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选择被遗忘吗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c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多年以前QQ空间中的一句言论对我们的求职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更加谨小慎微地发言、小心翼翼地生活。我们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在无意间生活在了“圆形监狱”中。我们不禁要问:怎么才能被遗忘?而渴望被遗忘,也成为这一代人的心声。


  数字化的“圆形监狱”
  1785年,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提出了“圆形监狱”这一概念。这种监狱的四周是一个环形建筑,中心是一座眺望塔。每间囚室有两扇窗户,一面对着眺望塔,一面对着监狱的外面。在这样的圆形监狱中,通过逆光效果,监视者可以观察四周囚室里的被囚禁者,被囚禁者却看不到监视者。
  这样,罪犯会因为不知道监视者何时在监视自己,因而不敢造次。边沁认为,这样的监狱结构,既可以起到有效的监视作用,付出的代价也最小,能够让监视人完全处于隐蔽而安全的境地。
  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采用了边沁的概念,并且表示,全景敞视建筑已经远远超过了监狱本身,以及边沁关于实体监狱结构的观念。这种全景敞视建筑现在正在被更为抽象地应用在社会中,成为施展信息权力的工具。
  完整的数字化记忆代表了一种更为严酷的“数字圆形监狱”。学者张恩典认为,相较于福柯笔下的“全景敞视监狱”,这种“数字圆形监狱”的构造更加精巧、隐蔽,被监视者完全感受不到监视者的存在,内心深处很少甚至丝毫没有泛起福柯笔下的“被监视者”那种因为时刻被监视,而产生的心理恐惧。也就是说,我们不再是“数字圆形监狱”中的被动和清醒的被监视者,而成为无意识的参与者。
  喝醉的海盗
  史黛西·施奈德是一位25岁的单身母亲,她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教师。2006年春天,她终于修够了学分,通过了所有考试,完成了所有实习训练。就在她对未来的教师生涯充满美好憧憬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碎了她全部的梦想。
  她心仪的学校明确通知她,校方无法聘任她。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她被取消了当教师的资格,理由竟然是,她的行为与教师的身份不相称。
  原来校方指的是网上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史黛西正戴着一顶海盗帽,嘴里啜饮着一杯饮品。史黛西·施奈德曾将这张照片放在她的个人主页上,并取名为“喝醉的海盗”。这张照片是她和朋友为了搞怪而发的。然而,史黛西实习的那所大学的一位教师发现了这张照片,并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校方。校方认为,网上的这张照片中的形象不符合教师这个职业,理由是学生可能会因为看到教师喝酒的照片而受到不良影响。
  起初,史黛西打算将这张照片从她的主页上删掉,以祈求她能够实现自己的教师梦。但是,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她的个人主页已经被搜索引擎编录了,她自己已经无法完全从网上删除这张照片。也就是说,互联网记住了史黛西想要忘记的东西。
  其实,这个案例与大学是否应该给予扮演成海盗模样饮酒的史黛西教师资格没有关联,而是与某种更为重要的东西有关,那就是遗忘的重要性。
  网络在收集和存储信息方面的無限空间性与永久性,使得那些本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应逐渐被淡忘的不堪往事,被互联网毫无遗漏地保存了下来。那些本以为早已远去、会被忘却的过去,只需搜索一下,就会纷至沓来。
  如果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去担心,我们的所有信息都将会被保留得比我们的寿命还要长,那么我们还会对琐碎的流言蜚语发表我们的观点吗?我们还会轻松地举办分享个人经历的沙龙吗?我们还敢率直地发表言论吗?我们还会毫无顾忌地享受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利吗?毋庸置疑的是,我们将开始在上网发言之前先进行自我审查,以确保自己的言论不会在多年后的某一天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可是,谁又能预见呢?这难道不是比限制言论自由更让人感到可怕的吗?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将永远生活在过去的困扰中而无法前行?而且,数字化记忆就一定是完整的、毫无缺陷的吗?张恩典的研究表明,数字化记忆产生的并不是完整的图景,充其量只是从数字存储器上捕捉到的片段。诚如丹尼尔·沙勒夫所言:“互联网上的这些资料的可靠性经常让人存疑:它可以是错误的和诽谤的,或者它可能是真的,却是对人羞辱与败坏名声的。或许我们会发现,想获得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第二次机会、一个无过错的记录,将会变得十分困难。或许我们会发现,如果每一个错误的步伐和蠢笨的行为,都将被记载于永久的记录之中,进行自我探索就变得难了。”
  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
  有鉴于此,201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杰里·布朗签署了加州参议院第568号法案,即《橡皮擦法案》。该法案要求包括Facebook、Twitter在内的社交网站巨头应允许未成年人“擦除”自己的上网痕迹,以避免因年少无知、缺乏网络防范意识而不得不在今后面临遗留的网络痕迹带来的诸多困扰。
  就互联网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来说,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收集者、处理者、控制者应该保护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如果是用于历史统计这种抽象运用,每个人都只是其中一个抽象的点,这种抽象性地使用个人信息可能不需要征得数据主体的同意;但如果是具体到个人身上,或者会造成对某些主体进行形象塑造、画像时就要征得主体同意。当然,抽象性地使用个人信息,应该被用于正当的目的,要有使用期限,收集的方法要正当。
