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_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从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环境教育意识四个方面设计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浙江师范大学师范生的环境意识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方面体现出专业上的不平衡性;在环境态度上,各专业师范生表现较为均衡,并都表现出一定的环境代价意识;在环境行为方面,师范生对于一些环保活动的参与度不是很高,没有形成习惯,存在“态度超前、行为滞后”的现象;在环境教育上,师范生最乐意接受的环境教育方式是参与活动,其环境及环境教育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讲授、电视和图书。
  关键词: 师范生 环境意识 浙江师范大学
  
  环境意识是指人类在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时,是否将自身作为生态系统中一环来考虑,是一个人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生物物种之间关系的看法和态度[1]。公众环境意识是反映社会道德水准和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提高民族的环境意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自1990年首次进行调查以来,我国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调查的区域既有全国范围的,又有省市范围的;调查的对象既有一般公众,又有特定社会群体;调查的内容既有较单一的内容结构,又有涉及环境科学知识、忧患意识、环境法律意识、环境道德意识、自觉参与意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的结构;调查的方式既有早期的较单一的征答、问卷调查,又有后期的问卷调查、座谈和访问相结合的综合调查方式。
  目前,环境意识调查对象多集中在城市居民,针对学生的不多,并且多集中于中小学生。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其环境意识如何对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师范专业的学生,还肩负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重任,加强环境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2]。在浙江省内,浙江师范大学是最大的师范院校,校内开展的师范性专业种类齐全,为浙江省及其他地方输送了大量的教学人才。鉴于此,我们选择浙江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师范生的环境意识进行调查,希望借此了解师范生的环境意识现状和特点,为进一步改善师范生环境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一、调查过程与方式
  1.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包括内容设计和答题方式设计。
  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依据不同的专业和年级有所不同。根据专业与环境问题关联程度的不同,问卷中设置了专门是地理专业学生回答的问题;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大四学生有教育实习的经历,而专门设置了有关教育实习中环境教育的问题。虽然不同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同,但同为一张问卷,只是根据要求对问题进行选择性回答。
  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和环境教育意识四部分。
  (1)环境知识(10题):主要包括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大气环境、水体环境、白色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保护法规及环境保护知识等。
  (2)环境态度(4题):主要包括与环境问题有关的个人态度取向、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和对待环境保护的看法等。
  (3)环境行为(10题):主要指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实际行动。
  (4)环境教育意识(16题):师范生今后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角色,环境教育意识的调查是根据其特定的职业而设计的,主要包括自身接受的环境教育、计划进行的环境教育、开展的环境教育方式及获得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途径等。
  调查问卷的答题方式多样,根据所需得到的不同结果进行不同的题型设置,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排序题及主观题。
  2.调查对象的选择
  调查对象的选择根据学校开设的师范专业,对学校里的20个师范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各专业人数的多少,按20%左右进行抽样调查(除地理专业进行全部调查外)。而且在每个专业进行问卷发放时,尽量在不同的年级进行均匀发放。
  3.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问卷调查时间为2009年11月下旬。发放问卷的时段因各专业而有所不同。对有的专业,时段选在宿舍人数较多的晚上,对此专业事先了解被调查学生在宿舍的分布,按照性别比例,最后到宿舍发放并回收问卷。对有的专业,时段选在在教学楼上课的时间,对此专业事先了解被调查学生上课的时间和地点,对此专业发放时注意分散性和随机性。在进行问卷发放时提醒调查者注意本次调查的严肃性,要求实事求是地填写,主要以不署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辅以访问调查,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1056份,回收率88.0%;其中有效问卷938份,有效率88.8%。在有效问卷中,由于在师范院校中男女生人数差异本来就大,因而所发放的调查问卷男女生比例分别为29.2%和70.8%,数量上差异较大。在有效问卷中,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1.6%、26.1%、31.8%和20.5%。
  4.调查问卷的处理
  有效问卷的信息全部输入计算机后,使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分析处理,主要统计指标包括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数、得分率和频次等。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环境知识
  调查问卷中环境知識试题涵盖世界环境日、大气、水、动植物、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环境保护法规等内容。在调查问卷的第1题到第9题中,师范生的得分率不是很高,总分以9分计算,最大值9分,最小值2分,平均数6.5分,而且得分状况也因各题而有差异(见表1)。
  表1 师范生环境知识掌握的统计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师范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对于像“世界环境日”的题目,答对的同学只有47.3%,这说明大学生对于这类基本知识的掌握还不足,在这一方面有待加强,平时要多关注。特别是对于“生物多样性”的题目正确率只有12.4%,这说明大学生对于目前生物方面的知识大大欠缺。而对于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问题如噪声污染、富营养化等问题则了解得较多,正确率也较高。
  我们对本问卷中给出的22个与环境相关的名词师范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统计,师范生掌握的名词个数平均为17.52个,掌握个数多少的状况,由图1明显可见,有半数以上的同学至少掌握了20个名词,大部分同学掌握个数超过平均水平。若给定掌握一个名词为0.5分,则总分为11分,师范生的平均得分为8.76分。但师范生对不同名词及不同专业学生的掌握情况是不同的,统计结果见表2和图2。
  
