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三无老人的女儿

来源 :世纪桥·纪实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l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河县红林善德敬老院院长汪晓影,今年45岁,2004年12月参加政协通河县第五届一次委员会议,为县政协委员。
  汪晓影从2002年4月30日办了“红林善德”敬老院,现已七年了,她对人们说“我愿做三无老人的女儿”。80岁的金玉奎老人说:“晓影就是我们的女儿。”
  
  从小就有同情心
  
  汪晓影的父亲汪玉清,原在黑龙江省通河县林业局当森铁工人,是红星林场车站站长。1967年9月汪玉清转到通北林业局。汪晓影在上学读书时候就同情无家可归讨要度日的人。1980年,汪晓影16岁时过春节,妈妈给她10元钱,说:“晓影,你去办点年货。”。汪晓影穿好衣服,扎上头巾,顶着小东北风,走向小镇市场。刚到供销社时见一位50多岁的身体很不好的老大爷,穿着单薄的衣服,趿拉着一双破棉鞋,在寒冷中颤抖地向她伸出了乞讨的双手。汪晓影连想都没有想就把10元钱从兜里掏出来给老大爷了。他的鼻子酸了,眼睛湿了。空手回了家,母亲问她:“你买到什么了?”汪晓影把10元钱给老大爷的事说了。父母都说:“姑娘你做得对!我们应该同情穷苦人。”汪晓影记住了父母的话,决心长大赚钱一定帮助无人养活的老人。
  
  立志创办收养三无老人的敬老院
  
  1988年7月,汪晓影在通北林业局材料厂下岗了,她和爱人张贵富商量回山东老家寻找出路。张贵富是家在通北农村复员兵,7月中旬两人去了山东济宁。他们先蹲市场卖蔬菜,又炸麻花开冷饮店,不到一年赚了4、5千元。汪晓影和张贵富见在京杭大运河跑船挣钱,就向亲友借了18万元。买了一只船,到2001年,把欠的钱还上,又买了一只船,有了船队。办了水上运输公司,挣了48万元。
  汪晓影把想回通河办敬老院的事和丈夫坦诚相告。开始张贵富不太同意,他说:“钱不是白挣了吗?”汪晓影说:“贵富,有钱了不能自己享受,也不能都给儿女,‘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钱财是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自己够花就行了。”“我就总想把这48万元,带回通河办敬老慈善事业,养活无儿无女无收入的老人,让他们安享晚年。”张贵富看汪晓影决心很大,就满口答应了。这时,汪晓影的父母和妹妹、弟弟也在济宁,为回通河办慈善事业开了个家庭会议,父母起初也有点想法,见贵富支持,也就同意了。
  2001年12月31日,汪晓影带48万领着儿子和父亲及妹妹、弟弟回通河了。
  张贵富和女儿及汪晓影的母亲留在济宁。汪晓影在回通河的路上看了女儿揣进她兜里的信,信中写道:“妈妈,我舍不得你走,作为女儿,多么希望妈妈能留下来过常人的生活,多么希望能有一个幸福、美满、和睦的家庭,可是……妈妈你好好干吧,我一定好好学习,等我长大了接你的事业干下去,收养更多的老人和孤儿。”看完女儿的信,汪晓影在飞驰的车上想了很多很多。她很感谢女儿的理解、支持,使她更增加了办好慈善事业的信心。
  
