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微格教研在小学数学低段课堂的应用研究,以“数与计算”内容为切入点,以低段数学课堂的板书设计、导入与创设情境作为研究重点,运用信息技术拍摄、录像定格回放,授课和听课教师不断循环研究后进行教学行为改进,实现了教研训一体化,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微格教研 课堂 板书 导入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微格教研在小学数学低段课堂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FZ2017GH07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161-02
微格教研在小学数學低段课堂的应用研究,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借助信息技术多角度、多方位拍摄,录像定格回放,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和思考,将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学能力、教学行为以及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其他问题进行细化处理。我们根据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图,解读低段教材内容,明确“数与计算”内容的起点和落脚点,针对教师课堂两类问题:一类是基本教学技能:解决板书板图问题;另一类是调控教学过程技能:针对导入与创设情境的处理,进行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设计制作量表,“教-研-训-再教-再研-再训”与同侪训练相结合,从“评”到“议”,教师的“教”的细化分析和研究,从“研”到“训”,教师“教”的技能的改变和提高。通过建立共享资源库等手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我们通过“微格教研”初步尝试探索,改变传统教研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更具实证性,积累了一些的教研经验,总结了一些基本策略和方法。
一、研板书设计,美化课堂,加深理解记忆。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是一节课知识点、方法和技能等浓缩精华呈现,突出本节课学习重点知识,板书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记忆,还能加快引导学生通向智慧的桥梁。
教学《总复习20以内数和认识钟表》时,第一次试上,将板书的内容在ppt课件中呈现,在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时,学生只会说课题“总复习”,具体的知识点表达不清。教研时,针对这样复习课虽然有利用信息技术,但还相对的枯燥,考虑低年级学生的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如何改进将一年级第一学期“数”知识领域帮学生整理的同时初步建立的模型。
第二次试上,我们设计学生们喜欢的“击鼓传花”游戏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帮顺利解答所有的问题,板书的内容也依次呈现“数数、读数、写数、数的顺序、比大小、几和第几、数的组成、 认识钟表”,学生在小结和总结时,能看着板书理清今天复习的主要内容,但在美观和趣味方面有待改进。
我们再一次的教研,第三次试上,精心设计板书充满童趣“智慧树”、“智慧果”,利用“数字宝宝” 和闯关游戏,将20以内的数和认识钟表的知识进行巧妙地整合,来唤起学生回忆,师生互动,生讲师板贴紧密结合,用“数”串起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整理、总结和提高,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板书在“趣”“美”字上下功夫,让学生体验真实有趣的情境中经历、构建学习“数”的知识结构图,为认识100以内和更大的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总结本节时,师生一起欣赏板书,学生像小老师一样精彩的概括收获,板书“一棵智慧数”,这里有学习20以内数的本领,帮助我们以后学习更大的数,100以内,1000以内数的认识,也是从这些方面学习的。板书成了一幅数学逻辑“美”的杰作,师生心理相容,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条件。
二、研导入与创设情境,运用表征,明白算理意义。
导入是课的闪亮登场环节,采用什么方式的导入,创设什么样的情境能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课的好玩。
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次试上,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连加”,加强加法和乘法的联系,以“开火车”游戏导入,先口算下面各题再引导学生观察,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
2+4+5= 3+3+3= 7+7+7+7=
6+4+8= 5+9+9+9= 2+2+2+2+2=
教研时针对这样导入,设计意图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算式”谈起,学生计算没有问题,但“数学味”太浓,发现只有优生能自主的探索,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孩子无法提起兴趣,不能有效的辨别和区分算式的不同之处,用语言表达不清,不能很好激发学生对算理的探究。
第二次试上,利用教材单元主题图,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直接导入,学生找一找游乐项目,说一说从小飞机、小火车到过山车,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课前到课中课堂节奏过于平淡,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续太久,他们已经会“算”了,重复的“说”有几个,几个几,设计的层次性不明显,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乐于发现和思辨,研讨继续改进导入内容。
