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绿色校园建设初探

来源 :学周刊·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an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倡及河北省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与学校实际及学科教学相结合开展了本课题。我校全体初高中教师共同参与,通过课上原有课程内容的挖掘,新课程的开发及课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并进行各种绿色校园的创建活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中学绿色校园建设;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1.108
  从绿色校园产生的背景来看,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提出来的。国家环保总局、中宣部和国家教委等联合下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指出:“‘绿色学校’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师生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积极参加面向全社会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校园清洁优美。”在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中,普遍使用的是“绿色校园”一词。中学教育发展战略已将建设“绿色校园”的环境教育融入学校教育,鼓励学生从社会、自然和科学的角度来考察、理解、关注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我们学校有着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通过“绿色校园”的创建活动,不仅使师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学校环境得到改善,更通过课上内容带动课下活动,以学生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区,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绿色校园的创建工作已初见成效。
  一、依托课程改革,精心打造“绿色课堂”
  (一)构建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中学地理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等知识,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有“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要求。因此,可以说环境问题是地理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所以在地理课中进行环境教育不是课本的外延,而是地理课本身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储备丰厚的学科知识,吃透教材的内涵,讲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进而自觉地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利用资源、爱护环境。另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也促进了地理教师教研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目前涉及环境教育的教材虽然有一册选修《环境保护》,但更加广泛的环境教育内容散落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全组教师对此项工作有意识地进行承担和挖掘,把与之相关的内容提取出来,书写了教学设计、教案与反思等,进而把这些课例整理成册,并完成了与之相关的录像课、公开课。我们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了新的教学内容,如“绿色校园—节水”“低碳校园—节电”“从我做起,垃圾分类”等,这些课程不仅获得了国家级、省级等多项奖励,更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响应。
  课改以来,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学科及学校实际情况而进行的绿色校园的创建工作成为我们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思路和依据。我们正在一点点的积累和反思,为下一步的校本课程开发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结合绿色校园的创建活动,我们拟定了系列的研究性学习题目,如:热力环流原理在教室节能中的应用、我为绿色校园创建提建议、绿色能源距我们有多远、我为石家庄市大气环境改善提建议、生活垃圾的回收和利用、石家庄市交通拥堵路段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等。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完成相关调查、实验、参观、采访,最后整理资料,形成研究性报告。正如一位学生所言:“这段日子,我们一起外出调查,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中建立了感情,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我们把学生们的部分研究性学习报告编辑成册,以结果来言,这些文章可能还缺乏敏锐的视角、独立的思考、完善的措施、更加成熟的建议,但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学生对于环境问题探索的热情,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
  二、依托“绿色校园”的创建,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在绿色校园创建活动中,除了教师构建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外,学生成为此次创建活动的活跃参与者。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初中部学生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主体,多方位多角度开展各种活动,如:“做环保卫士,建绿色校园”活动、“节粮在我身边”系列活动,他们在活动中调查学校家庭节能节水节粮状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改进措施,评比“环保标兵”。高中部连续几年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召开了大型知识竞赛,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高中住宿部则开展了“绿色寝室”创建活动,努力打造清洁、节能、美观的环保型寝室。同时,地理组还与其他部门合作,展开了环保题材绘画、手抄报展览、身边资源的循环利用评比等多种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广泛参与,不断深入环保理念,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逐渐打造一个洁净、优美、环保、文明的生活学习环境。