  愿为三无老人尽孝心
  
  2001年12月31日,汪晓影等从山东济宁起身,不到四天,就到了通河乌鸦泡镇。
  2002年2月12日是春节的大年初一,按我国的风俗,家家年货办的非常丰盛,可是汪晓影和父亲、妹妹、弟弟为省钱办敬老事业,只在饭店买了几斤水饺,在旅店里简简单单地过春节。
  乌鸦泡镇是原通河林业局的局址,建兴隆林业局后改为兴隆林业局乌鸦泡办事处了。为在乌鸦泡镇落实办院的地点,汪晓影两次去近300里地的兴隆林业局(巴彦兴隆镇)找常务副局长孙培景。孙培景见汪晓影办敬老院的决心大,又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就叫乌鸦泡办事处帮助解决了院址,定在原林业局招待所,免交房租。春节前汪晓影到院址室内外一看,很上火。因多年空着,室内破烂不堪,正是冬季,自来水管冻裂了,地上全是一块一块的大冰砣子,满地灰土。大年正月初三(2月5日)她和父亲、妹妹、弟弟为了省钱,就自己动手清理房间,并在这里吃住。全家4口人一大早就到院址开始清理垃圾的劳动。经过一个半月的清理,院像院屋像屋了。在院址装修期间,汪晓影的妈妈从山东来到乌鸦泡镇。
  2002年4月3 0日,红林善德敬老院正式挂牌开业了。接纳1 6位老人,还有2名孤儿。兴隆林业局,浓河林场等单位的领导前来祝贺,“碧血丹心献慈善,功德善举超亲情”,“红林情系桑榆晚,无私奉献行善德”的牌匾,鼓舞激励着汪晓影。她敬老的一心愿终于实现了。
  由于乌鸦泡办事处的医院规模小,仪器较落后,满足不了老人们健康的需要,特别是周全生老人死在去县城的路上。这件事叫汪晓影很难过,她下决心搬家。2003年10月经人介绍,汪晓影以每年3500元的廉价租金,在通河县人民医院住院处东,租了通河镇党委副书记刘青山的240平方米一座二层小楼。从此改名为“红林善德老年公寓,(人们称汪晓影为院长)。
  想办法叫老人过好幸福晚年。汪晓影很注意老人们的卫生和平日的生活,定期给老人们检查身体,让老人过好日常生活和生日、年节。
   汪晓影收养的三无的老人,特别是刚入院的老人,有的老头的头发擀粘了,胡子很长,脖子身上都很脏。她请来理发师给老人理发、刮脸、洗澡,又给每位老人剪手指甲和脚指甲儿。然后每位老人穿上合身的衣服和鞋袜。老人们笑了,汪晓影也笑了。
  给老人过好生日。从建院到现在,汪晓影不仅注重为老人们过好年节还年年为每位老人举办一次生日宴会。老人过生日前,先订好蛋糕。过生日举行全院祝贺,八个菜,老寿星戴上寿星帽,吃鸡蛋、吃长寿面。也给老人集体过生日,王忠云、于学君、韩秀文、马荣福、石秀臣都是腊月初的生日,汪晓影就为五位老人集体办寿。在老人们过生日时,她和服务员一边唱“祝你生日快乐”,一边祝寿,也请老人许个愿。她们就像给父母过生日一样给老人们过生日。老人们过生日最快乐了。
  总之,无论平常还是节假日汪晓影都和老人们一起吃饭,想办法叫老人们吃出年轻态来,吃出幸福来。