我们再一次的尝试“生本”课堂,第三次试上,课的伊始,教师“挥手”问好,打破原有鞠躬问好的规矩,学生也回应“挥手”,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老师随口一问,“一只手有几根手指头?”(5根),师生一唱一和,接着请两位小朋友举起右手,这时,举起的手指头共有几根,(10根,说一说2个5),再加上老师的右手呢?(15根,数一数3个5),孩子们异口同声,信心满满,老师顺势再接着问,第一排同学的右手一共有几根手指头呢?这下,部分学生开始思考,以“肢体实物”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有的学生看到8个5(一排有8人,一人一只手5个手指头,就是8个5),有的学生想到4个10(一排有4桌同学,同桌2只手合起来有10根,4桌就是4个10),根据学生的语言表征,再加上板书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从具体到抽象,教师趁势再问“全班小朋友一起举起右手,举起手一共有几根手指头?大家来猜猜?(100、200、150、好多……)谁的数字最接近呢?你会计算吗?(会)会用加法算式表示吗?怎么列式?(会,5+5+5+5+5+5……)这样的加法算式念起来和写下来觉得怎么样?(太麻烦了、好长、写不完……)有更简便的方法吗?(有,乘法)”老师肯定并表扬了孩子们:“有的同学是爸爸妈妈告诉的,有的同学通过预习,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这样课堂推向了“问题”的高潮,师生们共同合作一一来解决问题,揭示课题,开始《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这样的导入自始至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热情,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张弛有度,一种别具一格,饶有趣味的方式来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教师、学生双方共同沉浸在教学愉悦中,然后运用主题图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多样的、有层次的理解乘法的意义。课中,用手势表示“加号”和“乘号”,加深加法和乘法的联系。课接近尾声时,能力强的孩子还能用乘加的方法,正确算出全班学生一双手的个数。
整节课首尾呼应,让学生在“玩手指”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动作、表象、符号、口头语言、实物情境表征方式之间的互相转换,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微格教研教师利用先进的声像手像、用恰当的教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微格教研实证性,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发挥同伴互助作用,针对教师个人这个层面展开了一系列行动,“教-研-训-再教-再研-再训”的不断循环研究后教学行为跟进,实现了教研训一体化,通过不断研讨与持续的改进,促进教师教学专业水平提升的教研活动,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就如一缕春风,掀起学校教研的热潮,吹散了心头的迷雾,又如一点星火,点燃了指路的灯塔,很多困扰豁然开朗。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改稿)。
【关键词】微格教研 课堂 板书 导入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微格教研在小学数学低段课堂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FZ2017GH07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161-02
微格教研在小学数學低段课堂的应用研究,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借助信息技术多角度、多方位拍摄,录像定格回放,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和思考,将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学能力、教学行为以及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其他问题进行细化处理。我们根据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图,解读低段教材内容,明确“数与计算”内容的起点和落脚点,针对教师课堂两类问题:一类是基本教学技能:解决板书板图问题;另一类是调控教学过程技能:针对导入与创设情境的处理,进行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设计制作量表,“教-研-训-再教-再研-再训”与同侪训练相结合,从“评”到“议”,教师的“教”的细化分析和研究,从“研”到“训”,教师“教”的技能的改变和提高。通过建立共享资源库等手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我们通过“微格教研”初步尝试探索,改变传统教研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更具实证性,积累了一些的教研经验,总结了一些基本策略和方法。
一、研板书设计,美化课堂,加深理解记忆。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是一节课知识点、方法和技能等浓缩精华呈现,突出本节课学习重点知识,板书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记忆,还能加快引导学生通向智慧的桥梁。
教学《总复习20以内数和认识钟表》时,第一次试上,将板书的内容在ppt课件中呈现,在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时,学生只会说课题“总复习”,具体的知识点表达不清。教研时,针对这样复习课虽然有利用信息技术,但还相对的枯燥,考虑低年级学生的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如何改进将一年级第一学期“数”知识领域帮学生整理的同时初步建立的模型。
第二次试上,我们设计学生们喜欢的“击鼓传花”游戏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帮顺利解答所有的问题,板书的内容也依次呈现“数数、读数、写数、数的顺序、比大小、几和第几、数的组成、 认识钟表”,学生在小结和总结时,能看着板书理清今天复习的主要内容,但在美观和趣味方面有待改进。
