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为主 健身育人 综合发展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期课改”《体育与健身》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是对国内外教育发展及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力回应,也是在“一期课改”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对走向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建立结构优化、内容优化、形式优化的体育课程体系的探索。
  一、课程理念显现新走向
  体育与健身课程,从生物体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进一步从单纯“育体”和重“动作技术”发展到“育人,健身、健智、健心、健美,平衡身心”,培养学生健身的兴趣、自觉锻炼的习惯、体育健身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以重视健身运动技术、技能、方法的作用和对心理、道德素养的广泛影响为突破,强调指导学生获得关爱生命、关注自身和他人健康的知识与方法,强调学科知识与个体经验、健身技能学习与健全人格塑造的整合,实现强身健体、培育养成的功能。
  1.课程名称的新变化
  上海“二期课改”将体育课程名称由《体育与保健》改为《体育与健身》,它揭示了从体育走向健康的关键流程——“健身”,抓手更适切,意义更深远,凸现了以课程为载体的身体教育,以健身为主线的实践活动,以运动为特点的学习经历,重视其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
  2.课程定位的新提法
  (1)明确提出“以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为特征”,强化身体练习是体育与健身课程最基本的实施形态,从质的层面有别于其它任何文化课程学习的同时,强调了思维活动紧紧伴随的特点,清晰地揭示了充分利用身体练习时思维活动所产生的不同激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进而增强身体练习的效果。
  (2)明确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贯彻‘健身育人’的学科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体育健身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基础扎实、内容宽泛、灵活有效,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平台,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以学生的健康为主旨,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健身育人为课程指向,突出基础要求和课程整合,在学生获得知识、技术和方法的同时,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把健康要求落到实处。
  3.课程目标的新阐述
  明确提出“掌握体育与健身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运用健身知识、技能和方法,评价健身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形成体育运动爱好和特长,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获得健身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课程总目标,将素质教育和未来建设者的培养目标融入其中,并由学段目标和内容主题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水平逐级细化,确保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整体健康目标的实现。
  4.课程内容的新组合
  以“三维健康观”和教育、教学规律为依据,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充分考虑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体现“构建基本扎实、内容宽泛、灵活有效,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平台”的基本理念,按体育功能和健身活动方式,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基本内容Ⅰ、基本内容Ⅱ、拓展内容和研究型课程内容示例,对其中的基本内容Ⅰ提出了学习水平A或B要求,并以主题模块形式加以组合。
  具体为两大类:一是健身实践主题(运动类),主要指基本活动或基本运动、健身项目和运动项目等内容;二是健身理论(知识类),主要指与健身有关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体育知识、文化等内容,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体育科技发展的联系,丰富了学生体育学习经历,留下了学生、教师和学校选择的空间,体现了发展性、整体性和选择性。
  5.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新做法
  (1)改变了原先划一、硬性和被动的要求,从教材编写、教学建议角度,提出了“基础性与发展性、健身性与兴趣性、科学性与教育性”内容选编要求,以及把握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重视教学组织等建议,在操作层面的要求上更开放、指向上更宽泛、内容上更丰富、形式上更多样,既规范了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又为区县和学校设计多样化的实施方案提供了能动的空间,使课改理念渐渐体现。
