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周看尽艺术展当四代艺术家碰撞在一起……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8984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1日傍晚,画廊周北京带领一众媒体记者从798曲发再到草场地,转战“跋涉”了将近五个小时,看了十几家画廊的展览。3月23日至30日第二届画廊周北京如期举行,在甄选委员会对各个机构提交方案的评审后,最终入选包括尤伦斯、佩斯北京、木木美术馆等18家国内外顶尖画廊以及4家非盈利机构,共同呈现“最强当代艺术展览阵容”。
  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画廊的物理空间已经成为艺术家利用的一种材料,画廊从艺术作品的储藏室变为艺术作品的内容本身,变成思想碰撞和艺术实验的场所。虽然“画廊周模式”对国内而言还是新生事物,但是在德国柏林、瑞士苏黎世、比利时布鲁塞尔、法国巴黎、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城市却已经是艺术界交流与聚会的惯例节日,而拥有着众多优秀的机构和艺术家的北京也同样需要这种“凝聚力”,把国际、国内的艺术学好者吸引到这座城市来。
  为了给观众提供一趟便利的艺术之旅,画廊周团队可以说是绞尽脑汁,首先便是交通问题:考虑到机构与机构之间的距离会大大增加看展时间,团队特别安排了电瓶车接送,798和草场地之间也有班车往返。当然,各家机构也将它们一年之中最重要、最精彩的展览都集中到这7天来呈现,而观众也能在看展之余参与到画廊周策划的一系列艺术家、策展人的对话、讲座和线上直播活动中去。可以说,画廊周给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了一种更系统、专业的方式,短时间内就能汲取到北京这座城市的艺术精华。
  观展后,我们选取了参与画廊周的分别来自60、70、80和90后的4位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通过回顾他们的作品以及艺术家含人的思考,重新感受和体验一次“画廊周之旅”。