  注意劝说老人们的不良习惯。老人们来自各家习惯都不一样,虽基本能生活在一起,但也有个性的,如于大爷睡觉晚,愿意听收音机,有时声大了,就影响别的老人休息。一次服务员孙兴民值晚班都九点多钟了,听楼上有收音机的声音,他上楼敲门见于大爷在听收音机,就小声说:“于大爷,您听收音机小点声,不要影响他人休息”,于大爷不高兴地说:“我听收音机咋的了,影响你睡觉了,还是影响谁了”。孙兴民一声没吱,就下楼了。可是于大爷总觉得憋气,就下楼找汪晓影。汪晓影的心脏病犯了,正在打点滴,于大爷说:“汪院长,我跟你说点儿事”。“啥事儿?于大爷你说吧”,“我不想在这儿呆了。你把我送回去吧!”。汪晓影就问原因,“是我,还是服务员哪不对,你说出来”。可是于大爷说啥也不说,只说:“你咋把我接来的就咋把我送回去!”。汪晓影笑呵呵的说:“你老人家来我双手欢迎,走,我双手欢送。”为了弄明白于大爷走的原因,找了孙兴民来,他说了事情的经过。汪晓影一听很心酸,眼泪在眼圈里差点儿掉下来。于大爷见她还在打点滴。说了:“就这样吧!”上楼了。于大爷上楼躺下就睡不着了,想起汪晓影陪他从乌鸦泡镇到通河县医院看病,想起了汪晓影孝敬每位老人像孝敬自己的父母似的,想起一辈子吃的苦遭的罪,老了到晓影这享福,怎么在她有病时发脾气呢,他肠子都悔青了,一宿也没睡着。第二天一大早,于大爷就找汪晓影认错,汪晓影说:“于大爷,你没错,我把你们接来,你们就是我的父母,当我的父母一样孝敬你们。”于大爷更不好意思的说:“晓影,你啥也别说了,我七十多岁白活了,是大爷的不对,对不起我的闺女。”汪晓影和服务员就这样的对待有脾气的老人,和老人们的关系更亲密了。
  伺候好老小孩儿。为了安全防火汪晓影经常和老人们说不要抽烟,有一位山东小脚老太太,她喜欢盘着腿坐在床上抽烟,劝她,她有时不耐烦了就故意往地上倒水,还说:“你们侍候我不是让我来享福吗?让你们擦擦地吧!”汪晓影想“对这样的老小孩,还是要想的开。抽烟就抽吧,洒水就洒吧,让服务员注意点烟火,多擦几遍地就是了。”还为这位老太太准备了烟灰缸。让老小孩儿过好晚年。
  不怕脏累侍候好生活不能自理和有病的老人。有的老人住院前就不能自理了,有的是后来不能自理的,对这些老人都有专职的服务员。给他们梳头洗脸,穿脱衣服、喂饭和扶着上厕所……服务员经常问“你喝不喝水?”“上不上厕所呀”。有的备了尿壶、坐便。车大娘就是不能自理了,上厕所得人架着她,为她解裤带、脱裤子,扶她坐在坐便上,擦了屎、系上裤子,帮她洗了手再慢慢架着回屋上床休息。有的老人因吃肉吃带馅的面食消化不好,往往便在裤子里,服务员给老人洗、擦、涮。9 3岁的王登荣老人、卧病在床上大小便不能自理,负责的服务员和汪晓影亲自喂菜喂饭,擦屎、 擦尿,从不嫌脏,不喊累,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
  按风俗送走老人。从2002年4月至今,汪晓影先后送走了 l 6位老人,为他们穿好寿服、鞋帽。汪晓影就是孝女带戴黑纱尽孝,买较好的骨灰盒,愿他们安息在九泉之下。办丧事从简,送老人共花了3万多元。
  汪晓影和她的服务员们八年来对每位老人的衣、食、住是勤想、勤看、勤问、勤动手、勤跑腿,做到真心实意的为老人们服务。实现了全院人员对老人们的孝敬之心。
  
