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一上教材中两类错别字选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一年级上册教材要求会认会写的字中,有一些字常被小学生搞错。对这些错别字,很多老师纠正的方法主要是反复强调读音、机械摹写、死记硬背。这些教法有一定效果,却耗时费力太多,教学成本太高,师生辛苦不说,还有不少学生由此产生了厌学情绪。如何简捷而有效地纠正错别字呢?我们的体会是:遵循汉字构形规律和心理认识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因为这是“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李传银《普通心理学》)”。意义识记用于汉字教学,就是根据汉字科学,弄清并依照汉字本身的内在联系来学习和识记。汉字构形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因义(音)构形又据形表义。错别字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时过于重视字音而忽略了字的形义解析——这是表音文字的教法,不适合表意文字。汉字教学不仅要教字音,更应该讲清楚汉字的形义关系,使学生在理解中识记。
  这些常见的错别字,归纳起来多为同音异形字和形近字。本文根据教学经验,从形义的角度选析这两类中的几组字,供老师们参考与运用。
  一、同音异形字
  指字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字。这类字因音同的干扰而使学生搞混了字的形义。纠正的关键是弄清楚字的形义关系。
  1.目—木,音mù
  “目”,金文“”,以描摹的人眼来表示眼睛。后来写成“目”,眼珠线条变为中间两横。“目”在合体字中作偏旁大多表示眼睛或眼的动作,如“眼睛”“看”,“睡”用上眼皮下垂表示睡觉。
  “木”,金文“”,以描摹的树形表示树木。后来写成“木”,上部树枝写成了一横,下部树根写作撇、捺。“木”在合体字中作偏旁主要表示木本植物、木材,如“林、森、桌、桥、杏”。
  讲清两字的形义关系,再结合它们的构字作用来增强理解,学生就容易分清二字了。
  2.工—公,音ɡōnɡ
  “工”,甲骨文“”像古代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曲尺,后来把下部方形简写成一横为“”。本义是矩,即曲尺,引申指各种工具。工具是人用的,引申指手持工具的人,如“工人”“能工巧匠”。也引申为手工劳动,如“做手工”。
  “公”,甲骨文“”是會意字,下部“”是器皿,上部“”用两条相背的曲线表示分开之意,楷书写作“八”,所以“八”作偏旁的字多表示分开。“八”在器皿上,意为公平分配器皿里的东西。小篆写作“”,把“”写成“厶(sī)”形。“公”的本义是平分,引申为公平无私。既然无私,就不是个人的,由此引申指大家共同的、国家的,如“公园”“公交车”“公务”。在古代,“公”也指爵位的第一等,即公、侯、伯、子、男。由爵位引申为对男子的尊称,如“包公”“诸公”。由此引申指雄性禽兽,如“公鸡”“公牛”。
  教师辨析清楚了二字的形义、引申义,还应让学生做些加强理解的练习。比如设计填空题: ①(公)园 ②(工)人 ③(公)鸡 ④(工)厂
  3.他—她—它,音tā
  “它”,甲骨文作“”,是蛇的形象和初文(最早写法),后来蛇身、蛇尾演变成“匕”形,蛇头演变成“宀”形,这个“宀”与房屋无关。“它”的本义是蛇。后来假借作代词,表示别的、其他的。现在专用来指称事物,不指人。由于“它”多用作了代词,小篆就加虫旁造了“蛇”字。
  “他”,本是“佗(tuó)”字,从亻,它声。古文字的“它”常讹变为“也”,于是有了“他”字。后来“佗”废而“他”行,现在规范音为tā。右旁“也”因不能表音而成为记号。
  “她”,20世纪初,为了在书面上区别第三人称代词指代的性别,就用“他”表男性,造女旁“她”表女性。
  填空练习:①(他)是我爸爸 ②这杯水你喝了(它) ③(她)是我姥姥
  4.升—生,音shēnɡ
  “升”,金文“”像盛有东西(字中的一点)的斗,表示这是量粮食的器具。字形在秦汉时期经隶书“--”演变,一点与斗柄连成了一横。本义是一种量器。引申为容量单位,如“一升米”。量粮食时有向上升举的动作,又引申为由低向上移动,如“升起”“升国旗”。
  “生”,甲骨文“”像草木刚长出土之形,一横表示地面。金文“”下部写作“土”,意思明显。隶书演变为“生”。本义指草木刚长出土,如“春风吹又生”。由于世界万物中草的生命力最顽强,古人希望家族成员都像草一样,顽强生长,使家族绵延不绝,于是把“生”与人的“命”联系在一起,称作“生命”。草木长出地面,引申泛指出生,生育;也引申泛指产生,发生,如“生病”“生气”“无中生有”。由刚长出又引申为不成熟,如“生瓜”。由不熟转指生疏,陌生,如“生字”“生人”。读书求学的多是儿童和青年,由不成熟又引申指读书人,如“学生”“先生”。
  填空练习:①(升)旗仪式 ②我(生)病了 ③(生)长 ④月亮(升)起来了 ⑤夹(生)饭
  5.进—近,音jìn
