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应融入鲜活的教育元素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ce_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的重要结论。当代青少年要继续砥砺奋斗,需要了解当今中国领导人的成长经历,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汲取前进的力量。《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从多角度生动记录了习近平同志15到22岁这七年宝贵的人生经历,体现了一位追求先进的年轻人在艰苦奋斗的实践经历中成长成熟,体现了一个立志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在艰苦环境中为改变乡亲生活而奋发开拓的历程,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在自身言行上的传承。对中国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需贯彻“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注重将领袖人物的奋斗历程、成长经历作为鲜活的素材,凝练教育主题,发挥榜样力量,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关键词:习近平;艰苦奋斗;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2-0021-05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speech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100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t conclusion that struggle is the most beautiful background of youth. To continue to forge ahead, young peopl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growth experience of Chinese leaders, learn from their struggle spirit and draw on the strength of progress. "Xi Jinping's Seven Years as an Educated Youth" is a vivid record of Comrade Xi Jinping's valuable experience from 15 to 22 years old from muti-perspective. It shows that an advanced young man has grown up and matured i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hard struggle. It embodies a young man who pursues the advanced in the practice of hard struggle, the practice of a Communist Party member serving the people, and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in his own words and deeds. In order to educate Chinese youth in Marxist ideology and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theoretical,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e should focus on the struggle course and growth experience of leaders as fresh materials, refine the education theme,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wer of role model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Xi Jinping; hard struggle; traditional culture; Marxism
  習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创新思政课内容上下功夫,凝练主题,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切实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各类材料提炼出德育元素,融入课程学习。本文试以奋斗观为例,探讨伟大人物成长历程与思政课内容紧密结合,增强课程的德育功能。
  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多次提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优良作风,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精神气概,“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1],“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2]。艰苦奋斗是民族的自立自强、国家发展进步、政党兴旺发达、个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撑,也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奋斗总是首先体现在个体层面,从个体身上可以充分展现到奋斗与人的成长成才的密切关系。伟大人物总是在伟大奋斗中成长起来的,在伟大人物的身上能够感受到强大的奋斗精神和榜样力量。《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从多角度生动记录了习近平同志15到22岁这七年宝贵时光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习近平同志的知青岁月,体现了一位追求先进的年轻人在艰苦奋斗的实践经历中成长成熟,体现了一个立志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在艰苦环境中为改变乡亲生活而奋发开拓的历程,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在自身言行上的传承。引导青少年学生阅读该书了解习近平同志年轻时代的成长经历,好学上进,为民服务的实践,可以深刻体会艰苦奋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要求、实践指向和精神力量。学校开展思政课教学,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紧密将领袖人物的奋斗历程、成长经历作为鲜活的素材融入思政课教学,凝练教育主题,发挥榜样力量,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一、艰苦奋斗是习近平知青岁月的磨炼实践
  (一)青年习近平艰苦奋斗思想的形成:从自发到自觉
  来到延川来到梁家河,给习近平和同行的年轻人最深的体会就是贫穷。这种贫穷来自于千百年来自然环境的恶劣,人们只能在贫困中过日子,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只能收获微薄的食物。对于知青们而言这是曾经不曾面对的问题,即要学会劳动,要学会生存,要养活自己。他们对此很不适应,但是为了养活自己就必须学会干农活,赚工分。正是在与乡亲们相处的日子里,习近平同志改变了以往的认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成为了做农活的好手。随着对农村了解的愈加深刻,就更为自觉地意识到既然来到了梁家河,就必须为乡亲做些什么,改变他们的生存境遇,无论是打坝地、打井,还是办打铁社、建沼气池,就是为了创造更好地条件,改善大家的生活。当村支书不到一年时间,习近平就做了许多以前别人未曾做也未能做到的事情。习近平同志自觉认识到艰苦奋斗才能真正改变农村面貌,只有奋斗才可以实现,只有付出努力才可以实现,在带动乡亲们干活的同时,也让乡亲们向往更美好生活。
  (二)艰苦奋斗的目的:为老百姓做实事
  习近平同志的思想有很大的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的。正如他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文中写到的:“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的知青生涯让总书记深刻了解我们复杂的国情,了解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魂之所在;艰苦的生活锻造了总书记钢铁般的担当精神和任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塑造了为民干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基石。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只有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理念,才能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压倒,才会去克服一个个挑战。同样,仅仅靠自己也无法完成许多事情,所以习近平同志通过发动群众,大家一起努力,去改变梁家河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深深理解了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3]。
  从总书记身上看到了一个年轻人作为当时的“黑帮子弟”,少年习近平不堕其志,不馁其行,在延安这块革命的圣地,感受到父辈们的革命精神,心灵和思想上的触动与升华,让他在插队生活中受到艰苦磨炼,坚定他的理想信念,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人使命的认识,也让青年习近平树立了伟大的政治理想和使命担当。伟大的理想和信念,在于为民服务的伟大目标。正如他的好友雷平生所言:“(习近平)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并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所以直到现在,他仍一再提起,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4]。“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二、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要求
  (一)奋斗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的存在,人类满足自身吃穿住用的成果都需要人们通过自己辛苦的劳动来取得,为了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与大自然做斗争,从大自然中谋取生活资料,求生存求发展。“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5]。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理性认识指导下的自觉劳动。人的实践活动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不再是适应自然,而是站在自然界的对立面,通过否定自然来求得生存和发展。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断获得对自然界的认识,以指导进一步的对自然界的改造活动。其次,实践是按主观意图改变现实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关系,还是实践关系。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感触世界,通过发明和使用工具来改造自然界,进而实现自己的意图。外部世界的独立性和异己性决定自然界不会自动地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发展了人的本质力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创造了人。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人类创造了自然界所不能提供的生产工具,从木棍、石斧到刀剑、锄头,到蒸汽机、发动机、计算机;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力时代,以及今天的网络时代,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来自于人的实践和奋斗。奋斗是人的主体性的生动表现。从本质上讲,奋斗是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人与自然和他人之间的实践和交往,就是人的奋斗过程,是人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并赋予个体人生意义的过程。因此,只有奋斗才能发展人的精神世界,把人从自然意义上的人变成社会意义上的人,赋予生命个体以不同的宽度、厚度、深度和高度。只有通过奋斗,人才能获得存在感、价值感、成就感和幸福感[6]。
