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性的制约问题,从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外部因素以及信息不对称现象三方面进行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有助于缓解矛盾,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成因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所普遍面临的融资困境最为人们所诟病,它成为中小企业发展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分析。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外部成因
一个国家完善的金融体系的功能和效率不仅要体现在一个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银行体系,同时也要具备一个健全的、多层次、多结构的直接融资市场。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既包括股票市场,也应该包括债券市场。但是,我国宏观环境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明显不足。
1.从政策层面上来看,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发展的政策体系。我国金融体制始终保持着国有经济导向,银行在信贷决策上偏离商业原则,将贷款过多地的投向国有大型企业。现行的融资体制主要是为了适应国有企业外源融资需要而建立的,改革过程中的金融资源的配置结构都被锁定在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链条上。对中小企业而言,这种在政策支配下成长起来的金融机构难以提供与其匹配的金融服务。国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尚未形成足够的重视,除城市商业银行明确规定为中小企业服务外,其他国有银行在扶持中小企业方而都没有硬性的规定。
2.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国内的资本市场仅有主板市场,虽然2004年5月已在深圳设立中小企业板,但距离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有很大的差距,发行体制没有根本变化,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环境也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毕竟中小企业板只是创业板的雏形,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市场,其对拟上市企业的资格要求依然很高,上市“门槛”是按现行主板发行审核标准审核通过的,主要对象是那些科技含量高、具有高成長性的中小企业。总之,有限的市场容量难以容纳成千上万的拟上市公司。
3.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机制。虽然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开展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业务,但这项业务进展缓慢。尽管各地都出台了《关于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管理的若干规定》,并安排了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资金,但是,由于上述《规定》对担保人资产抵押及企业自身信用担保的条件都有一定的限制性规定,使许多中小企业难以享受政策的优惠。
4.法律法规与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政策支持。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中小企业法律法规的制定、管理机构的设立方面都不健全。迄今为止,除了200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还未有一部完整的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帮助其有效融资的法律法规还是一个立法空白,不能为中小企业发展、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提供法律保障。此外,我国尚未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负责中小企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5.各地区广泛存在着非正规金融的抑制效应。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民营中小企业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得到资金,各种非正规的金融活动日益活跃。对比世界各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非正规金融得到了客观评价。而在我国,由于非正规金融尚不具备合法地位,属于“地下金融”,所以政策上不予支持。合理规范发展非正规金融,填补资金短缺空间就应成为比较现实的选择。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内部成因
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国中小企业具有优胜劣汰机制明显、对地方税收贡献大、市场适应力强等优势,但是其运作不规范,人员素质差、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实力弱、资产质量差、破产率高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首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有着极为深度的内部原因,那就是企业信用文化的缺失。我国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丝毫不逊色于大型国有企业,长期拖欠供应商货款更是司空见惯。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市场交易的顺利实现要依赖于交易双方实现所承诺的信用,即对已达成合同条款的全面履行。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信用制度没有建立,个人信用建设基本空缺,商业信用屡被破坏,造成全社会的信用危机感,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失去信任,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越发严格,手续越发繁琐,人为增大了交易成本。在信用缺失的情况下,为了减少银行的坏账率,银行通常对信息透明度高且现金流量稳定的大企业较容易提供贷款,而对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来说就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这证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相比较而言,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信息以及其他信息的公开化程度远高于中小企业,而且信息的真实程度也要高于中小企业。