  同时,互联网企业在利用目的方面还应该有自我的监控、他律的监控、互律的监督。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利益的时候,互联网企业应当在保护信息的同时允许公众、国家、行业以及内部进行多方面的监督。
  社会责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保持平台的开放、信息的开放。收集信息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的垄断,取之于民,却不能还之于民。因此,收集到信息后不能简单垄断,在特定情况下也需要开放、共享、以及接受监督。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也都会有判断失误、决策失误、感情用事的时候,网络应该保有一定的宽容度,网络社会也应该是一个宽容的社会。
其他文献
先从我的愤青时代说起。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一股很强的批判味儿。我在东南大学上到大二,已公开向老师们宣布:没有人可以教我了。  因为我已经把那些老师都看明白了。我开始进入自学状态。那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我们那个班被戏称为“大师班”,连每次作业不及格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大师的坯子,都坚信自己做得很好,跟老师辩论“为什么给我不及格”。当年的学习状态是,你到夜里12点还会看到有同学
期刊
1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企业家,似乎对赚钱有着某种天赋。所以,很多人在主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马开始“多元化”战略,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证券。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是中国人的特性和习惯,企业家、普通百姓都是如此,所以一点也不奇怪。  而日本的企业家给人的印象是他们似乎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2004年我去日本,和日本一位青年企业家交流,他们公司是做汽车轴承的。说实话,汽车轴
期刊
“我怎样才能获得来世?”  “来世即今生,回到当下。”  “我就在当下呀!不是吗?”  “非也。”  “何故?”  “你并未放下过去。”  “我为何要放下过去?过去的并非全都糟糕。”  “放下过去,并非因其糟糕,而是因其已逝。”  弗雷德里克·亨利·赫奇說:“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祖先,也是他自己的后人,他设计了自己的未来,他继承了自己的过去。”  (心香一瓣摘自新浪网译者的博客)
期刊
八月将尽,秋意已经来袭。  太阳落山了。突然一阵暴雨,没有雷声,也没有闪电,刚刚洒过我们广袤的原野。  房前的花园燃烧着,蒸腾着,全部沐浴在晚霞的火焰里,浸泡在雨后的水泽之中。  她坐在客厅里的一张桌子旁边,透过半开的房门,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花园。  我知道此时她在想什么。我知道在短暂的,甚至是痛苦的斗爭之后,就在这一瞬间,她已陷入一种再也不能抑制的感情之中。  突然她站起身子,迅速走进花园,身影消
期刊
有一年,我和史玉柱、陈东升等人,一起去澳大利亚西部的“圣诞岛”上待了两三天。  在这个孤悬海外的岛上,我们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从而对“人权”有了新的理解。  这个岛版图独立,有135平方公里,岛上不到2000名居民,其中70%是华人。除了居民之外,圣诞岛上还有3000多个难民,他们来自伊拉克、阿富汗、伊朗等国。我发现,那里的难民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有钱的难民”,一种是真正无依无靠的难民。  “
期刊
凡·高的早期素描
期刊
从前有个好孩子,名叫雅各布·布利文斯。他对父母总是唯命是从,不管他们的话多么荒唐,多么不合情理。他总是好好读书,上主日学校从不迟到。别的孩子谁也摸不清他的脾气,对他的行为感到费解。雅各布从来不撒谎,不管那有多么容易。他只是对别人说,撒谎不对,就是这个理由。即便在礼拜天,他也不玩打弹子游戏,他不摸鸟巢,不拿辣味糖给街头艺人的猴子吃。总之,他仿佛对一切正当的娱乐活动都不感兴趣。因此,别的孩子总想搞清个
期刊
联合国 〔美〕诺尔曼·罗克威尔绘  联合国秘书长不是地球“球长”  虽然联合国秘书长在名义上是级别最高的国际公务员,但实际权力非常小。  联合国在1945年成立时就设立了6个主要机构,分别是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分别管理各项事务。由于联合国托管的最后一块领土帕劳已经在1994年独立,从那年11月1日起,托管理事会已经停止运作。联合国的秘书处其实是联
期刊
一  2008年5月,老阳刚毕业,从四川坐了30多个小时的硬座到南京,再从南京坐火车奔向“魔都”上海。老阳说:“当时,22岁的我顶着一头‘杀马特’发型,在上海火车站以为自己君临天下。”  就在这人来人往的上海街头,无数人涌进来,也有无数人狼狈逃走。  老阳带着仅有的2000块钱,租了一楼的隔断间,合租房的价格比现在上海的房价当然要便宜很多,但是那个时候不到7平方米的小房间,也要800块钱一个月。老
期刊
黄永玉16岁在苏州写生时,被司徒庙中有“清奇古怪”之称的四棵汉代古柏吸引,连续三天早出晚归对着它写生。日后,面对被他用准确而流畅的白描线条展示在丈二大纸上的这四棵阅尽人间沧桑的古柏,人们无不称奇叫绝。  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黄永玉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盛夏时节,他背着画箱,顶着炎炎烈日四处写生,饿了、渴了,就坐在路边吃点随身带的面包,喝幾口凉水。而当时,他已经年近70。  正是凭借这种勤奋劲儿,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