60's萧昱:一个人的感官世界

王雅静


  画廊周北京之际,萧昱带着他的最新个展“萧昱:易位”亮相。佩斯北京展厅前的白墙上有两句话:“日出亘古循环,人人有自己的日出记忆/我只想通过自己的实践,让大家看到我眼里的日出”这是萧昱想要告诉大家的,他的解释也很簡单,“可能因为过了50岁以后,我就越来越珍惜太阳出来的时候,越来越关注每一天有什么变化”。
  萧昱1965年出生于内蒙古。有人说,60后艺术家们是艺术界的中间力量,有着承上启下的职责,也有人说他们是嘲讽的、戏谑的、直接的。的确,这代人有着五十年代的人的沉重,但不同于七八十年代的人的轻松游戏的心理。
  萧昱的作品大多涉及当代社会生存处境等人文主义议题,而他本人却不喜欢被分门归类,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而他做的只是把自己眼中的艺术展示给大家。
  不得不说,与萧昱的对话是极具跳跃性的,他有轻微的社交恐惧症,时常会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信马由缰地说着自己的想法,但不经意的某一句话却会引发听者一系列的思考——他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拥有自己的世界,更可以带你一起开启一个全新的思维世界。正如偌大的展厅中两件被高高悬在顶层楼板的竹器,由顶端垂直而下,近乎触及地面的。随着观展者走动而带动周围气流变化,让这一大一小的竹器开始进行缓慢旋转,带着观众进入到一个时静时动的时空。“慢”似乎成为了萧昱近些年更为欣赏的生活态度。面对如今时代的快速发展,萧昱感叹:“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不能着急做任何的判断,你需要先把汗毛孔打开,然后再去感受。艺术的好处就是可以阶段性的做出判断,在经过实践和总结后,以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此次展览的作品数量不多,这也是萧昱力求给每一件作品提供充足的观赏空间而有意为之。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之一,萧昱早期的作品以一系列颠覆物种遗传学的人工嫁接的动物标本为主。1999年,萧昱以死去的动物残肢作为原始材料所拼合出的《Ruan》,后又以各种动物干制标本,做成“咬——有时一起咬,有时互相咬”的装置作品等,以至于人们对于萧昱的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似乎都与“暴力美学”和“嗜血异端”等充满刺激想象的语汇挂钩,萧昱甚至被认为是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个另类,但他一直以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独立存在着。
  2010年后,他的创作风格开始转变,具有文人气质的“竹子”逐渐成为了萧昱作品中被广泛使用的材料。自古以来,“竹子”在很多的文人墨客笔下被赋予了很多特性,人们对竹子的固有认知让这种植物自身就带有强烈的东方美学气质,于是,如何在“竹子”的特定文化意涵中将其解放成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事情。而萧昱选择“竹子”这种材料似乎蕴藏他一种极具野心的选择,成为他逃避“主流竹子”的一次大胆尝试。
  在萧昱的作品中,这些竹子被切割、扭曲、翻转,以一种完全陌生的形式重新进入人们的瞳孔中,某种意义上,“被剖开的竹”这一视觉形象似乎成为了艺术家自身的投射。在此次展览中,他更是将竹子这种材料转换为铸铜,外加混凝土的介入,将竹子的物理形态剔除,只保留其视觉形态,使得竹看似为竹,实则为铜。这个创新的尝试拓展了萧昱作为艺术家的创作语言,除了他内在想要诉说的主题以外,外界材质的介入以及表现语言的变化都在拓宽“竹子”原有的概念。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在看过此次展览后,觉得萧昱是一个十分睿智的人,并表示他在本次展览中感觉到了惊喜。他本以为这次展览是萧昱将长沙展出的作品照搬过来,没想到萧昱将原来的作品做了创新,由原初的竹子转换成了铜制材料,这就有了其独特性,本身的内涵也就发生了变化。还有很多观众在看过展览后也感觉到,萧昱的作品包含了强烈的内在张力,能让人静下来去思考。
  展览开幕现场,萧昱被一群朋友拥簇着,他介绍着自己的作品,忙着合影拍照。在人群之中的萧昱没有了一个人述说时的自在感觉,也许一个艺术家本身就有一个孤独的灵魂,社交的外衣是他的需要,扒开外衣的自我已经附着在作品上了。


在萧昱的作品中,这些竹子被切割、扭曲、翻转,以一种完全陌生的形式重新进入人们的瞳孔中
  

肃昱

出生年份:1965年

地域:内蒙古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主要创作手段:装置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萧昱

Q:创作时有遇到过瓶颈吗?


  A:这次创作还是比较顺利的。我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比如说我有了一个想法都会放一两年,如果事后还觉得比较好,我就会做,想做“竹子”系列作品差不多有十年了。关于这个材料,我一直是很谨慎地在使用。我习惯于在事后检视自己的东西,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我都会脸红。

Q:你是说回忆自己的作品脸红吗?


  A:就是看自己的一切,包括作品,生活,事情处理的方式等等。脸红就会警惕,就会有脸红之后的矫正反思。我觉得,精神病才不会反思的吧。精神病可能就是自始至终的感官系统都是开放的,他有自己的各种猜测。他的那种反思和逻辑不符合现有的社会框架里面的。

Q:此次作品增加了“铸铜”这个材料元素,你在选择材料方面有什么用意?


  A:材料不是我最终的目的,因为材料本身就包含很多传统的概念,不需要我去挖掘,我只负责展示出来。这次铸铜的选择,只是材料的改变,它依然是竹子的形状,但我也不是为了表现竹子,而是表达感受。感知系统是人活着的基础,生活的本质就是感知,所以我很强调视觉。艺术家还是应该建筑自己的语言系统。而我是需要自己不断地搭建一个自己的世界。

Q:你所说的视觉引起的感知和自身的理性思考会产生什么微妙的关系?