  (二)奋斗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生产力与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如果说生产力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生产关系则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矛盾。人们由于不同的利益而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表现为阶级,阶级之间围绕着利益而产生的冲突就是阶级斗争。阶级对抗中同样体现着被压迫阶级的抗争后奋斗,体现着这些阶级对于一个更加美好社会的追求。古往今来,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被统治阶级反抗统治阶级构成了历史进步的画卷。到了今天,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关乎着人类获得自由和解放。
  正是一代代人奋斗,人类社会才变得更加发展与文明,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逐步消灭了一个个人与人不平等的现象,消除一个个人与人奴役的制度。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不是让这种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重现,而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并且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其他阶级才能解放自身,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依靠自己的斗争才能实现。
  总而言之,奋斗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唯物史觀科学说明了奋斗在人作为个体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艰苦奋斗的历史
  国以艰苦奋斗而强,人以艰苦奋斗而立。艰苦奋斗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代代相传、日久弥新、生生不息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华,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许多挑战挫折,正是依靠团结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代代中国人自强不息、筚路蓝缕,壮大着民族的力量,铸就着民族的精神,打败了一个个强敌,才让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灿烂文化传承至今,才能让饱受内困外辱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与自由。数千年先民的奋斗造就了我们广袤的国土,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创造着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奇迹,征服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
  今天的中国人在奋斗的征程中续写着新的篇章。新中国七十年的历史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以自己不屈意志写下的豪迈篇章,一个个英雄模范的身影都闪现着为民族奋斗的万丈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上的讲话,高度概括和说明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的精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7],在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道路上,整装再出发,在伟大斗争中推进伟大事业。
  (二)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8]。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神农尝草、有巢筑屋、燧人取火、大禹治水等我国古代神话和传说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敢于逐梦的执着精神,展现了中华先民们无畏艰辛、勇敢开拓、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精神。与西方浓厚的神本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体现人本文化,是人的奋斗与努力而非神创造了人类一切。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征程中,不断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将民族精神推到新的高度,成为后人新的力量源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奋斗精神贯穿始终,展现着中华民族不屈、毅力、勇敢与奋进。正是一代代中国人将自己的劳动实践注入民族文化,才让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突出表现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君子效法天道的刚健品格,发愤拼搏,在奋斗中积极进取;《孟子·告子下》名篇中写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述说着只有历尽艰辛与磨练才能成就伟大;“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天道酬勤”“自古雄才多磨难”“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句句名言验证着我国历代志士仁人的不屈与奋斗。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气质,造就了我们民族独特而又持久的民族心理,不懈奋斗、敢于抗争、勇于逐梦,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指向和追求,必将激励着华夏儿女永远变革创新和不懈奋斗。
  四、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
  (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奋斗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必须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出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里程碑事件和取得伟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是艰苦奋斗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党吸收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并与党的性质、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结合起来,形成了反映共产党本质特色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艰苦奋斗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建党初期,面对敌人疯狂镇压的白色恐怖,他们传播真理,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勇气点燃革命火种。大革命失败后,大批共产党员惨遭杀害,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靠艰苦奋斗的精神,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抗日战争日寇的围剿中,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度过了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中,依靠人民的力量,推翻了三座大山和国民党反动派,“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开创了民族解放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克服重重困难,迅速恢复了饱受创伤的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我们党将继续带领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奋斗精神
   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深化发展了艰苦奋斗精神,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毕生的信念和行动践行着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成就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1935年12月,正值红军转战陕北、日寇入侵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损失,毛泽东同志在瓦窑堡会议上豪迈地说到:“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9],展现了在国家危亡之际革命低潮之时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和实现民族独立的不屈斗志。毛泽东同志在1936年12月抗日红军大学题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演讲中第一次使用“艰苦奋斗”的科学概念。在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同志万里长征只走完第一步,后面的路更长,更艰苦,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0]。“两个务必”成为全党必须时刻牢记的警钟,时刻提醒着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牢记自己的奋斗使命。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毛泽东同志多次提醒全党同志牢记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他指出:“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們的政治本色”[11]。艰苦奋斗成为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中国与发达国家巨大的发展差距,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继续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苦奋斗精神,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以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现实,我们“要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们要搞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还很穷,就是要老老实实地创业,就是要吃点苦,否则不可能有今后的甜”[12],“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13]。江泽民同志根据新形势下党、军队、领导干部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在今天艰苦奋斗没有过时,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需要继续发扬光大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对于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说到底是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观、人生观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党的艰苦奋斗的好传统才能在自己的思想上和作风上真正扎根”[14],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党建的重要内容,是共产党人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表现。党的十六大闭幕后不久,胡锦涛等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来到西北坡学习考察,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他深刻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15]。2006年胡锦涛同志则明确提出将坚持艰苦奋斗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认为全社会都必须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正确价值观,将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五、结束语
