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给糖就捣乱——一年一度的西方传统万圣节刚刚过去。据说在这个鬼魂和怪物自由出没的夜晚,只有遵循传统、点燃南瓜灯的人才能安然度过。然而许多恐怖电影也选择在这个档期上映。伴随着南瓜灯、鬼面具的氛围,电影院的恐怖片也增添了一丝邪恶并热闹的气氛,观众自然而然也乐意被惊吓。
中国人早已被花里胡哨的洋节日勾去了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自然不用多说,商家们也开始瞄准了万圣节,纷纷围绕这一主题做出各种吸引眼球的活动。然而对于万圣节的“节目安排”,相信多数人还是喜欢和伴侣、朋友看一部恐怖片。看了这么多年恐怖片,胆子其实越练越小了,恐怖电影的几套伎俩倒看出了些门道。以下是个人对恐怖片的分类(只涉及好莱坞),供“同好”们作为后万圣节的观影参考。
科学寓言式恐怖片
在西方影史上,《科学怪人》是一部有独特地位的作品。它改编自名著,数次搬上银幕。故事在今天看来并不算太恐怖,但其中的寓意如同他的原著对于第一批读者一样,具有划时代性。科学家用不同尸体拼凑成一个“人”,利用闪电的电能赋予其生命。此后,反映“科学失控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科学怪人情结”被后人沿用至今,派生出许多同类型影片,如《变蝇人》的半人半蝇,《深海狂鲨》中具有人类基因而智能化的鲨鱼等。
传统歌特式恐怖片
这类影片多是改编自一些古老传说(如浪人、吸血鬼等),他们的出场往往在月圆之夜或荒凉阴森的古堡。片中可能出现最多的动物就是蝙蝠和黑猫。而怪物又是多情种,与人间总有一丝情丝牵挂,令影片平添了一丝凄婉与无奈。如《德古拉》《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狼人生死恋》和《美国狼人在伦敦》等。
纯视觉刺激恐怖片
好莱坞在七八十年代曾把一些恐怖片推向了只靠视觉刺激的极端。它们镜头充满诸如挂着血丝的骷髅、没有完全烂掉的走路歪斜的腐尸、四溅的血浆、横七竖八的肢体等,这些影片通过视觉传达与刺激过多地连在了一起。因此,看这类影片不宜吃得过饱。这类影片包括《群尸玩过界》《坏品味》等。
人吓人恐怖片
俗话说“人吓人,吓死人。”首先要提的是《惊声尖叫》系列,这类影片,每个出场人物都可能是凶手,也有可能是受害者。凶手隐藏在厉鬼面具后的面孔可以是朋友,亦可是恋人、亲人或陌生人。不同于阿加莎·克里斯蒂那种悬疑推理片,片中的恐怖场景比比皆是——家中庭院、洗手间、办公室,甚至戏中戏的外景和电话听筒里。其他典型的是《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做了什么》《都市传说》等。
鬼上身恐怖片
道具是个魔方,能够开启地狱之门的信物被拼对时,地狱使者就会降临人间。类似影片中的道具实际上具有象征意味,所谓“地狱之门”无处不在,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人类与魔鬼之间的“链接物”。《尸变》中,道具是一本浸满鲜血的载有召唤恶灵咒语的古书;《木乃伊》的道具是一道咒语,《糖果人》的道具是一面镜子,《午夜凶铃》的道具是一盘录像带,一旦被唤醒,那位冤死的鬼魂就会回到世上去发泄心中的怒火。
凶兽横行恐怖片
在斯皮尔伯格的成名作《大白鲨》中,幽灵般的巨鲨肆虐海滨浴场,死亡人数在一天天增加,而海滨浴场的经营者和背后的官员却丝毫不采取有效的防鲨措施。在他们看来,浴场的经营效益远比人命重要——这些陆地上的“鲨鱼”远比海中的巨鲨恐怖。片中鲨鱼始终未露其全貌,但高超的拍摄手法却令巨鲨那锋利的尖齿和破浪而行的鱼成了著名的死亡标志。其他重要作品有《群鸟》《食人鱼》《狂犬库乔》。
揭露人性丑恶的恐怖片
最伟大的恐怖片是对人们所追求的“精神天堂”的扭曲、颠覆或摧毁。这类恐怖片用宗教或历史之眼观察黑暗。它们已经超越了类型片的范畴,成为反思我们精神世界的经典。在这里就把一些宗教恐怖片和心理恐怖片合二为一吧。比如《七宗罪》中以《圣经》名义清洗人间罪孽的罪犯;《沉默的羔羊》中,破案的线索来自一位心理变态的重犯,而他偏偏也是名心理学专家。
韦斯·克莱文(《猛鬼街》《惊声尖叫》导演)评选的恐怖电影TOP5
《活死人之夜》(1968年)
推荐理由:
它的确是很吓人的电影,但它吸引我的原因是:它不仅滑稽、恐怖,而且还带有一定政治意义。有个想做制片人的朋友看完它对我说:“有人愿意出钱拍恐怖片在院线上映,如果你能写本子,就有机会做导演,而且可能还可以自己剪辑。”我就是这样踏入电影圈的,而《活》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它让我吃惊地发现,在恐怖片里,你同样可以阐明自己的观点。