  (2)从过去比较重视学习结果的考试、测验和评价的做法,转向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既重视绝对的成绩,更重视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及教师、同伴和自我多元主体评价方式,主动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联系,调整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操作要求,重视过程管理和学习经历的记录,在真实反映体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的同时,增进情感交流,了解自我、设计未来学习的目标,激励主动学练,实现持续发展。
  二、教材编写新呈现
  新教材的编写,依据《课程方案》和《体育与健身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德育为核心,聚焦学生的发展,突出培养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学习,在知识、体能、技能和运动行为上发生变化,增进健康。
  1.新构思
  (1)打破了学科的封闭状态,以学科为基点、健身为主线、培育为导向,强调体育学科与各学科的“牵手”,帮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实现“三元合一”的体育课程目标。
  (2)遵循认识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淡化完整的教材知识体系,突出基础中的重点,以主题学习模块为单位,呈现教材内容,反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和不同要求,提供科学、合理的学练方法。
  (3)从充实基础知识、改造运动项目、拓宽民间民族体育和引进新兴体育项目入手,注重体育文化的传承、体育规则的传授和自我保护、帮助的介绍,多视角丰富教材内容,吸引学生主动阅读和快乐学练。
  2.新改变
  (1)凸现体育学习“以动为主”“室外为主”的特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明确体育教材的使用不同于其它文化知识类学科的特点,对新编教材的品种体系从学生用书、教学参考资料和配备资源等方面进行了调整。
  (2)依据教材内容的选编要求,一至十二年级连贯设计、统整取舍,确定了“放大基础、做实重点、指导操作、链接拓展、学生受益”的操作原则,对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了调整,如基本内容Ⅰ设置三个学习模块:基础知识、基本活动或基本运动、核心健身项目,并在不同学段有所侧重,回应学生的需求,显现教材编写的特色。
  ◇学段教材内容的结构
  小学:以基本活动为主,较少健身项目的浅显内容,涉及4 1个主题模块,比重约85% 15%。
  初中:以基本运动和健身项目为主,较少运动项目,涉及7 2个主题模块,比重约80% 20%。
  高中:以健身项目和运动项目为主,把基本运动融入对应项目体能的发展,涉及7 4个主题模块,比重约75% 25%。
  ◇教材编写的特点
  新教材的编写,在体现多元的教育功能、尊重学习经历和主体地位、理论服务于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带来积极影响。它调整了教材体系,变化了呈现序列,降低了知识要求,舍去了划一要求,列出了明确的知识和主要方法,突出了安全教育、防护教育和自我教育,将学习评价融入学习过程的主要环节,并提供相应的链接,引导学生认知、训练、互赖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的新关注
  体育与健身教学突出“以动为主”,力求实现由传统的“身体运动”向“脑体兼动”方向转变,倡导接受式学习与体验式学习,练、想、说交织又和谐的学习过程,融入服务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课程资源与信息技术,抓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设计多种课型,采用多样方法、手段实施教学,从而获取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有:
  1.单元、课时联动,规范操作有形
  2003年起,帮助教研员、一线教师重建“单元设计”的行为,提出以单元教学流程的设计研究为重点,树立内容设计的整体意识,引入运用课堂教学机智的思考,建立教学模块与模块组合的概念,明确提出备单元12个、备课时18个要素和样章,引导其进入以“要素”为视角的备教学程序,使课前准备规范、具体,改变了原先淡化单元或完全没有单元的现状,强化了单元设计的意识和价值取向,在新教材试验初期留下了规范操作的印迹。
  2.以动为主教学,渐显八种行为
  ◇精讲多练,挤出时间让给学生动体
  对四段式体育课而言,精减开始部分、结束部分及四个部分过渡所占用的时间,强调教学组织的紧凑性;削减教师的讲解、示范和教学组织等时间,用简洁、扼要的语言和演示,配以直指教学重、难点解决的练习,采用集体划一或分组按要求或个人按量化指标的练习方式,强调教的简要性;提倡讲练结合,练多讲少,练中感悟,确保一定的重复度,并及时进行针对性纠错和辅导。
  ◇渐进要求,承认重复提供适切阶梯
  反映体育教学螺旋上升的教学特点,遵循动作技能形成规律,认同对已有知识和技能重复性强化的必要,认同教学设计需要温故知新的环节,从身体练习的难易安排、动作质量的提高和运动负荷的确定等方面,提供可行的上升阶梯和空间,并安排必要的调节性练习,让学生能跳一下摘得“苹果”。
  ◇适宜负荷,学段有别合理消耗体能
  体育课落实“运动负荷”是体育课践行科学健身的主要渠道,也是体现以动为主的特征性安排,它有别于其它文化类课程的“静”,就各学段的学生而言,课中的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安排,必须结合学生现有的基础、所授内容主题的特点和教学进程的时段智慧取舍,一般小学生较大密度较小强度、中学生较大密度中等或以上强度至较大密度和大强度等,且课中运动强度较大的时段在准备部分的中后和基本部分,给予了充分关注。