  克服困难办好敬老事业
  
  汪晓影是一位爱老人、孝敬老人的人。她不傻,也不孽,不图名,也不图利,更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才办敬老事业的。而是为了实现她小时候的敬老孝老的夙愿才办敬老事业的。从2002年4月30日到现在收养了 107位老人(含被接走的老人),年龄大的9 3岁,还有四个孤儿。
  8年来,汪晓影办敬老事业的费用有150多万元。汪晓影自费办敬老事业受到社会如各界人士的称赞、关注和支持。八年来,社会和个人资助10万多元(物资在内)。
  通河县的交通局、财政局、工商联、妇联、中小企业局、宣传部、红十字会、红十字医院、老龄委、团县委、地税局等企业家及些不知名人士为红林善德老年公寓送来数量不等的米、面、油、猪、牛、羊肉和饮料等。残联赠两把轮椅。
  2009年春节前,中共通河县委书记县长代表县委、县政府赠2000元慰问老人,县政协主席、副主席和县政协常委,工商联人士在2009年五月节前带价值1000元左右的米、面、肉慰问敬老院的老人。
  汪晓影自费办敬老事业得到了社会的赞誉。2004年12月被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授予“保春杯”“孝亲敬老之星”奖,2005年6月29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华工商时报社授予“中国公益之星”,2005年11月,被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改革论坛杂志社、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峰会授予“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的荣誉称号。
  汪晓影2007年被选为黑龙江省人大代表,被评为“感动哈尔滨人物”,同11月被评为省道德模范和市十大孝星和十几次受到县级的各种赞誉。
  红林善德老年公寓的老人,看见汪晓影现在有了困难,都想把国家给他们低保钱给她,但汪晓影分文没要。
  汪晓影的妹夫、妹妹、弟妹、弟弟、和姨妹们都不要工资为红林善德老年公寓服务。她(他)们在今天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是值得学习的。
  汪晓影办敬老事业的决心是很大的,但是困难更大、更多。
  汪晓影从事的事业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无老人的关怀,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优秀传统美德。试想汪晓影不办敬老事业、不收三无老人,国家的民政部门、社区和乡是要负责供养的。也试想如社会各界、机关团体、企事业和各位人士紧紧手是能同情和支持、赞助汪晓影把敬老事业办下去。□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通河县党史办)
其他文献
60年前(即1949年),是中华民族历史画卷中惊心动魄、光辉灿烂的一页!目前,电影《建国大业》力求生动地再现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肝胆相照、共商建国大计的历史一幕。在这个舞台上,邓小平公开出场露面亮相的时候并不多。然而,正是他和刘伯承等一起,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历史舞台上,导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剧目,直接为新中国大厦奠基,浓墨重彩地烘托出“建国大
期刊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评选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中,黑龙江省推选的林业战线老英雄马永顺荣耀当选。这个荣誉的获得,不仅是马永顺个人的光荣,也是黑龙江省的光荣,是中国林业战线的光荣。马永顺作为中国林业战线的杰出代表,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他忘我劳动,创出优异成绩,成为全国著名的伐木模范;当国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他带头植树,造林不止,成为闻名遐迩的造林英雄。从伐木模范到造林
期刊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写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千古佳句。一个为公共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永远都不会被人民遗忘。  金秋季节,当人们路过哈肇公路通河县祥顺镇向阳村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被眼前美景所吸引。这里蓝天白云,路北小兴安岭南麓青山苍翠;路南松花江北岸稻浪翻滚,空旷的田野上,向阳村3华里的村脖路两侧绿化带绿树成荫、白杨树穿天遮日,行进在幽静笔直的村路上犹如置身在一把天然
期刊
武胡景,原名武怀让,又名武和劲,化名吴福敬、罗玉堂、李士安。1899年生于河南省孟县城内的一个小商贩的家庭。他曾任上海中央执行局军事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书记、共产国际监察委员等要职,1931年到1932年期间,武胡景偕夫人侯志曾在哈尔滨领导革命工作,任北满特委书记兼哈尔滨市委书记。70多年前武胡景在异国离奇失踪。其生平事迹充满传奇色彩却鲜为人知。  1915年,武胡景考入开封第一中学。1
期刊
红色经典小说《林海雪原》曾激励感染了几代人。书中少剑波的姐姐“鞠县长”的生活原型,很大部分是出自当时在新海县(现海林)工作的孙以瑾。在共和国成立60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位曾为中国革命走南闯北的坚强女性。  孙以瑾,安徽寿县人。1935年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读书期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毕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党组织派往家乡安徽以参议员的公
期刊
1987年,时任黑龙江省文史馆副馆长的黄宇宙82岁,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实现了他为之奋斗整整一个甲子的理想和夙愿。  黄宇宙为国家、为民族、为党奋斗了一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北伐战争中,参加了攻克武昌、汉口、安庆、九江等重大战役,屡立战功,尤以“三砲定九江”而闻名,受到嘉奖,在安庆火线入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黄宇宙与党失去联系,辗转东北,参加抗日救亡。九一八事变后,奉张学良手谕,三次出关,
期刊
我是北大荒的第二代,父母是20世纪50年代来北大荒的山东、吉林支边青年。  2007年8月28日,在一次特殊的接待工作中,我认识了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抗联老战士李敏。那年她84岁,在我的概念中认为她肯定是行动不便、老态龙钟。可当我第一眼看到她从越野车上跳下来,身穿抗联军装,精神矍铄、平易近人的笑脸,有力的双手紧紧握着我的手时,我惊呆了!那天在梧桐河的老等山,李敏与她同行的抗联宣传队员,讲述抗联故
期刊
陈为人,原名陈蔚英,曾用名陈涛、陈洪涛、张敏、张明、张道立、张道德、老韩等。1899年9月26日出生在河南省江华县百家尾村一个农民家庭。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曾两次在哈尔滨活动,是中共东北党组织建立的奠基人。  陈为人自幼家贫,没钱入学读书,但他求知欲极强,在从事农作间隙,刻苦自学完高小全部课程,20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适值五四运动前夕,陈为人在学校如饥似渴地翻阅各种新
期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定《双十协定》,经中国共产党多次争取,蒋介石被迫同意释放叶挺。  然而,出狱后的叶挺,第一件事并不是通知家人,而是在出狱10小时后,写下了入党申请书。这是他继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共产党后的第二份入党申请书。电文发出后的第二天,由毛泽东亲自修改的批准电文就发给了叶挺。  1946年4月8日,也就是叶
期刊
在哈尔滨烈士陵园内一座只有碑名而没有简历的墓碑,墓碑下静躺着人民军队的坚强指挥员、松江军区司令员卢冬生。  1908年3月16日,卢冬生出生于湖南湘潭七部史家坳村一个贫苦家庭里。由于家境贫寒,兄妹较多,家里供不起他读书。7岁时,为了添补家中生活,父亲将他送到湘乡一个姓陈的地主家放牛。在陈家,他早出晚归,辛辛苦苦。陈家二少爷陈赓很同情他。此时的陈赓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每逢寒暑假回家,陈赓都要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