  A:我们活在世界上,与一草一木一样,都是通过感官系统去进行交流,收集了一定的信息之后才会进行理性的处理,形成思考。思考就是控制自己,控制活生生的人。人类会去划分高智商动物和低智商动物,我觉得这个想法挺恶心的,因为忽略了灵魂。但我们在感知世界的同时肯定也是需要理性的,理性是控制自己不要跑偏,别疯狂。理性是一种人类的武装,武装太多了以后就忘了自己是谁。近代人类进入文明史的时候,过多的强调了科技发展,一方面科技和思辨作为理性武装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武装了我们的思想。

Q:从小就喜欢不停地思考吗?还是从事了艺术创作后才培养起思考的习惯?


  A:从小到大,我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个边缘人,我比较害羞,有点轻微的社交恐惧症。有聚会的时候,通常我是一个人的狂欢;开会的时候,我也是坐在角落的那一个人。我不太喜欢受人瞩目,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不自信,而是好像生下来就这样子,天生不爱领跑。所以搞艺术也是如此,我喜欢自己一个人去想,我的思考是持续的,不会停止。而且我发现自己很难跟别人广泛的沟通。所以,我发现最可靠的还是自己的感官。因为人们对世界的终极看法就是从出生到死亡,这没什么可讨论的。所以,人们生活之所以有趣就是因为有一些特殊的看法才会变得有趣。
  

90's李爽:讲一个“直男”的故事

张禹 莫兰


  初春的北京草场地艺术区,红砖瓦房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目。90后艺术家李爽的作品被列入2018第二届画廊周的展览“制性造别”之一,在泰康艺术空间展出。作为参加画廊周北京为数不多的90后艺术家,李爽这位年轻的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想法,会给观者带来怎样不同于前辈艺术家们的思维风暴体验让我很好奇。
  李爽展出的主要作品是一篇影像构思,而整个影像作品当中的主角则是一双经过后期制作构成的、没有性别的动画的脚。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李爽偶然听到的一个有关网上淘宝购物趣闻,这是一个保守的“直男”的故事:这个男生刚开始从事一份在女性袜店做淘宝客服的工作,店长让他故意变声,变成女性的声音进行营销,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男性顾客而赚取更多的利润。网店老板告诉男店员,从现在开始你没有性别了。
  当我们和淘宝客服说话时,總是认为“ta”是一个女孩,因为他们会在措辞中使用甜美的语调和可爱的表情。李爽听后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她的影片以互联网、袜子为媒介隐射出女性与当下社会关系的主题。比如中国古代的裹脚,全球当代化女性的高跟鞋和松糕鞋,互联网上自制的恋足癖视频等。
  当人们谈论“劳动力女性化”时通常指的只是职场上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但现在这个概念已经不仅仅在于人数,更在于工作的性质的变化。共享经济入侵传统意义上家庭主妇的工作(烹饪,清洁,甚至情感劳动等),而且全球范围内的“女性机器人(fembot)”(苹果的Sift,亚马逊的Alexa,微软的Cortana等)也呈上升趋势。高科技也离不开利用女性气质来进行营销。
  中西两性问题有较大的区分,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李爽认为,女性应该积极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并敢于发声,辩证地看传统的“男耕女织”及当下的家庭关系及社会劳动工作分工模式。其实她的成长环境和一般家庭的生活模式一样母亲负责照顾一家人生活起居琐事的“情感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外出上班。后来到国外上学,她开始发现传媒、性别研究等都是以西方系统为出发点的,而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跳出西方中心的框架。
  李爽的专业是传媒研究,曾经的梦想是想成为传媒专业研究人员。“后来我发现,理论跟实践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的,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亲身验证并批判理论。”
  如何表达她的观念?李爽更偏向于通过大众媒介,这是她的艺术停靠点,希望通过大众媒介这一更普遍的科技手段来更多地展现她的思维,因为艺术家的观念真正通过作品传达出来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在表达自己艺术想法的路上,作为90后的李爽仿佛有一份艺术老者的唏嘘姿态,“我的想法能通过我的作品传达出来两分我就很开心了。”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李爽

Q:你认为这些科技手段是如何和艺术结合在一起进行表达的昵?