  “进”“近”二字,不仅音同,构字方法也相同:都是形声字,都用意符“辶”表示走路,“进”的本义是向前移动,“近”的本义是空间距离短,与走路距离有关。不同在音符,一个用“井”,一个用“斤”,但都与字义无关。如何辨析二字呢?主要讲好“进”字,学生会认会用“进”了,“近”也就能区分了。“进”的繁体“進”,会意字,隹(zhuī)是鸟(《说文》认为是短尾巴鸟,不确),鸟走路只前行不后退,所以用来表示前进。由前进引申为从外进到内,如“进门”“放进去”。简体字“进”产生于明朝,用“井”代替“隹”。
  填空练习:
  ① (近)视眼 ②(进)教室 ③有(进)步 ④远(近)闻名
  “又、右(左)、友、有”等字也是一组易错字,《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2017年第10期《统编本一年级教材生字系统选析》一文中对这四字做过系统解析,请参阅。
  二、形近字   形近字指字形相近的字。这类字因字形近似而使學生弄混用错。教学这类字,更要讲清楚字的形义关系。
  1.鸟—乌
  小篆的“鸟”写作“”,“乌”写作“”,都是鸟形,几乎一样,到楷书也几乎一样。二字区别在“鸟”头部多了一点,这是“鸟”的眼睛。乌鸦也有眼睛为何不点出?原来,乌鸦浑身黑色,黑眼珠不明显,所以不加这个点以表示“乌”字。联系动物特点解析“鸟、乌”这“一点”的意思,可使学生体会到汉字构形的智慧,激发识字的兴趣,识字效率也随之提高。
  2.手—毛
  二字的前三画相同,第四画不同:“手”的竖钩向左,“毛”的竖弯钩朝右,这一差别造成了学生的读错和写混。如果学生对这二字有形象的理解和比较,就容易区分了。“手”的金文“”像手伸出五指之形,向左下延伸的是小臂,后经汉隶“ - ”演变成楷书“”,最后一笔变成竖钩。再结合“扌”理解:“扌”是“手”作左旁的变形,所以“挂”“扫”等字都与手有关,“扌”的竖钩就是“手”的竖钩。“毛”的金文“”像兽毛形,向右下延出的是毛杆毛根,后经汉隶“-”演变成楷书“毛”,最后一笔变成竖弯钩。“毛”本指兽毛,后来引申也指人毛、禽毛,如“汗毛”“鸟毛”。
  3.几—儿
  “几”“儿”都是要求会写的字。两字的微小差别在“几”顶部有短横相接,“儿”没有。纠正的方法是,要讲清楚“几”字为何要有这一短横。甲骨文“”,音jī,像当今茶几的矮桌,有桌面和两边的桌腿。上古(先秦两汉)时期没有桌椅,古人习惯席地而坐,几是用来倚靠休息的器具。后来引申指放置物件的小桌子(大桌子叫“案”),如“茶几”“窗明几净”。此字演变到楷书写作“几”,左边的桌腿写成了竖撇,桌面和右边的桌腿连写成横折弯钩。所以,“几”上的短横是桌面,不能少,如果少了,几上就不能放东西了。“几”现在也做了不定数目“幾”的简化字,音jǐ,成同形字。如“几个”“几天”。
  “儿”的繁体字是“兒”,甲骨文作“”,像一个头大而囟门未合的小孩形。这个字比较难写,晚清时期,人们开始用《说文解字》中“人”的异体字“儿”(音rén)作“兒”的简化字,也就读ér了。“儿”的形、义已无关系,失去了字理,教师是否讲有关知识可以视学情而定。不过,学生理解了“几”的形音义关系,也就容易区分“儿”了。
  (金文伟:集美大学/张静婷、张薇:福建厦门市前埔北区小学/骆恭进:福建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具有应用型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巨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应用型创新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构建立体式、多元化课程体系、“项目 基地 企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团结协作的创新育人环境等途径提高高职学生的应用型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驱动 高职院校 应用型创新能力  为把我国建设成高水平的创新型国家,中共中央、国务院
统编本教材发下来后,发现部分课文还是人教版所采用过的老课文。老课文怎么教?现在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新鞋走老路”,部分教师仍然沿袭过去的教法,用过去的课件及教学设计来教学;一种是“力不从心”,很想有新的教法,但是却抓不准教学要点,用不好新教材。笔者担任六年级的教学,使用新教材差不多已有大半个学期,六年级上册的老课文有《草原》《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桥》等,如何教好老课文?让老课文散发她的语
阅读素养是学生为达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发展潜能以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它侧重于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书面信息的能力。阅读素养是学生面向未来的基础能力。阅读是通向更多知识的路径。