  三、关注学生成长,发挥教育的持续性优势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现代教育制度下,学校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真空区域。作为这个长远大计的未来执行者,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的生力军,青少年学生更应该提高绿色文明意识,具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我们学校是一所完全制中学,每年有一部分本校初中学生升入高中,通过对学生长期的懂环保、塑形象的养成教育,让绿色的“种子”在学生心里扎根发芽、茁壮成长,并成为一种指导其终生行为的基本素养,这就使教育的持续性优势得以充分展现。   我们收录了一些学生不同时期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小文章,他们所写的内容也许稚嫩、浅显,但我们还是从一年年的记述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和成熟。正如我们教师所做的一篇成长点评:“初二时该生对环境的认识是泛泛的、简单的、具体的,他说环保其实很简单,你轻轻地弯下腰,捡起地上的一片废纸,就美化了我们周围的环境,这就是环保。而高一时突出了环境当中的空气污染,讨论了大气污染的原因,论述了它对我们人类的身体、动植物以及气候都造成了不小的危害。高二又着重突出了空气污染中的雾霾现象,从环境到大气污染再到雾霾,虽问题越来越小,但认识却越来越深刻了。”这样一个个的成长案例,让我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学科优势正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树立正确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积极参加改善环境的行动。
  四、绿色校园创建的展示交流活动,逐步走向社区、走向社会
  我们地理组的教师平时分工搜集、整理一些与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要事件,或者结合重要的环境纪念日,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每个班的班级文化、走廊文化等途径对这些环境事件进行跟踪报道,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通过公益招贴画比赛、废弃物再利用的手工小制作、创建美丽教室、我为绿色校园创建活动写宣传语等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这些活动不仅美化了学校的环境,也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内涵。我们还组织学生到校园外的社区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并且在社区中进行卫生清理、捡拾白色垃圾、参加植树活动等,我们的学生会购买环保标志的商品、不肆意践踏草坪、少使用或不使用一次性纸制品和塑料袋、绿色出行和低碳出行、能及时关掉学校和家里的电器、能及时关闭水龙头、废水再利用……学生在环保认识方面和环保行为习惯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也得到了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大部分学生现在都是环境保护的践行者、志愿者和环境保护理念的传播者,绿色校园的创建活动也由学校走向了社区、走向了社会。
  总之,随着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我们学校奏出了低碳的强音,将新课改与低碳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这里,低碳环保理念不仅走入了课堂,也深入到了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正在由理论认识转化为实践行动。
  参考文献:
  [1] 殷世东,龚宝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和谐社会支持环境的创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4).
  [2] 刘军.实施调查研究校本课程的思考[J].教育革新,2010(6).
其他文献
在对华东地区近 30年来地震活动场和地震前兆场的动态演化图像进行追踪分析的基础上 ,重点研究该地区中短期地震前兆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 ,孕震过程中的中短期阶段是客观存在的 ,也是可以识别的。孕震过程进入中短期阶段的主要标志如下 :1区域震群频次突增 (1年内发生 3次以上 ML ≥ 3.0震群 ) ;2发生显著性的逼近地震 ;3出现动态性地震条带 (或动态性地震空区 ) ;4出现前兆性群体异常 ;
1996年12月16日顺义ML4.5地震是北京地区地震活动平静6a之后发生的一组较大的活动,也是首都圈地区1995年7月沙城震群后又一组显著地震,其对首都圈地区的震情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北京地震遥测台网所
【正】 《能力心理学》一书,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专业李孝忠编著,全书二十万字,共十二章。第一章讲述能力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剖析能力的概念、能力心理学与邻近
摘 要:有部分高中生在入学后,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在英语学习时存在心理障碍。要想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需要通过对高中生英语学习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心理障碍的类型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对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其提升英语成绩,进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心理障碍;英语学习兴趣;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
对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的固体潮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辽宁地区 MS≥ 4.8地震的月相效应较明显 ,在上下弦日附近发震的概率较大。另着重对辽宁地区主震前 ,显著地震的地方平太阴时夹角进行了分析 ,通过多次震例说明 ,当显著地震的地方平太阴时夹角连续 3次以上≤ 45°时 ,主震即将发生。这一异常可作为短期或临震预报的依据。在对 1 975年海城地震的前震序列和1 999年岫岩地震序列的分析中得出
【正】 在六届人大、六届政协刚刚胜利闭幕的喜庆日子里,河南省南阳地区心理学会于六月二十五日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潘菽发来了贺信,信中说:“预祝你们在心理学科研、
【摘要】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特点并分析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间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45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45例周围型小肺癌中41例(91.11%)为分叶征,35例(77.78%)为毛刺征,24例(53.33%)为空泡征,31例(68.89%)为支气管血管集束征,39例(88.67%)出现胸膜凹陷征。结论:周围型小肺癌的
【正】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界注目的问题。在西方心理学界中虽然许多人不提“发展动力”,而是提影响心理发展的条件,但这实质上也是动力问题
1999年 1 1月 2 9日辽宁岫岩发生 MS5.4地震 ,此震前后 ,在距其 60 0 km且有渤海相隔的天津地区 ,一些前兆观测显示出中短期和临震的异常变化 ,对此 ,结合华北北部前兆异常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地震条带网络关系的分析 ,就地震条带网络对渤海周围地区前兆异常的发生及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