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哈尔滨工业大学传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在全面贯彻“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统一原则、“理论”与“实际”统一原则、“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原则,以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在“做什么”和“如何做”两个方面,对传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与改造。内容涉及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实践证明,这项改革工作对于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
  课程设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一是指课程论中有关“教材”编制一类的活动;一是指与一门课程紧密相关的后续“实践”活动。从教学论角度来看,课程设计是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引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特殊环节。其目的原本只有两个:一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环节包含的学时可长可短,形式也多种多样。包含的目标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但是无论何种课程设计,都应包括以下五项基本内涵:一是课程设计的目标,二是课程设计的内容,三是课程设计的方法,四是课程设计的评价,五是课程设计实施的条件。虽然不同的传统课程设计针对上述内涵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它们都不是专门针对素质教育的。这就是传统课程设计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因此,如何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使其满足当前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以此来指导具体的课程设计实践,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很有意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其附加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鉴于有关课程设计改革方面的文献非常少见,所以本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为例,在“做什么”和“如何做”两个方面,谈一谈我们的心得体会,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二课程设计的目标
  课程设计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设计。确定课程设计目标的基本原则是继承性。课程设计目标的内涵决定着课程设计其他问题的内涵,是解决课程设计其他问题的主要依据。课程设计目标的继承性表现在大部分情况下它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子集,反映着课程目标的一个或若干个方面。在这里,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设计目标的内涵,我们给出素质教育理念下课程设计目标的一般性描述:有助于增加科学与人文知识、有助于理解科学与人文思想、有助于掌握科学与人文方法、有助于遵循科学与人文精神,或在以上几个方面有助于形成一种趋于统一的综合品质。这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给出的一种定义,如果从发展观角度来看,课程设计目标可表述为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活动在上述几个方面所能获得的有效发展程度。这一课程设计目标在操作上可分解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大模块。对每一模块内容的具体规定性可依据课程性质而有所侧重。例如,我们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目标中,对这三大模块所做的规定分别是:在知识结构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上能够进一步扩大和掌握两种知识,一是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知识,二是高于课程知识的相关方法论知识,在这一方面,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部分一样,我们仍然全面贯彻“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统一原则;在能力结构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知识运用上能够进一步熟练地使用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相关技术方法来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有意识地将学生能力发展的矛盾运动引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架构之中,在这一方面,我们仍然全面贯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统一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素质结构方面我们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发展史及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二是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史以及发展历程中各项重大成果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以及取得这些重大成果的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追求科学的伟大精神,在这一方面,我们在全面贯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原则的同时,还突出强调了历史语境下问题意识与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当代科学史表明,缺少这两种意识的人,在科学的道路上无论如何都是走不远的。以上是对课程设计“做什么”的讨论。当课程设计目标确定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做”了。这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设计的评价以及课程设计实施的条件。在“如何做”这一方面,我们也是仍然全面贯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所采取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原则,即“合教育的目的性”与“合教育的规律性”统一原则,这种坚持科学理性、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的态度与做法能够为我们带来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可以有效增强素质教育的针对性,二是做好此事的代价最小。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目标决定课程设计内容。确定课程设计内容的基本原则是一致性。课程设计的内容是课程设计目标的外在体现,由课程特有知识以及课程设计特有知识构成,直接为课程目标提供服务。课程设计内容的一致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设计内容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两者不能偏离太远;二是课程设计内容与课程设计本身其它内容的一致性。