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河南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_t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曾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张衡石先生回忆,1929年的中秋节刚过没几天,在淮阳师范任国文教员的新诗人徐玉诺,不知何种缘故,正上着课时情绪突然激动起来,撂下讲义扬长而去……这一下使整个校园舆论大哗,人们纷纷谴责校长蒋福之,说是他逼走了新诗人,部分学生甚至以罢课的形式向校方进行抗议。为平息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校长亲口答应要到省城去另请“高明”来补徐玉诺的缺。此时正值学期的中间,哪里会有素孚众望的教员待在家里等着受聘呢?无奈何,蒋福之只好向他的母校开封一师求援。在教员宿舍里碰见好友叶鼎洛时,叶宽慰他说:“福之,你不要发愁,我给推荐一位,保你满意。”可当蒋福之听到“郁达夫”三字时,马上苦涩地笑了,心想,像郁达夫这样名扬四海的大文豪,怎么会来淮阳这个偏僻的小县城讲学呢?叶鼎洛立刻一本正经地说:“我上个月在上海小住时,曾多次去拜望郁达夫。他与夏莱蒂合编的《大众文艺》刚刚转交给陶晶荪,心情正苦闷得很,也闲得无聊,你何不以讲学的名义请他来几天……”蒋福之一听这话有道理,于是两人第二天便一块登上了前往上海的列车。
  在20世纪20年代的新文坛上,叶鼎洛与郁达夫的友谊是众所周知的。1928年郁达夫创办《大众文艺》月刊时,叶鼎洛不顾被校方解聘的危险前去帮忙,其中的插图、封面设计之类的工作大多是他做的。另外,他还为该刊写了数量众多的通俗和普及性的文艺作品。鉴于这种关系,他认为,请郁达夫到淮阳讲几天学,再顺道让他游览一下古城开封,是不应该有啥问题的。事实也正像他所预料的那样,郁达夫不但满口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而且还说要动员老朋友夏莱蒂去将徐玉诺撂下的国文课接着讲完。
  后来郁达夫因其他原因未能将去淮阳讲学的计划付诸实践,但由他动员而去的夏莱蒂却是如期而至了。
  郁达夫虽然祖籍不在河南,也未曾在这里从事过社会和文学活动,但他对这块热土及生长在这里的人民却有着深厚的感情,每次途经这里都要吟诗作赋以记之。1919年深秋,他从故乡浙江赴京参加考试途经这里时,面对浊流急下的黄河水感慨万千,遂以《渡黄河》为名,抒发了他对祖国、同胞及个人前途和命运的深深忧虑之情:
  离亭风笛晚来酣,欲渡黄河怕解骖。
  他日京华流落后,不堪江北望江南。
  也许是湍急奔腾的黄河浊浪给这位未来的文坛骄子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吧,所以这之后的数十年间,每当这里有重大事情发生,他都寄予了热情关注。1932年黄河泛滥成灾的消息刚在报纸上披露,他即撰文指责那些“平时不专心于河工水政的地方负责人员”,呼吁社会各界捐款救助受灾乡民。又如抗战初期,他多次以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的身份,冒着枪林弹雨到河南战区视察工作,慰问伤兵,赠送纪念品,报告战斗状况。在《平汉陇海津浦的一带》中他这样写道:
  在郑州,曾见到了许多渡河北上的壮士们,奏凯之后,携带回来的战利品,如炮弹、钢盔、日文的信件日记之类。在河北岸平汉沿线的游击战区以内,我们并且还俘获了许多敌人的高大战马……
  郁达夫视察河南战区后写下的《平汉陇海津浦的一带》等散文,不仅将这里军民对日宣战屡屡告捷的消息如实地、形象地给报道了出来,而且还将这里因交通阻塞、敌机轰炸所造成的文化饥渴也一同诉述给了大后方的人民,特别是活跃在文艺战线上的同胞,请求他们给予无私的支援,以期使中原军民的对敌斗争取得更伟大、更辉煌的战绩。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引人注目:“黄河南岸的景色,单调得非凡,春意虽则渐渐浓了,但堤上堤下,总仍是一片的黄色;树林青春的绿阴,终掩不住几百里路的泥沙地壳,所以守河防的将士们,大家都希望我们在后方的执笔者,能多送些士兵的读物,及足以娱乐暇时的图画刊物等印刷品,借资消遣。”
  同年5月23日,郁达夫又写下了第二篇战地观感《黄河南岸》,进一步向全国各民族、各阶层报告了河南军民的抗敌斗争。他赞美那些在长堤上“负枪行走的巡卒”和蜷伏在战壕里“目不转睛地监视着敌人的哨兵”,一个个都好像是“古代罗马的英雄”;他讴歌那些在炮火纷飞的年代仍有条不紊工作着的邮务员和兵营附近的老百姓……他认为,从守卫黄河两岸的将士和老百姓的脊背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四万万五千万民族的后光”。
  为了表彰守卫在黄河两岸军民们的光辉业绩,激励他们永葆战斗的青春,郁达夫特作律诗一首相赠:
  千里劳军此一行,戒途计驿慎宵征。
  春风渐绿中原土,大纛初明细柳营。
  碛里碉壕连作寨,江东子弟妙知兵。
  驱车直指彭城道,伫看雄师下雨亭。
  