  ◇上下兼顾,联动年级课次确定内容
  体育教学往往一则内容主题从小学到高中均会出现,对于同样的内容出现在不同年级或课次的教学,在看似重复中教出并不重复的课来,这是一道所有体育教师都面临的难题,教师需充分考虑执教年级、已有的基础与“主题单元”的关系,设置不同强度、难度并逐级上升的练习要求,既兼顾纵向的学习要求,也反映横向递进的学习过程,做到留有余地,渐进发展。
  ◇平等互动,显现学生主体课堂交融
  体育教学的动态、开放和交互等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与学的双向性,今天的教师在课堂中所表现的和蔼态度、亲切语言、启发点拨、汲取见解、观察调整及拉近与学生距离的举止,留下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积极互赖和互动的印迹,对学生主体的认同,已在教师换位设计的文案中、教学实施中得到了印证,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也为“交融”创造了良好条件。
  ◇育人相融,凸现内涵实现身体教育
  体育与健身课程蕴含“育人”价值已被多数教师接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逐渐形成了从内容主题内或外分析、挖掘它的取向,力求在身体教育的同时,结合其特点融合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培养爱国、爱集体的情怀,认同生命健康的重要,较好地实现了从单一的体育项目学习到动体与育智、育人相结合,拓宽了体育教学的功能。
  ◇确保基础,聚焦体能获得健身能力
  现在的体育教学以确保基本内容Ⅰ、略加基本内容Ⅱ和适度拓展为抓手,全面指向基本内容的教学,力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适度重复与运动负荷有形等操作,及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导向,夯实体能基础,并通过健身项目的学习和练习得到必要的强化,实现学以致用。
  ◇安全可行,全程可控的教学软硬件
  安全是实施体育与健身教学的基本前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渐渐积累了确保安全的经验和合理应急措施,如场地安全、器材安全和活动组织安全,将“课前健康询问”、“保护与帮助”和“安全提示”作为教学设计要素之一,引导教师确立安全意识,思考具体的操作方法。
  四、学科教研的新路程
  教研是课改研究成果进入学校全面实施的重要媒介,更是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参与课改、勇于实践、改善行为的重要环节。近十年来的学科教研与教师的课堂实践结伴而行,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有:
  1.打造师资队伍,服务基层践行
  以专题授课、研学答疑、试验学校展示、调研跟进解疑等方式,解读《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宣传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引导教研员和教师转变观念,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敢于实践和勇于探索,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的设计和学法研究,注重学生的内在变化和过程性评价,帮助教师建立课程意识,养成谋划、规划教学的行为,促进课堂渐变。
  2.多级教研联动,营造共研氛围
  以学科教研“四动”,即市、区(县)、校与区域间联动,市学科教研与“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名师基地”等互动,项目研究与任务下达驱动,调研、研究与交流展示、展评带动等方式,整合多级教研资源,侧重于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力、教学基本功的强化和教学常规的重建,侧重于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的落实和课程计划的研制与实施,引导校本研修从琐碎记事到研究教学、解决问题和积累做法,培育学、做、思合一的共研团队,形成促进教科研的制度和做法,如每四年一次的学校科学论文征集评选和报告会,教研员组成的六课题研究组等,体现了指导力、执行力和研究力。
  3.聚焦课堂教学,设计专题引领
  以“做好课前、做细课堂、做实课后”为抓手,建立完善课堂的长效机制,将关注课堂从突击性转向常规性,从应景性转向长效性、从表面性转向实质性,立足于教育规律、教育对象和教育微观的探索,充分认识学科教研“专题设计”含义,借助常规教研、教学视导、教学展示和网络教研等形式,突出教研重点,清晰教学“五环节”的操作流程、教与学方式改善的路径,再现教材教法的研究,让教师在聚焦教学的活动中学到或悟到他们所要的答案,体现教研的针对性。
  4.学科教研的主要形式与运作目的
  专题讲座解读文本→专题报告服务解惑→课堂实施调研跟进→案例研究思考问题→展示观摩辐射经验→教学论坛引领思变→展评竞赛联动培训→项目研究突破瓶颈。
其他文献
打排球对于广大热爱运动的发烧友们来说并不算难,但是如果我们稍微改动一下比赛规则,只允许使用头部和脚来比赛,就是一种将足球与排球结合在一起并且极具观赏性的新式运动——藤球。  看过藤球比赛的朋友往往会联想到少林足球中的某些细节,藤球选手就是这样,他们个个潇洒自如,诠释了力量与美的结合,往往会为第一次观赏藤球比赛的观众带来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  藤球是用9~11根细藤单层藤条编制而成的黄色空