这种内在一致性要求确定课程设计内容时,应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因为面对同一课程设计目标,不同的指导老师,由于其自身教育理论水平以及学科专业水平的不同,确定出来的课程设计内容往往会有很大差别,从而使得课程设计内容在为课程设计目标服务方面,会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课程设计内容的确定是一种集合约束下的内容选择问题,自上而下的约束来自课程设计目标,自下而上的约束来自课程设计方法、课程设计评价以及课程设计实施的条件,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属于网状支持与限定关系,如经简化,可看成是层级支持与限定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支持与限定关系,都必须是一种内在的逻辑相互证立关系,因此需要统筹安排,尽力将各种相互冲突的不利因素协调处理好。在课程设计内容与课程内容一致性方面,应尽量采用课程内容当中提供的各种知识主线、技术方法主线。例如,我们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内容中所确定的知识主线、技术方法主线与课程内容所包含的各种主线是完全一样的。首先,从一个待设计的控制系统出发,将其分析与设计问题还原为三大知识主线:稳定性问题、快速性问题和准确性问题,外加三个知识对应关系:系统结构参数与稳定性问题的对应关系、系统结构参数与快速性问题的对应关系、系统结构参数(外加输入)与准确性问题的对应关系。技术方法主线有两个:频率特性法和根轨迹法。通过对这两种技术方法主线的选择与使用来改变上述三个知识对应关系,进而达到对上述三大知识主线问题的解决。最后,通过模拟实现或物理实现上述三个知识对应关系,就可以获得一个理论上或实际上可用的控制系统。但应注意的与课程设计内容有所不同的是,在课程内容中还包含一些为三大知识主线、三个知识对应关系以及技术方法主线服务的知识碎片。这些碎片对厘清上述各种主线,既有积极认识作用又有消极屏蔽作用。当上述主线、关系以及技术方法主线客观地位不可动摇时,对知识碎片的否定则是知识创新可能的切入点。需要指出,上述做法虽然保证了课程设计与课程在内容上的一致性,但是我们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实践中所使用的题目却全部来自于各级各类实际科研课题,其设计参数与设计要求均有实际应用背景。这些设计参数与设计要求一般要经过适当地简化或有目的的补充,有的甚至还需要进行脱密处理,才能形成最终的可供学生们选择使用的课程设计题目。
  四课程设计的方法
  课程设计方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方法,二是指学生用于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所使用的方法。确定课程设计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可行性。这种可行性表现在理论上是能行的,实践上是能用的。从教学论上来看,指导课程设计的方法有三种可供选择的形态: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由于建构主义教育教学理论具有主体性、合作性和情境性等特征,因而更适合作为指导课程设计的首选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变教师的主导指导方式为主体指导方式,并以服务者的角色出现在课程设计活动之中。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变学生们的被动设计为主动设计,变主导研究为主体研究、合作研究。主体研究有利于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合作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显然,这两种研究方式均有助于学生科学与人文素质的形成。其实,选择建构主义教育教学理论作为首选的指导方法也是做好课程设计在做法上必须要满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原则的必然要求。而对于学生用于完成课程设计所使用的方法来说,则涉及到方法论素质教育问题。在这里,学生所使用的方法基本上属于专业方法,处于方法论体系的最低层。到底有没有必要将这些具体的方法提升到更高的哲学方法层次上来进行认识,以便给学生呈现出一幅清晰而完整的方法论图像,并作为长效知识储备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就值得大家研究和讨论。我们的观点是:作为一名有发展潜力的未来科学工作者,其认识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经验或者事实的层次上,总是要借助哲学方法甚至是哲学的反思、批判与预见功能,使其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上去,以形成更加普遍的认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新的科学概念或体系结构,从而有助于科学的发展。因此,将这种方法论素质教育元素引入课程设计之中显然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将这幅图像在自动控制原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这三个环节中重复呈现给学生,以强化这种认识。这幅完整的方法论图像是自动控制原理在方法论上涉及的四大理论方法:模型论,用于系统本质的抽象描述;系统论,用于系统内部关系、结构与功能的描述;信息论,用于系统内外部信息计量、传递、变换和储存的描述;控制论,用于系统内外部行为的描述。在认识论方法论上又涉及另外两大理论方法:还原论,用“切分”的方法从系统内部认识系统本质;整体论,仅从系统的外部特征来认识系统本质。这幅图像若按方法论的任务层次划分又有:第一,自动控制原理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方法,包括:模型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第二,建立自动控制原理理论分支体系的基本方法,包括:反馈法,模拟法,类比法。第三,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常见问题的基本方法,包括:功能模拟方法,黑箱-灰箱-白箱方法,形式化、数量化、最优化方法等。自动控制原理最为关心的哲学范畴共有三对:一是作用与反作用,例如,可解释反馈原理。二是原因与结果,例如,可解释系统行为的齐一性。三是可能性与现实性,例如,可解释控制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如有必要,还可以为来自不同学科进行交叉培养的学生提供其他相关课程的方法论图像,以扩大学生的方法论视野。例如,对于来自数学学科交叉培养的学生来说,可以为其提供以下数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以资其比较学习。第一,数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方法,有两大类:(1)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2)分析法、综合法、抽象法(以分析为基础产生)。第二,建立数学体系的基本方法,有三大类:(1)极限法,可他用,如解决具体问题;(2)公理法,仅用于建立数学体系或理论;(3)模型法。第三,处理数学常见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两类:(1)映射法;(2)数学实验法:思想实验(如概率论中的随机实验)和计算机实验。
  以上是对课程设计目标、内容与方法三个问题的讨论。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对课程设计评价问题进行展开讨论。课程设计评价主要有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种方法。有关这两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以及使用方法在很多教育学文献上都有叙述,感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相关文献。而关于课程设计实施的条件,由于我们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不存在任何问题或困难,因此也一并省略,敬请读者原谅。