只有掌握了阅读的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2011年版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青少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应届毕业研究生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了解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征和分析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阐述有效改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建议,从而引导艺术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提高毕业生就业意识,推动高校就业工作。  关键词: 艺术类研究生 就业指导 创业辅导 有效建议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艺考热”逐年升温,招生规模
【教材分析】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融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6小节诗按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诗歌易读易懂,节奏感强,韵脚整齐,富有韵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学情分析】  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朗读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正确、流利,但在通过朗读理解和体会作者情感方面还需要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教学目标】  1.正确
课标强调,教师是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教师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要能够依据学段目标、单元任务、文本特点、真实学情重新审视教材,在深刻理解语文课程性质的前提下,使教材真正成为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载体,实现用教材教语文。要想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为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目标服务,教师可对现有教学内容增、删、改、换乃至重构。  一、教学内容重构的重要依据  1.突出学科性
课堂上,教师经常会这样问学生:“根据课文题目猜猜看,你觉得这篇文章会写些什么? ”这就是在进行预测。预测策略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对故事的结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文章的观点等多方面进行猜想和验证。在整本书阅读课程的指导中使用预测策略,会使课堂充满生趣,学生读有兴趣,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品质。  一、导读伊始,预测激活儿童的阅读期待  德国接受美学创始者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理论,初读
當下,群文阅读、主题阅读以及单元整组阅读,越来越得到众多老师的认可。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时,由一篇课文带一篇拓展文章,发展到带两篇、三篇,乃至多篇,以进行整组教学。意在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以期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阅读更多文本,“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形成语文素养。前不久,认真观察了一位教师执教的群组教学课。教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组“尊严”为主题,以导读课文《尊严》为核心,拓展了
一   冰凌倒悬在屋檐下,刺亮刺亮。   满崽在屋坪里堆着雪人,不时望望冰凌,冻红的脸似氤氲着一个个疑问,对这栋苍老的老木屋也不确定起来。他脑里朦朦胧胧地进行着手头的活儿,双手通红,口嘘冷气,将一个圆圆的脑袋状的小雪球安放在大雪球之上,一个雪人就初具雏形了。   老木屋左边厢房的木窗又发出吱呀呻吟,那木窗是虚掩的,伸出了大闺女粗糙的手掌,将窗棂拉开了一些——房里黑压压露着几个脑袋。二崽、三崽
摘要 对PowerPoint课件中应用触发器来控制2个(或2个以上)动画对象进行研究与实践,旨在使同类课件在今后的制作更趋于完美。  关键词 PowerPoint课件;触发器;多个被控对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22-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