  图1 师范生掌握名词个数的统计
  表2 师范生环境名词掌握的统计结果
  
  图2 不同专业学生对环境名词平均掌握的折线图
  由表2可知,大学生对于名词的掌握存在差异,对于“温室效应”、“酸雨”、“可持续发展”等名词的掌握较好,而相对一些专业化的名词及日常生活中不是经常接触的名词如“基因库”、“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的掌握率就不是很高。
  由图2可知,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也是不一致的,其中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掌握的环境知识得分率最高,平均达到19个,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而像计算机、心理学、美术等专业的学生对环境名词的掌握平均不是很高。
  由此可见,师范生对于一些有关环境的名词概念的掌握也不是很健全,同样存在着局限性,而且不同专业学生对环境名词掌握还存在不平衡性。
  2.环境态度
  在问卷中,共有四种相关题型,第1题是环境对人体健康的认识问题,后3题都是环境与个人经济或便捷冲突的两难问题。在个人经济与环境问题相冲突的问题中,学生大都表现出为了环境可以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在环境态度上,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在不同年级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差异。当问及“您认为家居环境的质量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吗?”时,选“基本上有很大影响”的占73%,选“有影响,但作用不大”的占24.7%,选“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的占2.3%。可知大多数师范生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问题上已有一定认识。当问及“如果为了处理污染物保护环境,需要向你家收一定的费用,你会……”时,选“不同意,认为那是政府的事”的占17.6%,选“同意”的占70.7%,选“不知道”的占11.6%。在问及“‘生态环境补偿’是指对损害(或保护)环境资源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达到激励保护资源环境的目的。对此措施,您认为……”时,选“应该”的占76.6%,选“不应该”的占14.6%,选“不知道”的占8.7%。当问及“现代生活迅速增加的汽车所排放出的烟尘污染与其所带来的迅速、快捷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时,选“不同意”的占75%,选“同意”的占16.6%,选“不知道”的占8.4%。从这三题中可看出师范生在两难问题上的抉择。
  3.环境行为
  为了了解师范生的实际环保行为,通过对日常一些常见的环境(非环境)行为参与状况的调查,测定师范生环境行为,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师范生环境保护参与行为的统计结果
  
  由表3可见,对于一些环保性的行为,选择参与的比例较大,但大多行为都不是经常性的,只是偶尔的,没有经常将环保行为付诸日常生活中。由此可见,师范生的环境保护行为有限,真正将环境保护行为作为一种习惯行为的比例不是很大。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环境保护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生中的形象,进而影响其环境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加强师范生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的养成非常紧迫。
  同时,我们对样本的环境保护参与行为与环境保护态度两部分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了师范生的环境保护行为和环境保护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即环境保护态度虽好,但环境保护行为相对滞后,表现出“意识超前,行为滞后”的现象。这说明要真正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性,促使学生环境保护行为的产生和习惯的养成,加强教育促使学生环境态度向环境行为的转化。
  4.环境教育意识
  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未来一代的环境素质,在不同的年龄段都要进行环境教育,从幼儿园、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直至大学阶段都不可避免,只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侧重点不同而已[4]。而作为师范生,进行环境教育就更为重要,因为这不仅影响到自身环境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更为重要的是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环境综合素质教育的效果。
  我们对问卷中师范生接受环境教育途径的统计结果(图3)表明,师范生最乐意接受的环境教育方式是参与活动。而他们的环境及环境教育方面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老师讲授、电视和图书。对大四地理学生而言,在所学的专业课中,对个人环境教育影响最深的前几门科目依次是:环境地学、中国地理和气候气象学。
  