李昌平最近又写了一本书,叫《再向总理说实话》。  10年前,他曾出过一本《我向总理说实话》。那之前,他是“中国最著名的乡党委书记”,在任期间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激愤痛陈三农问题,那封信开头所写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成为当时对三农问题的最经典概括。  之后的这10年,李昌平辞了职,南下,北漂,转换了多种职业身份。现在的李昌平,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北京,三分之一在出差,三分之一时间在做新农村建
太极拳的教学,只有立足于这一教学实际,提高发展教与学过程中的合理性、科学性,才能实现太极拳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八式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先“点”即单个动作,再“段”即一式动作,最后“线”即全套动作的方法,递进教学。    1.单个动作    圆活性、柔和性是太极拳运动的特点。体现在单个动作时,要求身体姿势不能横平竖直,不能僵硬。教学时,笔者提出“圆”的概念,即单个动作定型,须感受到双臂抱着一
2010年6月8日-12日,在北京体育大学召开了“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培训会议。来自全国各省(市)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省调研组长、形态机能测试人员、素质测试人员、数据录入专业人员等160余名同志参加了此次培训。这标志着继1985年第一次大规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后,在同样调查范围、相应对象,对同样调查指标用同样的调查方法(个别指标有所调整)进行的第六次大规模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进入了
渭滨区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的宝鸡市城区,是宝鸡市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923平方公里,人口41.5万,在校中小学生59857名,辖五镇一乡五个街道办事处,是西北地区率先建成的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民政、科技、科普、社区建设、双拥模范、计生服务先进区,陕西省教育强区、双高普九县区、索质教育实验县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近年来,渭滨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十
【编者按】:本期是一个大拼盘,但不是杂烩,而是“群英会”。在平台上有一些好的教学设计因为与专题不符,较长时间内不能组刊,所以我们在一段时间之后,总会做一期这样的“群英会”,与大家一起分享。本期选择的6篇设计虽然在题材上百花齐放,但是他们能够比较好地把握住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整个学习过程总会有一条主线连接;他们能够遵循学习的规律,让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递进过程;他们能够关注教学的重点与难
进入21世纪,在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领域进行着两件大事,一件是体育课程改革实验,一件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尽管这两件大事在时间跨度上相差六年,但是在共同走过的三年时间里,以发展为目的,以运动为形式,以关系为方法,以相容为途径,相互影响,密切在一起,互利互赢,和谐发展,逐步成为一种模式。但是在现实中,体育课程改革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支持是不是已经非常到位,理性反思觉得仍有差距,也就是距离走向共生还有许多事
我区教育局围绕中央精神根据区内各校特色文化品牌,植入体育因素,以深入开展大课间活动为抓手,实现了文体活动的交融发展、相互促动。我们在推广特色体育大课间活动方面的探索,得到了全区师生的积极响应和社会的较高评价,产生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和社会影响。  为了充分利用体育大课间的活动时间,我区各校在“绿色、生命、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的引导下,以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为宗旨,以“彰显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一、情况调查    2009年10月,笔者对某地市的120余所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情况进行调研,结果如下表1。      二,问题研究    1.师资不足。教师缺乏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工作中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缺乏,兼职和转科的教师较多,无法保障农村小学体育课时和教学质量,更不能保证体育活动的高效开展。  2.场地设施条件薄弱。据调查,约有32%的农村小学运动场地不达标(无2
策划人语  乡村教育,曾承载无数人改写命运的荣光和希望。  如今,“寒門难出贵子”的感叹,打开了一扇透视乡村教育的窗口,这背后是留守儿童之痛、教师流失之痛、生源流失之痛、农村中学高考之痛……一个个“痛点”拼出了乡村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时代镜像。  诚然,这些“痛点”是城镇化浪潮下的大势所趋,但“大趋势”下的乡村学校、学生和农村家庭,更需要社会给予关注和温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