  A: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金杜艺术中心Amalia Ulman的作品,她之前在ins上面是一个网红,我很喜欢她的作品。这一类作品是我喜欢的,也是我从中受到启发的,就是想通过这种社交媒体或者大众媒体来表达在学术论文中的内容,就是那些难以表达的内容,也是想让他们有一个更广的受众。

Q:有沒有自己比较喜欢的艺术家?


  A:有啊,我比较喜欢小野洋子。听朋友说有一次万圣节的party,每个人打扮成一个不能被别人认出来的艺术家,在场所有亚洲女性都打扮成小野洋子。我很喜欢她的那本书《葡萄柚》,因为她那本书是60年代出的,用了很多启示性的语句,就能给人很多想象性的空间,我把她当时的技术给改编了,比如在谷歌地图上穿过海洋啊等等,都很有意思。

Q:你对传统艺术怎么看?


  A:我不是很喜欢传统艺术,也没有非常了解。我妈妈现在非常喜欢绘画,时不时地还会跟我交流,但我真的是不怎么感兴趣,我小时候也学过一段时间绘画,当时老师想仿效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让我画了一个月小鸡,然后我就打死都不想再画了(笑)。
  

李爽

出生年份:1990年

地域:福建

毕业院校:纽约大学硕士

主要创作手段:媒介、社会与艺术结合


  

画廊周赏艺图


  画廊周北京为观众精心设计了观展路线

40's保罗·麦卡锡


  美国当代艺术大师保罗·麦卡锡的中国首次个展在木木美术馆举办。生于1945年的麦卡锡一直用他充满实验精神的艺术实践审视着传统艺术表达的缺失之处,对当代文化,尤其是充斥在美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和主流媒体价值观的黑暗面进行着曝光。
  


  

50's朱金石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于3月10日推出艺术家朱金石个展。第一空间将展出艺术家大型宣纸装置作品“时间的船”,气势恢宏,举重若轻,凝聚了艺术家从1988年以来装置艺术探索的简朴用心。第二空间的“拒绝河流”则精选了朱金石1980年代初到今天的抽象绘画艺术,尤其突显他近十年独领潮流的“厚绘画”。

70's谢南星:“香料”日记


  7件作品,4张草图,“谢南星:香料”个展贯穿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甬道、长廊和中展厅,展出艺术家近两年创作的油画新作,绘画则被置于为与艺术家作品意图相呼应而涂成绿色的展墙之上。“有一点像‘牙膏绿’。”谢南星说。有一次去到马德里,他特地前往威尼斯学院美术馆逛了逛,发觉威尼斯港口贸易的历史很有意思,比如十五世纪末期,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将自己发现的实为美洲的大陆误称为“印度”,而某种不知名的加勒比树皮则被误认为来自印度的“香料”桂皮。因此,谢南星的新作品也以“香料”为题,“我觉得我可以把‘香料’提出来,把‘贸易’省掉,意思还是跟交换有关系。”
  正如“香料”这一展览名称所预示的那样,展览中一系列仅以编号区分的同名画作不仅揭示艺术家两年来对古典油画的观察与思索,更试图复现其自身对西方艺术史带有个人色彩的误读。谢南星不否认这种个人色彩,并且故意将其放大,“因为西方古典绘画只有在读书的时候你才学过、接触过,但是我经过那么多年的艺术创作,回头来看这个话题时候,我可能有一些别的认识,所以就看到很多误解或者偏见,我觉得对于艺术来讲是合理的。”
  四川美院版画专业出身,谢南星画画的方式和“正规”读油画出身的画家不太一样,有80%的工作量都是在解决创作步骤上的各种难题,因此,他算是一个低产的艺术家。90年代谢南星的创作以人物作品为主,从中可以捕捉一些现实生活的痕迹,进入2000年之后,他的画风开始有了明显的转向,更接近抽象风格。他还对心理学颇有兴趣,往往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把这些画面改变成各种与心理密切相关的记忆。
  “其实我的画都是一种印象,这个印象没有太多具体指向,作品本身也没有太多具体指向。但是我看美术馆展览就像看电影一样,可以看到很多别的东西,比如说作品里的一些欲望或者是时间或者是形式。我觉得反而是从情境上认识到了美术馆的作品在我们印象中的作用,然后回来以后我希望有一种探讨这组话题,其实总体来讲就是有一点像旅行的日记。”
  


