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玻璃新状态“液体玻璃”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_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外媒报道,看似平凡的玻璃其实是一种非常神秘的材料。现在来自康斯坦茨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液体玻璃,它有着一些不寻常的特性。通常情况下,当一种物质从液体变为固体时,原先自由流动的原子会排列成刚性晶体,但玻璃的情况并非如此:它的原子则是在无序状态下“冻结”的。
  至少通常情况都是这样的。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玻璃的新形式,其中的原子表现出一种复杂的行为,这是以前在大块玻璃中从未见过的。本质上是,原子可以移动但不能旋转。
  该研究小组在一个胶体悬浮液模型系统中發现了这一点。这些混合物是由悬浮在流体中的大型固体颗粒组成,这使得科学家更容易观察到原子或分子的物理行为。正常情况下,这些粒子是球形的,但在这次实验中,研究小组却使用了椭圆形粒子,这样他们就可以知道它们指向的是哪个方向。
  研究人员测试了流体中不同浓度的粒子、追踪它们移动和旋转能力。最终他们发现,在浓度较高的情况下,这些粒子会阻止彼此旋转,但它们仍可以移动并形成液态玻璃状态。
  该研究的主要论文作者Andreas Zumbusch指出:“在特定的粒子密度下,定向运动停止,而平移运动保持不变,这导致粒子聚集形成具有相似定向的局部结构的玻璃状态。”
  液态玻璃已经被预测了几十年,现在新的观察表明类似的过程可能在其他玻璃形成系统中也有作用。
  该研究的资深论文作者Matthias Fuchs表示:“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有趣的。我们的实验为临界波动和玻璃阻滞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证据,这是科学界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据外媒报道,由于细菌在生长中会争夺资源和空间,微生物战争在我们周围、体表和体内不断地肆虐。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已经开发出了一些精巧的武器如tailocins,它对敌人的作用有点像“自导导弹”。现在,研究人员已经研究了tailocins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它们为自己服务。  细菌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小生物,无论是好还是坏。当它们跟自己的物种生活在一个合作的群落里时,它们可能会不加区别地杀死
期刊
近期,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IBE团队刘湘江、应义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汪小知和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胡仲远,为植物联合发明一款穿戴式“电子皮肤”。现今,穿戴电子设备监测心率、脉搏等,已经成为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  这种植物可穿戴茎流传感器,通过将柔性穿戴电子技术应用到植物体表,成功在自然生长状态下,首次持续监测草本植物体内水分的动态传输和分配过程。同时,科研人员还发现植物果实生长与光合作
期刊
据外媒报道,一项指出绿藻可能广泛的吞噬作用的新研究暗示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改进方法学。新研究表明,绿藻吃掉细菌的能力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加广泛,这一发现可能对环境和气候科学至关重要。  这项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哥伦比亚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们领导的研究发现,五种单细胞绿藻在“饥饿”的时候会吃掉细菌,而且只在这些细菌还活着的时候才吃。  “传统上,我们认为绿藻是纯粹光合作用的有机体,通过在阳光下浸
期刊
科学家使用人体细胞生成了人类胚胎的第一个完整模型。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发表两项发育生物学领域重磅研究成果:科学家描述了两种在实验室生成的人囊胚样结构。这些结果为研究人体早期发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模型,将能增进我们对早期发育缺陷的认识,同时帮助开发全新的体外受精(IVF)相关疗法。  卵子在受精后的几天内会发育成囊胚。囊胚是一种球形结构,外层的细胞包裹着充满液体的内腔,腔内含有大量胚胎细胞。不过,由于
期刊
日前,浙江大学联合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发布大熊猫高质量基因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熊猫秦岭亚种基因组,并结合群体数据对大熊猫独特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相关成果将为熊猫的繁育、管理和保护工程起到积极作用。  科研人员通过对四川和秦岭两个亚种的对比发现,四川亚种在影响受精的IQCD基因上受到强烈的正选择作用,由此可知四川亚种的繁殖力比秦岭亚种高。  如何让大熊猫更好繁衍
期刊
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小型类脑器官,其含有两种灭绝的人类近亲——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变体。虽然这些由人体干细胞制成的组织远不能真正代表这些灭绝物种的大脑,但它们的大小、形状和纹理与人类类器官明显不同。相关论文日前发表,该成果有助于科学家理解人类大脑进化的基因路径。  瑞士巴塞尔大学发育生物学家Gray Camp表示,“这是一篇非同寻常的论文,包含了一些非同寻常的观点。”Camp实验室2020年
期刊
面对可再生能源需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凭借其低成本、高转换效率的优势成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研究热点。日前,北京大学与英国萨里大学团队合作论文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该成果为认知钙钛矿埋底界面提供了高效的研究平台,为发展钙钛矿高效钝化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也为提升钙钛矿电池性能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論文作者、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龚旗煌说。  论文作者、英国萨里大学团队带头人张伟教授表示:“这是首
期刊
为实现高效的能量存储设备,3D 打印正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领域。日前,西北工业大学团队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增材制造实验室合作新成果让业界为之一振。  联合团队利用数字光处理(DLP)和化学气相沉积(CVD)两种现代工业技术,研制出一种独特的 3D 中空石墨泡沫(HGF),其具有周期性的多孔结构和良好的力学性能,成功实现了电极的高机械强度和超高活性材料负载量。  “该成果不仅为制备具有优秀机械强度和电化学
期刊
据外媒报道,新的科学结果表明,火星的大量水是被困在地壳中而不是逃到太空中。根据最新的地质证据,数十亿年前,大量的水流过火星并汇集成水池、湖泊和深海。NASA资助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火星上有大量的水(30%~99%)被困在了地壳中的矿物质中,这无疑给现在的理论提出了挑战。目前的理论是由于火星的低重力水逃到了太空中。  早期的火星被认为有足够的水覆盖在一个约100~1500米深的海洋中,这个海洋的体积约
期刊
人脸识别技术正在飞速发展。西北大学却不走寻常路,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为秦岭地区数千只川金丝猴进行猴脸识别。  如何能够准确、快速地对野生动物进行个体识别,实现连续的“焦点动物取样”和个体全覆盖的“全事件取样”,从而科学地认识并据此开展动物保护工作,一直是全世界动物学家向往但又无法突破的难题。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郭松涛针对这一前沿问題,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深度交叉融合,建立动物AI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