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肉食者”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zheng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朝在野
  鲁庄公十年,齐鲁之间爆发了长勺之战。野人曹刿参与了战役的指挥,并使鲁国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对鲁国贵族的评价,也先入为主地成为了人们认识贵族的一把标尺。


  实际上,在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受到良好教育并拥有丰富社会阅历的“肉食者”,不乏雄才大略、志向高远者。齐桓公、晋文公等国君,管仲、晏婴及郑国的子产等贤臣,皆可为代表。但是,贪财好利、目光短浅的“肉食者”亦大有人在。这些人大多爱慕荣利,甚至胡作非为,往往落得身败名裂乃至国破家亡的下场。
  愚者鄙者
  崔抒是齐庄公时代的齐国权臣,尚武好色。他到大夫棠公家去吊唁时,看中了棠公之妻的美貌,便想娶之为妻。崔抒同棠公之妻同为姜姓,按照同姓不通婚的礼制,二人是不可以结婚的,何况棠公新丧。
  崔抒没有顾及到这些,并拒绝了陈文子的劝告,娶了棠公之妻。齐庄公也是一个为长不尊的国君,暗自和崔抒新妇相通,并屡次到其家,甚至把崔抒的帽子拿出来送给别人。崔抒勾结了庄公近侍贾举,找了个机会,杀掉了齐庄公。
  这是发生在鲁襄公二十五年的事,《论语》通过子张之口,对这件事也有侧面记述。齐庄公好色乐淫,因此丧命,是对“肉食者鄙”的再一次生动诠释。而另一“肉食者”崔抒,愚昧颟顸,为一己之私,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其愚鄙的程度远远超过了鲁庄公。
  肉食奉公
  此后的记载,有两件事令人感动。


  其一,齐国太史书“崔抒弑其君”,一个“弑”字对崔抒进行了终极的历史评价。史载“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兄弟三人前仆后继,不仅记录了历史的本象,维护了史官的尊严,更表现了人性的高贵。他们的行为也得到了南史氏的声援,“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不畏权势、秉笔直书正是中国史官的不屈精神,也是我们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其二,另一“肉食者”大夫晏婴,在庄公被戮后,并未畏惧崔抒的凶残,未逃亡,未躲避,而是伏在庄公的大腿上号哭,并顿足三次而去。连崔抒都承认,晏婴是“民之望也”,不得不放过他。晏婴的有礼、有节、有力,为他后面在齐国执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鄙者于心
  “肉食者”是春秋时期的贵族,相对于平民,他们占有巨大的社会资源。在资源有限的古代社会,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吃肉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孟子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肉食者”身居高位,一旦拥有权力,往往忘乎所以,不能自持,做出令人悲叹之事,这是“肉食者鄙”的一个根本原因。
  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大国,其国君晋灵公是一个贪财好利而又荒淫无道的家伙。他规定的赋税很重,民怨沸腾。他还站在高台上,拿着弹弓打人,看着大家躲避弹丸而哈哈大笑。更为荒唐的是,厨师做熊掌没有做熟,他居然将其杀掉。正如大夫士季对他的劝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晋灵公最终被赵穿在桃园击杀。
  礼崩乐坏的时代,子弑父者有之,臣弑君者有之。乱臣贼子固然可恨,但被弑者的君父,也要承担一定责任。“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这是孔子无法忍受的几种行为,这又是“肉食者”司空见惯的现实表现。由此观之,“肉食者鄙”的评价可谓是客观而又理性的。
  为天下笑
  相对于晋文公的荒唐,迂腐的宋襄公则是另一类“肉食者鄙”的具体表现。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了宋楚之战,宋军已排好了队列,楚军正在渡河,大夫司马子鱼建议立刻攻击敌方,宋襄公不同意;楚军渡河未排成队列时,司马子鱼再次建议发起攻击,宋襄公还是不同意。
  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伤,亲兵全部被杀死。当被责备时,宋襄公以“仁义”自诩,认为行军打仗,不以险要地方取得胜利是一种“仁义”之举。“仁义”是不错的,但它也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仁义的实施,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具备,否则,只能自取其辱。
  宋襄公的悲剧在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厢情愿地躬行仁义,于现实无益,徒为别人的笑柄。
  重在离心
  目光短浅、贪图财色、愚蠢颟顸,是“肉食者鄙”的集中体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问题当然不是这些贵族吃肉的结果。不锤炼自己,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外部世界,毫无恐惧之心,即使整日食菜,亦于事无补。
  “肉食者”只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借代修辞而已,“肉食者鄙”的教训,不仅后世“肉食者”需要吸取,“素食者”也需要吸取。这或许就是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其他文献