  

谢楠星

出生年份:1970年

地域:重庆

毕业院校: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

主要创作手段:油画


  


  

80's张玥:“唱”一曲山鹰之歌


  “艺术家张玥,以自身的经历作为开端,全身心投入到社会调查和反思之中,时有冒险勇气之为,见证既重要又常为人们忽略的事件,并以多媒体的方式使得观众分享其充满能量和批评精神的表达。展览的布置方式也生动独特,出人意表,有别于传统画廊的规范。这显示了画廊,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密切而有创意的合作,勘为成功的示范。”本次画廊周北京学术组委会委员、罗马意大利国立二十一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艺术总监侯瀚如谈到——2018画廊周北京最佳展览奖颁给了张玥的“山鹰之歌”。
  此次展览主要展出艺术家2016-2017年间做的项目,以文献与档案的形式完成。其中包括两部分线索:一是围绕“枪”展开,一是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相关。从2013年开始,张玥调查、研究、组织了一系列与枪械有关的作品。过去,这些并不熟悉的领域,只存在于各色文件中,人们要翻阅大量的专业书籍和相关小说、电影,才能端详一二。如今,只需打开互联网,就能找到副本和各种信息。张玥采访了各种人物,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如各地靶场的射击体验,退伍军人的实战经历,刑事罪犯的新闻案件,各地记载的不同年代的持枪证,民间称谓和暗语形成的地下黑话。
  自2014年在杨画廊举办个展“不明真相”之后,张玥这个80后艺术家受到了颇多关注——他有一段特殊的经历:曾在济南监狱服刑。2002年入狱前,他学过散打、绘画。在监狱里度过4年混乱、痛苦的日子后,重见天日的张玥决定“做点艺术”。后来张玥以连环画的方式创作了《囚徒健身》,以一个囚徒健身的形象传播非器械健身的方法,以及从各种影视和书籍中收集到的野外生存技能、格斗方法等等。
  

