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雕圆活肥润 纹饰精致秀雅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50028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砚的制作有个发展、变化过程,造型特点和雕琢风格历代各不相同。一般说来,是由粗到细、由简到繁,由实用到使用观赏两相顾。从唐代开始,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唐时多为箕形砚,讲究实用;宋代以抄手砚为典型,已出现多种款式,既实用又美观。总的来看,唐、宋时期砚台以实用为主,造型制式朴实简约,线条挺拔,雕饰图案古朴浑厚。随着生产力发展、文化和经济繁荣,明清制砚工艺达到空前水平。清初三代进一步推动砚雕技艺发展,砚台造型纹饰集历代之大成,精益求精,繁缛巧妙。乾隆朝内府设立造办处,集中天下能手,专司制作玉石、景泰蓝、文玩等工艺品,供皇室官府御用,用材珍贵,技艺奇巧,雕琢精细,无以复加。这时期所琢制的砚台,已不仅仅用于研墨援笔,而成为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案头把玩、艺术珍品,以至精神寄托。对此有人不以为然,清人施润章曾言“愈工愈俗,是为石灾。”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见仁见智,值得商榷。但不可否认,明清时期,尤以清三代所产一些砚台,形、质、色、纹、琢、铭俱佳,不辱“案头艺术品”之称。在磨墨之余、观赏把玩之间,会给人带来言语难以表达的艺术享受、赏心悦目的欢愉之情。


  我有幸购得一方彩凤驾祥云端砚(图1、2、3),大概就属于清三代产品,石质细腻润泽,制式端正规整,纹饰满工秀雅,铭文字句俱佳,刻工娴熟精致,摆在案头,长看不厌。这方端砚,长15.5、宽10.8、厚2厘米。面有边框,前边宽,后边细成一线。四角四边侧交接处均呈弧线转折,柔顺流畅,没有折痕。砚堂、淌池、背复手与边墙交接处缓缓过渡,弧形上升,也没有拆痕。砚堂从后向前稍作斜淌,背复手从前向后也呈倾斜,既实用又美观,从这些细微处也体现制砚者匠心所至,达到了著名制砚家顾二娘所称赞的“圆活而肥润”。特别让人赞叹的是,在那窄窄的砚石前边框和四边侧,采用寿山石雕薄意手法,线刻出一幅惟妙惟肖的彩凤驾祥云飞翔图:一只彩凤,踏着祥云,展翅飞翔,体态健美,尾羽华丽,光彩照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轻轻几朵祥云,围绕彩凤,潇洒飘逸。五面对接,天衣无缝,不啻一幅上乘白描图。在不足方寸之间,将神鸟祥云镌刻得如此形神兼备,令人叹为观止,非大师莫及。凤凰驾云降临,乃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的吉祥图案。吉祥观念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说文解字》云,“凤,神鸟也”。凤凰是神异灵物,是鸟中之王,是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凤凰出现,将给普天下老百姓带来和平、安详、幸福。祥云是瑞气弥漫天空大地的标志。“云中见祥凤,百鸟无文章”,凤凰驾云飞舞,预示着人间太平昌盛,砚主人鸿运当头、前程似锦。


  砚背复手内阴刻篆书铭文:“尔形至静,尔质至坚。我心虚灵,与尔永年。”行文精妙,文字整齐俊美,字字独立,书法功底深厚。谈砚台形静质坚,不仅指出端砚直观特色,而且充满哲理。铭文赞物抒怀,颂扬这方端砚,形制沉稳宁静,质地坚密润泽。端溪砚石乃“九渊神髓”,得天地之灵气,所以这样的砚台是有灵性的。“端为友,可永年”,砚主人虚怀空灵的心和有灵性的端砚息息相通,相伴永久。“以静为用,是以永年”是康熙、雍正、乾隆皇帝所制松花石砚上多次用的砚铭。文房四宝中,笔多动而夭,纸无骨而碎,墨常磨而折,唯有砚台淳朴厚重,静对沧桑,可以永传。端砚质地坚密细嫩,这是它的本质之美,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许。陆游在其“素心砚”上识铭:“端溪之穴,毓此美质。既坚且实,亦润亦泽。保之永无失。”梁章钜在他心爱的端砚上勒铭“亦方亦圆,唯不夺坚。”铭文后两方图章也大有讲究。上圆下方,合天圆地方之道;印文一阴一阳,阴阳相乘相交,衍生万物,繁荣昌盛。上方章内阳文篆书“止上林”,似为砚主之姓名,详情待考。下方章内阴文篆书“资长风以举翰”,引自唐太宗李世民的《威凤赋》。这篇赋有60句、334个字。在“赋”中,唐太宗以凤自喻,一开篇就写“有一威凤,憩翮朝阳。晨游紫雾,夕饮玄霜。资长风以举翰,戾天衢而远翔。”气势磅礴,威震四方。因功劳過大,“同林之侣俱嫉,共干之俦并忤”“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受小人陷害,几近丧命。后来“幸赖君子,以依以恃,引此风云,濯斯尘滓。披蒙翳于叶下,发光华于枝里。仙翰屈而还舒,灵音摧而复起。”有了这些君子相助,才霸业建成。非为一己之利,而是造福天下百姓。“庶广德于众禽,非崇利于一己”。我不忘记众臣的功劳,一定会报答大家。“是以徘徊感德,顾慕怀贤”“答惠之情弥结,报功之志方宣。非知难而行易,思令后以终前。俾贤德之流庆,毕万叶而芳传”。据说这篇赋诗是唐太宗赐给近臣长孙无忌的。《旧唐书》中《长孙无忌传》载“太宗追思王业艰辛,佐命之力,又作《威凤赋》以赐无忌。”也有说是赐给房玄龄的。不管送给两位中哪一位,有一点可以肯定,此赋诗是送给佐助唐太宗李世民得天下成霸业的身边功臣的。“资长风以举翰”,是比喻凤凰凭借万里长风,扶摇直上,遨游太空。砚背这句铭文和砚额所饰驾云而展翅高飞的彩凤,文图相辅,字画合璧,更显砚主人和制砚家匠心独运、艺臻完美。两方章内的篆文,大小不一,刚柔异同,但都线条流畅爽目,结体疏密有致、清劲俊秀。
其他文献