《凶兆》(1976年)
推荐理由:
总体来说,它是一部相对平缓的恐怖片。片中那段45秒的狂风,把大树吹得七扭八歪。这场戏看起来是在摄影棚拍的,但后来导演理查德·唐纳告诉我:“正要拍那场戏时,突然狂风四起,于是,我们很幸运地抓住时机拍下这组镜头。”片中的小孩让人不寒而栗,而骑三轮车的场面,后来被库布里克在《闪灵》中再次引用。
《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年)
推荐理由:
恐怖片中最吓人的角色是电影导演。当观众意识到某个导演危及社会安定时,他们会真正地发抖。我想,能拍出《德州电锯杀人狂》这样一部影片的人绝非“善类”。要真正吓到观众,你要突破电影制作人这一身份的束缚,这是其给我的最深感触。当时,正值杀人狂查尔斯·曼森团伙犯案,我以为该片是他的同伙拍摄的。过几年再看此片,我发现片中的绿色和紫色色调运用得相当巧妙。其实,从艺术角度来讲,这是一部很美的片子。片中许多场景——挂在树上的小玩意、鸟笼中的鸡等,都是出自鲍勃·伯恩斯的创意,我后来请他为我的《隔山有眼》做策划。
《猛鬼街》(1984年)
推荐理由:
这是我的片子,我对片中的主人公弗雷迪做了一番斟酌。他是一个儿童虐待狂兼色魔。面对天真孩童时,你能体会到他的行为是多么令人发指。前期准备阶段,我参考了俄罗哲学家葛迪耶夫的著作。他主张:“你越接近良知,就越感到痛苦,甚至想要自杀。要达到真正的心安理得,就要抛开自我,然后,会发现世界其实很美好。”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对于身边事,仿佛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有时也会突然摆脱自我束缚。而摆脱它的动力,来源于个人努力和争取觉醒、面对现实的欲望。我以这种哲思为理念,拍出了《猛鬼街》。
《闪灵》(1980年)
推荐理由:
我认为《闪灵》的戏剧元素要多于恐怖元素。片中最吓人的场面,是杰克的打字机打出的那句话“只工作不休息,杰克变傻瓜。”成堆的A4纸上写满了这句话,且每页纸上,这些长短、排列不一的字都是由人工手动打印的。《闪灵》的原著小说要比电影吓人得多,史蒂芬·金的大多数作品的精彩之处在于激发读者心理上的恐惧。一般来说,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很难达到原版小说的效果。
中国人早已被花里胡哨的洋节日勾去了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自然不用多说,商家们也开始瞄准了万圣节,纷纷围绕这一主题做出各种吸引眼球的活动。然而对于万圣节的“节目安排”,相信多数人还是喜欢和伴侣、朋友看一部恐怖片。看了这么多年恐怖片,胆子其实越练越小了,恐怖电影的几套伎俩倒看出了些门道。以下是个人对恐怖片的分类(只涉及好莱坞),供“同好”们作为后万圣节的观影参考。
科学寓言式恐怖片
在西方影史上,《科学怪人》是一部有独特地位的作品。它改编自名著,数次搬上银幕。故事在今天看来并不算太恐怖,但其中的寓意如同他的原著对于第一批读者一样,具有划时代性。科学家用不同尸体拼凑成一个“人”,利用闪电的电能赋予其生命。此后,反映“科学失控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科学怪人情结”被后人沿用至今,派生出许多同类型影片,如《变蝇人》的半人半蝇,《深海狂鲨》中具有人类基因而智能化的鲨鱼等。
传统歌特式恐怖片
这类影片多是改编自一些古老传说(如浪人、吸血鬼等),他们的出场往往在月圆之夜或荒凉阴森的古堡。片中可能出现最多的动物就是蝙蝠和黑猫。而怪物又是多情种,与人间总有一丝情丝牵挂,令影片平添了一丝凄婉与无奈。如《德古拉》《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狼人生死恋》和《美国狼人在伦敦》等。
纯视觉刺激恐怖片
好莱坞在七八十年代曾把一些恐怖片推向了只靠视觉刺激的极端。它们镜头充满诸如挂着血丝的骷髅、没有完全烂掉的走路歪斜的腐尸、四溅的血浆、横七竖八的肢体等,这些影片通过视觉传达与刺激过多地连在了一起。因此,看这类影片不宜吃得过饱。这类影片包括《群尸玩过界》《坏品味》等。
人吓人恐怖片
俗话说“人吓人,吓死人。”首先要提的是《惊声尖叫》系列,这类影片,每个出场人物都可能是凶手,也有可能是受害者。凶手隐藏在厉鬼面具后的面孔可以是朋友,亦可是恋人、亲人或陌生人。不同于阿加莎·克里斯蒂那种悬疑推理片,片中的恐怖场景比比皆是——家中庭院、洗手间、办公室,甚至戏中戏的外景和电话听筒里。其他典型的是《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做了什么》《都市传说》等。