张玥

出生年份:1985年

地域:山东济南

主要创作手段:油画、素描、装置等

其他文献
张扬  本刊时装编辑编辑手记:  由无数杰出的21世纪新女性掌镜,Miu Miu备受关注且倾心制作的短片系列“女人的故事”,到本季已经讲述到第15部。对女人而言,故事始于清晨的梳妆,服饰搭配在精致的Miu Miu女人与世界沟通的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全新影片中,描绘了一名年轻女子感性地生活,它提醒着伤痕就是我们的故事。数十年后,当她回到这间公寓,阳光透过窗户洒满屋子,记忆又如潮水般涌回。在2018春
期刊
大三针被称为经典永不过时的款式,因为简单简洁的表盘,而感受到时间的本真和美好。回顾历史,大三针手表是由小三针发展来的,小三针是时针和分针在一个轴上运动,秒针在一个小表盘上运动。而大三针则是时、分、秒三针共享于一个圆点。如今,大三针虽然普遍,但是各个腕表品牌都不断在大三针手表上加入创意元素,让其更具品牌标志性和独特性。大三针看似普通读时非常高效清晰  “大三针”腕表,顾名思义,即为时、分、秒三针共享
期刊
色彩擁有绝对自由的灵魂  Alexander McQueen 2018年春夏女装系列,灵感就来自于大迪克斯特(Great Dixter),是英国花园的集大成者,其中自由生长的花卉植物,曲径通幽的花坛小径还有五彩缤纷的艳丽花朵,它们杂而不乱,生机盎然。本季的女装打扮糅合过去与现在,同时也留意身边的自然世界,拥抱大自然的治疗力量与对未来的盼望。  本季春夏系列解构风格的华达呢风衣缀以玫瑰花蕾丝质提花,
期刊
“罗马1950-1965”艺术展3月23日在荣宅揭幕展览海报起源派形式派  早春二月,春風和煦。作为一个混迹时尚圈的艺术爱好者,一直关注时尚品牌在艺术领域的风吹草动,于3月23日在荣宅揭幕的“罗马1950-1965”艺术展,特别引起我的兴趣。此次展出的36件艺术品全部由Prada基金会托管。自1993年创立以来,该基金会便着重于管理和收藏意大利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作为听Pradd基金会项目总监A
期刊
高能预警:这是一篇男士护肤专题!毒蛇  所谓的蛇毒成分当然是没有毒性的,它的功效主要是抗衰老和除皱。  NO.1蛇毒麻痹你的神经治愈你的细纹  “蛇毒”并不是真正的蛇毒素,而是瑞士顶级生物科技成分:类蛇毒血清蛋白样肽,这是一种高度模拟蛇毒素活性的肽分子,作用在人脸上能够强效抑制肌肉收缩,从而直接迅速地减少皱纹、淡化皮肤褶皱(对法令纹也很有效)。主要成分是毒性蛋白质和多肽类物质,另外还含有一些小分子
期刊
手持款戴森吸尘器为家居生活,提供了更加简单便捷的生活方式詹姆斯戴森(右)与其长子杰克·戴森(左)戴森首席工程师及戴森灯发明者杰克戴森(JaKe Dyson)家居环境中曾经的家具“死角”,也可以轻松搞定  Jake Dyson先生在戴森Cyclone V10TM无绳吸尘器的发布会上,在偌大的舞台上展示了戴森Cyclone V10TM的魔力,有一点像每一年苹果公司的发布会,让科技迷们大饱眼福。但作为新
期刊
瓦尔特·朗格信念的体现1815“HOmage to Walter Lange”将作慈善拍卖  日内瓦富艺斯(Phillips)与Bacs&Russo拍卖行将于2018年5月13日下午6时至9时在日内瓦La Reserve酒店中年度春季拍卖会上拍卖一款举世无双的表款——精钢制作、配备黑色珐琅表盘、举世无双的1815“Homage to walterLange"纪念瓦尔特·朗格特别版腕表。拍卖官将由著
期刊
1  2018年3月30日,“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举办。此次盛典由凤凰卫视、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媒体集团策划发起,联同海内外最富影响力的十余家华文媒体及清华大学共同主办,邀请到德高望重的科学泰斗,中国骄傲的体育健儿,厚积薄发的明星导演,华人参政议政的杰出代表,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先人物以及中国足球冉冉升起的新星们齐聚北京,在新清华学堂的舞台上讲述最具中
期刊
《田橫五百士》1928-1930年197×349cm油彩布本徐悲鸿纪念馆藏《会师东京》1943年113×217cm水墨设色纸本横轴徐悲鸿纪念馆藏《船夫》1936年141×364cm水墨设色纸本横幅徐悲鸿纪念馆藏男人体(正坐)1924年32×49cm纸本素描徐悲鸿纪念馆藏课子图徐达章纸本设色81×51.5cm清徐悲鸿纪念馆藏五言对联徐悲鸿纸本墨笔111×26cm1935年徐悲鸿纪念馆《自画像》192
期刊
董慧物质狂的精神世界  她为她自己码字,如果她自己不看,她也就不写啦。这是她的秘密战斗,在文字中她按照自己想象的样子重生。如果她将这种想象化为现实,那她也将喜欢她字的人带入了一种未知的现实。这是支撑她每周写这个专栏的信念。  看见了生活中的袁泉,拖着我妈去菜场买菜几乎同款,带轱辘的车去菜场买菜,虽说卸下了“唐晶”金领的高级感着装和精致妆容,但是还是对其的状态心生向往。所谓都是“高级感”,只不过表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