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sl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的精灵,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而“意境”中的“意”是情意,指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指富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同样,“境”也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来触发。换句话说,“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作者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者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
   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则是意境的核心。
   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同学们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准确捕捉意象
   一首诗歌,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作者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学会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作者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感情的真实流露。鉴赏诗歌时,要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会意象,就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首七绝羁旅诗。前两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形成了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跌宕:城、寺、船、钟声,构成了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读之,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作者孤孑清寥的心情。
   再如《未选择的路》一诗,作者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种具有哲理寓意的意象。
   二、熟悉传统意象
   诗歌中,有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解读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露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写的皆是落寞单调的秋景,这种景,创设的是沉郁悲凉的意境,浸透的是羁旅断肠的情怀。因此,《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就只能创设出沉郁悲凉的意境,这种意境也只能蕴蓄断肠的愁绪。
   由此可见,品鉴诗歌,第一步就是要找准意象,通过意象来明特征、悟内涵,来感受、揭示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超级链接】
   诗词中常见的几种意象:
   1.青山:在诗歌中具有深远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变的特色,是文人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如王昌龄《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明月:(1)对月思乡,思念亲人。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用来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如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菊花:蕴含着不畏权贵、淡泊名利的精神,象征着隐士君子。如郑思肖《画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4.蝉:品行高洁的象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杜鹃:孤独悲苦的意象,又名子规、杜宇。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6.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如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其他文献
导语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书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书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亲密伙伴,为枯燥的生命添上了色彩。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向雷锋学习,学习他的“钉子”精神,一是学会“挤”,二是学会“钻”。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昨天,我们处在幼年时期,我们在学习;现在,我们处在少年时期,我们正在学习;将来,我们处在青年直至老年时期,我们依然要學习。因
期刊
葉圣陶在我国现代作家中,以讲究语言著称。他自曝有“斟酌字句的癖习”(《〈倪焕之〉作者自记》),其作品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这与他“一直留意语言”(《〈叶圣陶选集〉自述》),特别讲究锤字炼句,强调文章修改不无关系。他认为“语言是作者可能使用的惟一的工具,成败利钝全在乎此”(《关于使用语言》)。因而作品结集时,叶老总是认真修订、决不马虎。作为名家的叶圣陶极为平和谦逊,只要读者对其作品提出的意见
期刊
前些天,迷上网购的爸爸买了大约五斤带壳的花生,说,剥花生有意思得很。   刚开始,我觉得剥花生很没劲,搞不好还得手指酸痛,但在爸爸的强烈“推荐”下,以及每每看到爸爸剥花生时就手痒的情况,我决定试着和爸爸一起剥花生。   每晚看《中国通史》纪录片时,我手上也不闲着,一袋花生,一个空盘子,一个垃圾桶,便拉开架势剥起了花生。我拿出一个整洁饱满的花生,握住它的中间,使劲一捏,只听“咔吧”一声,花生壳便从中
期刊
导语  70周年阅兵是近几次阅兵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的进步,彰显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国向全世界表明了决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14亿中国人面对此情此景此盛世,对祖国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了信心。  70年来,红色政权来之不易;70年来,新中国来之不易;70年来,中国特色
期刊
导语  古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道德和良知不仅是人的优秀品质,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虽然自觉遵守道德良知并不会增加自己的收入,但是从中得到的坦荡和心安卻不是金钱能够比的。  只要我们时时刻刻牢记道德和良知,多为他人考虑,规范好自己的行为,就不难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同时,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既是每个家庭的心愿,也是党和
期刊
导语  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这样的论述: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繁荣的关键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核心部分。  在这个网络王国里,国学要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积极吸收数字化快捷、形式多样等特点,在网络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同时,也要避免数字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只是会读《论语》《百家姓》等,但是提起笔来却不会书写汉字。
期刊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创新即创造一种资源”,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创新之道就是打破一种固有的思维,注入更多的思索之后的重新梳理和整合,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一个企业的兴盛、一种文化的传承,小到一个人生活的方式、一场演讲比赛的设计,甚至一张与众不同的手抄报……正如杨振宁先生所言:“创新,一是不要囿于前人的成就,二是不要怕犯错误。”   那创新之道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路径呢?  历史为镜  郑板桥
期刊
骄阳似火,炙烤大地,夏季太过热情;飒飒西风,万物凋零,秋季太过肃杀;鹅毛大雪,北风刺骨,冬季又太过寒冷……幸亏有你,如诗如画的春天。②  你裹着一身淡绿的薄纱,迈着轻盈的步伐,叩响四季的门环。门刚被推开个小缝儿,你便踮着脚尖顽皮地跨过门槛而入。③  你攜来的风,绵绵的,轻轻的,着淡粉浅黛,袅袅婷婷地走来,撩拨人的心弦。那风如慈母的手抚摸着孩童的脸,比寒风温润,比夏风清爽,比秋风多情。  倚在窗边,
期刊
【文题亮相】   童年是一条船,装满了糖果,也装满了玩具;童年是一方乐土,承载了欢笑,也承载了嬉闹。童年的瞬间是那么美好,那么温馨。如果我们用剪刀在童年的画布上裁剪出属于自己的剪影,那将是怎样一幅动人的画面呢?   请以“童年剪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题目自拟;(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3)写出人物显著的特色;(4)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
期刊
导语  革命精神,意味着革命先烈的牺牲和艰苦斗争。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美援朝
期刊