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既判力理论及其中国化

来源 :法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陆的刑事既判力理论源于罗马法,指刑事既决事由所创设的稳定诉讼状态,包括既决事项的实质确定力和程序结果的自缚力。刑事既判力旨在解决刑事判决生效后既决事由的效力范围及程序安定性等问题。程序安定、诉讼经济及权利保障是其理论基础。在效力类型上,终局判决的既判力可分为肯定效力与否定效力、相对效力与绝对效力以及主观效力与客观效力。免诉裁决虽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刑事终局判决,但亦经过较严格的证明程序,具有"类"既判力。刑事既判力阻却制度奉行"禁止不利于被告的变更"原则,严格限制非常上诉与再审程序的启动。中国刑事诉讼长期缺乏程序安定的理念,再审程序的启动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和任意性,应引入既判力理论,以维护判决的权威性及程序的安定性。
其他文献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制约条件,是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传统能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世界各国对能源的争夺日
对南汀河流域的径流泥沙来源、水沙特性、水沙变化趋势等作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对姑老河站以上水沙变化对孟定坝淤积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利用大文站的泥沙资料,分析了
作为农村金融领域“增量改革”的亮点,小额贷款公司激发了民间资本的活力,有效缓解了农村融资难题,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小额贷款公司在发
“限塑令”的出台体现了治理“白色污染”的需要,然而,它忽略了社会规范的作用,难以获得公众的信仰,以至在实施过程中步履维艰。“限塑令”提高了执法成本、增加了交易费用,
我国以往关于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的研究表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需要转型。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转型首先要确定方向,即遵循刑事诉讼的发展规律,坚持刑事诉讼中"不能放弃的原则",批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女性意识也逐渐觉醒,逐渐走出了家庭,参与到社会生活工作里,在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本文通过探讨我国女性观念形成的社会
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是人类获取资源的重要渠道。与废旧物资相关的收集、分选、加工、处置、研发、服务等活动构成了再生资源产业的主要内容。再生资
从古至今,中外诉讼证明制度的历史沿革,大致有三种基本的证明方式:最早的是神示的证明方式,是通过特定行为引起的某种现象显示出神的意旨从而做出事实判定;近代的为法定的证明
随着中国当代法治进程的逐步深入,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经成为了国人所瞩目的焦点之一。现行民事诉讼法(1991年)是在新中国第一部民事诉讼法(1982年)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这十
我国学界的多数观点认为雇主责任是无过错的替代责任,而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9条不以雇员的侵权责任为雇主责任的要件,并规定轻过失的雇员可以免责,与替代责任说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