  图3 师范生最乐意接受的环境教育状况统计
  师范生今后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角色,而目前我国中学采取渗透式的环境教育,因而每位师范生都是潜在的环境教育者,因此其环境教育意愿度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今后环境教育开展的成功与否。我们对样本进行统计,结果见表4。从中可知,师范生对于环境教育的意愿度较高,59.7%同学表示会参与环境教育的活动,只有少部分同学不愿参与。但在环境教育的自我效能感方面,只有少部分同学很有把握,而多数同学则没有把握甚至没想过。
  表4 师范生环境教育意愿度与自我效能感的统计结果
  
  
  我们还对样本中学生环境教育技能能力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5。从表中的前三项的选项可知,师范生对于开展环境教育的能力大部分都处于中等水平,初步具备环境教育技能能力。大多数同学希望通过“从大自然中体会”来进行环境教育。就自身开展的环境教育的科研活动而言,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涉及,表明在深一层次上开展环境教育研究的人数有限。
  表5 师范生环境教育技能能力的统计结果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通过对师范生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主要可以得到以下几条结论。
  (1)师范生对环境知识的总体掌握按赋值法可得其平均分为7.63分(总分为10分),但对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师范生对环境知识的局限上,以及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环境知识的多少而表现出存在的不平衡性。
  (2)在环境态度上,大多数师范生对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识正确,而且在环境问题与个人经济或便捷冲突时,大部分人都会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而选择保护环境。在这一方面,在不同专业及年级之间不像环境知识一样存有不平衡性。
  (3)在环境行为方面,师范生对于一些环保活动的参与不是很高,有的即使参与,也只是偶尔的,是一种非习惯性行为。环境保护态度与环境保护行为之间的对比研究,还表明这两者间存在着差异,存在“态度超前、行为滞后”的现象。
  (4)在环境教育上,师范生最乐意接受的环境教育方式是参与活动,其环境及环境教育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老师讲授、电视和图书。就地理专业学生而言,主要来源于环境地学、中国地理和气候气象学。他们的环境教育意愿度較高,但环境教育的自我效能感和技能能力不高,有碍于环境教育开展的质量。
  2.建议
  为提高师范生的环境意识,提高环境综合素质,增长其环境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根据调查结果所显示的问题,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1)针对目前大学生掌握环境知识的程度,同时还存在着局限性和不平衡性,而根据目前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的情况采取渗透式的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有良好的环境知识。因此,应在师范院校将环境教育课程普及各个师范专业,即不再仅仅是针对于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等专业开设,而应扩大到整个校园中,将环境知识系统课程作为一门通识课来开展。这样可以让广大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增加环境知识。
  (2)针对目前师范生“态度超前、行为滞后”的现象,高师院校应根据教育教学规律,促使这些环境态度转化为实际的环境保护行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应在校园里多举办些社会公益活动,尽量为这些同学创造一些开展环保活动的平台,能有机会将自己的意愿付诸于实践,这样在学校里多次实践以后,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在日后有所受用。
  (3)在学校加大对环境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调查,师范生环境知识主要来源于老师讲授、电视和图书,主要都源自于学校,掌握环境知识的程度与学校的文化氛围有着一定的联系,因而应多在学校开展此类宣传,而且最好以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方式,即参与活动的形式开展,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例如,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纪念日的前后宣传一些科普知识,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些节日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就地理专业的同学而言,对于是环境知识主要来源的科目,可将一些选修课设置成必修课(环境教育学、环境监测等),以加强地理师范生的环境知识。
  (4)针对师范生环境教育意愿度高,但环境教育自我效能感和技能能力不足的现象,应在高师院校加强对师范生环境教育技能的培养。特别对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教育途径方面更是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例如“从大自然中体会”。
  同时,学校应不仅要求师范生在学校要学习环境教育技能,在教育实习环节更是要加强师范生环境教育的能力,使他们通过该段时间的实习,将自己环境教育技能付诸实践,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及纠正下,找出开展环境教育时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样回校后就有明确的目标,可以利用大学里丰富的资源,对此加以补充,为日后在长期教育中进行渗透式环境教育铺好基石,做足准备。
  