鬼上身恐怖片
道具是个魔方,能够开启地狱之门的信物被拼对时,地狱使者就会降临人间。类似影片中的道具实际上具有象征意味,所谓“地狱之门”无处不在,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人类与魔鬼之间的“链接物”。《尸变》中,道具是一本浸满鲜血的载有召唤恶灵咒语的古书;《木乃伊》的道具是一道咒语,《糖果人》的道具是一面镜子,《午夜凶铃》的道具是一盘录像带,一旦被唤醒,那位冤死的鬼魂就会回到世上去发泄心中的怒火。
凶兽横行恐怖片
在斯皮尔伯格的成名作《大白鲨》中,幽灵般的巨鲨肆虐海滨浴场,死亡人数在一天天增加,而海滨浴场的经营者和背后的官员却丝毫不采取有效的防鲨措施。在他们看来,浴场的经营效益远比人命重要——这些陆地上的“鲨鱼”远比海中的巨鲨恐怖。片中鲨鱼始终未露其全貌,但高超的拍摄手法却令巨鲨那锋利的尖齿和破浪而行的鱼成了著名的死亡标志。其他重要作品有《群鸟》《食人鱼》《狂犬库乔》。
揭露人性丑恶的恐怖片
最伟大的恐怖片是对人们所追求的“精神天堂”的扭曲、颠覆或摧毁。这类恐怖片用宗教或历史之眼观察黑暗。它们已经超越了类型片的范畴,成为反思我们精神世界的经典。在这里就把一些宗教恐怖片和心理恐怖片合二为一吧。比如《七宗罪》中以《圣经》名义清洗人间罪孽的罪犯;《沉默的羔羊》中,破案的线索来自一位心理变态的重犯,而他偏偏也是名心理学专家。
韦斯·克莱文(《猛鬼街》《惊声尖叫》导演)评选的恐怖电影TOP5
《活死人之夜》(1968年)
推荐理由:
它的确是很吓人的电影,但它吸引我的原因是:它不仅滑稽、恐怖,而且还带有一定政治意义。有个想做制片人的朋友看完它对我说:“有人愿意出钱拍恐怖片在院线上映,如果你能写本子,就有机会做导演,而且可能还可以自己剪辑。”我就是这样踏入电影圈的,而《活》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它让我吃惊地发现,在恐怖片里,你同样可以阐明自己的观点。
《凶兆》(1976年)
推荐理由:
总体来说,它是一部相对平缓的恐怖片。片中那段45秒的狂风,把大树吹得七扭八歪。这场戏看起来是在摄影棚拍的,但后来导演理查德·唐纳告诉我:“正要拍那场戏时,突然狂风四起,于是,我们很幸运地抓住时机拍下这组镜头。”片中的小孩让人不寒而栗,而骑三轮车的场面,后来被库布里克在《闪灵》中再次引用。
《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年)
推荐理由:
恐怖片中最吓人的角色是电影导演。当观众意识到某个导演危及社会安定时,他们会真正地发抖。我想,能拍出《德州电锯杀人狂》这样一部影片的人绝非“善类”。要真正吓到观众,你要突破电影制作人这一身份的束缚,这是其给我的最深感触。当时,正值杀人狂查尔斯·曼森团伙犯案,我以为该片是他的同伙拍摄的。过几年再看此片,我发现片中的绿色和紫色色调运用得相当巧妙。其实,从艺术角度来讲,这是一部很美的片子。片中许多场景——挂在树上的小玩意、鸟笼中的鸡等,都是出自鲍勃·伯恩斯的创意,我后来请他为我的《隔山有眼》做策划。
《猛鬼街》(1984年)
推荐理由:
这是我的片子,我对片中的主人公弗雷迪做了一番斟酌。他是一个儿童虐待狂兼色魔。面对天真孩童时,你能体会到他的行为是多么令人发指。前期准备阶段,我参考了俄罗哲学家葛迪耶夫的著作。他主张:“你越接近良知,就越感到痛苦,甚至想要自杀。要达到真正的心安理得,就要抛开自我,然后,会发现世界其实很美好。”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对于身边事,仿佛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有时也会突然摆脱自我束缚。而摆脱它的动力,来源于个人努力和争取觉醒、面对现实的欲望。我以这种哲思为理念,拍出了《猛鬼街》。
《闪灵》(1980年)
推荐理由:
我认为《闪灵》的戏剧元素要多于恐怖元素。片中最吓人的场面,是杰克的打字机打出的那句话“只工作不休息,杰克变傻瓜。”成堆的A4纸上写满了这句话,且每页纸上,这些长短、排列不一的字都是由人工手动打印的。《闪灵》的原著小说要比电影吓人得多,史蒂芬·金的大多数作品的精彩之处在于激发读者心理上的恐惧。一般来说,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很难达到原版小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