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服务化抑或空心化——产业政策的去工业化效应研究

来源 :经济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方程,结合200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政策在地方政府去工业化过程中的驱动作用,并考察产业政策与供给侧的要素配置协同路径以及需求侧的市场竞争协同路径对地区去工业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产业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和抑制制造业空心化,总体上具有良性去工业化效应。(2)中西部地区产业政策将会引起当地去工业化进程明显加速。(3)产业政策的去工业化效应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表现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更倾向于与服务业融合,尤其是与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融合。(4)产业政策对去工业化的影响还具有非线性特征,表现为产业政策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具有"U"型规律,而对制造业空心化的影响则具有倒"U"型规律。(5)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影响路径的考察发现,产业政策将会促进生产要素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集聚,有利于制造业服务化;产业政策还会加剧制造业市场竞争,在创新倒逼作用之下,产业政策具有制造业服务化效应。
其他文献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线始终是围绕“公平”与“效率”展开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村进行了世界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集体所有制运动;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建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以赋予农民群众更加自主的生产经营权;21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将提高中国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作为改革重心,我国农村实施了“土地确权”和“三权分置”的政策服务于农民的土地流转。在以上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历程中,本文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进行归纳。如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主体由政府主导型转为农民主导型;通过土地权能多元化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切实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准确衡量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实际状况。本文从产品和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运行状态5个方面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并深入分析了中国1978-2018年的高质量发展状况。研究结果显示:(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数稳步提升,年均增长率为2.51%。(2)中国高质量发展5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由1978年的0.489上升至2018年的0.836。(3)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扩张速度明显
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创新的结果,是包含高科技含量的生产力范畴,它使社会生产力基础产生变化。智能化因素渗透在生产力各要素中并带来人机关系的变化,使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呈现出新的特点。人的劳动表现为智力劳动力提供的富有创造性的智能劳动,劳动资料因基于大数据的应用而具有智能化、系统化、无形化的特征,劳动对象更具可开发性、可拓展性、可培育性。智能化机器体系加剧"机器排挤人"的同时产生了"人-机"的重新分工,并使人机融合趋势加强。人的智能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并呈现出新特点,智能劳动发挥了价值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计算不同城市不同行业的区位商的方法进一步细分生产性服务功能和生产制造功能在城市群内部的空间布局,更加准确地了解城市群功能分工的发展状况。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发现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城市组与以河北省各地级市为边缘城市组的功能分工显著;北京市主要发挥生产性服务功能,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地级市主要发挥生产制造功能;北京市的生产性服务功能负担过重,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地级市的生产制造功能冗余;本文结论得出京津冀城市群尚未真正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多中心协同的空间分工格局,不利于持续推进区域协
土地级差收入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理解我国土地制度变迁的钥匙。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土地级差收入先后经历了"空转""以税代租""场地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四个制度变迁阶段,并在土地生产关系和土地市场方面呈现阶段性特征。以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从生产关系维度对这一发展历程进行系统透视,既有助于从实践上掌握土地级差收入的演进规律与转型方向,明确当下土地出让金与"土地财政"的评价立场与改革重点;又能在理论上界定土地级差收入的属性特征和学理
本文基于1986-2018年省级层面数据,利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考察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变动趋势。研究表明:(1)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均是中国经济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近年来技术进步对经济质量发展的贡献逐渐让位于产业结构调整;(2)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质量发展的贡献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合理化而非高级化,研究区间内,产业结构合理化始终正向影响中国经济的质量发展,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只有在2009-2018年表现出正向的影响效应;(3)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合理化同经济质量发展之间存
《经济学家》杂志主要刊登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文章,着重刊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中国持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以及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等方面的文章。感谢作者和读者长期以来对本刊的支持与厚爱,本刊将继续秉承"前沿性、前瞻性、开拓性、科学性"的学术精神,竭诚欢迎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踊跃投稿。
当前,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条件下,我国以出口增长为表现的"稳外贸"面临巨大压力。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在有效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因素条件下,科学评估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口促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中国对沿线参与国的出口增长,并且上述结论在经过政策唯一性检验中仍表现出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向沿线参与国出口增长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一带"和"一路"沿线国、是否与中国具有接壤关系的沿线国之间,其出口促进效应具有显著差异性。
本文对2019年我国19本样本中文权威期刊上发表的全部学术论文按专题进行分类统计,得出了2019年中国经济研究前20大热点排名,并用论文关键词的频次加以验证,参照2003-2018年的热点排名,分析了2019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的排名变化及其规律,揭示出2019年中国经济研究主要围绕总结新中国70年发展经验,明确新时代需要坚持什么、完善什么、发展什么而展开的,并由此决定了2019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变化的主要动因及其表现出的十大特点,最后以中国经济研究的已有成果为起点,探讨了中国经济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要义,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避免马克思指出的"经济人"的缺陷的基础上,在遵循他关于"人的一般本性"的基本规定的前提下,在对马克思考察的"变化的人的本性"的变化趋势的深刻把握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对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做出回答。从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间,存在着运用、发展与创新关系。证明"以人民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