我们再一次的教研,第三次试上,精心设计板书充满童趣“智慧树”、“智慧果”,利用“数字宝宝” 和闯关游戏,将20以内的数和认识钟表的知识进行巧妙地整合,来唤起学生回忆,师生互动,生讲师板贴紧密结合,用“数”串起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整理、总结和提高,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板书在“趣”“美”字上下功夫,让学生体验真实有趣的情境中经历、构建学习“数”的知识结构图,为认识100以内和更大的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总结本节时,师生一起欣赏板书,学生像小老师一样精彩的概括收获,板书“一棵智慧数”,这里有学习20以内数的本领,帮助我们以后学习更大的数,100以内,1000以内数的认识,也是从这些方面学习的。板书成了一幅数学逻辑“美”的杰作,师生心理相容,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条件。
二、研导入与创设情境,运用表征,明白算理意义。
导入是课的闪亮登场环节,采用什么方式的导入,创设什么样的情境能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课的好玩。
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次试上,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连加”,加强加法和乘法的联系,以“开火车”游戏导入,先口算下面各题再引导学生观察,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
2+4+5= 3+3+3= 7+7+7+7=
6+4+8= 5+9+9+9= 2+2+2+2+2=
教研时针对这样导入,设计意图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算式”谈起,学生计算没有问题,但“数学味”太浓,发现只有优生能自主的探索,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孩子无法提起兴趣,不能有效的辨别和区分算式的不同之处,用语言表达不清,不能很好激发学生对算理的探究。
第二次试上,利用教材单元主题图,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直接导入,学生找一找游乐项目,说一说从小飞机、小火车到过山车,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课前到课中课堂节奏过于平淡,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续太久,他们已经会“算”了,重复的“说”有几个,几个几,设计的层次性不明显,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乐于发现和思辨,研讨继续改进导入内容。
我们再一次的尝试“生本”课堂,第三次试上,课的伊始,教师“挥手”问好,打破原有鞠躬问好的规矩,学生也回应“挥手”,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老师随口一问,“一只手有几根手指头?”(5根),师生一唱一和,接着请两位小朋友举起右手,这时,举起的手指头共有几根,(10根,说一说2个5),再加上老师的右手呢?(15根,数一数3个5),孩子们异口同声,信心满满,老师顺势再接着问,第一排同学的右手一共有几根手指头呢?这下,部分学生开始思考,以“肢体实物”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有的学生看到8个5(一排有8人,一人一只手5个手指头,就是8个5),有的学生想到4个10(一排有4桌同学,同桌2只手合起来有10根,4桌就是4个10),根据学生的语言表征,再加上板书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从具体到抽象,教师趁势再问“全班小朋友一起举起右手,举起手一共有几根手指头?大家来猜猜?(100、200、150、好多……)谁的数字最接近呢?你会计算吗?(会)会用加法算式表示吗?怎么列式?(会,5+5+5+5+5+5……)这样的加法算式念起来和写下来觉得怎么样?(太麻烦了、好长、写不完……)有更简便的方法吗?(有,乘法)”老师肯定并表扬了孩子们:“有的同学是爸爸妈妈告诉的,有的同学通过预习,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这样课堂推向了“问题”的高潮,师生们共同合作一一来解决问题,揭示课题,开始《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这样的导入自始至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热情,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张弛有度,一种别具一格,饶有趣味的方式来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教师、学生双方共同沉浸在教学愉悦中,然后运用主题图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多样的、有层次的理解乘法的意义。课中,用手势表示“加号”和“乘号”,加深加法和乘法的联系。课接近尾声时,能力强的孩子还能用乘加的方法,正确算出全班学生一双手的个数。
整节课首尾呼应,让学生在“玩手指”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动作、表象、符号、口头语言、实物情境表征方式之间的互相转换,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微格教研教师利用先进的声像手像、用恰当的教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微格教研实证性,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发挥同伴互助作用,针对教师个人这个层面展开了一系列行动,“教-研-训-再教-再研-再训”的不断循环研究后教学行为跟进,实现了教研训一体化,通过不断研讨与持续的改进,促进教师教学专业水平提升的教研活动,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就如一缕春风,掀起学校教研的热潮,吹散了心头的迷雾,又如一点星火,点燃了指路的灯塔,很多困扰豁然开朗。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