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战略要点及对策建议

来源 :甘肃科技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nu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论述研究了地方农业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战略目标、战略要点和对策建议。在战略目标中,需要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突出分类培养模式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在战略要点里,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导师建设、培养方式、培养质量五个方面,针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模式设定了具体的操作方式。在对策建议中,从全过程管理、政策支持、质量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要多管齐下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分类培养模式。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培养模式;对策;战略要点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1地方农业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战略目标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多重挑战,产出高效、產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农业技术人员远离农民和农村等问题严重制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三农”发展。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教育、人才和创新,对地方农业院校如何培养符合社会时代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也面临着转型,主要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由外延转变为内涵,切切实实地打好质量这张牌。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地方农业院校应在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生态环境、农业科技等诸多领域培养出一大批急缺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地方农业院校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包含两方面的人才。一是农业科技研究型人才,这一类型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来源于农业院校中培养的学术型研究生;二是农业科技推广型人才,这一类型农业创新人才来源于农业院校中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更需要极快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应用型人才应对相关专业知识精通并了解其他学科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成为复合型实用人才。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不单单是学术型硕士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硕士更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地方农业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未来从事农业领域工作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研究生在校期间不仅应打好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备吃苦耐劳、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精神。因此,地方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方法要能体现出如何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质量,为社会提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2地方农业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的战略要点
  从培养模式要素来看,地方农业高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战略要点主要集中在优化构建课程体系、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分类培养方式、提高培养质量五个方面。
  2.1优化构建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方面,只有不断优化调整课程体系的设置,才能符合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的需要。山西农业大学在专业学位硕士课程设置上参考了行业需求,增加实践课程,注重管理类、临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内容的开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山西农业大学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上按一级学科设置1-2门学科基础课,以保证一级学科下课程体系的专业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可以利用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取得的先进经验与成果而进行不断地更新。从理论研究上体现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从实际应用上反映本行业最新的发展动向。
  2.2创新教学模式
  山西农业大学在2018版新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要求教师改变照本宣科的讲授方式,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带领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研究,将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思考;运用案例教学、实地讲授、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将课堂搬出教室、放在田间地头上或在工厂车间里,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将理论知识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起来;对课程内容进行延伸拓展,结合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调研、讨论。
  2.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随着山西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师带的研究生数量也急剧增加,导师受行政、教学科研任务的影响,与研究生沟通少、沟通频率低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于学术型研究生来说,通过建立团队式的导师培养小组可以解决沟通少的现实问题。由一个学科内的多位导师组成导师团队或以导师为团队带头人、青年教师为成员的导师团队能够将学术背景、学术思维与科研能力更好地整合起来。研究生在这样一个团队中,视野更加开阔,研究生的选题更加多元化。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要指导研究生选修跨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成为复合型人才。
  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双导师的管理体制,使研究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通过采取校内理论学习、校外专业实践锻炼的培养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从事相关行业或领域。山西农业大学从2014年双导师制实施效果来看,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其可行性,然而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一是校内外导师遴选制度、管理与考核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校内外导师的职责虽明确但落实不足;三是建立校内外导师的沟通交流机制尚不完善。
  2.4转变分类培养方式
  针对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不同的培养目标,山西农业大学依据学生自身的意愿和特点实行研究生分类培养。
  2.4.1推行“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和“国内外联合培养”