其次,中小企业抵押式担保能力不足。现行的不动产抵押担保贷款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性,银行发放贷款必须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抵押式担保。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因陋就简,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维持正常运转,厂房、设备投入并不多,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式担保。尤其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受到了更严重的约束,这类企业在物业方面比重很小,抵押贷款方式无疑是一道高门槛。也有不少中小企业因其土地、厂房所有权证不全,不符合抵押贷款条件,因此不能获得银行贷款。另外,许多银行在不动产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环节收费标准高,且标准不一,加重了企业负担。而且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抵押率较低,使得中小企业通过抵押实际得到的贷款数额相对较小。
最后,中小企业往往一般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经营风险高。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上市直接融资有十分严格的限制条件,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才有可能进入股市,一般中小企业受企业规模的限制,无法在股票市场筹措资金,只能依靠自我积累来扩大再生产。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主要是其亲族成员,而自身盈余作为企业发展资金又极为有限,这难免限制了融资总量。利润是企业发展中资金积累的主要源泉,由于中小企业的总体利润水平较大企业低,而且初始资金规模较小,故资本增值无论是速度还是总量都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有些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也因此而被搁置。企业的经营风险可以转化为财务风险,所以经营风险的大小影响企业的融资,对于银行来说,安全性、稳健性、盈利性是其发放贷款的基本原则,为了减小风险、优化资产质量,在贷款中回避中小企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三、难以逾越的信息不对称屏障
依据现代金融理论的解释,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难点是“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是一个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市场。这种“信息不对称”和相应发生的“信息成本”,以及由此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影响到信贷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信贷配给的大量存在,从而影响到信贷市场运作的有效性。所谓信贷配给,是指在一般利率条件下对贷款的需求超过了供给,可以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所有的借款人群体进行配给限制,也即所有的借款人只能得到部分贷款;第二类是对不同的借款人群体实行差别待遇,其中一部分借款人的借款需求得到满足,而另一部分借款人则受到了配给限制。一般情况下,如果在投资规模效益递减时要求增加贷款,借款人则将面临第一种类型的信贷配给。如果不存在规模效益递减的情况,借款人将面临第二种类型的信贷配给,即一部分借款人的借款需求得到满足,而另一部分借款人则根本得不到借款。由于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现象在中小企业群体中就更为严重。
总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和其他复杂的因素,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中小企业要充分了解现在可供利用的投融资渠道,掌握各种融资工具及其相应的融资程序,在现有的环境下谋求企业资金的最大支持。
【参考文献】
[1].赵石.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表现及原因分析[J].民营科技,2008,7
[2].马利利.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财会月刊,2007,9
作者简介:屈瑜君,(1971--),男,湖南衡阳人,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成因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所普遍面临的融资困境最为人们所诟病,它成为中小企业发展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分析。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外部成因
一个国家完善的金融体系的功能和效率不仅要体现在一个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银行体系,同时也要具备一个健全的、多层次、多结构的直接融资市场。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既包括股票市场,也应该包括债券市场。但是,我国宏观环境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明显不足。
1.从政策层面上来看,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发展的政策体系。我国金融体制始终保持着国有经济导向,银行在信贷决策上偏离商业原则,将贷款过多地的投向国有大型企业。现行的融资体制主要是为了适应国有企业外源融资需要而建立的,改革过程中的金融资源的配置结构都被锁定在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链条上。对中小企业而言,这种在政策支配下成长起来的金融机构难以提供与其匹配的金融服务。国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尚未形成足够的重视,除城市商业银行明确规定为中小企业服务外,其他国有银行在扶持中小企业方而都没有硬性的规定。
2.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国内的资本市场仅有主板市场,虽然2004年5月已在深圳设立中小企业板,但距离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有很大的差距,发行体制没有根本变化,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环境也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毕竟中小企业板只是创业板的雏形,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市场,其对拟上市企业的资格要求依然很高,上市“门槛”是按现行主板发行审核标准审核通过的,主要对象是那些科技含量高、具有高成長性的中小企业。总之,有限的市场容量难以容纳成千上万的拟上市公司。
3.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机制。虽然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开展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业务,但这项业务进展缓慢。尽管各地都出台了《关于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管理的若干规定》,并安排了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资金,但是,由于上述《规定》对担保人资产抵押及企业自身信用担保的条件都有一定的限制性规定,使许多中小企业难以享受政策的优惠。
