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苯砜单疗皮肤查菌阴转的多菌型病人以一次量利福平治疗后的复发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ping68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虑到一次较大剂量利福平(RFP)可能杀死皮肤涂片阴转多菌型病人体内的持久菌,从而降低停止化疗后的复发率。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136例多菌型病人,男91例,女45例,平均年龄56岁(24~78岁),均以氨苯砜(DDS)单疗5~32年不等(平均14年)。在1982~1985年,所有病人在活动性皮损和神经损害消退,皮肤查菌阴转,停止DDS治疗前即予RFP1500mg一次量监服。在停止治疗后病人来门诊时,作详细的临床体检,尤其是麻风检查。

其他文献
已证实血小板活化因子存在于免疫性皮肤反应和银屑病皮损中。为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在治疗银屑病中的作用,本研究选择10例慢性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局部外用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进行双盲对照研究,治疗前、后评价临床反应和通过免疫组化了解局部炎症、分化和增殖程度变化。本研究证实,10%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溶液治疗银屑病4周后,临床和细胞生物学水平显示无效。对于这一阴性结果,最可能的解释是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
对软下疳、腹股沟肉芽肿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了文献复习。介绍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培养、免疫、组织病理学和生物学技术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认为现今用于软下疳的诊断,主要依靠培养和荧光单克隆抗体方法;对腹股沟肉芽肿的诊断,为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推荐补体结合试验。最近,实验诊断又有了新的进展,可望制备出适用于临床的单克隆抗体、DNA和RNA的探针,以及聚合酶链反应技
通过与细胞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盒AmplicorTM相比较,评价新近研制的连接酶链反应(LCR)试剂盒(Abbot Lab)检测泌尿生殖道标本中的沙眼衣原体。
钙泊三醇是一种维生素D3类似物,对钙三醇的细胞受体有高度亲和力。已证明在各种细胞中,包括角朊细胞及成纤维细胞都有钙三醇受体。钙三醇和钙泊三醇在培养的人角朊细胞中,产生相等的剂量依赖性增生抑制作用和刺激终末分化。现报告局部应用钙泊三醇治疗层板状和表皮松解性鱼鳞病的疗效。
期刊
为了了解更多关于麻风反应的流行病学特征,作者对新诊断的麻风病人进行了纵向和前瞻性研究,以确定病程早期的某些因素是否与反应的危险有关。研究对象为1984~1989年在泰国清迈Mckean康复研究所门诊的初诊病人,凡语言不通或居住地太远者除外。由研究组和主治医生记录病史,作临床和组织学分型。所有病人均给予标准联合化疗(MDT)。多菌型病人疗程为达到皮肤涂片查菌阴转,少菌型病人疗程至少半年。病人每隔1~
硬皮病病谱性疾病(SSD)是由Marikq等提出的,对评价和发现不明确的早期系统性硬化有用。SSD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65~265/10万,比原来报告的肯定的系统性硬化(SSc)的发病率高4.9~19.2倍,对SSD进行早期诊断很重要。
卡氏肺孢子虫是一种真核条件致病性微生物,感染艾滋病、器官移植、肿瘤等免疫抑制患者,可引起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卡氏肺孢子虫在分类学上地位一直存在争议,多认为应归类原虫或真菌。80年代末,卡氏肺孢子虫基因分子生物研究不断深入,一系列研究结果均支持卡氏肺孢子虫是真菌的观点。对卡氏肺孢子虫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也取得一些进展,如对不同宿主源的卡氏肺孢子虫核型建立,和基因组中一些特异序列的克隆和测序。此外,聚合酶
虽然表皮中广泛表达寻常型天疱疮(PV)和落叶型天疱疮(PF)抗原,但是PV的棘刺松解发生于基底层上区,而PF的则发生于角质层下区。
泌尿生殖道的沙眼衣原体(CT)感染是一种常见且有潜在危害的性传播疾病(STD)。诊断女性CT感染主要依靠宫颈内拭子取材作培养,但此方法为侵入性,费时且费用高,而且有5%~30%的受染女性仅累及尿道,对这些病人不能用宫颈内拭子进行检测。有人已报道过用尿标本替代,检测其中的CT。作者应用连接酶链反应(LCR)检测清晨首次尿或较长时间(至少4小时)不排尿后的首次尿标本(FVU)中的CT质粒DNA,来诊断
对3例非自限性的环状肉芽肿病人,予肉桂氨茴酸(tranilast)口服每天300mg治疗后,皮损在3个月内消退。3例病人皮损活检,组织学证实均为环状肉芽肿,实验室检查正常。例1是48岁妇女,表现手指和肘部多发性、无症状结节,第1个月皮损未自行消退,用肉桂氨茴酸治疗后,3个月内皮损大部分消退,中断治疗后皮损又出现,用相同剂量的肉桂氨茴酸治疗,3个多月内皮损消退。例2是32岁男性,因躯干、四肢起多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