前情回顾:公元前201年千古一帝王秦始皇随着沙丘政变离开了历史的舞台,两位历史过客随之登台,他们虽然是小人物,却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打响反秦第一枪  眼见着都尉被杀,大家傻了,按照秦法,都得受到诛连,这个时候,陈胜发表了轰动的演说,现在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咱们不如办点大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家的情绪都被陈胜调动起来了,陈胜自封为将军,吴广代替了躺在地上的都尉。反秦的第一枪打
期刊
夏至:你可望见最美的星空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意味着暑热真正地来了,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接近极地处是白夜,一年中最有诗意的一天。  杜牧的这句“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写得实在太美,大约是为了抒情表意的需要,描述的是秋夜景象,其实,夏季才是看星星的最好季节。夏至到来后,夜空的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重要标志就
期刊
日日行于昆玉河畔,看着枝头一点点冒出嫩芽,颜色由浅浅的嫩黄变为淡淡的姜黄,一日之间由淡黄转为葱绿,渐渐由葱绿变为淡绿直至翠绿,春意盎然,注入人心头无限清凉。  徜徉其中,春风拂面,有些陶醉,想起一句话:“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假如心性澄澈、淡泊宁静,那么自然之中的湖光山水映照出来自然亦是美丽的容颜;“非遣其欲,其心不静;必澄其心,而神自清”。  人人都希望保持一张美丽的容颜,相由心生。一个人三
期刊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联袂行……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每次看到鸢尾花,都会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踏歌行》,当微风从鸢尾花的叶尖上徐徐吹过,仿佛是一群罗衣纷沓、长袖交横的少女们在载歌且舞,身姿婀娜却又显得绰约含羞。  鸢尾是中国的传统花卉,一般习惯的俗称蝴蝶花、蓝蝴蝶、扁竹等等,普遍的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鸢尾科植物中的菖蒲,更是传统“端午节”的重要角色之一。由于菖蒲的带状叶子
期刊
中国近代以来,有两种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是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前者在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到建设时期,经过 30 年的改革开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认为,在未来 21 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还会进一步地中国化,不断地向前发展。后者亦然,也处在现代的转化过程中。我期待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机融合。  儒学第三期发展  中国儒学已
期刊
善战者不怒  唐代有位叫王真的说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句句谈兵,宋代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说老子和孙子没什么区别,这些看法尽管有严重的夸张和歪曲,但也不能说丝毫没有根据。据说毛泽东也认为《老子》是一部兵书。翻开《老子》,直接讲兵的地方很多很多。  谈到老子论兵,立刻碰到《道德经》军事思想和《孙子兵法》的关系。学界有一个争论,到底是老子抄孙子,还是孙子抄老子?如果老子在前,就是孙子抄老子,如果孙子在前,就
期刊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中心论的不断衰落和文化多元论的普遍流行,许多思想家开始考虑如何借鉴世界各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从而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人们安身立命的内在依据。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与现实世界的紧张关系,变得更加突出。前者表现为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表现为社会竞争加剧并趋于残酷无情。于是,人
期刊
孔子原属殷商一族,先祖是宋国宗室,但因为距离宋国始祖超过五代,便改为孔氏。后因受人迫害而出奔到鲁国,成为鲁国人。  “周礼尽在鲁矣。”最初周公制定礼乐典章的目的无非是巩固加强奴隶制社会统治者对政权的控制。而“愚民”,让人民相信“天”主宰着一切,重视对祖先、鬼神等的崇敬,对迷信仪式等教条化的遵守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因此,迷信思想及迷信活动在鲁国的大行其道也就不难理解,甚至过时的童谣也能
期刊
编者按: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能够载入史册的女作家可谓凤毛麟角,但她却以独树一帜的“易安体”独步千古。流传至今的词作虽不过四五十余首,但却“无一首不工”,她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一代大家,尤其是她的词作,流传至今。今天的人们提及她的作品,耳熟能详的便有著名的《声声慢》《一剪梅》《点绛唇》《如梦令》《醉花阴·重阳》等等。  李清照的词风婉约清新,凭借女性独到的眼光抓住具有特征的细
期刊
这章字数很少,却言简义丰:  神:神灵,神妙。《易·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里的神形容不测的变化。  “谷神”经常被后世作为道的代称。 不死,比喻变化的不停歇。  玄,幽深莫测;牝,雌性的生殖器,形容道的生殖能力。玄牝,天地万物由道创生出来,又无形迹可寻,所以称为玄牝。  绵绵若存,古人用帛,做布料,织帛之前先得纺线,线是两股组成的,这每个单股就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