  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艰苦奋斗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重要地位。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那种为了老百姓利益而敢做事,做实事的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奋斗精神。从青年习近平身上我们学习到青年人的成长离不开辛勤和汗水,需要艰苦与奋斗,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一代代人的顽强拼搏,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才会实现心中的理想,才会成就伟大的人生。勉励学生将精神的震撼化作行动的方向,思想的洗礼变为前行的力量;将今日的辛勤的汗水化作明天成功的泪水,用今天的努力与付出成就明日的成功与辉煌,以“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的坚定意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人民网,2017-10-18.
  [2]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8-2-14.
  [3]习近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来源[N].人民日报,2013-3-20(01).
  [4]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57.
  [5]列宁.哲学笔记[A].列宁全集(第55卷)[M].人民出版社,1990:183.
  [6]蒋寒.奋斗书写新时代[N].光明日报,2018-06-08(11).
  [7]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02).
  [8]柳礼泉.中国共产党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发展与升华[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14、53.
  [9]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A].毛泽东选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1:161.
  [10]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體会议上的报告[A].毛泽东选集(第4卷)[C].人民出版社,1991:1439.
  [11]毛泽东.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A].毛泽东文集(第7卷)[C].人民出版社,1999:162.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41.
  [13]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A].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06.
  [14]江泽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A].论党的建设[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46.
  [15]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J].求是,2003(1):3-8.
其他文献
摘 要: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大学担负着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引导着我国本科职业教育方向,具有重大意义。台湾地区科技大学具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紧密深度的产学合作及成熟的技术研发与转化机制等鲜明特征,其办学经验对于我校拟建成示范性应用技术大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由此文章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背景出发,从顶层设计、人才培养、产学合作、师资建设、服务社会等方面分析建设内容,探讨翔实可行的建设方案
期刊
摘 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能力是培养单位长期关注的焦点。文章在地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础上,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关的培养模式和质量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通过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校企深度融合、学科竞赛、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科学习惯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不管改进教学方法和职业道德培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工程认知。学生通
期刊
摘 要:针对C语言程序实践课教学中存在的课题内容与专业应用结合不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分别从教学内容、过程与激励措施、考核方式三大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研究得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提出了一种面向专业应用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新模式。实际应用及课后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交流讨论的热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编程动手能力和水平,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教学模式可类推和应用于
期刊
摘 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实践教学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当前的林产化工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未能较好地发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效能,亟待改进。文章以梧州学院林产化工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为例,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实践教学成效方面,探索地方本科院校林产化工相关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应用
期刊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学生需求的视角出發,通过分析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积极探索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路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时效性,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文章以海南省高校为例,调研了海南四所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学生需求;思想政治工作;现状;高校辅导员  中图
期刊
摘 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实践教学质量是衡量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重点关注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文章在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商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南宁学院基于新桂商企业资源开展商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具体做法以及基于此项改革所带来的成效。  关键词:新桂商;企业资源;应
期刊
摘 要:针对首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落地之后,未入选高职院校“进退两难、不知所措”等窘态问题,从首轮“双高计划”拟建设单位公示情况,以及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入选情况两大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未入选首轮“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未来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并以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学校和专业群两个层面提出了其下一步工作思路,为未入选首轮“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未来建设与发展提供借
期刊
摘 要:历史思维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西革命纪念馆这一合作实践基地为平台,基于历史思维培养大学生义务讲解员,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设计基础技能、理论学习、实践演练的进阶式培养模式,从而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掌握受益终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思维;大學生义务讲解员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 要:深化产教融合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状况的调查发现:不同企业对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知不同,导致其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形式上存在差异;当前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培养意愿较为强烈,且不同类型企业关于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意愿存在规律性;不同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有效需求存在不同,包括参与学生的条件、相关
期刊
摘 要:以OBE為理论基础对《食品卫生与营养》课程考核模式进行改革,依据毕业要求修订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制订不同考核方式和确定考核权重,形成全面多维的课程考核体系。通过两年的实践表明这种考核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科学的检验预期的学习成果。  关键词:OBE;课程考核;《食品卫生与营养》;云班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