4.法律法规与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政策支持。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中小企业法律法规的制定、管理机构的设立方面都不健全。迄今为止,除了200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还未有一部完整的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帮助其有效融资的法律法规还是一个立法空白,不能为中小企业发展、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提供法律保障。此外,我国尚未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负责中小企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5.各地区广泛存在着非正规金融的抑制效应。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民营中小企业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得到资金,各种非正规的金融活动日益活跃。对比世界各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非正规金融得到了客观评价。而在我国,由于非正规金融尚不具备合法地位,属于“地下金融”,所以政策上不予支持。合理规范发展非正规金融,填补资金短缺空间就应成为比较现实的选择。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内部成因
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国中小企业具有优胜劣汰机制明显、对地方税收贡献大、市场适应力强等优势,但是其运作不规范,人员素质差、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实力弱、资产质量差、破产率高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首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有着极为深度的内部原因,那就是企业信用文化的缺失。我国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丝毫不逊色于大型国有企业,长期拖欠供应商货款更是司空见惯。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市场交易的顺利实现要依赖于交易双方实现所承诺的信用,即对已达成合同条款的全面履行。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信用制度没有建立,个人信用建设基本空缺,商业信用屡被破坏,造成全社会的信用危机感,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失去信任,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越发严格,手续越发繁琐,人为增大了交易成本。在信用缺失的情况下,为了减少银行的坏账率,银行通常对信息透明度高且现金流量稳定的大企业较容易提供贷款,而对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来说就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这证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相比较而言,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信息以及其他信息的公开化程度远高于中小企业,而且信息的真实程度也要高于中小企业。
其次,中小企业抵押式担保能力不足。现行的不动产抵押担保贷款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性,银行发放贷款必须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抵押式担保。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因陋就简,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维持正常运转,厂房、设备投入并不多,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式担保。尤其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受到了更严重的约束,这类企业在物业方面比重很小,抵押贷款方式无疑是一道高门槛。也有不少中小企业因其土地、厂房所有权证不全,不符合抵押贷款条件,因此不能获得银行贷款。另外,许多银行在不动产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环节收费标准高,且标准不一,加重了企业负担。而且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抵押率较低,使得中小企业通过抵押实际得到的贷款数额相对较小。
最后,中小企业往往一般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经营风险高。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上市直接融资有十分严格的限制条件,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才有可能进入股市,一般中小企业受企业规模的限制,无法在股票市场筹措资金,只能依靠自我积累来扩大再生产。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主要是其亲族成员,而自身盈余作为企业发展资金又极为有限,这难免限制了融资总量。利润是企业发展中资金积累的主要源泉,由于中小企业的总体利润水平较大企业低,而且初始资金规模较小,故资本增值无论是速度还是总量都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有些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也因此而被搁置。企业的经营风险可以转化为财务风险,所以经营风险的大小影响企业的融资,对于银行来说,安全性、稳健性、盈利性是其发放贷款的基本原则,为了减小风险、优化资产质量,在贷款中回避中小企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三、难以逾越的信息不对称屏障
依据现代金融理论的解释,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难点是“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是一个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市场。这种“信息不对称”和相应发生的“信息成本”,以及由此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影响到信贷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信贷配给的大量存在,从而影响到信贷市场运作的有效性。所谓信贷配给,是指在一般利率条件下对贷款的需求超过了供给,可以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所有的借款人群体进行配给限制,也即所有的借款人只能得到部分贷款;第二类是对不同的借款人群体实行差别待遇,其中一部分借款人的借款需求得到满足,而另一部分借款人则受到了配给限制。一般情况下,如果在投资规模效益递减时要求增加贷款,借款人则将面临第一种类型的信贷配给。如果不存在规模效益递减的情况,借款人将面临第二种类型的信贷配给,即一部分借款人的借款需求得到满足,而另一部分借款人则根本得不到借款。由于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现象在中小企业群体中就更为严重。
总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和其他复杂的因素,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中小企业要充分了解现在可供利用的投融资渠道,掌握各种融资工具及其相应的融资程序,在现有的环境下谋求企业资金的最大支持。
【参考文献】
[1].赵石.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表现及原因分析[J].民营科技,2008,7
[2].马利利.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财会月刊,2007,9
作者简介:屈瑜君,(1971--),男,湖南衡阳人,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