  学术型硕士的定位是培养继续从事科研的高层次人才,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在学术培养的过程中,应努力挖掘其学术创新能力。在对是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和“国内外联合培养”更加吸引学生的关注。“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有以下几点明显的好处:一是促进学生学习、科研的持续性;二是缩短学习年限,可以尽快地提升自己,去面对工作;三是避免该领域人才的流失,促进科研成果的产生。   “国内外联合培养”能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为研究生开拓国际视野和学术视野、培养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了解和把握国际学术前沿提供平台。通过出国留学,有机会与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学习,为今后研究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2.4.2推行“专家大院”培养模式
  以往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式仍照搬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导致专业学位硕士实际上仍按学术型硕士培养,学术化水平不高,专业化程度不够。农学院“专家大院”是建设在农村生产一线,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成果与技术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专家大院”转变以往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模式,专家和研究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服务于农户及生产组织为特色,切实了解“三农”,抓准生产关键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进行技术集成创新,解决农村、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促进农业生产,并将科技成果以“专家大院”为圆心向外快速辐射推广,推动农业發展。
  “专家大院”针对地方农业院校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适应社会综合能力缺乏、服务“三农”情怀不足等问题,采取学校与地方相结合、地方专家与学校导师联合指导、研究一社会服务一人才培养结合的方法,在生产一线培养理实并重、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逐步形成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其采用“三段式培养”,即实践1(入学前生产实践锻炼,发现问题)——理论(学校理论课程学习,掌握方法)——实践2(深入生产一线,研究并解决问题)。
  2.5质量保障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质量保障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素中最为关键的核心要素,它直接体现出地方农业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水平的高低。如果地方农业院校的研究生还继续按传统培养模式培养,没有质量保障体系的监督管理,终究会面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局面,势必会影响到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因此,质量控制应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离开质量控制谈培养质量将是空谈。另外,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评价标准应以培养类型加以制定。
  学术型硕士质量控制着力点应放在课程考核和学位论文上。课程考核可采用闭卷或课程论文的形式予以考核。学位论文方面,从论文的选题、撰写、评审以及学位论文的答辩都应该在质量保障体系的监控之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并通过培养计划中的所有课程,培养环节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盲审和答辩通过后,可授予毕业证和学位证。
  专业学位硕士质量控制着力点虽然放在课程考核和学位论文上,但考虑到农业院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特点,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可采用开闭卷考试或撰写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予以考核。专业学位的硕士论文选题多来源于项目实际,不应拘泥于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成2-3万字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即可申请学位答辩。培养计划中所有课程考核合格,培养环节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方可授予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3地方农业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3.1紧密依托学科优势。办出学科特色
  就目前而言,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大多数地方农业院校和一些办学科研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地方农业院校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比综合性大学具有更多方面的优势,因而地方农业院校应充分发挥优势学科资源,办出学科特色。
  3.1.1利用学科优势,整合资源打造教学名师
  地方农业院校研究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方面都具有先天优势。地方农业院校的师资方面比综合性大学具有先天优势。农业院校的教师往往出身农科院校,学科知识基础扎实,熟悉学科的发展。地方农业院校可以整合教学资源打造教学名师,尤其是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的加盟,可以有效形成名师效应,实现“名师出高徒”。
  3.1.2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课程体系优化
  在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研究生都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前沿动态、实践应用结合起来。精选课程且数量适中,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增加反映学科重要成果或动态的内容。把实验研究做到田间地头去,做到生产一线中去。将农村生产一线转变为农业院校基层科技研发科技平台,为学生提供科研创新研究或实践应用机会。
  3.1.3加紧落实双导师制度,尝试建立导师团队伍
  地方农业院校应充分发挥与企业、农村紧密相关的优势,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抓紧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双导师制度,充分调动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更能贴近农村、农业发展的需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出现的问题,从而体现出地方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办学特色。
  3.2争取政策支持,调整配套政策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体系较为成熟,国家、地方政策支持力度较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在未来培养中占主要地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其培养时间短于学术型硕士,各农业院校对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均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或缺乏相关的政策规定,这需要国家、地方各级政府从国家、地方层面上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与时俱进出台新的政策、规章制度,将适宜的、有效的制度固定下来,从政策上、制度上保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良性培养。
  3.2.1国家、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出台新的支持政策规定
  在招生上给予高校更加自主的招生权利和招生名额,并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宜的规章制度体系予以支持。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建立由校、院两级教师、管理人员组成的教学督导组进行督导,保证研究生课程教学、开题报告等一系列培养的各个环节。专业学位硕士的专业实践培养过程中,企业未能深入到研究生的具体培养中,校企合作的相关机制没有从法律法规层面上得到支持与保障。