  参考文献:
  [1]骆玉霞.关于环境意识的经济分析[J].环境保护,1998,(8):29-30.
  [2]陶文娣,王全,王瑾芳等.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130-134.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项目“环境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现实模型——以浙江师大为例”(项目号:Y201016520)的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摘 要: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位于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不仅是明孝陵本身,其周边的环境也处处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皇权的至高无上。明孝陵的选址注重风水,建筑规模宏大、建筑物精美,周围环境优美、植物繁茂。植物景观作为明孝陵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于细微之处常年守护着这座伟大的陵寝,在将帝王的皇权推向顶峰的同时也展示出了当时人民的智慧。  关键词: 明孝陵 周边环境 皇权 中
期刊
摘 要: 本文介绍了非结构性教育交流活动的评估工具设计的必要性,以香港城市大学与广东工业大学社工系师生的教育交流活动为例,探讨了非结构性教育交流活动评估工具设计的方法问题,在形式上、内容上、评估时机总结了这类评估的经验。  关键词: 非结构性 教育交流活动 评估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有关的教育活动也愈发增加,特别是一些并非正式的交流活动越来越多。如何检视这些教育交流活动的效果,以期更好地
期刊
摘 要: 将战略管理思想导入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能使学生社团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在战略的高度上对社团进行管理,提高社团的核心竞争力。要将战略管理思想导入社团建设,应明确社团的愿景,通过社团SWOT分析,确定战略思想和战略方案。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 战略管理思想 战略方案    高校学生社团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也是
期刊
摘 要: 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突破。作者以《金蝉脱壳》课的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优点。  关键词: 《金蝉脱壳》 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辅助功能    上完《金蝉脱壳》一课,我走出教室,艳阳正当时,意外地收获了学生紧紧相随的快乐,当时的心情如阳光般灿烂。随着与学生的交流,我心中豁然开朗,仿佛有另一轮太阳在心中冉冉升起,那就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的教学
期刊
摘 要: 作者通过课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记录了在教学中的过程和思考,阐述了如何在新课程下开放课堂,使学生个性地学习。  关键词: 《晏子使楚》 课堂案例 过程思辨 开放创新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倡导个性化的学习,只有这样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我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以学生为
期刊
摘 要: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广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学生社团受其自身性质影响,不能简单照搬普通本科高校的社团管理模式,而需要运用特殊的引导和管理方式,才能确保其健康发展。分析和研究优化独立学院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独立学院学生社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管理的思路等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学生社
期刊
摘 要: 要有效达到家园同步共育,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使幼儿园与家庭建立一种合作、对话、互补的关系,在双向互动中,逐步唤醒家长的主体意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水平,真正携手共同承担教育幼儿的任务。  关键词: 家园合作 互动模式 幼儿教育    当前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就实践层面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长期以来,家园合作中双方地位的不对等,主要表现为以幼儿园教育为中心,教师指挥家长配合,使家长处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广西师范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为例,分析地方高校在北部湾开发的大环境之下,运用战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学科建设作出前瞻性的思考,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为北部湾经济区域的发展提供科教服务,培育优秀人才。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广西师范学院 北部湾    高等院校作为一种提供教育服务的社会机构,其核心价值的体现就是所提供的学科类别和教育质量。如果将学校比作完全市场竞
期刊
摘 要: 在校本研修中教师的态度是校本研修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作者在对江苏省盐城市农村中小学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此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本研修中教师教研态度的基本现状,并对教师的消极态度进行了成因分析,藉此提出了改善校本研修中教师教研态度的对策。  关键词: 校本研修 农村教师 现状 成因 转变对策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教师进行自我成长和共同发展。教师是这一教研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
期刊
摘 要: 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一直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关注点之一。经过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影响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及毕业生去向的因素主要有研究生生源质量、学位课完成情况及完成毕业论文情况。本研究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的路径分析方法,以我国某“211工程”高校的实际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印证,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问题提出了新思考。  关键词: 研究生 教育现状 存在问题    1.引言  从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