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认为研究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面临的新课题。  【关
期刊
【摘 要】近来在媒体上曝光的“海南小学校长及政府职员带6名幼女开房”、“上海一外籍教师涉嫌猥亵七名儿童”等案件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和声讨,更引来了社会各界对幼女、幼童保护的反思。本篇文章即力图从犯罪学的角度思考儿童性侵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性侵幼女,犯罪学,犯罪原因及对策  一、 问题的背景  从2009年发生的贵州省习水县多名公职人员“嫖宿幼女”案件开始,相似的未成年性侵害案件就从未淡
期刊
【摘 要】犯罪构成理论在犯罪体系及整个刑法学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由资产阶级刑法学家首先提出并创立的,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司法专制的历史性产物。犯罪构成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3世纪意大利宗教裁判上的“查究程序”或称“纠问手续”,其构成要件只有诉讼上的意义。直到19世纪德国著名刑法学家费尔巴哈、施鸠别尔才明确把犯罪构成作为刑事实体法上的概念来使用。现代意义上的犯罪构成理论,形成于本世纪初,德国学家贝林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