  3.2.2建立健全奖助学金制度
  从2014年秋季开始,研究生全面实行学费收费制度,高校收支两条线的收返规定使得学生在入学前就要缴纳不小的学费,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的学生在生源地贷款难以到位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放弃读研。因此,学校需要建立健全奖助学金制度,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
  构建以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优秀奖学金为主体的奖学金体系,完善以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研究生“三助一辅”制度、学业科研费、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助学金体系。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提高研究生“三助一辅”岗位津贴的支付。
  积极吸纳相关企业的支持,通过企业筹集资金用奖学金的形式用以赞助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不仅鼓励研究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与科研中去,而且可以吸纳更多的企业专家参与到评定奖学金中来。
  3.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3.3.1成立教学督导组,加强过程监督
  成立专门的研究生教学督导委员会用以监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的培养质量。教学督导委员会的成员应包括分管研究生的校领导、各培养学院分管研究生的院长、学校教师、研究生院相关科室人员、学生代表。同时,教学督导委员会应将教学督导活动结果反馈给相关处室、院系、教师、学生,以便于加强学生培养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3.3.2加强学位论文工作管理
  严格执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制度、中期考核制度、规范论文评阅、答辩程序,充分发挥导师、答辩委员会在保证学位论文质量上的作用,严把学位论文出口关,加强学位论文评审前申请资格的审查。
  3.3.3加大智力和硬件设施投入
  推行“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国内外联合培养”、“专家大院”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研究条件、物质投入。因此,地方农业院校应着力建设师资队伍,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指导学术型研究生,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题和实践;同时国家也应该为“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国内外联合培养”、“专家大院”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改善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体外受精助孕结局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20例卵巢储备功能低下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的患者开展随机对照研究。治療组110例,在体外受精常规助孕周期中同时采用健脾补肾疏肝治疗方案辅助,对照组1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控制性卵巢刺激周期中hCG日E2水平、获卵数、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可利用胚胎数、胚胎移植日子宫内膜和内膜下血流、子宫动脉血流情况及妊娠
期刊
摘要 为了探讨和分析烟煤黏结指数测定中煤样粒度与黏结指数的关系,固定了检测过程的标准无烟煤、检测人员、检测设备及工器具等影响因素后,选择黏结指数高中低三个煤种,每个品种的样品在0.1~0.2mm粒度范围内的占比分不同梯度制取12个样品,然后在检测过程固定的条件下,进行黏结指数测定的大量试验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煤样粒度对黏结指数测定的影响较大,而且随着煤样中在0.1~0.2mm占比增大,黏结指数
期刊
摘要:以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为基础,运用Bicomb、Citespace软件,对教师信息素养研究635篇相关文献从时空分布、研究力量和热点分布等维度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文献数量呈增长趋势,主要来自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地;美国是该领域研究成果与科研产出最多的国家,其中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是最为活跃的机构;研究热点可归纳为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等,前
期刊
摘要:本论述设计了一种基于Andriod的“绿色车间”检测系统。该系统智能监测车间环境,当环境参数实时值大于设定阈值,开启通风、空气净化设备。管理者远程监控多个车间的生产设备状态以及车间环境,并进行有效管理,为车间环境安全环保提供保障。该系统界面美观、逻辑简单、交互友好。  关键词:Andriod;绿色车间;监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68.2文献标识码:B  0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
期刊
摘要:在上位机和单片机通讯过程中,串口通讯是一种常见的通讯方式,特别是在高频率的RFID串口通讯中,数据从单片机向上位机发送非常快,此时稳定且高效的串口分帧技术能从根本上保证数据通讯的正确性,本文基于多年项目实战,总结出了一中基于帧头特征位和协议校验的分帧方法,在多种复杂串口通讯场景中均能正确高效分帧,为上层的业务系统切实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关键词:上位机,单片机,串口通讯,分帧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效应日渐突出,小麦条锈病由偶尔越冬区逐渐发展为频繁连年越冬的常越冬区,并且越冬范围已在逐年扩大,从而引起春夏季发病流行危害程度越来越重[1]。本文结合2019年麦积区小麦病害呈现显病时间早,发病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早播田发病重于晚播田,高山区发病重于半山和川区,发生程度重等特点,严重威胁着我区小麦生产安全。结合小麦秋苗期病虫害的调查研究,麦积区加强小麦病害的监测,重视综合
期刊
摘 要:HXD1C型电力机车是额定功率为7200KW、6轴交流传动货运干线电力机车,其车载网络控制系统采用符合IEC61375,模块化设计的DTECS网络控制平台为基础的微机网络控制系统,能够自動完成机车通信管理、功能控制、故障诊断、信息显示和事件记录等功能。随着机车运用里程的增加,在机车二年检检修过程中,网络通讯系统故障率也逐步增高。机车若出现网络通讯故障,轻者部分试验无法进行,严重时系统无法自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商这种跨越国界的网络信息化、高度开放化、多元化、立体化的国际贸易方式迅速发展起来,促进了全球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变革。江苏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发达的省份,中小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通过跨境电商这一新型的贸易方式出口商品,已经成为江苏中小企业扩大外贸市场范围,实现贸易多元化的重要途径,跨境电商促进了贸易方式的转型,推动了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
期刊
摘要:道路建设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在道路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由于缺少科学规划、环保意识不强,在工程施工中出现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问题。本文以道路边坡水土流失为例,分别从产生危害、治理现状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本文首先概述了边坡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道路工程产生的严重危害,随后列举了当前道路边坡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分别从因地制
期刊
摘要:沥青路面是我国传统交通道路的常见路面类型,其有益于保证车辆运行过程的安全性,维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展进程。笔者结合既往沥青路面施工实践,发现其存在诸多质量问题。为最大限度的保证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延长其使用年限,就应加强路面施工監测工作。文章在阐述道路沥青路面施工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分析研究沥青路面具体施工技术措施,并从多个方面探究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