倪瓒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地位突出,早在他生活的元代时期,他的画名与人品就已经为人所知。然而,与其他画家相比,倪瓒的绘画作品以其特有的“空灵”之态给人一种宁静而悠长的隽永。特别是与“元四家”中另一位画家王蒙截然相反,王蒙是“繁”,画面饱满,显得非常“热闹”而繁复;倪瓒是“简”,画面干净而空灵。可以说,这一繁一简尽管反差很大,但两人在元代画坛可谓争奇斗艳、交相辉映,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众所周
期刊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朝代,相较之前以汉人为君主的王朝,这一时期的民族歧视更显突出。蒙古统治者一开始就设下森严的等级制度:一等自然是蒙古人;次等是援兵蒙古的外邦人,即所谓的色目人;汉人位居下等;再下一等是最后降元的长江以南的汉人,他们被视为下等人中的下等人。元朝还将人以身份高低贵贱排序为“官、吏、僧、道、医、工、匠、娼、儒、丐”,儒指知识分子,排在倒数第二位,社会地位仅略高于乞丐
期刊
古往今来,荷花是历代画家钟爱的题材。吴冠中(1919-2010)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大家之一,尽管喝过“洋墨水”,一样对荷花钟情有加。他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國画现代化的探索,其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极高的文化品格。他用笔简练之作品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的精髓,诠释了自然之美;而其笔下的荷花抽象、刚烈,吸收了西画的表现手法,多以油画形式出现。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吴冠中在进行油画民族化探索的
期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出自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爱莲说》的一段话,曾令无数后人对荷花的清脱品格,多出了几分向往。故自宋以来,画荷名家层出不穷,画法也是极尽能事,纷呈其态。而中国现代画坛一代巨匠齐白石(1864-1957)的荷花,可谓自成一家。其泼墨写意的画荷佳品,看似漫笔遣兴,实则意味深远;且匠心独运,成竹在胸,笔墨
期刊
唐朝建国之后文化、政治力图创新,呈现超越汉晋的空前繁盛,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其书坛近三百年来,名家辈出,灿若群星,对后学的影响远超前代,在中國书法史上建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而以行楷直接入碑者在当时不异于踽踽行者,石破天惊,引领了时尚潮流,其胆敢独造的气魄,引起了后人对其审视与思量。何谓行楷?即介于楷书与行书之间的字体。它由于具有随意性,因而就具有较多的灵活性,难度
期刊
在中国美术史上,花鸟画是历代画家们的一个恒久的主题。其中谢稚柳(1910--1997)作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书画与学术大师,笔下的花鸟端庄优雅,雍容大度,能够于闲情逸致中透露出勃勃生机。而他颇受张大千影响的画荷佳构,笔性气格却与张氏迥然有别、各具特色。张大千的荷花是舒展中见飞扬,谢稚柳的荷花则是含蓄中见潇洒;大千的荷叶是婀娜飞舞,谢稚柳的荷花则是圆润端静。  气闲神静、恬润清丽的《莲塘鹊鸽图》(图1
期刊
《礼记·学记》中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两千多年前,“天纵之圣”孔老夫子告诫我们:通过学习我们才了解自己对知识的匮乏,经过教授才清楚自己对知识的困惑。其中的暗含之理不言而喻!而知不足后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了解自己不足后方可对症下药,进而才能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不断地自我完善。  《学·知不足·学》书法称此为“一三一”格式,正有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寓意,二者之间的辩证关
期刊
定窑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代表性窑口之一,曾一度贡奉宫廷。其代表性的刻花、印花装饰风格和覆烧工艺,在宋金时期风靡各大窑场,竞演成庞大的“定窑系”。但据有关文献记载,定窑在北宋晚期却被宫廷弃而不用、“命”汝窑取而代之,众多学者对此各有著说,但笔者认为尚有继续探究的空间。  本文拟以文献记载为基本线索,参照有关学术资料,在这里进一步对北宋宫廷“弃定”的背景因素进行探讨。  文献记载与解读  文献一:《坦斋笔
期刊
倪瓒是我国元末明初著名画家,他的绘画开创了我国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时称一绝,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出身富裕,父亲和曾祖父都是富商,家产雄厚,富甲一方,赀雄乡里。良好的家庭影响和教育,使他养成了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嬾)瓒”,亦号“倪迂”,常年浸习于诗文书画之中,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未仕。他喜爱读书、作诗、
期刊
著名民族英雄、明代诗人于谦曾作《观书》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诗人写自己如饥似渴、专心致志读书,不断增长新知识,就像东风催得柳绿花红那样,心旷神怡,春光无限。其中“活水源流”句,与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诗的首联,把书卷比作多情多义的老朋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