  对河南人民的关心和热爱,在郁达夫的私人书简里也可得到佐证。1938年4月19日他在致夫人王映霞的信中就详细报告了在郑州视察期间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思:
  十七晨上车,抵郑州已昏夜,有各民众团体来站相迎,与黄河前线,相距仅五六十里,而郑州居民尚镇静如恒,当系民众运动做得起劲之效果。
  车站前残房破垒,血迹尚殷殷可辨,倭寇肆毒之遗迹,能令我中华民族永记不忘。民众敌忾心高涨,一谈到倭寇,无不眦裂发指,老大民族,经此一番教训,复兴当然有望。而军民合作,百姓之苦为国牺牲之处,尤令人见了堕泪。
  此间有裕丰纱厂,工人男女合计三千余人,此次因战争而失业。工人代表团来请愿,都以愿赴前线、为国效命而言,大约政府当设法施发给养。
  郁达夫对河南人民的那一副炽热心肠使人感动,而河南人民对他也同样充满着真挚的热爱和友谊。1935年他在杭州为筑“风雨茅庐”欠债的消息传到开封后,两河中学的一位名叫胡佑身的同学立即去信告诉他,愿把自己买航空券所得的千元奖金全都无条件地赠送给他,以备偿还债务之用。这在郁达夫1936年2月19日的日记中有记载:“河南开封的两河中学学生……胡佑身,和我素不相识……说买了一条航空奖券,中了三奖,想将奖金千余元无条件地赠给我。”
  胡佑身的这种做法实实在在地表达出了河南青年对郁达夫的一片深情厚谊。又如信阳籍的文学青年翟永钟等人创办《荒岛》半月刊时,每期都要准时地寄给郁达夫,而且还以得到他的批评为最高荣誉和奖赏。
  ———————————————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扮演着教育改革的先锋角色。在这个变化迅猛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和课程唯有主动地发生变革,才能让孩子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呈现积极主动的状态。基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基本属性,史家教育集团不断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构建无边界的课程世界,在育人模式上实现从传授知识向培育素养的跃变。  为进一步增强课程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促进课程
科学通常不会在英国经济政策文件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但是在2017年11月27日公布的英国政府新的产业战略白皮书中,许多地方都提到了研究和开发(R&D),强调政府将越来越多地将研
期刊
贵州安顺一带的地戏,近年来已渐为人知。这种戏的表演形式十分特别。一般演戏,总是演员在高处,观众在低处,尤其在农村野外,演员更在高台之上,而观众则围观于台下,故有“矮子看戏,凭人说长短”之语。但是地戏恰好相反,演员或者演于平地,而观众坐于坡地之上;或者演于低洼地,观众则立于周围。地戏演出时,演员均戴假面具,但面具并不与面部重合,而是顶在额上,呈向上仰之状,露出来的下半部脸则用青纱蒙住。很显然,这种装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便指出:“如果你能够从六岁开始就有系统地把这些道德观念灌输给学生,你就能培养出良好的公民。”这说明了家庭固然是一般人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但是有系统地把道德教育贯彻始终的重要阵地,却是学校。  这个观点看似老生常谈,但是,有些学校未必就认识到位了、工作落实了。我们的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尤其是在学生的道德发展方面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支持,以体现学校育人的
杖鼓是以手和杖(鼓槌)左右击打演奏的乐器,因其在古代宫廷中用于帝后卤簿仪仗,后世也记载为“仗鼓”。杖鼓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曾有不同称谓,如“腰鼓”、“细腰鼓”、“长鼓”、“羯鼓”、“两杖鼓”、“细腰双面鼓”等,在古代还曾有“正鼓”、“和鼓”、“震鼓”等乐器与杖鼓的造型比较相似。  杖鼓在我国演奏使用的历史有1000多年,它流行于盛唐时期,在宋、元、明、清各代均是重要的宫廷乐器;同时,它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文化传统是一种完整的历史遗产,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礼乐、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核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理解传统美德的基本途径。首先是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