  总之,在一个历时只有两周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中,如何引入素质教育元素,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工作,是我们在建设精品课程初期就遇到的问题。我们面临的具体问题是:有没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设计进行改革?如何引入素质教育元素?引入哪些素质教育元素?引入多少?引入的素质教育元素一经确定后,又该如何实施?效果又该如何评价?这些问题伴随着我们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如今都迎刃而解了。我们认为,在精品课程建设过中,在如此小的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上也施以理念、原则、目标、内容与方法的重构与改造,使其完全满足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这本身就是一种责任的体现、一种自我超越的体现,更是一种对教育理想执着追求的体现。实践证明,这种集素质教育理念与科学理性于一体的课程设计改革工作是成功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教育学课程是师范类院校彰显师范特色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目的是树立师范生教育思想、从教意向,形成从教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课程。但是教育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使教育学的课程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一是有限的课时数很难有效实现课程功能。二是大班集中授课的形式难以有效锻炼和提高学生对教育教学现象的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三是教室这一单一的教学空间将会阻隔学生理论学习和教学技能锻炼的有机结合。四是在教室这一
期刊
世情、国情、党情是大局,离开大局谈小局,往往会局部越精彩、大局越混乱。承担社会责任是大学义不容辞的使命,贯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始终。一个无视资源开放的高校,注定不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需要大气,需要培育中国气派。大学党建工作要结合学生群体的时空变化,实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覆盖。协同创新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人与人的差别在于思维,思维与思维的差别在于智慧,智慧需要
期刊
专题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时以专题为单位设计教学内容,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教学方式。在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课程中应用专题式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学术兴趣,是坚持以“三贴近”原则,推进该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一专题式教学的学科依据和现实依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专业核心课,其专题设计和方法应用必然要体现二级学科的学术要求
期刊
经济全球化使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面临严峻考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应该在专业优势的基础上,认清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客观分析和面对存在的问题,寻找合理的就业渠道,实现自身更好更快地就业。  一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  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综合性人才需求”的就业大环境下陷入困境。综合能力与中医药院校强调的专业优势相冲突。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
期刊
我国从1990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到2005年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实施,对维护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和促进学生成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发展日新月异,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也需要与之同步发展。面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缺失现象,明确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权力来源,对于完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权力来源  对于高校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明确要求,勾画了宏伟蓝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三农”工作,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1]。新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农牧民增收有了新突破,现代农业初露端倪。在此新形势下,新疆农业大学作为高等农业院校,要更好地发挥自己在科教
期刊
口述历史是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收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口述史研究是一种进行历史研究的独特方法,它以口述凭证为基础,以访谈和其他方法作为自己的研究手段。赫哲族学校教育发展史的现有研究大多以文献资料为主,本研究通过对两位校长的访谈,掌握了大量口述史料,尝试真实鲜活地再现街津口赫哲族学校教育发展史。  一赫哲族及被访谈者简介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赫哲人口
期刊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在大学创新教育的现有形式中,科技活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一点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共识。高校拥有众多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和先进完备的科研条件,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富于创造,应积极参加科技活动,这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目前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战略指导下,国内高等院校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优化大
期刊
隐性课程作为一个舶来品,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其在正式课程之外对学生的作用就已经被许多学者意识到了。1966年,杰克逊在其著作《课堂生活》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认为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会了读、写、算等显性知识,并且获得了态度、人格、价值观等其他隐性的成长。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隐性课程是指“非计划的学习活动”[1];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教学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
期刊
大学新生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大学生如何迅速融入大学生活,迅速明确自身定位对合理规划整个大学生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目前大学新生教育的弊端  (一)新生教育实施时间短,缺乏可持续性  新生开学是各高校实施新生教育的集中时间段,新生教育的具体实施往往由各系开展,实施时间集中在军训期间,大多为一月甚至只有一个星期,整个新生教育的实施时间短,内容单一,军训结束后缺乏有效的关注和干预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