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不同采血方法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比较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88_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中的应用。方法:将妇产科病房中出生的2011年11月-2013年11月126 例新生儿做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研究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在采血时使用BD足跟采血器,对照组采血时使用常规三菱采血针。以两种方法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做统计分析,分析两种采血方法在足跟血采集中应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新生儿采血的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筛查采血使用BD足跟采血器可提高采血成功率,减轻新生儿痛苦,提高筛查标本的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筛查采血针BD足跟采血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158【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104-01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通过群体过筛的方法对医院出生的新生儿进行足跟血采集,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危害严重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及耳聋基因缺陷等出生缺陷。从而使这些可以治疗的出生缺陷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达到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减轻社会负担。新生儿血液标本的采集质量直接影响到实验室检测结果,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由于新生儿外周循环相对较差,采血难度大,如果采血方法不当重复采血或反复挤压,使新生儿的皮肤容易淤血肿胀,家属接受度差,且易造成组织液的渗出,造成标本质量控制不过关,召回重采血机率增加,影响筛查工作的开展。为提高新生儿筛查一次性采血成功率,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们对63例新生儿使用一次性BD足跟采血器采血,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我院出生的足月健康新生儿126例,均为出生3-7天,男68例,女58例。将2012年11月到2013年5月使用三菱针采血的63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6月到11月使用BD采血针的63例新生儿作为实验组。性别、分娩方式、体重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血由妇产科通过新生儿筛查培训具有资格的护士进行,以避免因技术差异影响结果。血片采集人员清洗双手并佩戴无菌、无滑石粉的手套,两组新生儿均喂养72小时以上,C型手法固定、按摩新生儿足跟,用75%乙醇消毒穿刺部位皮肤两次,皮肤待干后,用一次性采血针刺足跟外侧,深度小于3毫米,用干棉球拭去第一滴血,从第二滴血开始取样。血斑直径大于8毫米,采集3个血斑。
  1.3评价标准。按照血斑自然渗透,直径大于8mm,无组织液渗透环为标准,对一次性采血成功率进行比较。
  2结果
  两种采血一次成功率比较见表1。
  表12组采血一次性成功率比较
  组别n一次采血成功二次采血成功n%n%试验组636298.411.5对照组633758.72641.3注:与对照组比较,X2=14.73,P<0.05。
  3讨论
  本研究显示,使用BD足跟采血器可以有效提高新生儿筛查血液标本采集的一次性成功率。BD足跟采血器穿刺深度固定,能有效控制采血深度,减轻新生儿痛苦,保证穿刺处血液质量。新生儿的疼痛主要来源于病房内各种侵入性操作,如足底采血、穿刺等。疼痛是一种包括感觉和情感的主观感受,新生儿没有清楚叙述疼痛的能力,导致对他们疼痛的忽视。[1]而传统的三菱采血针依靠采血者的经验控制穿刺深度,针头刺入过浅未达真皮下的血管,针头刺入过深超过3mm,针头恰好穿过真皮下部血管从而到达皮下疏松脂肪层,该层血管相对较少,血流欠丰富,容易导致采血量不足。[2]由于采血面积小,穿刺后需要挤压的时间和次数也长,增加了新生儿的痛苦。BD足跟采血器使用一次性永久回缩刀片,较常规采血针采血切口的面积大,保证了足够的血量。BD足跟采血器使用一次性永久回缩刀片,杜绝了重复使用,减少了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几率。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李萌.新生儿疼痛的临床护理体会 中国社区医师,2013,15(5):315
  [2]金丽英.利多卡因涂擦在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中的应用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3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就两种蓝光照射方式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黄疸新生儿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所收治的80例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的患儿给予间歇性蓝光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持续蓝光照射治疗,两组患儿的观察时间均为72小时,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儿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5例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25例除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外,在患者发病入院时即进行良肢位摆放及早期康复训练,对照观察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的肌痉挛、关节挛缩、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足下垂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别。结论:早期良肢位摆放可促进脑卒中患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子宫黏膜下肌瘤治疗中使用宫腔镜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前来我院就诊的98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遵循自愿原则使用宫腔镜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和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的间隔较以往手术治疗相对降低,出血量也明显减少;调查患者满意率为91.8%,笔者发现使用宫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相较于使用传统开腹手术的患者分值更高往往更高。结论:使用宫腔镜进行子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总结氨溴索联合喜炎平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43例确诊为毛细支气管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63例进行对比观察。在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氨溴联合喜炎平治疗,对照组采用氨溴索联合病毒唑治疗,两组均治疗一周。比较两组患儿咳喘、退热、肺部体征等症状改善的时间及有效率。结果:两组有效率有明显差异(P0
期刊
摘要: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我院符合标准的患者126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3例。治疗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8.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8.9%,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再通率和死亡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孟鲁司特治疗病毒感染婴幼儿喘息的临床效果,并总结治疗体会。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2012年2月-2013年7月我院接收诊治的160例病毒感染喘息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的差异,将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以0.2mg/kg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治疗组则采用孟鲁司特进行治疗,睡前口服,4mg/d。对比两组患者咳喘消失时间、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部屈肌肌腱断裂修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6个月内收治的手部屈肌肌腱断裂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46例与观察组46,分别给予改良Kessler 缝合修补术和津下双套圈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优良率91.30%与对照组的优良率86.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1.
期刊
摘要:猝死是发生在24小时内突然死亡,是在死亡之前无任何死亡迹象的非预期的死亡,看似健康的人或病情经治疗后已稳定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很短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本文对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原因及预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预防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098【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斜T形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分组。A组患者接受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B组患者接受斜T形锁定加压接骨板手术。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患肢腕关节功能的差异性。  结果:与A组对比发现,B组患者患肢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方案治疗煤工尘肺肺结核临床疗效。  方法:将32例煤工尘肺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方案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疗效以及痰菌转阴率上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抗结核方案治疗:使用异烟肼0.3g/次、利福平0.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